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梦里常忆故乡绿 心系桑梓一片情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西南的大寨山、小寨山之间,近十年来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园,一幢幢设计新颖、风格别致的楼房掩映在绿树繁花丛中。这就是爱国侨亲李先生昆仲捐巨资兴建的慈山学园,它融基础教育、应用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是成千莘莘学子求知读书的胜地。众多海内外知名人士如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大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王光英、卢嘉锡,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全国侨联主席杨泰芳、前主席庄炎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教育家梁披云先生,著名画家黄永玉以及项南、陈光毅、贾庆林、陈明义、白介夫、王明达等等,或来视察、参观、指导,或为学园挥毫泼墨、题词作画。这座地处山区小镇的学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一座花园式的育才基地,更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了李先生造福桑梓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而且透过它还折射出李先生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默默奉献 浓浓乡情 1921年,李先生出生在有“小泉州”之称的湖头镇。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清初康熙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就诞生在这里。李先生的父亲名调琴,字瑶悌,号和声,是当地的名士。1923年,曾在大寨山下创建了慈山小学。 李先生幼年在慈山小学就读,以后到厦门双十中学读初中。教师的谆谆善诱和真挚的爱,令他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1949年李先生只身离开厦门,漂泊到南洋,靠同学的帮助在一家公司当伙计,为轮船装运货物,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此后,与他人合伙做土产小生意,继而逐渐自己办公司。在此期间,他尝尽了人间的苦难,饱经了创业的艰辛。当他事业有成,在为居住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仍念念不忘故国的那片红土地,不忘弘扬陈嘉庚先生的精神。 “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1985年冬,身居海外,心念祖国的李先生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土,心情是那么的激动。他决心效仿陈嘉庚先生,以老骥伏枥的抱负兴办教育,愿“以微薄的力量回馈养育我的故乡”,“以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十年来,他相继捐资5700多万元,与胞弟一起,在湖头镇创办了占地近400亩,拥有400米标准跑道和1800平方米的风雨体育馆,总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慈山学校(小学、初中)和慈山财经学校。1990年他又独资创建了慈山农业中学。而且他还以慈山学园为主轴,不断向外扩展辐射,先后在长坑乡捐建了衡阳学校,在湖上乡捐建了慈恩小学,其他如长坑乡的崇德中学、官桥镇的蓝溪中学、湖头镇的二十余所中小学的校舍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他的资助。此外,他还为泉州的黎明大学投入1500万元、为北京燕京华侨大学筹募了1400万元、协助蔡继琨教授筹建了福州音乐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的建立、集美大学的建设等等,他都尽心竭力地予以帮助和支持。 李先生在举办教育的同时,还热心于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湖头镇有一溪,名曰西溪,穿镇而过,逶迤向东,将美溪、美坂等村与湖头镇街道隔开,乡民、商旅来往均靠舟楫,极为不便。为了改变家乡面貌,给故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1990年他和胞弟捐资250万元,在蓝溪上架起一道飞虹,以实现其父的宏愿,该桥取名为“和声大桥”。同时,还在外曾祖父的家乡长坑乡衡阳村修建了吾文桥,在其母的故乡湖上乡建造了慈恩桥和飞新公路桥,给当地学生上学、村民对外往来提供了方便。为了改善家乡的环境卫生状况和丰富乡亲的文化生活,李先生还捐资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打井修渠、建造厕所,并且还帮助镇里建立闭路电视接收站,给镇文化站添置图书等。他在给人的信中说:“我已是古稀的老人,在海外是历尽了沧桑,什么苦难的日子都已遇到,唯一的心愿只想把最后的时日回馈予我们的家乡,并无他求,不为名,不为利。”这是多么普通而质朴的语言,却道出了老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故乡的深情,对祖国的眷恋的真挚情怀,真可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潜心办学 精心育人 环视当今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到国内捐资办学者甚众,但像李先生这样既捐献了巨额资金,又倾注了满腔心血,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思想如此关心,并直接过问,亲临指导者却不多见。