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雨露催叶茂 沃土育花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安溪县高甲戏剧团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在茶乡这片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建国初期,我县的戏剧舞台上活跃着民间艺人自行组织的戏班,上演的大多是老艺人口传身授的幕表戏。1951年12月,县文化部门为配合全国进行的戏剧改革举办了全县性的戏剧会演。紧接着,又委派文化干部叶清琳组织民间艺人学习戏改政策,着手对农村戏班进行整顿。1952年5月成立了安溪县民主剧社,同年9月成立了安溪县艺声剧社。两个剧社都上演经过整理或新编的定型戏。 1955年10月,县人民政府正式下文,将民主和艺声两个剧社合并,成立安溪县高甲戏实验剧团,经济形式为自负盈亏。这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管理的专业剧团。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县的戏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县文化部门指派谢福地担任政治指导员,由演职员推选黄坤山为团长,易忠厚、易文义为副团长;黄钦鸿任艺委会主任。在剧团内部建立了管理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分别负责行政管理和艺术生产(此制度延用至今),剧团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主要演员有:陈赏治、陈秀英、梁水印、柯子福、翁天埕等。主要演出剧目有:《望月楼》、《荒江女侠》、《二度新郎》、《潇湘夜雨》等。 1956年,编剧兼作曲林笺根据安溪民间故事创作的大型古装戏《詹典嫂告御状》排练上演,受到观众的欢迎。剧团还创作上演了《三代》、《荒山战歌》等一批现代戏。陈梧桐创作的现代小戏《暴洪中的工人》参加全省第二届现代戏创作会演。 随着事业的发展,剧团陆续招收了一些学员,以团带班的形式进行培训。李波韵、林小凤、黄金桓、钟世山、吕忠文、杨雪娥、郑珠江、郑也侯等就是这些学员中的佼佼者。 1959年,剧团转制为地方国营。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做好演职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上级党组织在剧团建立了党支部,由陈梧桐任书记,王子灶任副书记。县文化部门派李金切担任团长。通过学习整顿,全体演职员的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彻底抛弃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良习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艺术生产方面,健全排练、演出制度,配全编、导、演、音、美各部门人员,艺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久,林笺、陈梧桐创作的大型现代戏《茶乡曲》被推荐赴省参加会演。在这段时间里,戴慷慨、杨振川、陈银娘等先后被吸收为学员。 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剧团演职员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挑着服装道具,背着灯光乐器,走村串户进行演出,足迹遍布闽南语系的泉、漳、厦各县市。在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大力抢救、挖掘传统戏”之后,剧团即组织老艺人口述,由编导进行整理。先后排演了黄钦鸿口述、林笺整理的《五虎平南》、《樊梨花》等十余出连本戏与单本戏。 1962年,诸葛辂创作的大型古装悲剧《千古长恨》上演。此剧构思巧妙,情节感人,首演时就引起轰动。二十年后复排,初读剧本时,便让全团演职员为之动容。 1963年以后提倡大演现代戏,剧团创作、移植、上演过《青龙湾》、《赤胆红心》、《红云崖》、《会计姑娘》、《龙马精神》、《林海雪原》、《红石钟声》、《焦裕禄》、《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其中由诸葛辂创作的《青龙湾》(原名《蓝溪风云》)被诬为“鼓吹包产到户”遭到无理批判,作者并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1964年,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剧团人员精简下放,缩编为38人。在此后的几年间,主要任务是配合运动编演一些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也演过《收租院》等中型剧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也同样受到冲击。1967年,剧团易名为“安溪县红色战斗文工团”,人员精简为25人。1969年12月,剧团被宣布撤销,人员解散,各回原籍。 在此之前,剧团的主要领导还有:团长涂傻生、高明珠;支部书记、团长陈瓜德等。