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坚持改革开放 发展供水事业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安溪县自来水公司成立于1980年10月。在此之前,安溪县城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大部分用井水。1963年县水电局澳江水渠管理处利用澳江水渠沿安溪西大桥引水至凤冠山西麓的山坡上,建设一个蓄水池,利用地势高差向城市供水,此水未经净化,不能作饮用水,仅可作洗涤之用。此种状况一直延续至1980年10月,县委、县政府对城区供水问题十分重视,决定成立安溪县自来水公司。组建初期人员为10人,隶属县建委城建局。公司地址定于县人武部北侧的山坡上,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公司组建伊始,即投资17万元,建设二个沉井、一个取水泵房、两口清水池、一个沉淀池、一个滤池等水厂设施,同时铺设了自来水厂至解放路、大同路、中山路三条供水主干管线(管径为DN200)长2.5公里左右,于1981年2月正式向城区试供自来水,供水规模为2000M3/日。 1985年,由于供水需求不断增长,原设计的供水规模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为此,公司又投资16万元对原水厂的生产规模进行了扩容,增建一个中位水池和增设部分抽水设备,由原来2000M3/日扩容为4000M3/日。人员由原来的10人增至24人。DN200以上主干管由原来的2.5公里延长至4公里左右,年供水总量由原来的18万M3增至34.4万M3,营业收入由原来的6万元增至15万元。 1990年,随着县城的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城区人口的增加,4000M3/日的供水规模又适应不了生产和生活的供水需求,公司投资54万元再次进行扩容,由原来的4000M3/日扩容为8000M3/日,除增加抽水设备外,还新建了一个中位水池和一个高位水池,延长一部分管道,使固定资产由1985年的33.4万元增加至87.4万元,年供水量由1985年的34.4万M3增至101.4万M3,营业收入由1985的15万元增至27.6万元。 1991年至1993年,我县进行了土地成片开发,县城城区由原来的0.8平方公里扩大到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也由1990年的2.8万人猛增至1993年的4.7万人。原来的供水规模根本适应不了社会人口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发展,而旧水厂扩容的潜力已经挖尽,必须立足于长远,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于是,1993年11月,县委、县政府决定筹建新水厂,并成立“安溪县城关自来水厂建设领导组”负责筹建工作。新水厂由中国市政西南设计院厦门分院设计,厂址选定在城西开发区,属县城水源上游,水源污染程度较轻。新水厂设计规模为5万M3/日,分两期建设,一期为2.5万M3/日,二期为5万M3/日,占地面积25亩。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4623.23万元。 新水厂的工艺流程为:取水泵房把经6口沉井初步过滤的原水抽送至水厂的混合池,加沉淀剂后送至沉淀池反应沉淀,再送至气水反冲滤池再度过滤,并加氯消毒后,送到澄清池,由送水泵房将经净化澄清后的水经水泵直接泵出由输水管道供至用户。整个生产工艺流程采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相结合,一些工序采用电脑控制、萤屏显示。自动化、现代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新水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较为合理,道路、绿化配套,初步具备花园式水厂的时代要求。 水厂的输水管网布置采取环状与树枝状相结合的方式,主干管沿西溪两岸进入市区。以八三一路、解放路、新华路、河滨北路、凤声路组成环网,再从环网中分出几条树枝状干管连到各用户。主干管采用DN300~DN600毫米的钢管、铸铁球墨管或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次干管采用DN100~DN200毫米铸铁管或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支管采用DN50~DN75毫米铸铁管或镀锌管。 新水厂于1995年9月26日供水至今,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水厂除供旧城区外,还供龙湖、尾寮、同美、城西、后安等几个新开发区,供水区域面积达5.6平方公里。供水主次干管道由旧水厂的9.76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6.4公里。既解决了新区的用水问题,改善投资环境,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也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旧水厂)供水人口3.5万人,现在发展到6.2万人;1995年(旧水厂)年供水272.84万M3,发展到1998年年供水457.56万M3;1995年(旧水厂)营业收入180.04万元,发展到1998年营业收入411.06万元。1995年(旧水厂)完成税利40.96万元,1998年完成税利71.37万元。