李先生捐资办教育事业,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早在1985年,他就开始把所有的企业全部交由两个儿子去管理,以便自己集中精力投入到家乡的教育事业上来。他在给慈山学校的信中写道:“我在晚年最后的时日回家乡办教育事业,放弃了还可以赚钱发财、扬名世界的机会。”“我只求办好慈山学校,发展家乡教育”。“我的一生也是无憾无悔的了。”为了办好慈山学园,十余年来,他每年都要从海外回到厦门好几次,然后再乘车翻山越岭,亲临慈山学园指导。当时路不好走,坑坑洼洼,100多公里的山路要走五、六个小时,人坐在车中,犹如海上的一叶扁舟,不停地颠簸摇曳,一般人都受不了,更何况七旬的老人。但李先生却很乐观,还不时与同车的人开玩笑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好像他又回到童年时代。 李先生不仅自己投入,自且还教育子女,不忘报效祖国,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为此,1992年他特地把全家人带回故乡,参观慈山学园。子女们在乡亲面前表示,一定要像爸爸那样,把慈山学校办下去,要越办越好。子女们如是说,也是如此做,他们都非常理解老人的情怀,并积极予以支持。 在办学过程中,李先生始终谨记陈嘉庚先生的教诲,“办学校不是有钱的人就会办学校的,像开米铺一样,随时请人来就可以开,而要以身作则,全心投入,不然会误人子弟。”李先生不仅以此来激励学园的领导和老师,要他们热爱教育事业,要有奉献于社会的决心,默默耕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人楷模。而且,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办好学校,他不饮酒,不抽烟,不进夜总会,生活非常俭朴淡泊。每次回来,不住宾馆,吃住在学园内,他最喜欢吃的是地瓜稀饭,穿的是普通料子的衣服。他说:“我并不是没有钱,但钱要用在必要的地方。”只要是办学需要,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他把自己和慈山学园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成为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李先生对学校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对人的培养非常关心。他经常对学园领导讲:“我们学校的教育重点,不单是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导学生学做人。”“要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你们不要一味去追求名次与高分数,不要为外界的物质与虚名所动。”“学生的品德好比什么都重要。”他特别要求老师们“要有移风易俗的使命感,要有独特高尚的风格,要弘扬陈嘉庚先生的精神。” 1989年秋,慈山学校为了庆祝该校初中部新楼落成和开学典礼,组织少数学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嘉宾。事后,学校将这次活动的录相带寄给李先生。李先生看到学生列队欢迎的场面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即给学校领导写信,语重心长地说:“看到孩子们站在路上两边,摇旗呐喊,欢迎嘉宾。看来都是喊的言不由衷,喊的很勉强。孩子们站得多么辛苦,我们不能用这么大的代价去讨人家的欢心。以后这种俗套应是免了。即使是省市大官驾到,也只好请校长、老师去顶替了。孩子们的感情天真无邪,应培养其可贵的品质,不能当作工具。”李先生发自肺腑的批评,使学校领导心悦诚服,并以此为戒,凡来学校的宾客一律不请烟,不列队欢迎,这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李先生是个极富感情的人。他自己虽然很节俭,但对学园内的师生却很慷慨。谁有困难,他都会热情地伸出救援之手,尽力帮助。他认为,学园内应充满真挚的爱,作为老师“要有慈母的心怀,全心全意去爱学生,”“对学生爱几分,才能要求学生几分”,“以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以“慈毅明道”作为学园的校训。他说:“这就是慈山学园比别的学校好的地方。”如今,爱的春风已吹拂整个学园。尊师爱生,彼此关心已蔚然成风,成为慈山学园的新时尚。 去年,慈山财经学校的一位同学脑里长瘤,要到福州开刀,该同学家境贫寒,正当一筹莫展之时,老师、同学伸出友爱之手,慷慨解囊,捐了一万多元。李先生得知此事后,当晚从印尼给慈山建委打电话,资助这位同学7千元,给他治病。慈山学校初三年的一位女学生,因患先天性骶椎裂症,影响肾脏,出血不止,命在垂危。慈山学校领导立即召开师生大会,号召全校师生,人人献出一份爱心,拯救她的生命,很快就集资近万元。李先生闻讯后也捐资6千元。学校领导带着全校师生们的爱心和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数次到医院看望。师生们的爱心感染了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同室病友。医院精心治疗,病友送衣送物,使这位曾经快要燃尽生命之火的少女,又再次扬起生命之帆。李先生盛赞此举,说:“这是教育的成果,爱心的表现,此种精神应予以进一步弘扬。” 慈山学园的师生没有辜负李先生的厚望,学园越办越好,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经过十余年的辛勤耕耘,而今已结出累累硕果。