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王永庆坐镇最大华人企业帝国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台湾,一提起王永庆的名字,不少人便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因为他是台岛最大的工业家,他一手创立的“台塑王国”人们都耳熟能详。他对台湾经济的发展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加之这个人身上有一股永不满足既有成绩,而要不继向上的精神动力,正如他的得力助手李志林所形容的:“如果有一个部门已达到业绩标准,王永庆总会再从那里挤出更好的业绩来。” 王永庆生于1917年1月,这一年正好是龙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龙年出生的孩子将来必然要成龙成凤,王永庆正好实现了这一传说。 不过,幼年时候的王永庆倒也不像古时候的龙子般过着优裕的生活。他捡过煤、捡过柴、喂过鸡、当过学徒,后来存点钱开了家碾米厂。1983年王永庆在WHARTON发表演说。忆起他早年的米厂生意时说:“我隔壁有另一家米厂,老板是个日本人,他拥有许多我所没有的优势……他六点钟关门,回去泡个舒服的热水澡;而我得工作到十点半,然后在露天下冲个冷水澡,冬夏皆然。就这样,我每天可以赚三分钱存起来,也就等于卖三袋米的利润。虽然日子过得很苦,可是我的交易量和利润终于超过我的日本邻居,尽管他的客观条件比我强得多。” 1944年,王氏的碾米厂被美轰炸机夷为平地,逼得他走投无路。后来,王氏开始经营木材业,从事合板制造,到目前,王氏仍拥有由他的侄儿管理的两家合板的家具公司。 王永庆在1954年创立台湾塑胶公司,制造PVC原料,1958年他又建立南亚塑胶公司,作为PVC树脂的下游加工厂。1965年,王永庆建立台塑王国的第三根支柱——台湾化学纤维公司(1984年的总收入为4.92亿美元),专事生产嫘荣,做为“PVC 皮革”衬里,台塑可能是世界唯一大量生产四种人造纤维——人造丝、尼龙、多元脂、压克力等的集团。就这样,王永庆的企业王国正式建立起来。 歹命逆转创台塑 《史记·李斯列传》有一段赵高的话:“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用来观察王永庆的成龙过程,实在最恰当不过。 王永庆如今以主持台岛规模最大的台塑集团(年营业额达新台币1400亿元之巨,为其他名门企业的数倍以上),颇有睥眈群雄的态势。当然,身为企业界巨子,他有资格摆这种姿态,也是做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写照,而王永庆的个性,就正如写在脸上的气质:一副自信满怀的气慨,其断而敢行的气魄,正是企业英雄本色,这些都不是企管教科书上文诌诌的理论所能找到印证的。 就以台塑开创初期的艰辛而言,如果不是王永庆的胆识过人,恐怕不足以扭转乾坤。 台塑1957年3月开工之后,至同年十月,连一公斤的塑胶原料都卖不出去,而当时的产量是每月100吨(估逢过程是:日本当时月产3000吨,而台湾人口为日本的十分之一)。这是由于塑胶加工业者传闻台塑建厂后,要采取保护管制,也担心台塑的原料品质有问题,于是一口气进了数个月份的用量,根本未向台塑进料。而另一方面,台塑产量少,单位成本偏高,每公斤售价高达75元,东西贵,自然限制了用量的拓展。总之,这个情况,不出某些人先前所料定的恶性循环局面。别人不愿投资,不是没有理由的。 可是,王永庆就不这么想,釜底抽薪之计,坚决扩充为月产量300吨,以降低单位成本,进而又有南亚的创设,皆为台塑寻求出路。一旦增加到300吨后,王永庆更气势如虹,计划进行第二次扩充,当时无论外国顾问或台塑干部,皆认为倍增至600吨为宜,但王永庆则坚持再加倍为1200吨,大出一般意料之外。