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广大安溪籍华侨同仇敌忾,团结奋斗,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一直坚持到日寇投降,为中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7年7月7日,北京芦沟桥“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进行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广大华侨奋起抵抗,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旅居东南亚的安溪籍华侨积极行动起来,从各方面支援抗日,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938年10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发动爱国侨胞集会,倡组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筹赈总会),动员华侨筹集资金,赈济祖国难民,支援祖国抗日。广大安溪籍华侨纷纷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投入筹赈抗日运动。在新加坡的安溪侨亲庄惠泉担任“南侨总会”劳工组副主任,陈锦章和胡绪哇分别担任万礼区和淡申区筹赈分会主任。他们分别开展筹赈,深入发动华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新加坡安溪会馆主席林庆年,除积极捐款和发动筹资外,还出面倡组平社剧团,由他担任团长,带领剧团到新加坡各地演出,为“南侨总会”筹集捐款进行义演。在新加坡荣记工厂担任管工的林联得,担任州七公会委员,积极开展筹赈,发动200多名工人捐款,筹赈数额居新加坡各工厂首位,在马来亚担任雪兰莪安溪会馆会长的刘治国,响应“南侨总会”号召,与广大安溪华侨一起,倡组雪兰莪分会,积极筹赈支援祖国抗日。王金针在柔佛州麻坡进行抗日筹赈,日夜四处奔走,动员侨胞捐款。在印度尼西亚担任苏岛巨港中华总会主席、巨港安溪公会主席的白辰恭,作为印尼华侨的代表,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南侨总会”,回去后在印尼大力开展筹赈工作。在缅甸的安溪侨领刘梧桐,担任“南侨总会”仰光分会委员,在仰光开展筹赈支援祖国抗日。安溪侨领林金瓯,深入各阶层筹赈,倡议抵制日货。
在广泛开展筹赈支援祖国抗日的同时,广大安溪籍华侨还从各方面支持抗日战争。新加坡庄惠泉在进行筹赈的同时,积极协助英军处理军需供应,支持英军抗日。他还积极鼓励新加坡龙运铁矿200多名工人罢工,切断供应日本军火工厂百万吨铁苗,使军火工厂停产。他的哥哥庄希泉,在“七·七”事变后前往香港,投身抗日救亡洪流。从1938年至1941年,他在香港主持福建救亡同志会,并担任香港福建同乡会常委,和同乡会的同仁一起,开展抗日工作,收容大陆逃港难童,救济难民,并协助台湾革命同盟出版《战时日本》杂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新加坡安溪籍侨亲白清泉,于1939年2月从新加坡带领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第一批80名华侨机工赴中国服务抗日。李玉悄、陈金顺等人则担任前线的运输任务。旅居菲律宾的安溪籍侨亲苏才安,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菲律宾抵制日货小组委员,积极开展抵制日货运动,理直气壮地辨认和抵制日货。在印尼的侨亲白友明和陈怀志,向往抗日大学,函询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要求到延安抗日大学学习,以便为抗日战争作贡献。武汉办事处接信后立即函复,告知抗日大学招生情况及回国经香港往延安的路线。
