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湖头镇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又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故乡。这里历史悠久,得天独厚,人文荟萃,古迹繁多,地灵人杰,英才辈出,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物产丰富,市场繁荣,素有“小泉州”之称,历来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湖头古镇位于安溪县东北部、晋江西溪上游,东经118°02′,北纬25°14′,东连金谷镇,南邻蓬莱镇、尚卿乡,西与湖上乡接壤,北与白濑乡及永春县达埔镇交界,面积101.2平方公里。湖头五代时称“阆湖”,北宋时称“湖山”,南宋后称湖头。五代建清溪县(安溪县)时,湖头以湖头溪(清溪)为界,分属修仁乡感化里、来苏里。建制沿用至清。民国时期设立来感区、清溪镇。解放后改称第四区、湖头区。1958年10月建立湖头人民公社。1980年8月恢复湖头镇建制,成立湖头镇人民政府。镇政府所在地距安溪县城35公里,是安溪县两大中心城镇之一,又是工业卫星镇。2000年底,全镇有29个村,6个居委会,147个自然村落,496个村民小组,19228户,78470人,均为汉族,使用汉语,操闽南方言。
湖头开发甚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湖头生息繁衍。经考古调查,在湖头镇郭埔村的郭坂山、中寮山和横山村的睏口山,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和周时代遗址,成为湖头文化发展史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实物例证,证实在夏商时代已经孕育着古代文化,而且积淀相当丰富。
得天独厚 物华天宝
安溪县以地形地貌之差异,境内大致有内外安溪之分。自湖头镇和湖上乡的交界线开始,过五阆山,连尚卿乡的科洋,转南经虎邱镇福井,至龙门镇跌死虎西缘为天然分界线,东部俗称外安溪,西部俗称内安溪。湖头全境皆属外安溪。全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21°C,日最高气温38°C,日最低气温零下1°C,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全年无霜期340天。全镇有耕地面积24043亩,山地面积87666亩。
湖头物产丰富。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一年三熟,盛产粮食、花生及荔枝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大学士李光地乞假回乡,康熙皇帝赐红稻种一石,让他带回家乡播种,获早熟高产,且营养丰富,后广传民间。解放后,后溪村农民陈罗庚培育甘薯良种“新种花”,广传省内外,贡献殊多。湖头果树品种多,以荔枝和龙眼为主,品质好,产量高。
湖头四面环山,中间被清溪隔开,地势平坦开阔,属河谷盆地。全镇共有17座山峰,最高山峰五阆山,如巨屏矗立,以五代入湖头肇基创业的陈五阆而名其山为五阆山,主峰海拔1256.7米。严冬时,峰尖白雪皑皑,积而不融,美不胜收。东甲尖海拔749.5米,耸峙东方,旭日东升,十分耀眼。古人曾标点“阆山雪意、东甲晓霞、白濑溪声、七佛春云、三台夕照、霞浦渔灯、成云观瀑、月峰樵径、西湖夜月、碧翠闻钟”湖头十景,胜景天成,引历代名人骚客登临题咏,留连忘返。
湖头矿产资源较多。中部汤头村中点角落有温泉一处,水温34°C,富含多种矿物质。矿藏主要有石灰石、煤、铁、铝、锌、石墨等。宋、元时,湖头的冶炼已十分兴盛,境内五阆山周围遍布冶银、冶铁遗址,竹山村、东埔村发现多处炼铁场遗址。
湖头水能资源丰富。主要溪流有清溪,又称湖头溪,为晋江西溪上游,其源头位于县内桃舟乡达新村梯仔岭东南坡。始西流东,过达德坂、高会至桃舟转东北出境进永春县一都下口坂合北支流,经横口复入安溪,在剑斗镇汇双溪与坑子口溪,贯东南流,至湖头流经金谷、蓬莱、魁斗、城厢、凤城、参内等地入南安市仑仓镇东南流,与晋江东溪汇合,经泉州湾入海。明正统年间(1436一1449年),湖头李森捐银凿通清溪渊滩巨石,湖头船运始通泉州。其水路九曲十八弯,全程约180华里,“顺水利舟”要20小时,逆水回程约60小时。再加上湖头有通往邻县永春、大田、漳平、华安四条古道,湖头成了内外安溪、山区与沿海的商品集散地。
