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安溪县城九大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安溪县城建桥,有文字记载的始于宋代,在县城境内建有龙津、凤池两桥。 龙津桥,在古县南黄龙渡,宋绍兴八年(1138年)始建浮桥,淳熙二年(1175年)再修,庆元年间始建石趾木梁桥,以后虽经多次修造都被洪水冲坏。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后又坏,就没有再修造龙津桥。 凤池桥,在县治西常沿渡上,宋开禧年间始建,嘉定年间建为石址木梁桥,桥面上建有长廊式盖屋46间,名为“凤池桥”,以后多次被洪水冲坏,又多次重建。至清乾隆年间仅存石址,后未再造此桥。 从清朝乾隆年间龙津桥、凤池桥被冲毁后的200多年间,整个县城就没有一座桥,人们靠的是淌水或乘渡船过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改变城区交通落后面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先后架起了一座座雄伟壮观、造型精美的大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先后在县城架起五座大桥。如今,县城辖区里已有西门大桥、龙津大桥、仙苑大桥、颖如大桥、铭选大桥、凤城索桥、清溪大桥、蓝溪大桥、铁路桥等九座大桥,不仅方便交通,也给城区增添了无限的风光秀色。 现就安溪县城区先后建造的九座大桥的情况一一作简要介绍: 西门大桥(曾称安溪大桥) 该桥位于旧城城西。1952年,在原“凤池桥”的旧址处修造全县第一座大型木桥,改善了人们的交通条件。1961年遇特大洪水,刚使用10年的木桥被冲毁。1962年10月,为配合省道郊柏线(战备线)的建设及我县城区交通需要,县政府成立“创建安溪大桥指挥部”。由当时省内技术力量较强的省交通工程管理局第三工程处负责施工。该桥是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全长237.88米,桥面车行道宽7.5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墩高13.75米,共7墩8孔,净跨径27.7米。设计荷载为汽——15级,拖——60级。大桥桥型,上部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采用沉井基础、片石混凝土悬挑式墩,桥台为U型桥台。桥孔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其水位计算为罗零49.72米,流量为8560立方米/秒。全桥总投资140万元,共用钢材246吨,铁件14.5吨,水泥1160吨,木材1035立方米。1963年6月15日建成通车。该桥结构形式,在当时国内居领先位置,曾多次在交通杂志上介绍过。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不断发展,昔日的安溪大桥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拟在近期内,对安溪大桥进行拓宽改造,更好地适应我县目前高速发展的要求。 龙津大桥(又称南门大桥) 该桥位于凤城往泉州的南大门。1982年5月,县政府成立“南门大桥建设指挥部”,由副县长李锦裕任指挥,许吉祥任常务副指挥,陈礼潭、谢清源、吕家伦、焉均吉、洪祖白、黄连捷任副指挥。由我县交通局林建筑负责设计,报泉州市公路分局、省计委、省交通厅核准。1982-10-10日,龙津大桥正式动工建造,至1985年10月1日,大桥主体工程完工,1986年7月1日竣工通车,历时3年8个月。 龙津大桥,全长251.23米,桥面车行道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墩高15米。设有5孔4墩2台,大桥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净跨径40米,矢跨比1/8,轴供系数2.814。设计荷载为汽——15级,挂——80级。下部为重力式石墩,基础除4号墩为深12米的沉井外,其余均为明挖基础。在靠旧城的北台为空心台,设一净跨9米的圆孤拱的立交小桥。南台为组合式,前台由15根钻孔灌注桩组成,每根直径1米;后台为U型台。建桥中共用木材1100立方米,钢材150余吨,水泥2500余吨,石料8000立方米,投工20多万工日,总造价230多万元。 