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镇自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安溪建县迄今,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该镇宋为归善乡永安里,明、清为在坊里,民国先后为县城区、城苑镇;解放后的建制先后为龙城区、第一区、城关区;1958年1月改称城关公社;1965年4月建立城关镇;1969年6月并入城厢公社,1980年8月恢复城关镇建制;1981年11月易名凤城镇,辖6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人口1万多人;1995年10月增至15个居委会,3个行政村,人口5万多人。
回首建国五十年来的变化,凤城镇真是天翻地覆。本文试从工企业发展的角度,概略叙述县城的工企业发展历程,呕歌建国以来凤城镇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安溪的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社会各方面十分落后,连铁钉和简陋的农用工具都得依赖外地,“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建国初,县城才开始办有印刷、电力等几家小企业。安溪县印刷厂是我县首家国营工厂,原称安溪县印刷所,创办于民国32年(1943年),1949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改名地方国营安溪印刷厂,址设中山路,有职工7人,当年产值1.1万元,利润0.09万元,固定资产0.68万元。
全县第一座火电厂——地方国营安溪电灯厂,于1952年1月在县城西门兴建,安装直流发电机一台,容量9.50千瓦。
1953年,安溪县农械厂创办,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能加工一般农用铁器中的小工具。1958年3月,原城关铁器社、木器社并入该厂,设址大东街,为全民企业,投资10.03万元,6月投产,拥有职工200多人,主要生产锄头、镰刀等农具和木家具,年产值14.2万元。
1954年,谢浮私人投资2486元创办了安溪北石合裕酒厂,1956年1月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安溪酒厂,私人股金为0.249万元,县财政拨款0.784万元,有职工22人,主要生产米酒、地瓜酒、饮料酒,当年产值13.57万元。1958年过渡为地方国营企业,县政府增加投资、增添设备,试制蜜饯产品。
1954年,城关粮油加工厂创办,隶属县粮食局,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加工大米、面粉等。
1956年,交通修配厂创办,址设凤城镇祥云路,属交通局管理的集体企业,主要搞机动车辆修配工作。
1956年7月1日,凤城北石水电站建成,始建安溪第一条6.3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80公里,供县城地区照明。
1959年9月,由商业局食品加工厂与县酒厂合并组建安溪县综合食品厂,地址在凤城镇北石,主要生产糕点、糖果、饼干、蜜饯等。
至1959年,县城逐步形成食品、化工、粮食加工、服装等多门类小工业企业。
(二)
六十年代初,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安溪的工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1966年,省手工业管理局批准我县建立属县办集体的第一家城关合作工厂。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刚刚起步的凤城工业殃遭摧残,许多工厂“停产闹革命”,生产受到严重干扰。
后又贯彻中共中央“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略”的方针,工业生产逐步恢复。1970年至1975年,凤城镇新创办的企业主要有:
1970年,安溪县糖厂创建,地址在县城南街,投资48万元,1972年建成投产,是年生产粉沙糖542吨,总产值34.08万元,亏损5.8万元,该厂有职工58人,日榨甘蔗50吨。
1971年,县卫生局创建安溪制药厂,地址在县城后北街。1972年10月该厂实行独立经济核算,隶属县工业局管理,1974年经县革委会批准,征用城郊上山大队山坡地兴建新厂房,1978年2月竣工搬迁,共投资17.9万元,该厂主要生产大输液、片剂、胶囊等三个产品。
1972年,县糖厂抽调两名干部,招收10多个有生产鞋类技术的工人,组建了一个从事皮鞋生产的车间,这就是皮革厂的前身。1973年,该车间生产皮鞋436双,皮件1719件,产值2.79万元,利润0.12万元,职工21人。同年底,安溪县成立皮革厂,地址设在县城基督教堂,隶属县二轻局。
1972年,县木器厂开始筹建,址设城关中山路6号。1973年投产,产值6.5万元,利润0.21万元,固定资产5.1万元,职工45人,主要生产传统产品木制床、桌、椅、橱等,创新产品有板式组合家具、办公用具等。该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1975年以后,该厂开始生产板式组合家具和套装家具等,木凳等产品销往东南亚国家。