安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九龙江船运经涵口可达福前徐州,由厦门、漳州船运到徐州的商品,经西北部感德里、还一里的白石墟(今域白桃村)、棕垵墟(今域双垵村)、桃舟墟(今域桃舟村)、祥华墟(祥华村)、珊屏墟(珊屏村)、福春墟(福春村)、长坑墟等墟场的小商贩贩运到湖头销售;泉州一带的商品经湖头向上述墟场商贩转运销售漳州等地,湖头成为泉州与漳州、厦门、闽中、闽南主要商品交流的集散地。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使湖头市日日墟,物产丰富,商贾如云,贸易兴盛,素有“小泉州”之称。商贾把竹木、土纸、红糖、矿产品、茶叶等土特产经清溪运往泉州,又把盐、布、手工艺品运往内地。繁荣的市场,优美的山水,使湖头产生了许多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产,如“湖头米粉”、“荣元养脾散”、“其苏枳术末”、“湖头鸡卷”、“蜜桔”等,大街小巷小食繁多,有“顶街芋包下街粿”之说,主要传统美食有芋包、咸笋包、烧卖、牛肉冻、春饼、白粿、油葱粿等。
明嘉靖版《安溪县志》载:“湖头市,在感化里,百货所骤,号‘小泉州’。”清乾隆版《安溪县志》载:“大、小尖山之后,地名湖头,乃来苏,感化二里在焉。俱在县北六十里,隔津为界。上达汀、漳,下连兴、泉,商旅所至,舟车所通,诚为辐辏。民之环住其间者,绣错不绝,烟火相接,一带市肆,倍于邑内,土风文物,非别里所得而班也,故《泉志》称‘小泉州’云。”
地灵人杰 英才辈出
湖头悠久的历史,瑰丽的风光,孕育出诸多人杰。
唐宋时期
林八郎(785-819年),名福龙,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寇殉身,后封为“保义郎”,祀猴山庙。
陈光绪(?-956年),号五阆,曾任幕府参军,随父入闽,寓居感化大亭,为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里人感其恩惠,以号名山,称陈五阆山。
郑思忱,字景千,崇尚理学,官至知南恩州,浙东参议官。著《诗书释》,祀乡贤。
郑思永,字景修。笃行博学,著《易学》,祀忠义。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湖头文化鼎盛时期。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清乾隆九年(1744年),湖头有举人81人:
杨贤德 李 煜 高凤山 李 澜 李道先
李懋桧 李 祯 李宗润 李仕观 李 栻
李光表 李光升 李懋梓 李而藩 李仕享
李凤鸣 李应翔 李日烨 李鼎俊 李继祚
李重灿 李光龙 李日焜 张 亨 李光地
李鼎征 李钟冲 李钟伦 李辅材 李钟侨
林道炳 李光让 李 琼 李光坊 李钟德
李钟旺 李天宠 李光北 李光墺 李元善
李钟份 李芳馥 李 钟 李光塽 李清机
李钟倬 李清载 李光华 李清植 李宗渠
李清藻 李文良 李凤翔 李清芳 李钟俾
李清江 李清云 李正矅 邓启元 李济泰
李正恺 李光型 李玉鸣 李清济 李清秘
李清时 李光袁 邓启鸥 李清恺 李遇时
李复发 李宗遇 李清远 李钟问 李本昕
李青云 李瑞珍 李清奭 李宗文 李如松
李清标
自明万历八年(1580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湖头有进士22人:
李懋桧 李 栻 李仕享 李凤鸣 李日烨
李光龙 李光地 李钟侨 李天宠 李光墺
李清植 李钟俾 邓启元 李清载 李光型
李清芳 李玉鸣 李复发 李清时 李济泰
李宗文 李本昕
清代有一代名相李光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李光地、李钟侨、李天宠、李清芳、李清植、李清时、李宗文、李清载、李济泰、李本昕),这在安溪历史上可谓罕见。
李森(1398-1463年),字俊茂,号朴庵,曾任巡检、代理知县,多惠政,修桥造路,捐建宫庙、县衙、县学等。天顺年间,捐资凿通清溪渊滩巨石,使清溪船运直达泉州出海,湖头从此繁荣。明朝廷旌表“尚义”;清康熙赐“急公尚义”匾额。
李懋桧(1554-1624年),字克苍,号心湖,万历八年中进士,曾任刑部员外郎、礼部主事、南兵部主事、太常寺卿,直言敢谏,为政清廉。
李光龙(1615-1689年),字蟠卿,号在明,又自号余隐,明崇祯癸未进士,曾任南明翰林院检讨,后归隐湖中,著有《阆山集》、《国朝韩晓重造新城碑记》。
李日,字省甫,号白轩,系李光地胞叔。他是武秀才,精通兵法,1675年与李光地共同谋划进献“蜡丸疏”平乱;1679年进京,康熙召见,奏《平海五策》,后随万正色收复金门、厦门,以功加左都督;施琅收复台湾后,调任台湾安平副将,擢永州总兵官。康熙御书“方重淳深”褒奖。
