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兴建安溪澳江渠 实现民众百年愿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民国时期及远前年代,衍居在兰溪下游两岸的雅兴、光德、仙苑、同美及西溪沿岸的美法、砖文、土楼、员宅地带的民众,农耕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小麦、番薯、黄豆、花生、油麻诸类品种。该地自历代以来因未有拦河筑坝引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唯有靠天降雨作自然灌溉,所以,大片农耕土地成了望天田。在一般年景仅有薄收,产量很低。粮食作物的水稻亩产在300余斤,旱稻亩产200余斤,小麦亩产140~150余斤,番薯亩产20余担。若遇上大旱或特大旱年头,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塘沼干涸,田园龟裂,作物焦枯,农耕者陷入种无返本的绝收境地。岁荒饥饿四野,民众生计维艰,流离他乡者甚多,社会景况一派惨淡。然而,居地民众为了耕耘生息,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寻找水源,图以降旱御灾。在沿溪平坦地带,采取挖掘构筑围塘集蓄雨水;在地块田头里星罗棋布挖掘水井取地下水;靠山边坡脚之处,挖水窟,拦截坑沟水道汇蓄渗泉细流。 抗旱提水的主要设备工具有:吊槔、戽桸、戽举和龙骨车。吊槔:即在井旁或塘边树一根木杆,视提水高度,在木杆上端横向凿一个圆孔,穿上木质或铁质中轴,利用杠杆原理,在中轴上穿挂一根横杆,横杆短臂一端用绳索系挂吊桶,长臂一端系一条操作拉绳,为操作省力,并在杆末端固扎一块适当重量的物块。这样,一上一下实现提水。戽桸:依照需要用木制成口径各异的圆桶,在圆桶对称的边墙板上各穿孔系结两条绳索。使用时,两人对侧手执绳索,协调地操作一只桶,由低而高地来回晃转戽水。戽举:此工具系单人操作使用。有两种结构形式。其一用木制成圆桶,桶周边墙板尤留一块板突高,于高出桶口段的中央凿一个眼,眼可方可圆,套上一把长柄,操作者握柄举戽提水。其二用竹篾编制成锥形状靴体,开口扎一根长长的木柄,使用者握柄运作。龙骨车是在解放后至1953年未建澳江渠几年间发展起来居多。根据调查,历史上吊槔在光德、仙苑、员宅使用居多。戽桸和戽举在旱区各地普遍使用,且为农耕者家家户户必备的抗旱提水工具。光德有农耕旱地1800亩,设置吊槔200架,戽桸300只,戽举200支,龙骨车12部。仙苑有旱地600亩,设置吊槔90架,戽桸180只,戽举80支,龙骨车15部。 历史上,为了降伏旱灾为虐,引兰溪之水泽灌良田,曾经作过几次举试,终究失败。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为办光德水圳,侨胞捐资并荐托仙苑富足绅士梁缮领首举建。工程已开工,在兴口溪底岩盘上凿挖17眼圆形孔穴,孔径40~50厘米,孔深50~70厘米。拟树木桩为干梁,钉固木板,以茅草堵漏拦引溪水,辟渠灌溉雅兴、光德、仙苑农田。终因筹划不力,组织者意见相佐而废弃。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适逢福建省水利局晋江西溪水道测量队入驻本县施测,县政府函请测量设计光德圳,终因工程费耗资巨大,无力筹措举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建省拨赈米99.59吨作工作经费。翌年4月23日正式动工。工程由黄色云主持,包工头胡七平承建,县建设科技士施栋琳施工。技工工资以每个工日5市斤大米兑付。动建工程项目:在澳江桥下游左岸辟山炸石,并砌筑渠道外岸(今澳江左渠渠首石渠段下半段)。但因梅雨为阻停止施工,之后未再复建,仅完成设计石方工程量15%,废而无成。 解放后,于1953年安溪县人民委员会呈报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提议兴建澳江引水工程。随后,张连专员偕同省水利局技术人员赴实地勘查,核定立项建设。1954年3月筹建“安溪县澳江水利修建委员会”,并由晋江地区和县水利部门实施勘测设计。4月正式动工。坝址位于雅兴澳江角落,上游集雨面积550平方公里。拦河坝长37米,高3.10米,岩石基础,坝体结构为块石浆砌重力坝。坝两端引水。左干渠长24公里,设计流量0.4秒立方米,灌溉雅兴、光德、仙苑、中标、吾都。右干渠长28公里,设计流量1.0秒立方米,灌溉同美、美法、砖文、土楼、员宅、过溪、古垵及同美农场。工程于1955年4月竣工通水运行。本期工程共完成土方26万立方米,石方2.7万立方米,使用民工19万工日,技术工4.20万工日,投资16.4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3万元。工程灌溉面积8300亩。1956年1月,成立“安溪县澳江渠管养委员会”。1956年6月,利用澳江右干渠水力资源,在北石建成澳江渠配套工程——北石水力发电厂。首期安装一台机组、容量64千瓦,系安溪有史以来第二座水力发电厂[安溪电化厂(湖头)水力发电站为首座]。从此,澳江渠成为灌溉发电综合功能效益的水利工程。 澳江渠建成通水后,使灌区人民群众彻底摆脱千百年来备受旱灾为虐,饥贫交迫,民不聊生的历史。实现引兰溪之水泽灌沃野的夙愿。迎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的划时代曙光。农耕作物获得全面增产。水稻每亩单产达600~700斤,小麦200~300斤,地瓜30~40担,增产幅度在200%以上。 1963年扩建北石水力发电厂前池至右干渠渠首12公里渠道,流量由原来1.0秒立方米增为2.0秒立方米。拦河坝加高0.36米,达坝高3.46米。左渠流量由原来0.4秒立方米增为0.5秒立方米。同时,在北石,从右干渠分引0.15秒立方米流量,通过新建长370米附托安溪大桥过河倒虹吸上凤冠山麓,再分两支渠输水,一支灌溉上场;一支供城关自来水及灌溉先声、圆潭,两支渠共长13公里。至此,澳江渠总灌溉面积达10540亩,成为晋江地区第一座溪灌万亩以上的引水工程。工程经连年配套,除险加固。渠系建筑物有135座,其中输水76座,分水7座,排水15座。累计完成土石方62.05万立方米,投工38.50万工日;国家拨款31.30万元。 1990年起,因工程长期运行,风雨侵蚀老化。同时,安溪城区扩展及安溪至同安公路拓宽涉及澳江右干渠部分渠段计长6.70公里,渠道中断输水。1997年6月至12月,县政府立项修复澳江渠。恢复农田灌溉4000亩。本期工程费595万元,使用民工9.50万工日,技术工2.60万工日,完成土方11.75万立方米,石方1.55万立方米。 1957年5月,安溪县人民委员会于澳江渠坝区树石碑一面,正面冠名《澳江渠》,背面为工程概况简介碑文。1998年1月,安溪县人民政府为重修澳江渠树石碑一面,正面冠写《重修澳江渠》,背面为重修工程简介碑文。石碑与原碑并立。1998年1月1日举行揭碑仪式,中共安溪县委书记陈昭扬,安溪县人民政府县长曾荣华等县领导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