慈山学校小学部的毕业初考,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县同类学校的前茅,初中部连续几届均摘取全县中考的桂冠。由于该校全面发展,成绩斐然,获得“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福建省文明学校”等28种县级以上的荣誉称号。慈山财经学校虽创建不久,但已获得“泉州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并培养了339名合格人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 心系桑梓 赤子情深 “多情游子梦,万里故园心。”李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的爱国热忱和忧患意识的人,他时刻都在惦念着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1988年他途经日本去美国时,看到这些国家的经济繁荣,感慨良多,他在旧金山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途经日本到了美国,才更加体会到我们的国家是如何落后,但却教我更加怜爱她。不论她是如何丑,如何难看,鞭打我多痛,而我是她身上分出来的,是我的母亲,我永远爱她。”拳拳赤子之心,跃然纸上,正是这种爱国情怀的驱使,他不仅热心于故乡的教育公益事业,而且对家乡的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也非常关注。 安溪县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农业的发展在安溪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当人们热衷于在沿海投资设厂时,李先生却把目光移向一直被人们忽视的农业中学,认为“发展农业是我们的目标”。为此,老人决心在家乡创办一所农业中学,为安溪培养新型的农业技术人才,以振兴家乡的农业。当时,他听说安溪湖头镇仙都村有一所农业中学,但条件很差,已处在摇摇欲坠的境地。不少人都劝老人不要接手,说这是个无底洞。但李先生独具慧眼,认为“农业中学对安溪前途至为直接,影响大,如果抓住其机遇,我安溪进步一定比发展其他事业更快。”“如果农中办不好的话,其他学校也不要办了。”1990年秋,他特邀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中柱教授和其他农业专家到农中实地考察,对如何办学、专业设置等进行论证和指导。此后他先后投资450万元,扩建和新建了教学楼、综合办公楼;新增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种植场地、养殖畜舍、沼气池等,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1992年该校更名为慈山农业中学。为了办好农中,他不仅每次回乡都要亲临农中视察、解决问题,而且还请中国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亲朋好友到农中进行指导。现在慈山农中已成为集科、教、农于一体的农业技术开发型的学校。这些年来,已培养了近400名牧医专业毕业生和100余名园艺专业毕业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已成为安溪农业战线上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 李先生不仅在湖头镇与镇政府、湖一村、湖二村、湖四村合作,开辟了占地近千亩,种植龙眼树近1.4万株的琥珀、飞凤、大寨、大岭等四个果场,作为丰产示范基地,而且还于1991年提供了200万元低息贷款给安溪县,用作开辟龙眼基地的经费,以解决农民种植果树缺少资金的难题。经过两年时间,全县在近两万亩的山坡上共种植龙眼树近32万株。据最近的调查表明,其成活率达百分之六十二,有的地方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现在这批苗木长势喜人,郁郁葱葱,有的已开始结果,即将成为安溪县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 安溪是著名的茶乡,尤以乌龙茶中的铁观音最为名贵。长期以来,安溪的茶叶在营销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使安溪的茶叶不能直接出口,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有出口权的省市,严重制约了安溪经济的发展。为此,李先生深感不平。从八十年代末,李先生就为争取安溪茶叶能自营出口而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前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访问新加坡时,他专程叩求,请求予以关照。同时,他还多次给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外经贸部负责人、福建省领导等写信,请求帮助。在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安溪人民长期企盼的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结果。1996年底,外经贸部正式批准同意给予安溪县茶叶出口权。李先生闻讯后欣喜异常,连夜给安溪县领导写信:“我有幸能有机会参与此次为安溪茶叶的呼吁,总算过了一个段落了,已获得中央的同情,准予进出口经营。我是深深感到高兴与安慰。”“在此过程中,我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我能为安溪做一点好事,乃是我所乐为,也是我的本份。”但对以后茶叶是否经营得更好,质量是否可以提高,产量是否可以增长,经营所得的利益人民是否可以享受到等等问题,他都非常惦念。他恳切地希望安溪县领导,在以后茶叶经营中“责任是比以前更多更重,如能作出成绩,则会感到你们为安溪人做到的事更有意义,更感到高兴与安慰,对你们的人生更有价值。”