林孺(1639-1705年),字世德,号凤山,1664年任千总,1673年随军征讨吴三桂,攻克岳州,立下战功;1683年,随施琅进军台湾,攻克海坛、金门、厦门、澎湖诸岛,后驻台军中办理善后,任粤省督标参将,贵州安笼总兵官,累授至左都督、荣禄大夫,敕世袭。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1670年中进士,1675年进献“蜡丸疏”平乱,次年超授侍读学士;1681年举荐施琅任水师提督,1683年施琅率军收复台湾;后历任兵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治军、治政、治河、治学、治吏颇有政绩,为政清廉,一生俭朴,自少好学,公余从事编著,著有《榕村全集》等。康熙御赐“夹辅高风”匾额,赐祭葬,谥“文贞”,祀贤良祠;雍正《谕祭文》称他为“卓然一代之完人”。
李光坡(1651-1723年),字耜卿,号茂夫,系李光地胞弟。他崇尚宋儒,专攻《三礼》,积40年光阴,写成《三礼述注》69卷,自成一家之言,为清初著名理学家。曾受康熙召见,并御赐“道通月窟天根里,人在清泉白石间”对联。其著作还有《皋轩文集》、《离骚注》。
李清植(1690-1743年),字立候,别号穆亭,系李光地孙。1724登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武英殿总裁兼理经史馆事,主持刊《十三经》和《二十四史》,晚年专攻《仪礼》。
邓启元(1699-1732年),字公季,号蓝阳,1727年应会试,举贡士,殿试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著有《周官考注》五卷和《礼记注》一卷,与方苞纂修《三礼》。
李清芳(1700-1768年),字同候,系李光地从孙。1736年登进士,次年授编修,参修《大清一统志》,不久,授广东道监察御史。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为政清廉。
李清时(1705-1768年),字授侯,号蕙圃,系李光地从孙。1742年登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浙江嘉兴知府、山东兖州知府、运河道、河东河道总督、山东巡抚,他执法、治河、救灾均政绩显著,刚正廉洁,铁面无私,为清代著名治河专家。著作有《周易经义》12卷、《朱子语类或问》22卷、《蚕书》1卷、《汛闸约言》1卷、《治河事宜》数册。
李宗文,字延彬,系李光地曾孙,清植子。1748年登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1752年典试广东,旋升侍读,次年充《大清会典》纂修,转右庶子。后累迁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侍郎、提督浙江学政、提督顺天学政等职。
民国时期
李爱黄(1888一1943年),字冀天,号愚轩居士,系李光地裔孙。1909年在湖头创办阆湖学堂,后加入同盟会。创办“自治报社”,任泉永代表、省参议会初选代表、闽南靖国军第一路军司令秘书、参谋长、兼游击队司令、安海财政局长;曾主持国民党安溪县党务,与秦望山、许卓然在泉州创办黎明高中,任董事长;曾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设计委员、执行委员、国大代表,1944年创办俊民中学。著有《愚轩偶录》、《愚轩诗胜》、《旅行随笔》、《春秋人物志》、《春秋括微》、《愚轩印谱》三本。
李瑶悌(1895-1930年),又名琴,号和声,曾经商和参与军伍,热心家乡公益事业。1923年创办湖头慈山小学。1928年,湖头街遭火灾,召集商户,翻建湖头街,便利商旅。其子尚大、陆大事业有成,虽旅居海外而热爱桑梓,捐巨资办学、修桥、造路,对国家及家乡事业贡献巨大。
李景昀(1922-1987年),曾就读于湖头小学、集美中学、厦门大学、广州岭南大学。1955年往香港,1957年往加拿大,1963年往美国。一生从事医学研究,为著名医学博士、教授。编著《人类解剖学课本》,事迹载入《古今世界科学家名人录》等,成为世界有影响的华裔人物。
古迹繁多 人文荟萃
湖头文物古迹十分丰富,不仅有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代遗址,还有唐、五代时期遍布五阆山周围的冶银、冶铁遗址。自唐、五代开始,湖头兴建有不少寺庙岩宇,释、道、儒三教齐全,对于研究湖头古代宗教文化,非常宝贵。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达数十座,充分显示了湖头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