陈赏治、林笺为县政协委员。 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召集省、地剧团上山下乡在安溪的部份人员,并回收原县剧团的人员,组建了安溪县文艺宣传队,体制为全民所有,经费由县里全额拨款。同年招收了12名学员。1972年12月,县文宣队迁入位于池头巷的新建的两层楼(即现团址),自此,剧团才有了固定的团址。 县文宣队成立初期,以排演小型多样的节目为主,有“样板戏”选段、曲艺、舞蹈、器乐合奏等等,也排演一些以南音为曲调的所谓“地方小戏”。 1972年,安溪县文艺宣传队作为晋江地区代表队参加全省现代戏创作会演,演出郑国权根据《屏山红哨》改编的大型地方戏曲《万山红遍》。1973年,部分人员参加电影《武夷山下》的拍摄。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传统戏、古装戏一律作为封、资、修禁止上演,所上演的剧目清一色现代戏,有《红嫂》、《风云前哨》、《杜鹃山》、《磐石湾》、《不准出生的人》等。也编演了一些配合形势的节目。每年除了参加一次地区会演、一次春节慰问部队外,一般到本县有影剧院的地方巡回演出两次,有时也到泉、漳、厦各县的影剧院演出。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12月,全体演职员以极大的热情,用一星期的时间,赶排了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并参加福建省春节慰问团到部队慰问演出。 1977年年底,大型古装歌剧《刘三姐》排练上演。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排演古装戏。演职员们克服种种困难,自己动手制作服装、道具、头饰等,使《刘》剧得以顺利上演。首演之时,县影剧院里里外外挤满观众,大家都想目睹一下被禁锢了十几年的古装戏。《刘》剧在晋江县金井影剧院演出时,创下一天演四场的记录。 1978年上半年,在厦门人民剧场演出期间又排练了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虽然当时没有标明剧种,但戏中充分运用了高甲戏的表演程式、曲牌、锣鼓经。从意义上来说,这才是真正的传统古装戏。此剧在泉州群众戏院上演时,又创下了连续十五天每天演三场的记录。 1978年7月,省、地剧团的人员全部回收,安溪县文艺宣传队宣布撤销,同时恢复安溪县高甲戏剧团的建制。在县文宣队成立到撤销期间,主要领导有:指导员兼队长黄和元,副队长陈汉基、洪莲爱、蔡裕昌。主要演员有:钟世山、吕忠文、戴慷慨、林小凤、黄敬秀、蔡尤凯、尤春成、庄清波、刘丽雅、刘菊香、苏丽娟等。还有编剧林清伟,作曲王鼎南、陈枚生、吴启仁、黄金桓、许慧源;主要演奏员陈其仁、刘桂兰、王朝平、汪松竹、谢正平、林子钊等。 剧团恢复后,体制为全民所有。后在全省剧团分类时,定为“四定一奖”的二类剧团,经费差额拨补。时任团长的是薛世浩,白木胜任指导员,全团人数28人。1978年10月招收了23名学员,以团带班的形式进行培训。这是“文革”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于此同时,又吸收了社会上的艺术人才,回收了部分老艺人,人员总数达58人。 1979年初,万本培、林振文将林笺创作的《詹典嫂告御状》进行改编并易名为《林爱姑告御状》,投入排练后于同年5月参加晋江地区在“文革”后举行的第一次创作剧目会演,获剧本创作奖,戴慷慨饰陈常钧、刘丽雅饰林爱姑获演员奖。 1980年,李波韵创作的现代小戏《李二嫂开店》获晋江地区创作剧目会演剧本创作奖,刘菊香饰李二嫂获演员奖。同年9月,剧团领导易人,钟世山任团长,吕忠文、戴慷慨任副团长。翌年10月,调林水德担任副指导员。在剧团恢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排演了《女驸马》、《逼婚记》、《千古长恨》、《屠夫状元》、《三家福》等剧目。 1981年10月,编剧诸葛辂落实政策回到安溪。82年初,他创作的大型古装喜剧《凤冠梦》投入排练,并在同年7月晋江地区创作剧目会演中获演出奖,诸葛辂获创作奖,钟世山、吕忠文获导演奖;王琼芬饰春娘获演员奖。之后于83年参加福建省第十五届戏剧会演,获优秀演出奖;诸葛辂获剧本创作一等奖;一杨、钟世山、吕忠文获导演奖;黄金桓、林子钊获音乐设计奖;黄金升、陈逸宏获舞美设计奖;王琼芬饰春娘、林瑞庆饰沈少卿获优秀演员奖,囊括了大会所设的全部奖项。大会并为《凤》剧设了一个特别奖——集体龙套奖。 《凤冠梦》的成功演出,轰动了剧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十几个剧种一百多个剧团移植上演。《凤冠梦》剧本在《剧本》月刊和《福建戏剧》发表,并被评为1982~1983年度全国优秀剧本奖。 1985年,应文化部、中国剧协的邀请,剧团晋京演出《凤冠梦》。晋京之前,省委书记项南、程序,中顾委委员江渭清、江一真等领导在福州观看了演出。2月24日,在省文化厅副厅长柯子铭、艺术处处长练向高、副处长陈维敏,晋江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庄文彬,安溪县副县长林园的率领下赴京。 3月2日晚,在前门广和剧场举行首场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如雷,经久不息。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庄炎林、林一心、赵忠尧、庄明理、林修德,文艺界知名人士张庚、吴雪、郭汉城、阿甲、马少波、吴祖光、凤子、王朝闻等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福建省文化厅、晋江地区文化局、安溪县委和政府相继发出贺电,祝贺首演成功。