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名茶之乡——祥华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祥华乡位于安溪县西部边陲。宋、元、明、清分别为崇信里、还一里、感德里。民国为多卿乡和隶属福珊乡。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第六区、珊屏区、长坑区和长坑人民公社。1965年4月成立祥华人民公社,首任党委书记白成器,社长谢水龙。1984年7月改制为祥华乡,首任党委书记陈昭扬,乡长陈水潮。现辖美西、美仑、白玉、白坂、白荇、新寨、石狮、旧寨、后洋、珍山、崎坑、福洋、祥华、祥东、东坑、小道、郑坑、福新、河春、河图20个行政村。以大农业为主业。2002年末全乡人口31188人,其中男15948人,女15240人。农业总产值1.03亿元,人均收入3742元。祥华开发甚早,人文景观多,物产丰富,铁观音名扬天下。 地理位置 位置 祥华乡(取华地的华,上第的上,雅化为祥华,最早出现于1952年7月设置的祥华乡),系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的隐居地,清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诞生地,清詹事府詹事陈万策的故乡。位于北纬25°11’,东经117°44’,距县城78公里。东与长坑乡接壤,西与华安县仙都镇和湖林乡相连,南与芦田镇、龙涓乡毗邻,北与感德镇和福田乡交界,面积258.34平方公里。 山脉 祥华属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主山脉,即自太华尖(海拔1600米)入境,沿感德镇与桃舟乡接壤的青树格、经潘田格转南过长坑乡与祥华乡毗连的铜发山(海拔1504.8米)到兔仔格。位于主山脉西侧形成壁岩山至佛耳山支山脉,有壁岩山、佛耳山(海拔1535.5米)、福鼎山等千米以上山峰21座;和春至大佛(婆)山支山脉,有齿嘴尖、大佛(婆)山(海拔1526.8米)、双髻尖等千米以上山峰16座。其村庄分布在铜发山、壁岩山、佛耳山、福鼎山、大鸳山、双髻尖、牛仑窟尾山等山坡谷地。佛耳山屹立在“三白”(白荇、白玉、白坂)间,有“九凤飞多卿,五虎入后洋”之称。 气候 祥华属内外安溪不同特点的气候。境内山峦起伏,山势陡峭,地形复杂,山脉走向各异,坡谷地形成复杂气候,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春多霪雨,夏秋局部多雷阵雨,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冬季冷得较早,年平均气温16~18℃,年平均日照1875小时,年平均霜日21天,年平均雾日18~20天,年降雨量1800毫米。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生长期比外安溪普遍迟一个节气。 水系 祥华属九龙江水系。境内发源于铜发山北麓的福德溪(福美溪),集和春、福新、河图、福洋村村域之水,汇入福德溪流经庵兜、坑仔口、丰田(后溪)暗潭,至福田乡圆潭后出境注入九龙江北溪,境内流程41公里;发源于铜发山西南的祥华溪(后溪),集祥华、祥东、东坑、小道、后洋村、美仑村北向、美西村北向、白玉村北向、白坂村东向、珍山村东向和福洋村南部之水汇入后溪流经丰田暗潭与福德溪汇合注入九龙江,境内流程31公里;珍山村西向和崎坑村域之水于内双溪口汇合后注入九十九湾(溪)流经福田乡圆潭注入九龙江;发源于壁(碧)岩山西南坡和佛耳山东南坡的旧寨溪、新寨溪、白坂溪、白荇溪、盛坑溪,集石狮、旧寨、新寨、白荇村、美西村南向、美仑村南向、白玉村南向、白坂村西向、郑坑村村域之水流入白荇溪(地园溪)于寨片林场过境,汇入华安县仙都镇仙都溪注入九龙江北溪,境内流程23公里。 开发创业 肇基 祥华乡域开发甚早,在詹、陈、吴未迁入之前,这里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开发。