结果,于1960年完成,产量激增,成本大减,台塑的业务蒸蒸日上。 因此,有人说:论王永庆的相貌,实在不是传统大富大贵的格局,在奶母的心目中,“庆仔”便是“歹命子”,意思是每天劳碌异常,很少享受真正的清闲。但是,也正因为集了这些“歹命”的大成,使他的命运经常出现“逆转”的局面,而且越是艰困,激发他的动力越大,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胆识。 这一点,如果从其猿臂或手指,也许可以得到印证。观于王氏在言谈间,每喜欢以手势加强语气,而每一举手,臂长的特征,就留给人人深刻的印象,加上他的口才,有点木讷,手势停摆的时间相对变长,真是一幅刻划王氏个性的最好画面。 胆识过人,逢凶化吉 王永庆过人的胆识,每能使他逢凶化吉,兹举重大事例如下: 台塑于1958年投资南亚之际,由于台塑是PVC的原料厂,南亚是加工厂,曾引发其他加工厂的恐慌,认为政府的决策有了偏差。但是,王永庆则坚决对外宣称:投资南亚,实由于PVC卖不出去,经他彻底进行市场调查,才晓得现有两家将PVC粉加工为塑胶粒的工厂,竟将塑胶及再加工的玻璃皮、玻璃布的售价,提高到成本的数倍以上,换句话说,加工厂的利润实在太优厚了。 于是,王永庆认为:一件赚了10元的产品,也许只能卖出100件,但一件只赚5元,可能就会售出300件,总利润反而提高,利人又利己,于是王永庆先向这两家当时台湾“最先进”的PVC加工厂;台南的第一化学与三重埔的永丰化学,进行降低产品售价的游说活动,也许这两家还没意识到这位商场新秀的“蓄势待发”,根本不加理会。于是王永庆索性自己进口加工机器,自己加工,率先降低加工产品的售价,以期消化台塑的塑胶粉。 台塑当初投资南亚,也就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促成的,王永庆也自认:制造原料的工厂,自己最好不要做加工,可惜对手不合作,才采此下策。以今视昔,当初的下策,如今在一般企管理论的探讨角度看来,却是完美的“垂直”统合策略,台塑与南亚更是早期股市的“双璧”。又有谁知道,当初南亚建厂时,只有一台塑胶布机器,开业后一年内,这台机器只发挥不到一半的产值,再加上数台的制管压出机,由于技术低劣、品质不稳定,真是困难重重,亏了很多,本钱几乎亏光,总算王永庆运气强,终能化险为夷。 南亚的卫星工厂,在草创阶段,也有一些传奇性,例如PVC制品根本还没有外销实绩时,王永庆出国考察,在香港遇到外商卡林,他原在日本神户开了一家小规模的吹气玩人工厂。言谈之下,王永庆当机立断:叫卡林关掉神户子厂,到台湾来帮忙拓展外销,钱由王永庆出,赚钱归卡林。南亚的卡林厂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到1971年,单单卡林一个厂,每个月即可消化掉南亚600吨的料子,贡献相当大。 至于台中的达新、三和,如今是以产制雨衣而享有声誉,他们投资雨衣,听说有一段有趣的插曲。 原来王永庆为拓展塑胶加工的出路,找上了日本厂家,对方示以雨衣这项新产品,于是委托这些卫星工厂开发。由于是试制,第一件产品“出炉”时,左、右两边的衣袖部分还弄反哩!王永庆当然少不了为对方打气,再接再厉,终于开创出一番事业来。如今三和在台北市敦化北路环亚大饭店旁,也建有一栋美仑美奂的大厦,与斜对面的台塑大楼,固不足等量齐观,但是也可点缀出创业者彼此声援的特色。 台塑企业集团目前以南亚、台塑、台北三家业绩最为突出,以1986年而言,南亚业绩达新台币422.4亿元,台塑279.7亿元,台化228.9亿元,三家几近千亿元,排行囊括全台三大企业,比起排行第四大企业的大同(200亿元,登记投资公司则为346亿元),距离可说拉得很远。 至于台化的创业背景,更可看出王永庆的胆识。 台化资本额当初登记是新台币4亿元,实收1亿元,比起投资台塑的规模,可要大得多了,俱见其决心与雄图。