李先生对故乡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肺腑。 祖国荣誉 高于一切 李先生虽然在海外生活多年,但植根在他心中的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修养。他时刻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海外游子,最知道祖国母亲的可爱,最深知“源丰流乃盛,本固枝方荣”的道理。祖国的强盛,乡邦的振兴,是旅外乡亲睦邻立业,踵事增华的坚强后盾。所以,李先生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始终把祖国的荣誉和利益置于最高的位置,凡是涉及祖国荣誉的事,他总是尽心竭力地去维护。 九十年代初,安溪县县委书记应邀到印尼访问,他在参观巨港、棉兰等地后对李先生说:“安溪人很苦,但那里还有比安溪人更苦的人,最好你能去看看。”此后,李先生去到巨港等地,亲眼目睹了那些因丧失所在国国籍侨亲的悲惨生活,真是惨不忍睹,他们被“圈地为牢”,不能读书,没有工作,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挣扎在饥饿线上。此情此景,深深刺痛了老人的心。这些侨亲毕竟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如不尽力去拯救这些受苦受难的侨亲,使他们重新获得所在国的国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实在是于心难安。于是,他不顾重重困难,决心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以最大的勇气挺身而出,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四处求援,多方交涉,并叮嘱其子:“我们做生意的人,这次赚不到钱,还有第二次,拯救这些侨亲若失去时机,将抱憾终身。”李先生的决心与勇气获得各方面人士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从1992年起到1996年底,历时五载,最终使此事得到完满解决。30多万华裔取得了该国国籍。当时,福建省省委书记贾庆林获悉此事后,心情激动不已,亲自批示:“李先生能拯救30多万华裔,这件事难能可贵,其功德无量。” 安溪县在历史上就是地瘠人贫的穷困县,早年为生活所迫而漂泊海外谋生者甚众。据说现在散居在世界各地以及我国宝岛台湾省的安溪籍人就多达400余万,他们时刻都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为使散居四海的乡亲团聚一堂,共叙乡思,加强联系,促进与安溪故土的联系和发展,在旅星知名人士唐裕先生的发起下,于1992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当会议讨论下届联谊会在何地举行时,有人曾建议在台湾召开,但李先生却认为既然是安溪同乡联谊会,就应该寻根谒祖,在安溪故土召开为佳,这样可使海外乡亲回乡看看,实地了解家乡情况,真正认识安溪,李先生的倡议得到与会者的热烈赞同。在李先生的积极推动下,在我国中央领导和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1994年10月,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在本土安溪举行。这是一次空前盛大的聚会,海内外乡亲欢聚一堂,畅叙乡谊,共商振兴安溪经济的良策。李鹏总理特为联谊会题词:“加深乡谊,共同发展。”这次聚会不仅密切了海内外安溪人的乡情关系,增进侨亲对家乡的感情,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安溪的改革开放和脱贫致富。 海外游子最高兴的莫过于祖国亲人的到来,特别是祖国的国家元首,则更会感到无尚的光荣。199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出席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中国驻印尼大使馆计划把江主席的下榻之地安排在香格里拉酒店“总统房”。当时由于钱永年大使回国述职,使馆工作人员在向香格里拉酒店订房时,日本使馆已先行一步向酒店订了房间。在此情况下,李先生是香格里拉的股东之一,他认为,作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地应该让祖国的亲人住最好的房间,江主席能在香格里拉酒店下榻,是香格里拉酒店的无上荣耀。李先生估计日本大使馆是用普通电话订的,于是他请中国大使馆尽快送来书面材料,预订有关的房间,并表示由此造成的损失慨由他负责。这充分体现了李先生对故国的热爱之情。 鉴于李先生对所在国的侨亲,对故国所作的重大贡献,江泽民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切接见了李先生及其家人,并动情地对李先生说:“你在印尼作了许多好事,我代表国家感谢你;你在中国做了许多好事,我个人感谢你。”这是对李先生多年来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最高评价和称赞;对李先生本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和奖赏。 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李先生尽管已是七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但他爱国爱乡的情怀不减,仍是那样的浓郁。他决心在有生之年,继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家乡的脱贫致富作出新的贡献,以尽赤子之情。 刘万镇写于慈山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