如詹姓未入多卿前有汤姓,石狮山门有巫姓;陈姓未入福洋肇基前有杨姓等,现存遗宅址甚多;吴姓未入祥东肇基前是蒋、孔、卢姓在此生息,有吴姓承接卢姓田宅,卢姓承接孔姓田宅之说。开先县令詹敦仁爱佛耳山峭绝高大,可耕可庐,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卸任入佛耳山东南麓隐居,居所号曰“清隐”,有《清隐堂记》,留鄂公遗书,称曰清隐先生,为多卿詹姓开先祖。后人取鄂公书中有“崇待笃信”之语,名其里曰“崇信”。詹去(指敦仁卸任离开县城居佛耳),邑人思之,为立生祠。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朝廷敕赐灵惠庙;八年(1272年)敕赐詹敦仁为靖惠侯,詹琲为靖贞侯。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陈云先自还集里鹏岭(感化里迁徙鹏岭)徙居崇信里陈厝坪,裔孙衍播旧寨(陈姓未入旧寨时有黄萧吴欧巫等姓住居)。北宋初,陈守九自感德里槐植迁入福洋肇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吴哲,字伯明,自还集里岭后乡徙崇信里多卿坑内肇基美仑厝,裔孙续徙草坂山紫厚,自山紫厚迁居上第(今祥东)。宋理宗嘉熙年间(1237~1240年),苏结7世孙苏深泉自衡阳迁徙崇信里盛坑肇基。宋末元初,张九郎,讳有夏,自感化里湖山上张迁入还一里华山蓬岛肇基。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陈光绪13世孙陈福宝自感化里往崇信里珍山访姑家,喜珍山山水,定居于此。元末,几经迁徙的仲选、仲淛昆仲迁入还一里华地(今祥华)肇基。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黄移良自兴二里科名迁徙崇信里白荇肇基。上官十六郎15世上官武奇迁入河图肇基,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14世上官惟瑞、上官惟彬昆仲迁徙和春、福新肇基。明代,张兴初自晋江湖中迁入安溪县还一里肇基东坑。 道路 道,即县际古道。由县城至长坑,经下(玉)湖、珊屏、上第、华地、折西北经福洋尾、岭头、七格、白石、蕉坑、后狮坂、割菜坑、石柱岭进入汀漳。于华地向南经小道、石狮格、多卿、盛坑、白玉、白坂、白荇,分别可抵龙涓、芦田和华安县仙都。于福洋尾经福洋、香岭、福德、青树格、桃舟,抵永春一都。此外还有纵横交错的乡间古道。 路,即乡内公路。1958年由县投资修通长坑至祥华公路,全长19公里,连接县内交通动脉湖植公路。1959年组织群众义务修通祥华至多卿公路,全长8.5公里。1979年1月修通祥(华)珍(山)线。1984年7月修通祥(华)东(坑)线、美(西)白(玉)线,之后又修通白(玉)仙(都)线、祥(华)龙(涓)线。1986年1月,于祥珍线石牌格修通福洋公路。1991年1月修通白荇公路。1993年10月于长(坑)祥(华)线杉树格修通福(新)河(图)公路。20世纪90年代末,在要致富,先修路,修好路的鼓动下,乡间公路基本实现硬化建设(即水泥路面)。 桥,乡内有座古拱桥,名曰万安桥,位于福洋村福洋尾自然村,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东西走向,单孔,拱桥跨度12米,桥面宽3米,桥高5.5米,桥墩4米,拱桥内径跨度6米,是迄今县内所知道的最早建造的石拱桥,今桥、碑尚在。石拱桥块石隙风化,呼吁予以抢救,有效保护。 遗址 乡内珍山、白玉、祥华村域有明代古冶银、铁遗址。其中珍山村后林明代古冶银遗址,有3个采银矿井,银渣分布范围300平方米,堆积厚度不及1米,属私冶性质。明代古寨堡遗址,位于祥华乡白坂村,介于泉、漳、延府边境,地势险要,崇山峻岭,森林茂密。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佥(都)事余爌平贼筑寨堡于白叶坂(山产白竹叶而得名),调泉州卫千户点拨戍官军200名和源口渡巡司添额100名屯戍,一年一替。