“闽西南白区党组织”指的是原闽西南武装游击区以外的白区共产党组织,属于闽粤赣边区党委和闽南地委领导。抗日战争爆发时,在以安溪龙门为中心的安(溪)南(安)同(安)地区恢复和发扬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溪)南(安)永(春)地区共产党组织的革命传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渗入国民党政权和特务机构,进行保护和发展进步势力的工作。抗日战争后期,在安溪集美学校和建阳暨南大学从事学生运动,培养知识分子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在晋江、厦门、上海、台湾等地区建立党组织,领导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并从事职工、农民、渔民工作,团结各界爱国人士,开辟了“第二条战线”。1948年冬,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入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大(田)漳(平)地区,团结上层人士,发动组织农民,开展游击战争,武装人员发展到2000多人,打下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宁洋等县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歼灭敌军2000余人,牵制国民党正规军1万余人,配合和支援南下大军胜利解放闽南。
“西安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对福建进行军事威胁,我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主张开始为国民党地方政府所接受。1937年初,福建开始释放政治犯,停止反共军事进攻,停止反共宣传。
1937年,国民党认为厦门岛即将沦陷,把安(溪)南(安)同(安)地区作为抗日前线来经营。福建省政府大量起用左派人士和地方实力派,以至我党地下党员充任了这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如驻在同安县的厦门专员夏明纲、同安县长胡邦宪、县国民兵团副团长焦国楹、安溪县长程星龄等。这时,高中以上学生都要接受军训,都要到农村办战时民众教育。由于日本侵入将使家乡遭难,许多开明地方绅士和华侨都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要求武装保卫自己的家乡。国民党地方政府、绅士、上层人物都希望有志青年参加政府工作,组织有效的抗日武装,抗击即将入侵的日本侵略军。
1937年春,从福州监狱释放出来的共产党员白清机回到龙门家乡,先后与同是龙门白姓的白品三、白凤毛、白生泉、白佑启以及梁新民和我频繁交往,谈论的都是如何恢复共产党组织和武装组织。白清机是能干的,向我们提出了建设武装根据地的看法。白风毛、白佑启1935年时就是儿童团团员,白生泉是坑内老基点村人,他们都是集美中学学生,梁新民是南安县翔云山区的进步知识分子。不久,上海抗日救国会会员林降祥经与厦门地下党李毅然联系,回龙门开展抗日活动。林降祥是龙门地区最大的归侨林良会之子,他回家乡立志要继承他的好友、1936年在龙门就义的原“安南同”特支书记林师柴的未竟事业。我们十几个进步知识分子便以白清机、林降祥为核心开始串联活动,着手开展工作。
1937年秋后,林成茂、童雪芝夫妇回到龙门。林成茂是留日学生、远洋轮船大副,月薪很高,但他却一心想回龙门开辟抗日根据地。他在上海和“救国会”和共产党有关系,但他认为回龙门发动抗日比在上海更能发挥作用。林成茂也是林师柴的好朋友,回龙门后宣传共产党好林师柴好,积极组建武装队伍。年底,以林成茂、林降祥、林水芸、林清辉、白宗兰等五人为核心组成了“党的同情组织”。林成茂说:“我们先干起来,点起火来,党就会来找我们。”他领着我们爬山越岭恢复武装组织,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当时,龙门林姓是大姓。林降祥的堂哥林成竹是个华侨大绅士,是当地国民党第一任县特派员,左派人士,县财政委员会委员长。1934年,是他举荐林师柴当龙门小学校长的。他十分欣赏林成茂、白清机、林降祥的主张。经过他的推荐,得到县长的委任,1938年春林成茂当上龙门联保主任,白清机当上榜头联保主任。
从1937年冬到1938年春,林成茂、林降祥为恢复林师柴组建的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恢复了武装力量——农会组织,建立了“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并且趁着厦门、同安一带学校内迁,在知识分子和侨属中大力组织青年开展救亡工作。
林成竹、白品三、陈江河这些左派的地方开明绅士重用我们这些左派青年,希望我们出来组织武装力量抗日。林成茂认为,要很好利用有利时机,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恢复和建设党的组织,一定要以党的名义进行秘密组织活动,没有党的名义,没有党的武装——农会组织,是建不成根据地的。但在对外问题上要善于使用国民党名义,以求得合法存在。
林成茂等人认为,日军很快就会进犯同安城,龙门不久将成抗日重要根据地,因此工作抓得非常紧。我们这些穷知识分子大都是小教和失业者,大家都日夜工作,公开张贴我党我军的抗日口号,公开演出“平型关大捷”等戏剧,创办枪械厂,捣毁佛像,禁止迷信,和顽固分子作对,四出和山区土匪头头结拜兄弟,其间还曾计划在同安与安溪交界的东岭劫夺国民党的枪械。
1938年2月,李毅然受中共厦门市工委的指派来龙门工作,并带了几批工作人员来。李在龙门中心小学当教导主任,与林降祥保持联系,指导“同情小组”的活动,并考察“二战”时期隐蔽下来的党员、干部。