新水厂运营三年多来,供水量、营业收入、税利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年递增率分别达22.56%、42.8%、24.75%。 安溪县自来水公司的发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重视、关心和支持,是安溪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的侧面。公司正坚持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争取更大的成绩。 安溪县自来水公司发展情况一览表 安溪县城教育发展历程简介 安溪教育,历史悠久。早在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安溪建县后,乡社间就有私塾存在。元代,兵连祸结,教育衰落。在整个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许多学校时办时停,教育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溪县人民政府一方面对原有学校采取“维持、改造”政策,一方面发动群众和华侨创办许多新学校。从安溪县城几十年来各类教育的发展历程,便可窥视五十年来我县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幼儿教育 县城地区开办幼稚园,始于民国12年(1923),创办人为基督教会王富有,园址在县城基督教堂内。民国23年(1934),县立示范中心小学于明伦堂办附属幼稚园2班。翌年,塔山小学(后垵)也附设幼稚班。民国29年(1940),在县城下西街创办第一所县幼稚园,次年又迁往上西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溪县城的幼儿教育逐步发展。1951年10月,县政府在第一区吾都举办农忙托儿所。1952年,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3班,入园幼儿110人。1958年,安溪县立幼儿园与实验小学脱钩,独立办园。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幼儿园基本停办。1972年,全县掀起大办“红儿班”高潮,安溪县立幼儿园复办。 “文革”结束后,安溪县城幼儿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县立幼儿园改称为安溪县实验幼儿园;1983年,县政府拨款21万余元,在文庙后为实验幼儿园新建四层教学楼一座(现园址),并添置大量教具、玩具。现在的实验幼儿园占地2183M2,总建筑面积3046.97M2,户外活动面积1372.8M2,室内活动面积1622.84M2,园内设备、功能齐全,曾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文明学校”、“优秀家长学校”等,1998年又顺利通过“省标准实验幼儿园”的评估,是我县第一所“省标准实验幼儿园”。 1991年秋,县第二实验幼儿园设立,当年即招收714名幼儿入园,使城区幼儿入园率达98.9%。目前,第二实验幼儿园占地1979.86M2,总建筑面积3662.81M2,户外活动面积1594M2,室内面积1152M2,今年10月顺利通过省达标园初评,准备明年接受省达标验收。 1993年,安溪城关第三幼儿园创办,园址设在北石新城区,入园幼儿357人。园舍占地2266.44M2,总建筑面积2865.68M2,其中包括侨胞李陆大先生投资40万元人民币捐建的1590M2。三幼创办以来,曾多次获市、县“文明单位”、“先进女职工委员会”、“先进基层团组织”等荣誉称号。 位于龙湖开发区的丽馨幼儿园创办于1997年,由旅外侨亲施金城先生、梁丽馨女士伉俪捐资人民币120万元创办,占地1182M2,建筑面积2326.71M2,现有幼儿246名。 目前,县城地区共有公办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2263人,教职工198人。另外,还有21所私办幼儿园,在园幼儿1453人,教职工66人。这样,县城地区幼儿园共计26所,在园幼儿3716人,教职工264人,入园率达99.5%。 二、小学教育 安溪县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有实小、吾都、同美、美法等四所小学,但因战乱等原因,时办时停。解放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教育较前有所发展,新办上山、凤城中心、城厢中心等三所小学,因经济基础薄弱,加上“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发展曲折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94年“两基”工作以来,随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县城地区的小学教育也进入高速度发展阶段。现将县城地区11所小学的情况作一简介。 1、安溪县实验小学。安溪县实验小学的前身为安溪学堂(县城地区和安溪最早的小学),创办于清光绪28年(1902),校址设在魁星楼。此后,校址多次变迁。民国34年(1945)学校迁入民权路(现址)。1952年改称安溪县实验小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小发展很快。1980年实小被定为省重点小学。以后,政府不断拨款,原有校舍陆续被拆除翻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至1992年,学校占地6527M2,总建筑面积近8000M2。