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泉州市区刘胜裕、蔡瑞裕号、陈源利号和吴华大号四家私营批发商,受到党和政府政策的感召,认清当时政治形势,通过充分酝酿、协商和筹划,毅然决然地向政府提出转业办厂的申请。经政府批准后,他们即到安溪县湖头山区,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同心合力,克服种种困难,创办起光明电化厂,既解决我省电化石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又为本地区私营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由商业转行办工厂、由城市到山区创业树立了典范。这就是现在国营安溪电冶厂的前身,它经历了人的思想磨炼和艰苦创业的奋斗过程,颇为感人。
四家殷商之缘由
解放前,这四家私营批发商在泉州地区赫赫有名,可称殷富效商。他们牌号老,资金雄厚,经营范围广,控制着同行业相当部分的物资。据统计,四家共拥有资产(折新人民币)68.83万元,占全市131户私营批发商资金总额339.4万元的20.2%,其中刘胜裕漆行就占有27万元,首屈一指。
四家殷商均有其发迹史,彼此往来,关系融洽。刘胜裕漆行业主刘瑞昌,乃继承其先父刘春海所经营的漆行业底,后来发展成为五金颜料行。该漆行始建于清乾隆末年,创办人系刘瑞昌之先高祖刘治贤,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故在泉州市颇负盛名。蔡瑞裕石油代理行业主蔡光华,乃继承其先父蔡锋于清光绪末年代理香港亚细亚火油公司所开的石油行业底,后来不断扩大代理业务,先后兼营腊灼、肥田粉、纯碱、水泥、火柴、椰油、肥皂、面粉、啤酒等,并与珍利、源利两大殷商联营珍裕源号,称雄泉州市场。陈源利土产杂粮行业主陈盈元,乃继承其先父陈乔木万源行析出的遗业,接手后业务日益发展,不仅自己扩大本行业务改为源利号,而且与蔡瑞裕行、珍利行合办珍裕源行。吴华文具行业主吴荣萱,乃继承其先父吴仕九的义美纸料店遗产后,发挥他的才智,较为全面地经营文化用品,由零售到批发,成为当时同行业的佼佼者。
由于四家殷商的先辈,在商场中频繁接触,交情颇深,传到下一代已成世交。
何去何从之抉择
解放后,这四家殷商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继续积极经营,维持局面。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国营商业,掌握了商业批发业务,对私营批发商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他们预感到批发业务将为国营商业所控制,无所抗争,必须另寻转业出路。但又担心转业后财产会被政府没收,疑虑重重。何去何从呢?他们在学习党的总路线之后,才进一步明确党的对资改造政策,认识到只有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才有自己的出路。特别是陈盈元、刘瑞昌被邀参加省工商业者代表会议回来后,思想大为解放。1954年1月3日,刘瑞昌和妻子李佰佳商量好,以刘胜裕号负责人刘瑞昌的名义,写了要求实行公私合营的申请书,呈送泉州市人民政府。申请书首先谈自己通过总路线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为私营工商业者开辟了康庄大道,必须逐步接受改造才有光明的前途”,然后从私营企业在经营、管理、资金、劳资关系和个人等五个方面,与实行公私合营进行分析比较,权衡利弊,认为公私合营比私营好,从而自愿提出申请,迫切要求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陈盈元、蔡光华、吴荣萱也先后向人民政府提出类似的申请。
泉州市人民政府接到申请书后,一方面表示欢迎,另一方面指出私营批发商不仅要进行全行业的改造,而且要正确引导转向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或地方工业,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大量闲置资金,发挥资本家管理企业的专长,善妥安置从业人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据此,四家殷商在泉州市工商联转业辅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多次磋商,最后才联合提出自愿到安溪县湖头山区创办电化厂的申请。为此,他们私下又进行多次磋商。陈盈元最先提出到湖头创办电化厂,他认为那地方有丰富的水力、石灰矿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来发电和生产电化石。但是,要从无到有地办这样的厂,需要很多资金,钱从哪里来呢?刘瑞昌当场表示要出“大头”(意即投资额比别人多),余者由其他三家投资入股,大家都表示赞同。至于技术问题怎么解决呢?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机电系的蔡光华,自告奋勇地说:“对于机电和化工技术,过去我曾学习和研究过,在技术方面我可以多出主意,多想办法”。这么一说,大大提高大家的信心。陈盈元还说:“我们办这个厂,既符合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原则,又能填补我省电冶工业的空白,政府一定会同意和支持我们”。
果然,四家殷商的意向,得到晋江专员公署的批准,由行署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同安溪县联系,得到安溪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欢迎和支持,并帮助解决厂址定点,建厂用地等问题。湖头区公所(人民政府)具体协助办理征地47亩,征集民工和提供建厂必需的材料。泉州市委当即指派市工商联秘书柯连生,于1954年3月,与陈盈元、刘瑞昌、蔡光华、吴荣萱及从上海聘来的工程技术人员邱后丛等一行10多人,奔赴安溪湖头进行实地勘定。
荒山创业之艰辛
在实地勘察中,经过反复分析研究,选定厂址设在湖头白濑水口美溪村成云洞。这里原是清代康熙年间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读书处,依山傍水,一片山坡地,眼下荆棘丛生,十分荒凉,比起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的泉州古城,真是天壤之别。