王永庆在光复前夕时,住在嘉义,因地近阿里山林场的关系,从米店转向木材生意;光复后,由于建材需求殷切而供给有限,王永庆很有胆识,以变通方式取得一般人难以取得的供应来源。循此因缘,他对木材有超乎常人的专业知识,如今投资经营塑胶业,并不忘情。 王永庆发挥缜密而精到的演算功夫:全省各大林场的枝梢残材,可以用来制造化学纤维,用以代替棉花。原则是可行的,但是1965年设厂之际,很多人一听每月需要7500吨的枝梢材,都担心供应量是否充分的问题,甚至林班砍伐业者也认为供应会有问题。熟悉林场作业的王永庆则力排众议,且深通个中诀窍。例如当时林产物处分规则,对于搬运材积设有规定,即得标的商人,于伐木时,只许搬是林务局标售之材积。但实际作业每月出入,砍伐若发现过多(即原出售材积较少),虽可照规定再缴款,申请砍伐,但商人往往为了图利,便勾结检查人员盗伐偷运。这几乎是有过标购木材经验的商人,都玩过的方法。听说王永庆“功成名就”后,与至亲好友酒酣耳热之际,也不免透漏一些个中的奥妙。 总之,王永庆认为来源不成问题,就毅然投资开工。事实证明,枝梢材供应不虞缺乏,而在1971年,除了台化甲等纸浆及其他纸浆厂每月所需耗用的枝梢材总计在75000吨以上,为当初估算的7500吨十倍以上,即可见过去无论是“估计”或实际“利用”,均有相当偏差与浪费之处。 不过,台化标购林务局的枝梢材也颇讲“技巧”。据说在60年代初期,当时林务局长沈家铭,对台化以几乎不花钱方式收集小径木材,大为不满。有一次约有4亿元的木材堆积在标班内,待价而沽,台化不肯出高价,而以低于合理价投标,由于没有其他人投标,在此情况下只好废标。讵料,后来山洪爆发,将山间木材冲流到外海去,沈局长因此遭监察院纠弹,进而挂冠而去。 现在企业界仍然流传的说法是,沈局长早年在太平山林场担任场长时,王永庆昆仲即因标购木材而与之结识,甚至在交际应酬场合上,王永庆赏识在先的美女,也“割爱”给沈氏,即可见彼此的交情;但物换星移,却出现了如此结局,真是世事难意料。也可看出王氏昆仲“胆”“识”俱是超人一等。 台化有其成功的一面。正如王永庆刚开始台塑的“降价”手法一样,化纤毛毯在当时台湾市场上,美军顾问团流出的每条400多元,一般厂牌也要200多元。在此情况下,台化以大量生产方式,每条零售价110元。因而,早在1968年2月,距离台化开工才进入第三个年头,报纸上已出现这样的形容词:“在本省的工商界,王永庆有‘圣人’之称。……民国五十四年,当他以八亿新台币创设台化时,许多工商界人士都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是否值得,表示怀疑。但后来事实证明,王永庆是有眼光的。” 以“圣人”来形容,当然不如70年代日本教授所封的“经营之神”来得贴切。 买进卖出,财源滚滚 王永庆有限的英文字汇能力包括“WEL-COME”、“NO PROBLEM”这些简单的句子,在由贫到富的奋斗过程中,他必须全心致力于工作,没有时间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但语言并没有形成他在美国奠立实业基础的障碍。从1980年开始,王永庆在美国13家工厂投下超过2亿美元的资金。他表现出一种超人的异禀,在景气低迷时将美国工厂买下,然后在景气复生时扭转业务,似乎像神话。 1981年,王永庆从英国皇家化学工业手中得到位在路易安那州BATON RONGE的一家VCM(乙烯氯化物)单体制造厂。同年,王氏以1200万美元自史托佛化学公司(STAUF-FER CHEMICAL)买进位于德拉威州(DELAWARE)的PVC工厂,最精彩一步棋在1983年,他买下曼维尔(MANVILLE CORP)面临破产的PVC水管制造业,付给2000万元的现金及1000万的票据,不旋踵间,营造业市场就复生了,1985年这家工厂的售货总量为1.33亿美元,净赚550万美元。虽然对业绩来说,这笔利润不算多,但对王永庆的投资效益而言,却是可观的回收。 