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安溪自1958-1988年间,先后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代遗址17处,其中湖头有2处,分布在郭埔村的郭坂山、中寮山和横山村的睏口山,遗物有石斧、红砂陶、灰砂陶、印纹硬陶等。
古冶炼场遗址。经考古发现,湖头古冶炼场遗址有3处,分布在竹山村、东墘寮和产墘炉内。其规模较大,如炉内铁渣堆积成山丘;东墘寮铁渣范围达1.3万平方米,其中有五座铁渣墩并夹杂青瓷片。1985年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小尖寨遗址。位于金谷乡洋内村与湖头镇山都村交界处,海拔约700米。因年代久远,几被湮没,依稀可辨一些基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船巷遗址。在湖头镇中山街尾,有一条长约50米、宽约2米的小巷,铺设19级石阶伸向湖头溪(清溪),称为船巷。自明天顺以后,李森捐银凿通清溪渊滩巨石,泉州船运始达湖头,船巷自此忙碌起来。在船巷的拐弯处,倚岸修筑一座九檩的大使公宫,善男信女日夜拈香不断,祈福消灾。
清,成云洞遗址。又名“李文贞公读书处”,为福建巡抚潘思榘所题石匾。址在湖头镇美溪村,为二进书轩,前为悬山式平屋,后为楼阁式,背山面水,景色幽雅,已列为安溪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葬
唐,林八郎墓。在湖头镇竹山村猴山麓。石构,碑饰华盖仰莲纹,下饰莲瓣。
宋,泰山舍利塔。在湖头镇前溪村泰山岩。宋绍兴四年(1134年)开山道人黄惠胜坐化,建塔藏骨之处。塔为石构,平面六角形,须弥座,仰覆莲,塔身为两节圆石叠砌,上覆以圆饼石。
明,李森墓。在湖头镇湖四村上西埔。墓为糯米灰三合土构筑,石墓碑阴楷“旌义朴庵李公墓”,坐北朝南。1995年4月列入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太子墓塔。在湖头镇湖二村妙峰山南麓。相传墓主为崇祯太子朱聿键,故名。
清,李日燝墓。在湖头镇溪美村云斗桥。李日燝,字葆甫,号渔仲,系李光地胞伯。
清,李光坡墓。在湖头镇高山村苦竹墘岱仑。系李光地胞弟,清代理学家。
清,邓启元墓。在湖头镇高山村五阆山羽坪,又称“榜眼墓”、“云梯墓”。
民国,李爱黄墓。在湖头镇湖二村,白翠岩山麓,夫妻合葬。
古寺观庙宇
唐
大成庵 位于湖头镇横山村。始建于唐,祀观音佛祖、关羽大帝、赵大天君。
猴山庙 亦称鲎山庙,位于湖头镇竹山村猴山下。始建于唐,主祀玄天上帝兼祀林八郎。
宋
名教堂 在五阆山麓,相传宋儒讲学于此而故名。乡人改为庙,祀唐雷万春。长洲何焯有对联云:“丞尝时享同双庙,名氏长甾附七人”。
成道院 俗名“菜姑院”,位于湖头镇湖四村。始建于宋淳化四年(993年),供奉观音佛祖、关羽大帝等。
泰山岩 位于湖头镇西南隅的大尖山麓。始建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显应祖师坐化,建寺于此,历经修建,规模宏伟,成为闽南佛教古刹,后分炉于台湾和县内皇恩岩,信众较多。
魁镇庙 位于湖头镇湖四村。始建于宋,供奉田都元帅、恩主元帅等。
明
清溪宫 位于湖头东南隅的福山狮峰山下。始建于明,宣德年间,为里人巡宰李森建,祀吴真人(保生大帝)。
关帝庙 湖头街有两座关帝庙。一为顶庙,一为下庙。下庙位于湖头溪(清溪)和声大桥西畔,背依街,面临溪。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为太常寺卿李懋桧偕族人创建。庙貌金碧辉煌,香火旺盛。
碧翠岩 位于湖头镇碧翠山腰。明代李祖闰建阁,祀奉玄天上帝、魁星爷,庙貌竣峭雄伟,辉煌壮观,香火旺盛。
惠泽庙 位于湖头街后湖三村。始建于明,清康熙二十七年重修。正厅奉祀宋朝忠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称“三官尊王”,康熙敕封“三官大帝”。
仙洞 位于湖头镇下坑山。始建于明,系感化里人李阆山建,洞祀五谷仙,甚灵赫,乡民祈梦者,络绎不绝。
溪坂庵 位于湖头镇美溪村,祀北极大帝,始建年代不详,再建于清乾隆甲申年。庵堂壁上有李清芳碑刻一块,香火旺盛。
清