龙津大桥为我县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首座城区大桥,以优美的造型和较高的质量荣获县(1986——198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它标志着我县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已有自己强有力的技术队伍,为后期大桥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 颖如大桥 颖如大桥是侨居新加坡乡贤李陆大先生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以其子振羽,女儿鸣羽、华羽名义捐献港币叁佰万元建造的。振羽兄妹为聊报其母慈恩,以其先慈“颖如”为桥名。 颖如大桥位于县城东隅,1991年9月16日,县委、县政府成立“东门颖如大桥建设指挥部”,由县政府副县长陈全顺任指挥,陈泰山、许土炭、林连丁、林建筑任副指挥。由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勘测设计所设计。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大桥勘测、设计及工程招标工作。工程由省公路一公司负责施工承建。于1991年11月5日正式奠基开工,至1993年4月大桥全部竣工,剪彩通车,历时1年6个月。 颖如大桥全长324米,九孔八墩两台,下部结构采用桩基础,双抗式墩,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梁,桥面车行道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设计荷载为汽——15级,挂——100级。 颖如大桥两头各建六角亭一个。北边桥头为“颖如桥亭”,原县委书记李天乙题字。四支石柱上刻有“颖果流芳振兴华夏遂心愿如虹浩气羽鸣清溪和凤声”的联对。颖如大桥建委会在亭中立一石碑,碑的正面书写“颖如大桥”四个金色大字。碑的背面为:颖如大桥膺名记。碑文如下: 颖如大桥膺名记 吾安县民,为发展经济,促进繁荣,热切盼望建筑县城东门外大桥,俾便交通,而利厚生,李书记天乙先生誓言达成县民愿望,乃于一九九一年夏,偕县政协主席陈泰山先生同莅印尼、新加坡筹款,历时匝月,犹枉劳顿。返国前夕,途径香港,家父(陆大公)聆悉其情,独以一己之力,助成其事;乃以振羽兄妹三人名义,捐献港币叁佰万元,建桥计划,于焉实现。筹建伊始,振羽兄妹虔禀家父,陈情于天乙先生暨建桥委员会诸君,请以先慈太夫人闺(颖如)名桥,聊报吾母茹苦含辛,夙夜劬勤,仰事俯畜,竭劳尽瘁,鞠我育我罔极深恩于万一。风木之恩,陟屺之情,惟我父老乡亲鉴此赤诚。是为记。 鸣羽 李 振羽 敬撰 华羽 南边桥头的六角亭写着:龙腾鳌载。四支石柱上刻有两对对联,分别是:颖筹酬梓里朱凤自兹振羽翼如愿献津梁兰溪从此涌金泉;颖哲辅天功造此桥福泽兆众如时兴地利吾色繁荣千秋。 颖如大桥建委会也在亭中立一石碑,碑的正面书有“颖如大桥”四个金色大字,碑的背面是谢谈铭、苏忠琴敬撰,胡长矩敬书的“颖如大桥碑记”。 连同南北桥亭及引桥总造价人民币465万元。 铭选大桥 铭选大桥位于县城东隅,是我县旅外侨亲钟江海、钟明辉先生慷慨捐献人民币800万元建造的,为纪念其先父钟铭选先生,特取名“铭选”大桥。 为建设该大桥,县政府决定指挥部设于美寮开发区。施工合同由开发区副主任林连丁与施工单位签订。 铭选大桥采取设计方案招标,邀请国内具有较高设计水平的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市政设计院、西安公路学院、福州大学、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5家进行设计方案投标,最后福州大学中标。其桥型中孔为中承式钢管拱,净跨90米,两边孔为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净跨各48米,中孔钢筋拱成孤形,如彩虹,造型新颖别致,雄伟壮观,该桥型为我省第一座。大桥全长240米,车行道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设计荷载为汽——20级,挂——100级。 该大桥由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承建,于1994年元月奠基开工,1995年7月1日竣工剪彩通车,历时1年6个月。全桥及两岸接线总投资人民币1000多万元。 铭选大桥连接城厢镇过溪和参内乡圆潭两个村,沟通泉安、凤参两线,成为城东环城路,极大地推动县城城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凤城索桥 凤城索桥,位于旧城龙湖渡旧址,连接旧城区与泉安过境公路龙湖口。该大桥主要是方便城区人行,定为人行、景观大桥。县政府于93年12月22日成立索桥建设指挥部,由县政府副县长陈水潮任指挥,王永和、黄锅任副指挥。邀请福州大学设计,由福州铁路工程总公司第二工程段中标施工。于1994年5月开工,1995年12月竣工。历时1年7个月。 