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礼记》载:城隍称号,“天子之大蜡有八,水庸居其七。”水,隍也,庸,城也。岁时天子蜡祭,其祀典与山川、社稷同。只设土坛,无神像与祠庙。《北齐书》曰:“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及至唐代日趋兴盛,后唐清泰中始封王爵。宋以后,城隍之祀遍天下。明初,京都郡县并为坛以祭并加封号,府曰“威灵公”,州曰“灵佑侯”,县曰“显佑伯”。洪武二十年,改建庙宇如公廨,设座判事,如长吏状。
清溪城隍庙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即建县第二年。查《福建通志》、《八闽通志》、《泉州府志》,全省只有长汀县城隍于唐大历年间(776)随郡迁建,及福州城隍庙建造较早。当时安溪县名清溪,因称清溪城隍,沿用至今未改。
一、旧庙追溯
后周显德三年(956),始建庙,规制不详。
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
明景泰二年(1451),邑人陈贞德修。
明成化八年至十五年(1472-1479),邑令谷廷怡、吴英先后葺修。
明嘉靖十八年(1539),邑令殷柔、邑尉(典史)邹奇重建。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毁于倭。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邑令蔡常毓重建。
清康熙十二年(1673),邑令谢宸荃重修前后殿宇。
康熙四十年(1701),邑令戎式弘,曹铲先后重修。
康熙五十四年(1715),邑令曾之传新建后堂为住持方丈室。
清乾隆十年(1745),邑令何隆遇铺拜亭前石坪。
清乾隆二十年(1755),邑令庄成重修。
民国三十年(1941),国民兵团副团长邱秋星派兵驻庙,毁泥塑神像。伯主正副身被迫迁出,暂奉祀于北街隘仔头民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官方基建,城隍迁到北门桥内,另建新庙一厅二房(现已改建为城隍庙慈善基金楼)。
1953年,又迁入东岳寺东厢奉祀。
1985年,迁到东岳寺檀樾祠奉祀。
1991-1992年,新加坡陈美英女士捐建三进新庙宇于东岳寺东侧。
1992年,由安溪城隍庙分炉的新加坡韭菜芭、杨桃园二庙捐资,续建新庙四、五殿宇。
小东街旧城隍庙,今为实验小学使用。刻桷飞檐,古貌巍然,尚有部分遗存,足资瞻赏。据耆老追忆,旧庙为宫殿式,五进四天井,大门外东西两侧各有水井一口,井水清沏,供民食用。大门左右内两连接盖顶,作为固定戏台,台前有宽广大埕。两边各大榕一株,枝粗叶茂,交遮成荫。一进门,顿觉阴凉神爽。进去便是两厢,各三兵一马。八、九爷东西肃立,魁梧雄伟,令人敬畏。进去东左厢为稽查、考功、赏善三司;右厢为速报、典狱、罚恶三司。与三进为正殿,前接拜亭,后连寝宫,中为高居八座交椅之伯主正身。座后为高大之伯主镇殿塑像。殿堂正面围以栏杆。外翼东西两厢,各有宽阔走廊。东厢吊挂大钟,钟下为值符使者,后立护法韦陀。阳间判官。安架大鼓,旁立值日使者,主簿阴间判官。西廊有专门通四进大埕。厅上为伯主与城隍夫人并坐塑像,俗称城隍妈厅。厅后与五进为僧舍。整个殿宇,庄严大方,屋顶红瓦碧檐,翘脊装以双龙抢珠,人物,花草皆五彩鲜艳。正殿则穹窿藻井。外向为透孔金饰圆形灵窗,画栋雕梁,庄严瑰丽。殿外盘龙石柱,雕琢精巧,灵活壮观。庙中挂满匾额和楹联、具有欣赏价值。庙内诸神塑像的相貌与职务相称,形态各异。尤以伯主神像,端庄严肃,加上黄袍金冠,俨然宰官风度,令人肃然起敬。
二、新庙概况
一九九0年,新加坡乡亲陈美英女士为感谢清溪城隍庇佑,专程返梓,捐资四十万元,独力承建新城隍庙,并筹划重建事宜。一些重大事项均在伯主坛前掷杯确定,选择在东岳寺东侧建新庙三进。因陈女士首先解囊,轰动海外分炉的城隍庙诸善信,新加坡韭菜芭、杨桃园二地分炉城隍庙侨亲捐资续建四、五殿。其他分炉之众善信,也纷纷捐献修建各项设施。
新庙与东岳寺并肩联臂,峙立东侧,五进殿堂,顺山势递升。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彻上露明造、穿斗室,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前有拜亭。挺峙一对青草石龙柱,张牙舞爪,出自前代名匠,此对龙柱原来旧庙业经三度迁徙。庙内诸菩萨,均仿旧庙安排,惟四殿奉祀观音佛祖,五殿奉祀如来三世尊。正副三尊城隍神均坐正殿,分别面向三圆灵窗。全庙红墙碧瓦,雕龙绘凤,金碧辉煌,更胜旧观。建筑面积1784平方米。1991年1月16日动工,1992年1月5日(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竣工,造价人民币120多万元。