利之所在,王必趋之 对现代西方资本家来说,与王永庆的强悍作风为敌,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利之所在,王必趋之”。一位在台湾从事石化工业的美籍人士曾抱怨道:“王不按牌理出牌,即使政府发觉他逃税或污染环境,他也能和政府谈判、交易”。在税法与污染问题上,美国政府却不像王氏以往的经验般,那么容易摆平。VCM是王氏的原料之一,它可能导致肝癌,所以必须小心制造,但王永庆却拒绝加入提供安全咨询的美国塑胶工业协会。结果在1985年12月,德拉威州政府对王氏提出30件空气污染的诉讼,结果王永庆被罚10万美元。但他并不急于采取因应措施,一位州政府发言人说,王氏可能因此被加罚5.4万美元;但这笔钱对他来说只是零头。 纵然目前在企业界吹起一阵所谓的“日式旋风”或“美式旋风”,强调日本式管理的生产率及美式经营的得法,这些在王永庆眼中都是“没路用”的。他曾批评美国ICI 和史托佛公司的经营管理:“这些美国员工都很不错,但经营管理的方式不行。” 企业王国,东方迷宫 在台湾,只要提起“王永庆”三个字,几乎就是“亿万首富”的代名词。事实上,这个“首富”并非一夕成富的。他的成功虽然颇富传奇性,但对他而言,机遇、努力,再加上得法的经营,才是他建立起“台塑王国”的主要原因。 王永庆的台塑王国,一般人耳熟能详的,便是台塑、南亚、台纤。事实上,若将整个“王国”列出来。便可发现:在架构上,它是个由握股公司和众多辅助工厂合成的东方迷宫,1985年总收入为32亿美元税前纯益为3.21亿美元,纯益超过31%。全体工作人员(不包括上千位低薪的合约劳工)为39500余人,位居世界第一大聚氯乙烯PVC制造商固特力亦且名列台塑之后,王永庆的财富就是由这种老式的石化原料而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大厂杜邦公司做过聚氯乙烯的生意,但不赚钱。固特力公司在1985年,便宣布退出聚氯乙烯的经营,留下数十亿的呆帐。而王永庆的台塑,不单赚钱,还大赚美国人的钱。根据统计,台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出口贸易,产品有85%外销,半数销到美国。 近乎苛刻的管理秘诀 王永庆不是纸上谈兵的资本家,他与他的部队共同呼吸战壕中的空气。他每天都在公司会议室中午餐,吃60元的便当。他也在那里召见各部门的经理,先听他人的报告,多面提出犀利而尖刻的问题逼问他们。台塑的管理人才都视这个会议为畏途,必须花好几周来准备与王永庆面对的接触——“正中他的下怀!”一位经理说:“如果你让老板失望,你就去坐冷板凳吧!”长庚医院的医生发现这些高层的管理人员通常都患有胃病,他们将这类病统称为“台塑后遗症”。 企业太大是否无法面面俱到?王永庆曾说过:“我不认为这个企业正在脱离我的掌握,因为我对它运作的每个细节都了若指掌。”他的行事手段几近残忍,秘诀是对工作细节及工作时间毫不留情的苛求。台塑生产部的工人每周必须工作48小时,管理人员每周得工作70小时,而王永庆每周则工作100小时。 王永庆的企业王国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组织——打击小组,由杨兆麟带领,就驻守在总经理的办公室里,其任务是将董事长的旨意传布到王氏帝国的每个角落,并对生产成本不断猛轰。杨兆麟手下的一个小支队曾对南亚PVC及PU(聚亚胺酯)包装部门的工作效率展开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等这个小组离开后,南亚有272个职员被裁掉,每年并省下745万美元的材料费用。台塑的助理,学者型的李志村这么形容道:“如果有一个部门已达到业绩标准,王永庆总会再从那里挤出更好的业绩来。” “追根究柢”的拼搏精神 以事业规模而言,当以王永庆为“龙头老大”。