1992-1995年,旅居印尼侨亲施金城先生暨夫人梁丽馨女士先生捐资人民币100多万元兴建见习楼、忠诚楼。1995年,新加坡菲莱芭城隍庙联谊会陈添来先生、陈先女士等乡贤捐资人民币150万元翻建县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暨实小图书阅览室,并把余下的42万元于97年设立“新加坡菲莱芭城隍庙教育基金会”。1998年秋,县教师进修学校搬迁后,实小收回其校舍。目前,学校占地21548M2,总建筑面积13165M2,设47个教学班,教职工131人,在校生2757人。实小创办至今(99年秋),共培养小学毕业生81届近15000人,多次获省、市、县“先进单位”、“文明学校”、少先队“雏鹰大队”、“全国读书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今年,实小正准备迎接省示范学校评估验收。 2、吾都小学。吾都小学的前身是一所民办学堂,创办于民国12年(1923),校址设在吾都祖宇。1966年始称吾都小学。1987年,侨亲陈志成先生、许文笔女士捐资人民币8万元,新建水泥结构教学楼一座,改善了办学条件;1988年,许文笔女士捐资人民币10万元成立“吾都村奖教奖学基金会”,留本取息奖教奖学,截止99年,基金会取息累计达3万多元;1994年“两基”工作以来,吾都小学更是取得长足的发展。1995年,陈孝友昆仲捐资人民币3万元,设立“陈孝友昆仲奖学金基金会”。同年,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吾都村划出9000M2土地并集资120多万元(其中侨胞陈志成先生、许文笔女士捐资20万元)重新兴建吾都小学和凤城中心幼儿园,新建三层教学楼1座,教师宿舍楼1座,建筑面积1880M2,使生均校园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均达省颁要求。此后又筹措资金近6万元兴建校围、蓝球场、实验室等,进一步完善设施。 3、同美小学。同美小学的前身是“安溪同美乡国民学校”,创办于本世纪20年代初,1949年更名为“城苑镇同美中心小学”,1955年改称“同美小学”。同美小学1949年前是一所民办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校址设在陈氏宗祠”里。1949年后,政府把学校收归国有,并拨给办学经费,兴建校舍。“文革”期间,学校屡受冲击,校容、公物严重受损,被迫停课,1969年才复课。1976年“文革”结束后,学校各方面工作进入正常发展状态。1994年“两基”工作以来,学校又有了重大发展。1995年村投资160余万元,拆除旧校舍,兴建一幢26间教室的五层教学楼,同时继续投资10多万元建立电脑室、实验室。至95年,侨亲陈树录先生等9人先生捐资人民币68万元,为学校购置教学设备添砖加瓦。目前,学校占地4500M2,建筑面积3336M2,教职工30人,学生760人,内部设施日臻完善。 4、美法小学。美法小学创办于1935年,初办时属同美小学分班。1964年称“美法小学”。美法小学创办至今,基本上是靠村民捐资和政府拨款发展起来的。1987年,县教育局拨款7万元、美法村民集资3万元兴建了804M2的教学楼和宿舍楼。1988年,安星藤器有限公司捐资购置50套新课桌椅及一些教学用具;同年,村委会成立教育基金会,并发动群众捐资1.02万元(其中村民陈进南同志两次捐资达3000元)。为创“两基”达标,1997年,镇政府投资18万元、村投资27.9万元、学校投资2.1万元共48万元在原校舍后面新建了一座1000M2左右的教学楼;1998年,镇政府又划出6000M2土地、投资50多万元解决学校操场问题,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5、上山小学。上山小学的前身是安溪县实验小学的分班(1957-1965年一直是分班),1965年秋独立出来,至1978年前,整个学校仅有教室8间,教师宿舍3间,总面积不足400M2。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94年“两基”工作以后,上山小学才有较大的发展。1979年起至1988年止,学校几乎年年都有新扩建教室或宿舍。1996年,上山村两委又集资85万元,新建一座具有10间标准教室、12间宿舍和700M2室内运动场、总建筑面积1350M2的综合楼。经过四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的上山小学,占地5237M2,校舍面积2602M2,教职工19人,在校生500多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6、凤城中心小学。凤城中心小学的前身为先声小学,创办于1969年,校址设在凤山麓东岳庙里,1971年迁入新城隍庙,并借用农舍厅堂,分8个教学点,教学分散。为集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1972年,先声大队决定建校舍,并拨款4.8万元,发动群众义务劳动,参加建校。次年,新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1981年,县政府决定成立凤城学区,先声小学为学区所在地,遂改称为凤城学区中心小学。1982年,县教育局拨款6万元为中心小学新建三层教学楼一座,扩建教师宿舍6间,总建筑面积2896M2。1994年“两基”工作以后,凤城中心小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此间,各级政府拨款加上学校自筹,共集资210多万元,对原校舍进行大规模的翻、扩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至99年,学校占地3340M2,校舍面积达4292M2,设21个班级,教职工52人,在校生976人。 