1942年春,日寇南侵,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广大华侨遭受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安溪籍华侨也不能幸免。新加坡安溪侨领柯进来经营的协隆记五金店,在栈房里所积存的各种铁器,全被日寇掠劫一空,损失达数十万元,缅甸侨领刘梧桐,在缅甸沦陷前夕携眷返国,由其弟刘金梓留在仰光维护业产,他安排30辆卡车运载货物沿滇缅公路回国,行至云南省惠通桥时,不幸遭受日寇的飞机轰炸,卡车被炸毁21辆,亲人刘祖聪被炸死,损失惨重。日寇占领缅甸后,刘金梓即被拘捕,遭受残酷的拷打。侨领林金瓯被日寇拘捕后,遭到严刑酷打,被折磨致成重伤,一直到性命垂危之时,才获准具保释放,获释出来后不久即去世。其子林福盛也遭受拘捕拷打致伤,后又被放逐边远,在押解途中又遭受非人的折磨,结果也死于途中。父子两人均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马来亚侨亲王金针英勇抗日,在日寇南侵时,被日寇通知去办签证而失踪,遭受日寇谋害,为抗日而献出宝贵的性命。菲律宾侨亲苏才安积极抵制日货,在马尼拉沦陷以后,日寇疯狂地进行搜捕,苏才安不忍亲友受到株连,挺身而出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于1942年8月19日在马尼拉遭害。日寇南侵后,在东南亚各地的安溪会馆均被迫停止活动,不少馆所遭受破坏,损失严重。正在筹建的柔佛州安溪公会,因遭破坏而没能建成。
东南亚沦陷以后,一些知名侨领纷纷离开侨居地到各地避难。安溪籍侨亲为保护这些侨领的安全做了大量工作。爱国侨领陈嘉庚在新加坡沦陷前夕,于1942年2月从新加坡转移到印尼巴东,经过几个月时间的辗转,于同年8月由安溪籍侨亲黄丹季接到玛琅保护起来。毕业于厦门大学的黄丹季,不顾性命危险,想方设法保护校主陈嘉庚先生。经过三年多时间与敌周旋,多次巧妙地躲过日军的搜捕,使陈嘉庚安然无恙。有一次,在机智躲避日军对陈嘉庚先生的检查时,陈嘉庚先生脱险了,而黄丹季却遭受日军殴打,黄丹季为能保护陈嘉庚先生安全而感到欣慰。林庆年在新加坡沦陷前夕,经缅甸转至重庆,任国民政府参政员及大同银行董事。
祖籍安溪的抗日英雄庄惠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新加坡沦陷前夕,惠泉奉命撤退,与林谋盛等人离开新加坡,经过印尼巴东,乘澳洲巡洋舰赴锡蓝,再转到印度飞往重庆。1942年8月,他奉命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参加中国海员留印工作队。林谋盛和他分任正副队长。第二年,中英政府准备收复马来亚,任命庄惠泉为东南亚盟军司令部136总部队(即中英联合军团)马来亚华人区副区长。1944年10月,惠泉乘潜艇潜入马来亚工作,后又返回印度,负责训练队伍事宜,将2000多名来自各地的海员,训练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部队。华人区区长林谋盛在战斗中殉难,他挑起重任,领导部队坚持战斗到日本侵略军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被授予上校军衔。他找到林谋盛的遗骸,隆重为其安葬,并建纪念碑于康诺大道,中国中央政府派员参加公祭,追认林谋盛为少将。惠泉又发起组织呜冤会,向日军追讨血债,为千万死难同胞伸冤,庄惠泉和林谋盛同为闻名东南亚的抗日英雄。
缅甸安溪侨领刘梧桐在回到国内之后坚持抗日,他于1943年冒险到广东韶关,接运从美国运来的卡宾枪及子弹,装满11卡车,行经江西、浙江、安徽至江苏战区交给抗日军。他还通过其弟刘金梓支持在缅甸的地下抗日军的费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刘梧桐在福建永安乘坐国民政府专机到重庆参加庆功大会,他把国民政府奖赏的36.5万元关金币,捐赠缅甸地下抗日军。刘梧桐积极支持祖国进行抗日战争,国民政府要他担任参政员等要职,他力辞不就,只接受担任侨务委员之职。1946年,刘梧桐到香港,得知日本占踞台湾期间,被征召当炮灰的台胞士兵,散落在广东湛江及海南等地共有1万多人,当时联合国驻香港总署,因船只不足未能及时遗返,刘梧桐即征得联合国总署同意,代联合国总署租船运载台湾士兵回乡与家人团聚,这个由日本法西斯侵华暴行而遗留下来的问题,在刘梧桐的多方努力下而及时得到圆满解决。
安溪籍华侨与祖国人民及东南亚侨居地人民一起团结奋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在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光辉业绩将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