七寨祖庙 位于湖头镇埔美村。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祀关羽大帝。庙中有官献瑶登临题“神之格日行天上,鉴于兹水在地中”对联。该庙系同字型结构,坐东向西,回逆向,面前呈七层寨所,面积约30亩,能容纳近万人;大殿下有地下室,向东开着拱门二扇,犹如寨堡城门,殿中殿前有石龙柱、石狮子,金碧辉煌,雄伟壮观,香火旺盛。
古祠堂民居
陈氏祖祠 位于湖头镇后溪村。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光绪入居于此。后裔重修,改为大宗祖祠,恢宏壮观。
李氏家庙 位于湖头镇中山街。李氏先祖君达于南宋期间入安开基,明初,李森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家庙坐北向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前后四进。大门横额镌刻“李氏家庙”,大门柱联为“海内推十大姓,郡志载小泉州”。规模宏大,结构精美,称为“大宗祠堂”。庙内有皇帝敕文、御赐匾额“急公尚义”、“夹辅高风”。正厅供奉李森塑像及湖李世代先祖神主,“功德”、“衣冠”两龛神主达数百之多,足见明清时期湖头李氏家族崇尚先祖乐善好施之风极盛,中举登科者数量之多。
光恒祖宇 湖头横山苏姓祖厝。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苏颂裔孙唐宫携季子清寿,自同安入居感化里横山,于大尖山前开基建宅,宅曰“光恒祖宇”。清寿后嗣季星移居台湾。20世纪80年代,两岸宗亲共襄盛举,重建祖宇,光大祖德。
许氏祖厝 元至正十年岁次庚寅(1350年),建蓝自南安钱塘入安居虞都。裔孙于元末明初衍播湖头郭埔,开基至今600多年,传26世,裔孙遍布海内外。其祖厝为五世祖瑞玉、瑞瑶所建,前后二宅,历经重修。
贤良祠 位于湖头镇湖四村。坐西向东,三进四合院式,占地约1000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原名“榕村书屋”。雍正十一年,为表彰李光地,改为今名。祠内厅壁有康熙御书石刻、雍正《谕祭文》碑石、藏书楼,祠后有假山花园,南面为临水轩、荷池,景色幽美,为旅游胜景之一。
新衙 又名昌祜堂,在湖头镇湖二村。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悬山式,五进庭院,双护厝东西巷道,四周围墙,门庭广阔,南墙外有一半月池,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府第。东巷北端入口处,建报官亭和报房,门亭书“赞元重万国,高志局八区”对联,大门书“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对联。
旧衙 又名昌和堂,位于湖头镇湖三村。建于清康熙年间,乃满族宁海将军拉哈达所建,后为报恩,借口调任而转赠李光地夫人。纵深五进,双护厝,悬山式。厅堂里书“罗绮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对联。
二衙大厝 位于湖三村。始建于清康熙年初,四进东护屋,系李光地二弟李鼎徽故居。
三衙大厝 又称慎思堂,位于湖三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李光地三弟李光垤故居。
四衙大厝 位于湖三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李光地四弟李光坡故居。三进双护屋,南向。
四衙合元大厝 位于湖三村。清康熙年间,李光坡长子李钟琼建造,三进双护屋,南向,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之大成,体现了清代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世家大厝 原名“都督第”,位于湖三村。系李光地之祖父李先春建于明末,清康熙御赐“都督第”匾额,清乾隆御赐“文武世家”。大厝采用皇宫体,东西厅,日月庭,土木结构,五进南向,规模宏伟。
上西大厝 位于湖四村。始建于明,三进两护屋,系明天启进士李凤鸣故居。
问房大厝 位于湖二村中山街旁。始建于明,系李光地胞伯李日燝故居。五进双护屋,附属建筑有“盘屿”两座,规模宏大。
宗城土楼 位于湖头镇清溪西畔。系清康熙年间,某官员建成后赠予李光地胞弟李光坡。西向,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拱形石门,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具有清代方形土楼的特色,有科学研究价值。
宗城新厝 位于宗城土楼对面,又称宗兴堂。系清嘉庆年间,李光坡曾孙李研园所建。三进双护厝,东向,墙裙为辉绿岩条石,大门外平铺石埕。