7、城厢中心小学。城厢中心小学的前身系1973年设立的后垵小学砖文分班,1975年砖文跟土楼分村时,砖文分班才独立设校,1979年改称“城厢中心小学”。城厢中心小学自创办以来,基本上靠村和政府投资改善办学条件。1994年以后发展较快,学校自1994年以来,多方筹措资金150多万元,翻建综合楼2000M2,厕所180M2,新建校门和围墙,添置图书13000册,并按“两基”标准配齐各功能实验、仪器室等。目前,学校占地12950M2,总建筑面积4850M2。1999年被《福建教育》编辑部和市教委分别聘为“协办学校”和“科技活动实验校”。 8、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沼涛实小创办于1992年,系由台湾“财团法人陈沼涛文教基金会”自1992-1994年先后捐资25.3万美元创办的一所完全小学。学校占地7676M2,总建筑面积8285M2,校园布局合理,设备达国颁一类标准,现有27个教学班,教职工66人,在校生1437人。 9、城关三小。城关三小创办于1993年,校址设在北石区。1997年华侨王泉成先生捐赠人民币20万元,加上政府拨款兴建综合楼一座2243M2;1999年秋,同美农场为三小无偿划出土地600M2,扩大三小规模。现在,城关三小占地13843M2,总建筑面积5426M2,在校生1854人。 10、城关逸夫小学。城关逸夫小学创办于1994年,校址设在龙湖开发区,是爱国侨胞邵逸夫先生捐资50万港元、县政府投资90多万元人民币创办的一所完全小学。逸夫小学初建时条件较差,1997年,县教育局拨款8万元为学校修建了一个250米跑道的运动场,并购置了一些体育设施;1998年县教育局又与县财政局投资90多万元新建一幢两层教学楼。现在,逸夫小学占地9999M2,总建筑面积2894M2,在校生613人,学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内部设施日臻完善。 11、安溪特教学校。1993年城厢学区土楼小学招收了一个13人的开智班,这可以说是安溪特教学校的雏形。1996年,安溪特教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校长陈金土。是年,侨亲王金祥先生捐资人民币24万元、政府投入20多万元建成“玉碟”教学楼面积820M2;1997年,侨亲易峥嵘先生捐资人民币21万元、王泉成先生捐资人民币3万多元、政府投入30多万元建成“郭来”综合楼,建筑面积1826M2,大大改善了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目前,学校占地3628M2,开设聋哑部、开智部等两个专业10个班,在校生133人,初步形成集康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初具规模的特教学校。 三、中学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安溪县城只有一所中学,而今已有6所中学、2所职专、2所成人中专屹立在6.8平方公里的安溪县城辖区内。 安溪县第一中学的前身是民国13年(1924)创办公立安溪中学,校址设在县城文庙明伦堂,曾办矿务高中、安溪乡村师范、简易师范、初级中学等。1949年,县政府将县立初级中学改为人民中学,并增办高中。此后政府不断拨款,扩建校舍,增添设备。1953年,经省政府批复,安溪中学改为安溪第一中学,并转为公办。1959,安溪一中被晋江专区定为重点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7-1969年停止招生。1969年秋,安一中由文庙迁往尾寮(今校址),并易名为城厢中学。1977年又更名为“安溪城关中学”,1978年才复名为“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一中发展很快。1980年被列为省重点中学,1992年被确认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今年又顺利通过省、市一级达标验收。近几年来,安一中中专考、高考成绩优异,年年有新突破。20年来,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15353人,其中高中毕业生有6749人考上大中专院校。今年,县教育局决定将安一中与凤城中学实行高、初中分离,也就是说从今年起,安一中只办高中,这一举措将大大加快我县普通高中阶段的发展。目前,安一中占地63868M2,总建筑面积31831M2,166名教职工,在校生2099人。 安溪六中位于县城南郊后垵苏山上,创办于1969年,其前身为后垵学校附中。1978年秋,经县政府批准,学校扩建为完全中学,并改校名为“福建省安溪县第六中学”,将原后垵附中、光德附中、参内中学等校的高中二年级学生合并到六中。1984年,安六中被确定为县重点高中。1985年,原福建省长胡平同志视察六中,并拨款25万元建成一座五层教学楼。以后特别是94以来,学校又多次新扩建,发展很快,今年被确认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学校。目前,学校占地42662M2,建筑面积23852M2,拥有49个教学班,教职工172人,在校生2905名。 铭选中学创办于1991年,由旅外侨亲钟江海、钟明辉、钟琼林、钟炯辉、钟辉煌、钟燊南六位兄弟捐资957万元人民币兴建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占地80658.6M2,总建筑面积21220M2,36个教学班,教职工152人,在校生2035名。铭选中学自创办以来,即以“努力创办高质量中学”为目标,制订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绿化校园,严格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年年提高。