《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凤》剧晋京演出的新闻和评论文章,赞美《凤冠梦》“味道好似铁观音”,“一夜倾倒北京人”。 9日,应中央办公厅的邀请,《凤》剧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廖汉生、周谷城,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中顾委常委王平、肖克、黄火青、伍修权,中顾委秘书长荣高棠,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冯岭安,中顾委委员杨献珍、武新宇、帅孟奇,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等领导同志和中直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起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同志走上舞台,和剧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16日,省文化厅在福州举行茶话会,热烈欢迎《凤冠梦》剧组载誉而来。省委书记程序到会并发表讲话,他代表省委向安溪县高甲戏剧团表示祝贺和谢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世煜、柯子铭、邹维之,省文联主席万里云,省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贻亮等也出席茶话会并讲了话。 20日晚,在安溪影剧院隆重举行表彰大会暨汇报演出。县委、县政府通报表彰了安溪县高甲戏剧团,记集体功一次,发奖金三仟元,并号召全县各行各业学习剧团勇于开拓创新精神。 晋京演出主要演员有:王琼芬、林瑞庆、钟世山、杨振川、林小凤、王丽玉、陈火生、吕忠文、戴慷慨等。 晋京回来后,剧团转入正常业务演出。主要演出剧目除《凤冠梦》外,还有《曲判记》、《血溅乌纱》等。 1985年5月,剧团成立党支部,林水德任支部书记。 1986年,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邀请剧团赴新演出。9月2日,以省文化厅副厅长邹维之为团长,安溪县副县长陈秋菊为副团长,安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梦集为秘书长,省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著名导演叶洪威为艺术指导的中国福建安溪高甲戏剧团一行54人转道香港,于3日午夜安抵新加坡樟宜机场,受到新加坡安溪同乡会主席唐裕先生等侨亲的热烈欢迎。全体人员下榻美丽华大酒店。 5日(星期五)晚八时以《凤冠梦》举行首场演出,观众爆满,盛况空前。新加坡国际部高级政务次长潘荅厘,中国驻新商务代表(当时尚未建交),新加坡安溪同乡会主席唐裕,及各界人士、社会名流近千人观看了演出。 新加坡的新闻媒体对安溪高甲戏剧团莅新演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天天对剧团的活动进行追踪报道。演出原定至21日晚结束,但观众要求强烈,工委会决定延长至25日。29日全团人员离新抵港。晚,香港安溪同乡会欢宴全体人员,祝贺访新演出圆满成功。10月2日回到安溪,结束了历时一个月、演出21场的赴新演出。 1986年11月,排练传统小戏《送水饭》参加省剧协、省电视台举办的高甲戏丑角大奖赛,杨振川饰守城官获二等奖,王琼芬饰春琴获配角奖。1987年5月,钟世山创作的古装戏《断指绝缘》参加泉州市创作剧目会演获演出奖;黄金桓获音乐设计奖;王琼芬饰项蕙娟、石福林饰赵文华获演员奖。 1987年9月,由省艺校泉州戏曲班高甲戏表演专业招收15名学员,学制3年,毕业后定向分配安溪。这是建团以来第一批由艺校正式招收培训的有中专学历的学员。年底,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演职员中的全民所有制职工经考试转为干部。88年3月,林子钊担任副团长。4月,开展职称评定工作。诸葛辂评为二级编剧;钟世山评为三级导演;林子钊评为三级作曲,黄金桓、林冬春评为三级演奏员;戴慷慨、杨振川、林瑞庆、林小凤、刘菊香、王琼芬评为三级演员,另28人获得初级职称。 1988年12月,诸葛辂创作的古装喜剧《玉珠串》首排,90届的学员们回团参加排练。89年5月,《玉》剧参加泉州市戏剧会演,名列榜首。10月,《玉珠串》赴省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暨首届福建艺术节展演,诸葛辂获剧作二等奖,吕忠文获导演奖,杨振川饰丁四、王琼芬饰银娘、郭宗河饰卜大巴获演员奖。《凤冠梦》中的“吹喇叭”与《玉珠串》中的“彩婆弄”两个片段被邀请参加福建省庆祝国庆四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演出。 1990年9月,由县委宣传部协调,剧团与安溪中华职校联合开办戏曲表演职业初中班,学员43人,后分三批被省艺校录取,办学点仍设在安溪,由团长兼书记林水德负责,聘请省京剧团李幼斌等一批老师进行培训。剧团日常工作由副书记谢正平主持。 1991年4月,石福林、郭宗河评为三级演员,谢正平评为三级演奏员。