当确定要建设水力发电站、电化石生产厂房两大配套工程,制定了初步规划方案之后,首先碰到的是资金筹集问题。为此,泉州市组织成立一个清产核资委员会,由公方代表1人、私方代表5人、职工和工会代表5人组成,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原则,和从宽处理、尽量了结的政策,对四家殷商旧企业进行清产核资,遇上具体问题,民主协商妥善处理,做到公方、私方、劳方三满意。清理结果,总资产为613311元,其中流动资金为467042元,全部作为建电化厂的投资;公债券20979元,按规定从企业中退还;债权23952元,由负债户的资本中扣抵;固定资产101338元,仍留在泉州不动。在四家殷商投资总额46.7万元中,以刘胜裕号投23万多元为最,实现了刘瑞昌的诺言。
资金筹集后,又碰到技术问题。蔡光华虽学过机电知识,但弃学从商多年,所学知识已疏废,在实践中每遇难题就感到棘手。可是他并不气馁,想办法通过泉州市工商联副主委倪郑重的关系,介绍他到上海电化厂找杨一侬工程师。杨工程师热情地绘制建厂蓝图、布局示意图,提供各种设备,如电炉、电扬烘灶等的制造说明,及生产电化石的科学技术依据,对这系列工程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954年6月,设计方案修定后,立即组织施工。四家资方暨原企业职工45人,打好行装,在人民政府派出的干部带领下,离开可爱的古城泉州,开进安溪成云洞建厂工地,搭起草棚,风餐露宿,克服了不习惯于山区环境气候、工地生活和坐店做买卖变为体力劳动等等困难。正如陈盈元说的“我们是自愿来的,一定要克服困难,干出成效,死也要死在这里”。这就大大感动所有城里来的人。大家振作精神,与当地民工一道,披荆斩棘,劈山挖土,共同奋战在荒山野地里。施工开始时,人民政府安排陈盈元任工地主任,负责全面工作;蔡光华任工地副主任兼施工课负责人,配合上海技术员邱后丛,指挥工人、民工先筑建水电站,从白濑村口筑坝栏水,修渠引入美溪村山前,以便建造400千瓦发电站。
在施工中,邱后丛因过去只搞过小型水电站,从没搞过这样规模的水电厂,加上对电石生产并不内行,自感技术无十分把握,怕负责任,竟借故离职返回上海。怎么办呢?蔡光华咬紧牙关,同从上海聘来的技工王品良、庄道生承担起施工技术指导,边施工,边研究,群策群力,经过9个月(1955年8月至1956年5月)的奋斗,终于修筑了1条260米长的拦水坝,开筑了1条3060米长的引水渠,建成了1座安装2台450马力的水轮机、3台计755千伏安的发电机组的发电站。建站后,除了供应本厂生产用电外,还可供应湖头地区的照明用电。
紧接着,按规划兴建发电车间、电石生产车间、成品仓库、材料场、生活区和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年生产电化石350吨的厂房。兴建中发现资金不足,安溪县人委会先后从地方财政拨款11万元支援。泉州市工商联闻讯后,及时从市区18户私营批发商安排户存入银行的闲遏资金中拨借149843元,总算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使得整个工程顺利进行。
试产成功之喜悦
1956年2月,厂房建筑已初具规模,协议命名为“光明电化厂”,正式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划归安溪县管理,全称为“公私合营安溪光明电化厂”。为加强对该厂的领导,中共安溪县委派史志远任该厂党支部书记,洪流任厂长、陈志霖任副厂长,并任命资方陈盈元、蔡光华、刘瑞昌为副厂长,吴荣萱为股长,让他们直接参加企业管理,做到有职有权,各尽所能,各负其责。
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该厂不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职工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掀起了勤俭办企业的热潮,促使工程建设加速进行。同年8月,水力发电站正式送电,整个湖头地区照明用电解决了。10月,厂房基建基本竣工,机械设备安装也已就绪,即于11月29日起开始投入试车生产。
万事开头难。由于缺乏经验,多次试车都没有成功。毛病出在哪里呢?蔡光华比谁都着急,可他没被困难吓倒,邀同杨一侬工程师认真翻阅技术资料,边学习边实践,反复琢磨10多天,终于当年底找出关键所在。经过改进,试车生产成功了。参加该工程建设的人们,无不拍手称快,欢欣鼓舞,不少人还流下喜悦又激动的热泪。
1957年初,该厂正式投入生产,开头产量不高,每天只能生产电石1吨。往后随着技术不断革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日产量达到1.4吨,比原定额提高40%,产品质量也由初产的二级品跃升为特级品,超过国家部颁标准,跨入先进行列。随之,产品畅销省内外,大有供不应求的势头,只好由国家化工部门统一分配。
1958年10月,该厂正式纳入安溪县国营企业,改名为国营安溪电冶厂。但对四家殷商仍然实行定股定息,每年按期按5%股息率发放股息共60399元,发放期限10年又9个月,已于1966年9月完成和平赎买任务。对资方人员仍继续让其任职,直至退休。他们任职期间,已锻炼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人才。陈盈元还被聘为政协安溪县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县工商联第二届执委会主任委员;蔡光华被聘为政协安溪县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刘瑞昌被选为安溪县第二届人民代表,泉州市第一、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泉州市工商联常委。他们在工商界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如今,安溪电冶厂已发展成为安溪县一大厂家,干部、工人由初办厂时的60多人增加到228人,厂房总面积扩建到5.3万平方米,技改总投资达853万元,日产电石10多吨,产品销售全省50多个县、市,历史最高产值(1979年)达到91.13万元,历年累计上缴税利557万元,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注:
1、根据安溪县有关对资改造的资料。
2、摘自陈盈元、蔡光华、刘瑞昌、吴荣萱的个人档案。
3、据刘瑞昌之妻李佰佳的口述。
4、摘自永春达埔乡青前村刘氏族谱。
5、本文作者系李瑞胜(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李锦顺(县委党史办副主任)、陈拱(县档案局副局长)、廖加橧(县委统战部干部)于1989年撰稿,后经泉州市《对资改造》丛书编写组修改审定。2002年由县政协文史委发掘,稍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