顶总衙大厝 位于湖三村。始建于清初,三进双护屋,南向,系李光地从孙、清代治水专家李清时故居。
五斗大厝 位于湖三村。三进双护厝,南向,系清康熙年间李光地堂侄李舜甫建造。
四房小宗 位于湖头中山街后。始建于清初,四进平屋,南向,内奉李森第四子李秉辉夫妇。
封君祠 位于湖头中山街后。始建于清初,四合院,左护屋,加围墙。正厅奉祀李光地父李兆庆、母吴氏,清康熙御赐“教忠”匾额及“一念怀明主,终身思旧恩”对联。
六房小宗 位于湖二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三进东向,外加围墙,系李光地胞叔李日故居,清康熙御赐“方重淳深”匾额以褒其对参与收复台湾之贡献。
顶五房小宗 位于湖头中山街。建于明末,四合院,南向,系李光地胞叔李日升故居。
上东小宗 又称“同卿衙”,位于湖二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四合院,南向,体现了明代闽南古民居的建筑艺术成就。
下东大厝 位于湖头镇湖一村。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系李森曾孙李月室(名藩,字时守)所建,坐北向南,五开三进两护厝,门前有砖埕、大池塘,大门对联系李光地所题写:“南望笔峰秀,西来带水长”。
翠岩公祠 位于湖头中山街四角井巷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三进南向,正厅供奉李森第五子李翠岩。
二房小宗 位于湖头中山街。始建于明代,三进南向,正厅供奉李森第二子李煜。
溪后渡大厝 位于湖头河滨西路左畔。建于清初,三进双护屋,大门横额有“选士”两字,系李光地堂侄李钟岳故居。
仁福大厝 位于湖一村。始建于清初,三进双护屋,东向,工艺考究,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敬房祖厝 位于湖头镇中山街镇美。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李森曾孙蜚碧公次子梦开(字世若)所建,距今300多年。坐北向南,三进十二间,东邻船巷,西邻和房祖厝,门对中山街,北临清溪。大厅中挂有两块康熙御赐匾额:“盛世耆英”、“垂训端严”。
和房祖厝 位于湖头镇中山街镇美。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李森曾孙蜚碧公四子梦则(字世范)所建,坐北向南,三落十三间大厝,东邻敬房祖厝,西邻和房巷,大门联书有“急公尚义家声远,文武登科世泽长。”门叶为“祖德”、“宗功”。
德心斋 位于湖四村。四合院,北向,系清道光年间,武举人李联登无心仕途,回乡开药行行医所建,故以铺号称德心斋。
景新堂 位于湖头中山街后。系清末湖头名人李瑶悌故居。四合院,双护厝,工艺考究,古朴美观大方,极具观赏、研究价值。
霞新厝 位于湖一村。坐西向东,门对中山街、清溪、东甲尖。始建于清末,系李金盘开典当店积累资金所建,土木结构,三进,木雕精美。1998年5月被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美堂 位一湖一村。坐西向东,民国初期李法寿所建。法寿系华侨商人,在中山街开设东美票局,从事汇兑业务,解付侨汇兼营棉布百货生意,印发票券面额一元计1.3万元,称“东美票”。该厝系著名美籍华人李景昀博士故居。
文风丕振 化及民间
习俗文风
闽南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主要来自中原文化的南移。唐宋期间,中原大批民众南迁到湖头定居,带来了中原民风民俗,与古闽越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南北交融的淳朴礼仪习俗。湖头的民间节规、礼仪多循闽南习俗,也有其独具特色的茶俗、民风。
古代湖头的春节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起至十七日止,人们戏称为“疯年疯节”。民间流传一串顺口溜:“初一涨,初二涨,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上天,初五隔规,初六挑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生日,十一请女婿,十二来回拜,十三吃稀粥,十四配芥菜,十五上元冥,十六相公生,十七王公上灯棚。”春节期间,湖头的文化活动相当丰富,有高甲戏、南音、水车阁、讲古、猜迷语、攻炮城等。湖头年年都举行迎春活动,气氛非常热闹。各个村落都有自己信奉的神佛,修庙塑像奉敬,称为境主。正月,各处境主都到别的寺庙去进香。通常有街尾舍人公、店头宫田都元帅(湖头李氏称恩主元帅)、七寨关帝公、寨兜上帝公、三官宫三官大帝、猴山庙王公……。进香的队伍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节目,“王公锣,七寨枪,三官爷寿面敬”。有的还搭台演戏,观众成群。