1996年即被确认为省“三级达标中学”,国家、省、市领导曾多次到校观察。原福建省委书记、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同志,原福建省长、现国家特区办主任胡平同志,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副省长潘心诚同志,原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同志、原广东省长梁灵光同志等都先后到铭选中学视察过,并对铭选中学的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 沼涛中学创办于1993年,是由台湾财团法人陈沼涛文教基金会捐资人民币670多万元兴建的一所完全中学。中学创办时称“凤城中学”,只设初中部,没有自己的校舍,寄于沼涛实小,96年春改称“安溪县沼涛中学”。94年“两基”工作以后,沼涛中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4年底至96年初,陈沼涛先生先后投资人民币260多万元建立初中部;从97年开始到98年,陈先生又相继投资人民币370多万元建立高中部;98年秋季,沼涛中学高中部创建并首次招生。今年9月份,陈先生又投资人民币30多万元兴建一座新学生宿舍楼。目前,沼涛中学占地37329.6M2,总建筑面积16000多M2,设34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120多名教职工。沼涛中学创办以来,以“抓基础,求质量,有特色,创一流”为办学目标,曾多次荣获“办学先进单位”、“文明安全片区”、“创安先进单位”、“五无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凤城中学位于凤城镇东门外凤冠山下,创办于1997年,创办时间较短,正在发展。至今已投入资金701万元,其中县政府拨款200万,社会各界集资101万元,凤城镇政府投入400万元。凤城中学占地43223.4M2,建筑面积5863M2,只有一座5层教学楼,42间教室,26个班级,1500多名学生,99名教职工。 金火中学位于凤城西郊蓝溪之畔,创办于1999年,是侨居马来西亚拿督陈金火先生捐资人民币300万元和我县、乡政府投入200万元创办的初级中学,学校占地23664.3M2,建筑面积7500M2,1999年秋季开始招生,现有10个教学班,506名学生,30名教职工。 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县城地区在加快发展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同时,不断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创办于1987年,其前身为安溪中华职校,是由县政府与中华职教社福建省分社联合创办的一所全日制职业高中学校,1994年更名为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学校1997年被定为全县唯一的“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培训考核点”和唯一的“安溪县青年干部计算机一级B培训考试点”,并被省自考办批准确认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点”。目前学校占地33996.6M2,建筑面积16800M2。建校时只有服装设计1个专业,现在发展到电脑、财会等10个专业,今年秋季招生473人,创办校以来招生数最高记录,现教职工159人,在校生1325人。 安溪卫校是“安溪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安溪卫生职业中专学校”、“安溪卫生进修学校”的总称,三校一套班子,同址办公。卫生进修学校于1980年经县政府批准成立;卫生职工中专学校于198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卫生职业中专学校于1990年经省教委批准成立。学校占地74520M2,建筑面积8367M2,现有医士等7个专业、15个班级、828名学生,36名教职工。十几年来,安溪卫生职校共培养职工中专生780人,职业中专生910人,乡村医士、卫生员1600人,毕业生遍布八闽土地,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安溪培新成人中专学校位于城关北石,是1995年由董事长沈金锭先生独资创办的一所具有双证书的全日制成人中专学校。目前,培新学校以短期培训为主,设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乡镇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助学班一班。 安溪海联成人中专学校于1995年安溪尚卿黄水田先生投资创办,是一所民办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校,现有校舍2500M2,电脑、教学演播等设备50台,开设计算机网络管理等4个专业。 教育事业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愿县城地区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内继往开来,再展鸿图,谱写出更加壮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