不久,国民党安溪县政府借故以联保主任失职为由,于9月3日把白清机投入狱中,随后又无故撤销林成茂的联保主任职务。林成茂无法在龙门呆下去了,遂于1939年春回上海转入新四军。1939年秋,白清机由白品三保出,也赴上海找林成茂去了。因此,在白清机入狱林成茂出走之后,龙门地区的工作就由李毅然和林降祥负责。李毅然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并发展林降祥入党,恢复了“二战”时期中共党员林水芸、林茶的组织关系,成立了龙门党支部,李任书记。在这之后,我和白宗兰、梁新民等也被吸收入党。李毅然以及上级党派来的同志认真考察了白清机、林成茂等同志在龙门地区的工作,认为固然这些同志当时组织的“同情组织”不算正式的党组织,这批同志也不是正式党员,但是他们对1935年延续下来的组织进行恢复、整顿、发展,这是完全正确的。为此,上级党承认这一时期的工作是1936年党的组织工作的继续,认为白清机、林成茂、林降祥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与此同时,李毅然也批评了林成茂等人的一些过火行动,指出“毁佛”、“东岭劫械”、“与顽固分子作对”等极易暴露我们的色彩。他要我们纠“左”,掩蔽下来,力求公开合法地开展工作,并筹划消灭许宫墙匪帮。
李毅然、林降祥以合法的方式,利用地方实力派林成竹、陈江河等人的势力,推荐了当时我们可以控制的林长青当镇长,林降祥出任副镇长,并消灭了土匪许宫墙武装,从而大大扩大了我党的组织,加强了民兵武装。李毅然带来的朱遒仁、童新民等“厦青团”人员则安置在龙门、坑内、官桥一带教书,开展民众教育,办好龙门小学。李毅然又派林水芸负责1935年就已开展的山区农民教育、农民支部工作。李毅然非常重视当时内迁安溪的集美学校的学生工作,亲自帮助我筹备集美中学学生自治会。后来,我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承担培养干部的任务,团结了洪惠等人,建立党的外围组织“钟标体育社”,还办了抗日墙报等。
1940年秋,李毅然被密告“有色彩”,撤了龙门小学校长职务。上级把李毅然、朱遒仁等调离龙门,支部书记由林降祥接任。1941年,童新民夫妇和吴静吟因“厦青团”案件被捕。林降祥因为与“厦青团”有过组织关系,于11月转离去南洋,临行时要我负责龙门支部工作。但同年秋中共闽南地委已决定由洪庆礼主持龙门党组织工作,所以我实际上并无接任领导职务。
1942年,朱遒仁在同安被捕后押到崇安集中营,曾给我来过信,但以后便无讯息。“厦青团”成员到过龙门并与我相识者大致有10个人。当时环境不好,很多人是我去同安带进龙门的,也帮助安置这些人,但是我与他们都没有发生过组织关系。
1942年夏,我在集美中学毕业,洪庆礼要我们整个党小组(小组长林清辉,组员白宗兰、白生泉和我)到泉州参加三青团夏令营,并参加三青团。1942年秋,上级改派罗林到龙门地区领导工作,至1947年秋罗林回云霄游击区被捕的五六年间,罗林是闽西南白区党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此间,罗林在仙地小学当教员,直接掩护罗林的是白宗兰,他的公开身份是仙地小学校长。当时林文芳奉命参加国民党并任副镇长、镇长,在掩护罗林方面也起了大作用。罗林是非常谨慎的人,一切组织关系都是他亲自管,处理“厦青团”人员,处理洪庆礼夫妇问题,会见边委代表郑敦等,也都是他一人承担。龙门地区农民的党组织由林水芸管,林直接向罗林负责。
罗林任领导之前,我即已奉命到安(溪)南(安)永(春)边区恢复1929年至1935年苏维埃革命时期保留下来的党组织,在集美学校及诗山一带发展了一些同志。这时,洪惠在诗山任苏厝小学校长,召集一批进步同学办学校,我便以教员身份出现,培养苏尔兰、郭聃生、陈鼎树、林金坡等为建党对象。罗林接任领导后,到了南安诗山苏厝小学,找到我和洪惠,批准了洪惠为党员。他说,龙门的党组织是好的,可靠的,他希望在龙门仙地小学长期掩蔽下去,他的妻子李琼君也准备从潮州调到苏厝小学。他又说,“厦青团”来龙门的这些人如童新民夫妇等已被捕过一次,可能还要再被捕,不得与他们发生党的组织关系。我还被告知已通过了龙门地区的整党调查,仍然是党员。
1942年冬,罗林调我回龙门,见到了边委代表郑敦同志。郑传达了“南委事件”,宣布苏厝方面的党员只留下洪惠一人,其他都改变为朋友关系;要洪惠于1943年夏到建阳暨南大学入学,做学生工作。因此,洪惠和我着手布置周围同志的出路,计划一部分去永安、建阳入大学,一部分留在诗山教书。
1943年春,为掩护开展学生工作,我不得已请求集美学校董事会陈村牧先生给我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职务。不久,我肺病咯血,回家休息。当时,驻厦门的日本侵略军看来准备行动。罗林传达了指示,要求迅速组织武装、准备抵抗。于是我们请龙门镇长李志扬出面组建了警备大队,李志扬为大队长,林文芳为副大队长,我任政治部主任。各保都成立中队,计有十几个中队。龙门警备队实际上是我党控制下的民众武装。
1944年夏,罗林回边区开会,来函要我入建阳暨南大学,开展学生工作,培养知识分子干部。暨大原是上海的国立大学,校长何炳松是开明人士,教员、学生中左派和失去联系的党员不少,讲堂上以讲马列主义为荣,进步社团很多。1944年秋和1945年春,三青团发动参加青年军的运动,驱逐进步教授。1945年夏,我们发动学运,夺取了学生会领导,驱逐反动分子。1946年3月,学校宣布提前放假,迁回上海。在此期间,按罗林的指示,我们发展了一批党员,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并决定将他们带回闽南,交给组织。
闽西南白区共产党组织的干部约900多名,大专学生约300多名,中专学生约500多名,其中厦门和福州的城工部党员百余名,还有抗日战争胜利后被英国政府遣送回中国的原马来亚共产党员近50名。闽西南白区党干部亲密团结,奋勇战斗,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张连,福建安溪人。历任中共泉厦临工委书记、安溪中心县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晋江专署专员、福建省科委副主任、省顾委常委等职,已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