湖头由于乡里繁华,人口众多,加上历史上有许多仕途显赫,官运亨通,食禄京华,沾染贵族习尚,因而婚丧喜庆,爱讲究排场、铺张,形成了一些有别于周围乡里的习俗。但是,迎宾送客以茶相待,却是世代相传的共同礼俗。
湖头古代婚俗中有婚前“办盘”的习俗。婚期前若干日,男家要备齐聘金、礼盘到女家。礼品除一般鸡酒、猪腿、线面、糖果外,还有本地上好的茶叶。婚宴中,上几道菜后,新郎、新娘要逐席敬茶。次晨,新娘谒见公婆要敬茶,翁姑请茶,需送饰物压茶盅。民间有“对月”、“头返倒”的习俗,新娘首次回娘家,待返回夫家时,娘家要有一件“带青”的礼物让新娘带回以示吉利。茶乡往往精选肥壮的茶苗让女儿带回栽种。
理学文化
湖头文风丕振,始自宋代。宋代名儒郑思忱、郑思永受大理学家朱熹所影响,发展了自己的学术成就。郑思枕,字景千,受《尚书》于西溪李季辩,解析精诣,生徒常教百。嘉定之年,词赋首荐中第,为新兴令,后知崇安县,浦城丞,谒真文忠公(朱熹),与语知其贤,荐知南恩州,登闻检院。所著有《诗书释》,祀乡贤。郑思永,字景修,家贫,笃行博学。受到号称“紫阳别宗”的晋江蔡和的赏识,将女儿嫁他为妻。所著有《易说》,祀忠义。
清代理学,以清初闽学派李光地及其弟李光坡为代表。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安溪县感化里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生。5岁入塾,13岁读遍群经。其父兆庆宗程朱学说。光地18岁即编写《性理解》,康熙五年中举人,九年成进士,十一年进《河洛图书》,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晚年奉旨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编《榕村全集》,成为一代理学名臣。李光地胞弟李光坡,字耜卿,号茂夫,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幼年崇尚宁儒。壮年以后,专攻《三礼》,积40年光阴,写成《三礼述注》69卷,自成一家之言。他授徒讲课,专心治学。其著作还有《皋轩文集》、《离骚注》。
清雍正五年(1727年),湖头邓启元登榜眼及第,标志着湖头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宗教文化
历史上,湖头宗教文化发达。佛教于唐代传入湖头,在湖头横山大亭建有大成庵,供奉观音佛祖。名僧释宏道曾在成云洞闭关隐居三年,自谓观心有悟,如梦而醒。五代间,建有隆寿院、栖真院、百法院、万寿院、佛慧院、净坛院等。宋代允许佛教寺院可拥有田园山林,享受免赋税徭役的特殊待遇,湖头又建有惠林岩、圣峰岩、狮子岩、成道院、泰山岩等。泰山岩为闽南著名佛教古刹之一,供奉显应祖师,与清水岩、太湖岩并称为安溪“三岩之奇”。明清时期,湖头的寺院大多得到李氏宗族的重修,僧众更多。
道教,唐时建有猴山庙;宋时又建魁镇庙等道观。明清时期,“湖李”成为湖头望族,以诸多朝廷命官和社会贤达而显赫当时,先后又建有大石庵、清溪宫、惠泽庙、碧翠岩、渊头庙、仙洞、关帝庙等道观,敬奉关羽、保生大帝、玄天上帝、田都元帅等。
唐代佛教、道教先后传入湖头,共同发展。佛、道两教皆以泥木雕塑为像。明清以来,佛、道“合二为一”混淆不清,民间见佛就拜。
基督教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传入安溪,传入教系分属英国长老会和美国归正教会。几经周折,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基督教才在湖头登贤白灰楼建立教堂,至今仍有宗教活动。
天主教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传入安溪,曾在湖头街建立教堂,后因教徒不多而停止活动,于1949年自行消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头贤良祠
湖头李氏家庙清代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府第——新衙
湖头养脾散
湖头特产——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