同年,王琼芬参加泉州市“恒通杯”青年演员戏曲唱腔比赛获二等奖。 1992年5月,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排演了钟世山编导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陈凤伍》,并在城关、湖头、官桥等乡镇为中、小学举行10场的革命传统教育专场演出,收到很好的效果。同年8月,钟世山编导的《群丑图》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中秋特别节目《海上升明月》的拍摄。 1992年8月,林瑞庆担任团长。由于几年来有相当一部分演职员退休、调动、结婚、生育,剧团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加上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些演职员下海经商,到了93年1月,终因积重难返,剧团宣布停演,部分艺术骨干到艺校高甲班任教,其余的放长假。其后,县文化主管部门出台并实施了剧团人员分流方案,一部分人员转行或调回原籍。这是剧团发展史上又一个低潮时期。 从1993年下半年起,艺校高甲班开始实习演出,所演的《白蛇传》、《杨门女将》、《火焰山》、《林爱姑告御状》、《千古长恨》等剧目,都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许。1993年,折子戏《水漫金山》参加第十届梅花奖颁奖大会开幕式演出,受到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好评。省委书记贾庆林、省长陈明义等领导特地和小演员们合影留念。1994年在省第四届“水仙花”新苗杯大奖赛中,张艺辉饰孙悟空获优秀新苗杯奖,郭宗华饰白素贞获新苗杯奖。1995年,郭宗华在全国戏曲中等学校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 1995年3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推荐《玉珠串》晋京演出,参加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的评选。县五套班子领导大力支持,拨出专款33万元作为经费。 剧本经过加工修改,于6月底进入排练场。在长达三个月的精心排练后,10月4日晚在安溪影剧院彩排。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俊杰,省文化厅副厅长范碧云,泉州市副市长李天乙及泉州文艺界知名人士莅安观看。24日,《玉》剧在泉州影剧院演出,省文化厅厅长吴凤章,市人大主任涂瑞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辉煌,市长助理黄少萍等领导出席观看。 10月30日第一批人员赴京,其中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苏宇霖,副县长、领队吴春安,副领队:县文化局长梁贤文、副局长宋丽珍等。11月3日,文化部艺术局在京举办《玉珠串》晋京演出新闻介绍会。《人民日报》社、新华社、《求是》杂志社、中央电视台等二十多家新闻单位近四十名记者,《求是》副总编苏双碧,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刘毓芳,中国剧协书记齐致翔等领导出席会议。安溪县副县长、《玉》剧晋京演出领队吴春安和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玉》剧晋京演出领导小组组长许在全先后在会上介绍了《玉珠串》创作、晋京演出等情况。 11月5日下午,第二批人员抵达北京。7日晚七时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举行首场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全国人大副委员卢嘉锡,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等领导和文艺界部分专家、学者及首都观众近千人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同志和专家们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并和演职员们一起合影留念。8日晚,福建省副省长童万享,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副局长姚欣,中宣部秘书长戴舟、文艺局副局长刘玉山,以及首都戏剧界的领导、专家和首都观众一起观看演出。9日上午,文化部艺术局在文化部会议室召开《玉珠串》创作演出座谈会,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有三十多人,他们一致评价《玉》剧是一出难得的好戏。在京演出期间,首都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播发新闻和评论文章。 11月12日晚八时,剧组全体人员回到安溪。城关地区群众自发夹道欢迎。县人大主任郑梦集,县政协主席陈长昭,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练,副县长陈水潮、林田平,县政协副主席黄汉忠及有关部门领导在县政府大院迎接剧组载誉归来。 