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镇庙
威镇庙在金谷镇尚芸村,始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清光绪间(1875-1908)重修。祀广泽尊王。三进,四合院式,歇山屋顶,抬梁式构架,宽深各三间,左右翼以厢房,当心间穹窿形藻井。庙中三对辉绿岩石柱,分别透雕“四龙八凤”、“八仙过海”、“陈三五娘”、“花卉、动物捧联对”等,工艺造诣精深。尚存宋代、清代碑刻二方。1985-10-21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王公墓
圣王公墓,又称太王、太妃墓,系郭忠福的父(郭亮)母(林素)之坟。郭忠福,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自幼聪颖过人,孝顺父母,于五代后晋时化佛。宋绍兴以降累封至“威武英烈广泽尊王”,其父母因荫封得名。
圣王公墓左有“太王”、右有“太妃”中有圣旨坊,坐落在金谷镇河美村东甲山脉。墓前拜埕有“褛恩亭”,二拜埕两端有东亭与西亭。三拜埕外有口井,曰“圣泉井”,8米深,水量不多也不少,刚好满上井圈口沿,可蹲下用瓢舀水,清纯甘洌,碧绿透明。
圣王公墓前两山如蜈蚣前对足,相向插拱,前方计有18重山,皆两山相向插拱,井然有序,且后山略高于前,有如石阶,可拾级而登。
1998年,县文管会于此树立文物保护标志。
清风洞与岱屏岩
清风洞与岱屏岩(俗称大坪岩)都座落在魁斗镇蓬庭村的水湖山。清风洞建于民国初年,左有一石洞,洞深莫测,因洞口时时有清风吹来,故名曰清风洞。清风洞供奉杏春真仙,依山而建,东西各建厢房,西为山门,东为伽南殿。洞东侧有一小路,建一僧塔,为安溪名僧礼钵之墓。
岱屏岩,始建清康熙二年(1163年),主殿悬山顶,进深三间、面阔三间、坐西向东,旁有护厝。背湖山、面兰溪,景色优美,奉祀清水祖师,壁上有安溪名僧礼锡遗留墨宝“鹤算龟龄,风毛麟角。”八大字,还有名僧礼钵墨迹“仙家佛国”四大字。岩南侧为名僧礼锡之墓。四周景点尤多,如石钟、石鼓、脚桶石、谷柜石、老鹰石、虱母石、群狮望月石等。
1998年,县文管会于此树立文物保护标志。
安山庙
安山庙位于参内乡罗内村,始建于明成祖年间,祀正顺尊王,即宋代忠臣谢枋得,世人尊称为境主公。
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爱国志士、诗人,江西弋阳人。宋宝佑四年(1256),与天文详同科进士。曾为考官,因考题触怒贾似道而被罢斥。德佑四年(1275),起用为江东制置使,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市),率兵抗元,兵败,流亡于福建建阳黄坑唐石山,每天穿麻衣草履东向而哭,继而变名依斋,隐于建阳桥南,榜曰“依斋易卜者”,不受钱,唯取米与履而已。宋亡,元使人聘之,不就。元迫其出仕,地方官强将其送往燕京(北京),枋得乃绝食而亡。门人私谥文节,明宣宗封为正顺尊王。
谢枋得学问渊博,著有易、诗、书三传,诗杂文六十四卷。后经里人御史黄溥多方采辑,编为《叠山集》十六卷。
元初,谢枋得家乡有一罗姓农夫,与邻伴上山打柴,见近处山腰有一老翁坐地采果而食。趋近探视,翁忽不见,但见树根头有“叠山隐处”四字。众不得其解,乃将树根头抬回。邻居闻之围观,都说是忠臣义士谢枋得因眷恋故国山川而灵魂默化。罗氏乃将此木依公形影雕成塑像,供奉于家,被尊称为“境主公”。
后来罗氏后裔因家乡天灾人祸,乃带境主公木雕神像,携眷入闽求生,遂在安溪长泰里安家。当时村中以黄氏为主,兼徐、杜、江等姓。罗氏来后,村民甚喜,与罗氏相处甚好。罗氏一家生活获得安适,乃推出“境主公”神像安奉于家,并介绍公来历及事迹。罗家即将境主公献给村民公众奉祀,黄氏乃鸠资盖庙奉祀境主公,这就是今日的安山庙。
明朝中叶,沿海每受倭寇骚扰,罗家亦因不堪受扰,迁徙北上。但罗姓现尚有一墓和罗公罗妈祠宫在罗内村,这就是罗内村地名的来历。
古往今来,安山庙吸引了无数远近慕名而来的忠臣义士。“安山古庙”匾额,为明书法家张瑞图所题。清武状元黄培松亲书“玉行砭人”,探花黄贻辑亲书“宋室夷齐”,进士黄尔欧亲书“忠孝两全”等金匾,悬挂于庙里。
安山庙历经修葺,重檐式依简沿旧,保存不少明清遗物。庙东之植福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建筑古朴无华。
1994年7月公布安山庙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阆苑岩