1975年,县竹编工艺厂创办,址设城关祥云路,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主要生产竹编工艺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安溪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仅1979年县城就新增了好几家,主要有:
1979年3月,县轻工机械厂创建,址设城关小东街3号,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主要生产木工带锯机和冲煤机。在原城关合作社工厂的基础上,批量生产各种规模的MJ311型木工带锯机,加工5毫米薄板材,锯轮直径属非标准化系列,属国内首创,产品销路好。
1979年,安溪纸制品厂兴建,投资7.8万元,厂址在凤城镇祥云路,生产纸箱,拥有职工10人,该厂后定名为安溪县纸箱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1980年,该厂生产纸箱10万平方米,产值8.1万元。
1979年10月,县胶合板厂开始筹建,地址在县城祥云路,1980年春建成投产,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主要生产茶箱胶合板、家具板、水泥模板、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十一合板等。
县福利综合厂也于1979年创建,由县民政局投资8.6万元,厂址在县城西环城路,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县民政局。该厂从事木材加工,有家具、包装箱等,1980年6月正式投产,职工20人,当年产值4.9万元。
(三)
历史步入八十年代,全国上下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经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乡办、村办、联办、户办等多种经济形式,多种行业结构的新局面,企业自主权扩大,注重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逐步形成了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现代化生产规模。凤城的工业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80年2月,凤城镇服务公司创办,址设县城上西街,服务项目有旅社、食堂、照相馆、饮食店等,1981年1月新建营业场所80平方米,当年营业收入4.5万元。
1980年,县第一家自来水公司创办,址在县城祥云路,在蓝溪沙滩上打两口深井,用动力抽水,经消毒过滤,供城区机关、居民、工厂等用水。1985年,该工厂有职工24人,年产值15.1万元,税利24万元。
1985年2月,县塑料厂筹建,8月投产,址在凤城镇先声村,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生产食品、化工、轻工、茶叶包装、装璜塑料制品,当年产值1.2万元,利润0.09万元,有职工16人。
1986年,城关饲料厂创办,投资60万元,年生产能力3000吨,1987年12月竣工投产。
……
改革开放给工业发展带来了生机,特别是1988年以后,企业逐步推行税利承包制和厂长任期目标制,各企业把质量作为求效益和争发展的大事来抓,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益逐步上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县城里有印刷厂、农械厂、福利厂等老企业仍然跟上形势蓬勃发展,如今人们有目共睹他们的风采,而如原食品厂、酒厂等企业已退下来,若不再重翻历史,人们渐渐地把它们忘却。
改革开放大潮中,八十年代中后期,凤城工业发展开始又有了一支重要生力军加盟,那就是三资企业的迅猛发展。“安星”与“凤华”两大公司是家喻户晓的名牌企业,他们为安溪发展对外贸易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带动并促进了一大批三资企业在安溪落户和发展。
(四)
九十年代,凤城镇以地利之便努力建设中心城镇,致力于抓好旧城改造,拓建新区工作,县城城区由原来的0.8平方公里扩展至6.8平方公里。
“筑巢引凤”工程是令人瞩目的!凤城镇以城郊工业区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全镇乡镇企业突破性发展,推动了农、工、商、贸齐头并进发展。实现了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取得较好成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时代的机遇中,在全县中心凤城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幢幢厂房星罗棋布,厂名繁多,不胜枚举。
目前,凤城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其中以服装、鞋业、铁件、竹藤工艺品、茶叶加工为主的产品是主要经济支柱。凤城镇连续多年经济实力位居全县榜首,1998年荣获全省“乡镇企业自强镇”称号,至1998年实现企业总产值达12.3亿元,财税总收入5688万元,比1984年的110万元增长50倍。
凤城,犹如打扮入时的“金凤凰”,展翅高飞,迎接新世纪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