是什么样的动力,促成他缔造如此宏伟的事业呢?早年王永庆的演说当中常强调:也许人生真有好运气的说法,但是运气绝不是守株待兔来的。他并不否认台塑的开创,早先的阶段,充满着运气,才能转危为安,但是日后的发展,完全是追根究柢的事业精神所致。 “追根究柢”是台塑企业文化的基干,也是台塑人的生活模式,集团内独当一面的干部,都有机会参与王永庆亲自主持的“午餐会报”,在报告的过程中,王永庆凭其敏锐的观察力,洞烛报告中所隐含的问题,往往三言两语,就追究出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就能提高绩效。 功成名就的人士,打高尔夫球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活动,王永庆自难例外。早年他也曾乐此不疲,但是由于时间宝贵,性子又急,每次等不到黎明即起,并派人用大手电筒照射,完成了这种原本极为悠闲的运动。等到一些球迷来到球场后,才发现他已经打完,正准备“上班”去也,而自叹不如。这是企业界传出的很有趣的故事。 勇于革除陋习的企业精神 1976年,王永庆为了纪念早年生病而缺乏医疗照顾的父亲王长庚,捐款20亿元,设立长庚医院。十多年来,长庚的经营,就正如王永庆的事业精神一样,扩展迅速,除了在台塑大楼旁的门座大楼外,林口、基隆、高雄也都兴建了外观宏伟的医疗中心,每逢这些大楼落成启用,王氏皆安排由其高堂母亲亲自剪彩,场面动人。 虽然照财团法人的规定,应该独立营运,但是由于长庚注入了台塑的管理精神,常有“革新”之举。例如选次降低洗肾费用,大胆进行各项器官移植手术。由于电脑代号的实施,使得非技术人员也可采用“检药”的制度等,均给医疗界带来相当大的冲击,甚至长庚也放言:“荣总一年的预算,如交由长庚动支的话,则长庚可实施全民医疗免费的福利措施。”可说“异军突起”勇于革除“陋习”。如今,教育部已考虑开放私立大学的创设,王氏正鼓其余勇,申请办理医学院,期使长庚的医生来源,就如台塑来自明志工专一样,“一条鞭”化。 就此说来,与其说王永庆经营之神,中如说是事业之神。因为他连具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益事业,也把它“事业化”了,得以生利不息,反而淡化了公益色彩。 弄虚做假“自耕农” 台湾最大的企业家,也是美国“富比士”杂志选出的台湾首富王永庆,身份证上职业栏内所填的职业,居然是“自耕农”,令人难以置信。似乎是天大的怪事,可是它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王永庆是自耕农,是在1986年“国建会”中讨论农业长期发展策略所提出来的一次严重的事实,事情是由台大农业经济教授陈希煌在半开玩笑的情况下说出来的。他说:“台塑关系企业内王永庆,身份证上填写的职业是自耕农,所以他将来要大量搜刮土地时,可以无限制的购买。” 由于政府限制土地买卖,农耕用土地非有农民身份,不得购买,主要是为了贯彻“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据农友会主任王友钊的解释是:因台湾农业为小农户制,有时100公顷一整块的土地,为100多户所共有,若农地买卖不加以限制,其中一块被非农业户所使用,或去买卖作工业用,将会使整体农区各种设施及环境被破坏无遗并且会带来污染。因此,政府才限制土地买卖,规定只有自耕农才可买卖农地,因为他即使买了也只能做农业用途。 据说,中研究院士费景汉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政府的意旨,在促使人民作弊,实在不是办法。台大农经济系陈希煌教授指出:王永庆已经买了不少农地,再要继续买下去可能就会使此项限制变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