三、清溪城隍神之特征
(一)“宠锡袍冠,八闽第一”
清溪城隍神,民间称为清溪显佑伯主。神像戴金冠,穿黄龙袍。殿前有副古老对联:“宠锡袍冠,八闽第一;褒封伯爵,五邑无双。”此联系谁手笔,已难考查,估计不迟于明朝。据民间传说,城隍神曾为宋朝皇后治好乳疾,帝赐旧御龙袍。清嘉庆年间,神助灭贼有功,由县上报,奉道光皇帝敕赐“钦加普护清溪显佑伯”。圣旨一道,依式雕刻,安放在正殿香案上。
(二)“敕封清溪显佑伯印”
这个正印,据传系宋代皇帝所赐,印上雕有卧蟾蜍。据《辞源》注:“日中有骏鸟,而月中有蟾蜍。”“小蟾蜍行腹如鼓,大蟾蜍张颐怒于虎”(《辞海》1199页“虫部”注),说明清溪城隍神能理阴阳,威灵显赫。该印历史悠久,有考古研究之价值。
(三)古雕龙柱:
城隍拜亭有一对古老的辉绿岩龙柱,雕塑有浮云,乘龙驾雾,灵活壮观,出自前代名匠,原在旧庙,历经三次迁移。
(四)古石牌、石碑、石香炉:
1、石牌,石质为鸟辉绿岩。规格是44×70=0.308平方米。内容:“特授安溪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为示俞事:照得安邑敕封显佑伯城隍尊神,理阴赞阳,每年春季,士民仿依古礼设蘸迎傩。曾经前升县叶捐俸倡题,置设溪船二只,给照副董事雇工专运往来商货,按日取其馀息,以为蘸费。所有一切差使运盐等项,概免派扰在案。缘日久废驰,澳甲船差复行封拔。兹据举人郭得捷,生员王应荔及耆民人等佥呈前来,除批示并给照外各行示谕。为此谕仰各隘口并运馆船差等知悉,嗣后如遇城隍尊神船只往来,即便验照放行。毋得留难,藉端派运,有干重究。毋违!特示。
嘉庆拾柒年贰月 日示。”
2、石碑、规格110×210=2.31平方米、石质白色。《清溪城隍造船碑记》曰:“吾闻之,为治者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安溪城隍尊神灵应如响,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宰斯邑者,有大疑狱不能诀,一质于神,无不立剖。以故崇祀维虔,每年春斋蘸迎傩,不惜重费,礼节殷繁。在邑中者乡例,四街岁举一人董其事。虽殷礼尽物,咸秩叙而荐焉,不敢辞也。前任鸥海叶公,念神贶无穷,民力有限,捐捧金并鸠邑人资,置造溪船二条,付每年董事募工运货生息,以充蘸费、豁免载盐、官办等役。自有斯举,邑民便之,所谓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者,此其是欤?余莅斯士,谂知鸥海公宰邑善政,无非以敬神利民为要。置造斯船,诚有合于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之义也。巩后之宰是邑者,视为无关政治,故谨志焉。方使知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岂不垂休奕祀哉!是为记。
安溪县知县、加五级、纪录五次夏以槐撰。教谕谢金銮、训导张凤翔、典史曹开晟、汛防林邦臣、邑绅、张枝梅、郭得捷、王谟等十八名。
嘉庆拾柒年贰月 日同立石”
3、石香炉。规格78×74×48=0.697立方米,两层香炉浮雕麒麟图案,现存庙中。
四、外地分炉概况
1、台湾中寮等地,在明末随郑成功东渡台湾的张、蔡二姓带城隍神“三舍”、“五舍”到台湾,至今分炉二百二十多处。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五日至一九九五年,有板桥、凤山、东港、过沟、三重、花莲等十处来分炉。
2、新加坡分炉有两个阶段:一九二0年由姓谢、蔡二人带五舍城隍神到新加坡募捐而分炉。一九九二年又分炉三处。
3、沿海诸县分炉者多,据以前不完全统计,有百余分炉、如石狮、晋江、南安等地,基本上村村都有奉祀安溪城隍神。以上分炉城隍庙之众善信、按民俗惯例,沿海善信每年来谒祖1-2次、海外善信每年来谒祖一次。农历四、五月和八、九月,是两个旺盛期。每年接受香客十五万人次以上。
五、迎傩盛典
按历史民俗,安溪城隍神与其他城隍神有别,安溪城隍神,年例选定清明节前后,择定一天最不好的日子,为迎傩盛典日、通过迎傩春巡,祈求国泰民安。此清嘉庆十七年,邑令夏以槐立牌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