从现存寨堡残迹看,依山建筑,坐北朝南,东西宽100米,南北深130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基为巨石垒筑,墙为秫米灰混凝土夯筑,墙宽2.6米。寨堡内有房屋百余间,中为泉州卫分司厅,西为武所,东为巡司。此外,旧寨、祥东、福新、河图村域有寨堡遗址。 墟场 境内属九龙江水系。汀、漳一带的货物船运经九龙江可抵福前徐州,向多卿墟、旧寨墟、华地墟、格头墟(福洋)和乡(村)际间的白石墟、双垵墟、珊屏墟、福春墟(成墟时间无考)等商贩批发销售,境内的物产挑至福前徐州上船回运销售汀、漳一带,商贸活跃。清末民初,旧寨墟、格头墟、白石墟、双垵墟等渐渐消失。 民居 乡内民居多为人字形大屋顶5开间一进或7开间一进的土石木结构建筑,分上下落,中有深井庭,有的还有护厝,空气流通,采光尚好。20世纪90年代,始有砖混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民居融防匪、防盗、防火、居住于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当推土楼,现尚存的有福洋村“垂裕堂”,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珍山村“万全楼”、“常植楼”,祥华村“斯美楼”,后洋村“孙明楼”,是研究古民居建筑文化的物证。 民俗 乡内操闽南方言。岁时、生活、礼仪、服饰、饮食、建房、居住、婚嫁、交往、寿庆、生卒、丧葬、神诞、祭礼等风土习俗基本同属外安溪,其中以除夕、神诞、祭礼等习俗较为盛行,比较热闹。如阴(农)历正月初九日敬天公、十五闹元宵、二月迎春(俗称割火、多卿片为七月)、六月初二日绑粽敬土地、七月半(上旬)祀祖先、八月中秋饮茶赏月、十月谢冬(品尝丰收果实)、春(秋)冬祭祖宗、若干年一次尪头等。除夕,各家宰牲,祀神敬祖。贴门神,换春联,燃爆竹,阖家置酒馔,围炉聚饮,畅谈辞旧迎新。 人文景观 办学 祥华乡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乡民勤劳质朴,耕读传家。五代末北宋初,乡里就有私塾,为宗族式聘请塾师执教于自己族内的子弟。这种教育形式延至明清时期。乡内詹氏最早创办多卿社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珍山陈冰如创办珍山保国民学校,祥东创办三育学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新寨创办明德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为多卿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改为美西小学,并在周边社里设分班。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福洋创办国民学校,1950年改为初级小学,1953年又改为福安小学,1970年改为福洋小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新村创办国民学校,1949年改并为福春小学分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教育发展较快。1950年创办华地初级小学,1957年改为祥华中心小学。20世纪60年代末,在“队有小学,社有中学”号召下,1969年11月于祥华创办“安溪祥华中学”,1978年更名为“安溪第十中学”。1986年12月,原福建省省长胡平视察祥华时,为该中学题了校名。各生产大队也相继创办小学(原有初小改为小学)。1995年9月于美西村创办聪明中学。 闻人 境内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在这块热土上孕育出不少英才,尤以詹姓、陈姓为最。珍山村陈姓有“五世五进士七翰林”(迁鹤、万策、亮世、科捷、甲捷、洪图、冕世)而著称。 