在城厢镇同美村新岩山顶,海拔400米,始建无考。岩宇单檐歇山顶,宽深三间,依山临壑,东向,祀清水祖师。左右各筑僧舍一列。门庭以钢筋水泥架设拓宽,岩宇北侧,一峭拔石笋,天生一洞,夏至日西照,光芒穿孔而出,蔚为奇观,宋代朱熹标题“阆岩夕照”即指此。历史上产白茶闻名,今尚残存数株,叶毛呈白色,因而门联阴镌:“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是研究茶叶品种的重要例证。四周景点颇多,如“仙脚迹”、“仙洞”“猪母石”、“石笋”等。
1985-10-21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恩岩
洪恩岩,坐落在安溪县虎邱镇圭峰山上。
洪恩岩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在一堆乱石上建一寺庙,远远看去像是观音坐在莲花上,站在寺前远眺,诸山起伏,又似罗汉朝观音。寺前有株杂木,三树干整齐上长,恰似向佛像上三柱香,寺内供奉主神洪恩祖师。
洪恩祖师俗姓黄,名惠胜,永春桃城人,生于北宋微宗、钦宗时代,皈依佛门,法号显应。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云游到安溪湖头小尖山苦修。为普渡众生,广行善事,他遇旱诵经祈雨,采药行医,四方募化,修桥造路,修建寺庙。当地群众以他德高道深,关心百姓疾苦,称他为显应禅师,于宋绍兴年间敕封为“显应普济大师”。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坐化。当地人为他塑像奉祀。新康里寨子脰岩内(现虎邱镇)黄氏家族有人到湖头,就把香火请回去,后建寺称为洪恩寺奉祀。
洪恩岩寺,皇冠帝殿,琉璃红瓦,龙凤翘脊,构架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岩寺周围还有金香炉亭、和尚塔、禅师塔、盘古圣石、古拱桥、水帘石壁。观音潭、百丈飞瀑、圣泉、石蛇、石龟等名胜古迹。
钟显堂
钟显堂,座落于魁斗贞洋村狮子山,始建于明。钟显堂土木结构,庑殿顶,单开间,三通门。庙座雄踞狮头,右边金象伴随,左侧莲峰护卫,正面涧水蜿蜒,山重水复,宫后珍木嘉树丛生,绿荫掩映,遮盖宫屋,屋顶却从无残叶滞留。面迎涧水而流入左边“倒置匏瓢”,声咚咚似击鼓,宛如“打鼓舞狮”,水口岸边有“钟诚亭”,宫左边有“桂茹树”,右边有“灵化叶”,均可药用,枝枝向上,是值得一览的奇特景观。奉祀张公圣君。
张公圣君,俗称法主公。原名张慈观,又名张沙。闽永泰县廿九都人,生于宋绍兴己未(1139年)7月23日酉时,少年从师拳法剑术,拜师龙树大医王,传授王雷天心法,诸般文法皆通,往骊山学道,蒙师赐得七星剑,手提宝剑斩邪魔,云游四方为民除害办好事。如赤水擒蛇斩蛇,古寨岭悬崖筑路,梧桐尾峭壁开渠。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38岁的张公来安溪治红斑,救百姓。有史记载:“淳熙三,疫红斑,安溪地,人不安,取雪莲,上天山,治瘟疫,疗红斑,留莲茎,石牛山,莳池中,生莲珊”。宋孝宗淳熙癸卯年(1183年)功成果满,在石牛洞九龙潭辞世。人们塑其神像,建石壶寺奉祀他,称为法主公。明天顺英宗皇帝感其造福黎民敕封为张公法主圣君。安溪凤城的先声、吾都、美法村,城厢的同美、经岭村,魁斗的贞洋、尾溪、奇观等地的百姓为奉祀张公法主,也仿德化石牛山塑其神像并建有宫庙奉祀。且分炉到台湾、新加坡的一些地方。
飞凤岩
飞凤岩,地处虎邱金榜村的飞凤山麓,是金榜、岩前、新春三乡交界处,又称骑虎岩。岩始建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有三殿,四周林茂成荫,藏岩于北,近几年有所修葺,保持原貌。奉祀观音大士,有古对联:“飞升骑虎化禅去;凤岩置佑催福来。”“佛国三千超世界;仙家佰亿留楼台。”还有壁联句: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山也空,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儿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骑虎岩四周景色颇多,有飞凤朝天、南凤东来、仙凡界地、骑虎横空、扁舟横渡、流水清音等。是名茶佛手茶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