1996年1月,王琼芬、洪小松担任副团长。戏曲歌舞《老鼠嫁女》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5月,文化部文华奖评选揭晓,《玉珠串》获文华新剧目奖,诸葛辂获文华剧作奖,吕忠文获文华导演奖,杨振川获文华表演奖。8月,《玉》剧获'95曹禺戏剧文学奖。9月,《玉》剧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入选作品奖”。11~12月间,省、市、县党委、政府先后对《玉珠串》剧组进行表彰奖励。 《玉》剧晋京演出回来后,剧组即开展“文化下乡”到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观众超过10万人次。又先后应邀到厦门、晋江、石狮、南安、德化、永春等市、县演出。96年业务演出的场次、收入都创历史最高水平,这就是《玉珠串》所带来的精品效应。 《玉珠串》的成功,除了剧组全体演职员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的重视,海外侨亲的资助和全县人民的支持,离开这些,成功便无从谈起。 1997年6月,《玉》剧浓缩为45分钟,参加中国剧协《中国戏曲集锦》的拍摄。9月,在泉州影剧院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中国戏曲导演学会、泉州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泉州戏剧研讨会”作专场演出。12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98春节戏曲晚会,演出《玉》剧片段。同月,洪小松评为三级演员,朱伟捷评为三级演奏员。 1998年1月,王琼芬、石福林参加省中青年优秀演员大奖赛,双双获得银牌。同年6月,剧团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到深圳参加庆香港回归一周年《香江灿烂》大型文艺晚会,演出戏曲歌舞《群丑献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向全球直播。 10月27日,在泉州影剧院举行《玉珠串》第400场演出。市委、市政府再次表彰奖励了安溪县高甲戏剧团。 12月,随着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深入,县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安溪县高甲戏剧团实行“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的方案,实行全员聘任制。在这过程中,有8位同志退休,8位同志申请辞职,3位同志调动。经过竞争后有43人上岗(包括96、98届艺校毕业生)。演职员的平均年龄为建团以来最低。 1999年6月郭宗河编剧、王琼芬导演的《巡按与小偷》参加省第21届戏剧会演暨泉州市第27届戏剧会演,王琼芬获省导演奖、市导演新秀奖;朱伟捷获省、市音乐设计奖;郭宗河获市编剧新秀奖;张艺辉饰梁尚飞获省演员奖、市演员一等奖;石福林饰柳永元获市演员二等奖。 由剧团主办的安溪艺校也已初具规模,现拥有15亩土地,两幢五层的教学、办公楼,还有排练场、琴房等设施。乐器、服装、灯光、音响等教学用具齐全。并由原来的单一戏曲表演专业,扩展到音乐舞蹈、群众文化、茶艺表演等几个专业。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剧团的事业有了新的飞跃,不仅在“出戏、出人才”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剧团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支部,1997年被泉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剧团于1985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县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晋为市级先进单位。1998年晋为省级先进单位。1997年,省总工会授予剧团“五一劳动奖状”。1998年,剧团被授予全省“十佳”职业道德先进单位称号。戴慷慨、王琼芬先后当选为市人大代表;诸葛辂、钟世山、林水德先后被推荐为市、县政协委员。林水德多次被评为省、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王琼芬被授予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并人选《中国杰出青年人才大典》。杨振川人选《当代戏曲艺术家名人录》。陈逸宏书法作品两次获市书画比赛一等奖,并入选参加全国正书大展。 目前,剧团正以崭新的姿态,在现任领导:团长兼书记林水德,副团长王琼芬、石福林、朱伟捷的带领下,努力开拓,扎实工作,以期争取更大的辉煌! 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现存资料不全,作者水平有限,本文难免有谬误之处,欢迎指正。又因限于篇幅,一些为剧团发展作过贡献的同志不能一一描述,敬请鉴谅。在本文编写过程中,承蒙叶清琳、李波韵、钟世山等同志帮助,在此致谢! 一九九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