该桥为三跨钢筋混凝土悬索桥,中跨150米,边跨各67米,全长310米,基础为钻孔桩,钢筋混凝土桥墩高10米,桥墩上接23.29米门式桥塔,塔门处设有观景平台,桥面宽3.5米,总投资人民币450万元。 索桥以其高耸挺拔的桥塔,柔美有力的主索,轻盈如带的桥面,谐调鲜明的色彩,构成简洁悦目的造型,是城区一美丽宏伟的景观。它为旧城区市民及城西人民往来提供方便,同时为开发龙湖别墅山庄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清溪大桥 清溪大桥位于凤城城区西侧,蓝溪与晋江西溪交会处。工程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城西开发区办公室具体负责征地等工作,由县交通局负责技术监理。施工合同由县交通局长与施工单位签订。该大桥由福州大学设计。1992年9月与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签订施工合同,进场后,发现施工队伍是一支完全非桥梁建设的挂靠施工企业、造成施工不顺利,不能确保工程质量。对此,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与十八局办理终止合同的协议,十八局赔偿我县损失60万元。1993年10月,经议标,由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继续承建。于1994年10月建成通车,大桥总投资人民币430万元。 清溪大桥全长275.06米,设计荷载为汽——20级,挂——100级。桥面行车道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下部结构,南台为挖孔桩。北台扩大基础V型台,墩基均为桩基,钢筋混凝土承台,双柱式墩。上部为3孔3.5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8孔20米钢筋混凝土简支梁。 仙苑大桥 仙苑大桥位于凤城城西原仙苑渡的上游百余米处。东连吾都工业小区,西接城厢仙苑。 仙苑大桥由晋江公路分局负责设计,先由城厢公社后由凤城镇政府组织施工,1978年2月动工,1981年1月竣工通车,历时2年11个月。 仙苑大桥为石拱桥,全长236米,宽7.46米,桥墩高11.85米。主拱7孔,净跨径30米,主拱厚75厘米,拱轴系数2.814米,设计荷载为汽——10级。 仙苑大桥是民办公助工程,共投资人民币55.3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万元,由吾都、光德、仙苑、中标、团结、霞宝、码头、上山、雅兴、上营等10个大队群众投工折款22.33万元。建桥共耗木材300多立方米,石料1100多立方米,水泥900多吨。 兰溪大桥 兰溪大桥位于县城西部,横跨西溪支流兰溪,南接同美、美法工业区,北连光德高科技工业区。 1998年县政府成立“兰溪大桥建设指挥部”,由副县长张镇国任指挥,交通局长陈长华任常务副指挥,廖皆明、吴炳河、林永忠、陈志新任副指挥。由福州大学负责设计。经投标,由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施工。总投资人民币800万元。 兰溪大桥全长200米,设计荷载汽——20级、挂——100级,桥面行车道为12米,两边人行道1.5米是我省目前最新设计的下承式钢管拱桥,上部建筑高度小,符合两岸河滨路与河床高差较小的要求,钢管拱造型如彩虹,飘落在美丽的兰溪口,加上周围地域宽广,视野辽旷,使拱桥更为壮观。 兰溪大桥是我县现有桥面最宽,造型最美的大桥,同时也是我县作为国庆50周年献礼的工程。福建省副省长张家坤亲笔题写“兰溪大桥”四字。于99年9月29日大桥正式剪彩通车。 铁路桥 漳泉铁路通过安溪县城境内,建有铁路桥一座,位于县城东隅,在颖如大桥下游200米处,长360.85米,有2个台10个墩,由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承建,于1993-11-10日开始动工,94年5月14日竣工。95年5月通车。 五十年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安溪人民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及海外三胞,热爱家乡,慷慨解囊,支持建设,在县城架起九座雄伟壮观的大桥,使“侨乡”又添“桥乡”之美誉。“九桥”姿态各异,气势如虹,为安溪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神通广大”的作用;“九桥”又是一座座歌颂安溪人民的丰碑,把安溪人民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业绩记入史册;“九桥”将为安溪人民以更加豪迈的步伐奔向新世纪,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