多卿詹姓有开先县令詹敦仁,在县前东街,为开先县令詹敦仁立忠清永祚坊;詹靖,知广昌县,后升开州同知,明正统间(1436~1449年)于崇信里为举人詹靖立掇英坊;詹源,明弘治辛酉(1501年)榜举人,乙丑(1505年)榜进士,授户部主事,监察院御史等职,明正德间(1506~1521年)于县治前十字街为御史詹源立四牌楼,东匾“进士”,西匾“世科”,南匾“绣衣”,北匾“峨豸”;詹彬,明嘉靖癸卯(1543年)榜举人,已未(1559年)榜进士,户部主事;詹仰庇,明嘉靖甲子(1564年)榜举人,乙丑(1565年)榜进士,擢监察御史,刑部右侍郎,卒赐祭葬,赠尚书,明万历间(1573~1620年)于县直街为詹源、詹仰庇立父子侍御坊,明万历间于县治前十字街为詹源、詹仰庇立父子进士坊;詹启东,明隆庆丁卯(1567年)榜举人,万历甲戌(1574年)榜进士,湖广参政;詹祯林,明举人;詹崽辉,明天启丁卯(1627年)榜举人;詹洧,高要县丞;詹德安,益阳县丞;詹敬、詹颍、詹澄,明贡生;詹允升,岁贡;詹蛟、詹洪渐、詹洪晋、詹洪济、詹兆魁,明监生;詹心旦,清乾隆丙辰(1736年)榜举人;詹人士,清乾隆庚子(1780年)榜举人;詹琲、詹仰宪、詹琎(以子源贵,赠监察御史,明万历间于县直街为詹源父詹琎立豸绣承恩坊)、詹赐(以子彬贵,赠户部员外,明万历间于县直街为户部郎中詹彬父詹赐立世承天宠坊)、詹文(以子启东贵,累赠知府,明万历间于新路为湖广参政詹启东父詹文立天恩申锡坊)、詹洪鼎、詹环祖、詹凤、詹缙翰、詹业翰均为名望人物。詹世平,八届全国政协常委;詹清荣,南方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詹土木,福建省供销社储运公司党委书记;詹和泉,海南省三亚市水业公司副总经理、硕士研究生;詹祖泽、詹龙泉,副主任医师。 旧寨村陈玑,字大器,明成化间(1465~1487年)廪贡出身,历任澄迈(江西都昌府)教谕;陈典,字汝德,玑之子,明正德间(1506~1521年)廪贡出身,历任直隶(南康府)教谕,明嘉靖八年(1529年)赐“父子明经”匾额;陈碧江,明嘉靖补廪出身,任永宁卫司;陈明廷,明嘉靖间(1522~1566年)任上津典史;陈大用,明万历间(1573~1620年)任永宁卫司;陈有栋,大用长子,明天启间(1621~1627年)任永宁卫司;陈有梁,大用次子,明天启间任江西布政司照磨;陈斌严,有栋之孙,平生孝廉,明崇祯丙子(1636年)中式,任凤翔推官,清顺治间(1644~1661年)中进士,任户部主政;陈仲,字子云,明崇祯庚辰(1640年)榜武举人;陈斌傥,斌严之弟,清康熙间(1662~1722年)任湖广都督佥事;陈光莱,子云四子,清康熙癸巳(1713年)榜武举人;陈文镫,字惟怰,号三捷,清乾隆已卯(1759年)榜武举人;陈清养,号贵邦,清道光(1821~1839年)举人,任衮州界河千总,授五品军功。后洋村陈肃,明正德间任布政司吏;陈宇元,明嘉靖间为巡检;陈后觉,明嘉靖间任南濠把总;陈一道,讳奇玉,号仰山,明万历丙午(1606年)榜武举人;陈文萃,字耿第,清乾隆(1736年~1795年)武举人,任广东雷州都管副使,以功加任雷州府协守备;陈士珂,字启奕,仗义好施,晋升邑庠。 珍山村陈姓有陈常宪,以子洪图贵,封儒林郎国子监助教;陈洪图,明天启丁卯(1627年)榜举人,建宁府教授,以忠信笃学闻于州闾,以子迁鹤贵,赠文林郎,翰林院侍讲;陈鸣球,清康熙壬子(1672年)榜举人;陈迁鹤,清康熙庚申(1680年)榜举人,乙丑(1685年)榜进士,以子万策贵,累赠奉政大夫左,春坊左庶子掌坊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陈万策,清康熙癸酉(1693年)榜举人,戊戌(1718年)榜进士,敕授儒林郎,翰林院编修,雍正中,诰赠朝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陈万宝,清康熙壬午(1702年)榜举人,以孙兴国贵,赠文林郎,东安知县;陈万松,清康熙乙酉(1705年)榜举人,沙县教谕,陈兆泰,同榜举人;陈兆熊,清康熙戊子(1708年)榜举人;陈雄健,清康熙已酉(1669年)榜武举人,衮州府界河营千总;陈继俊,清康熙癸巳(1713年)榜武举人;陈冕世,清康熙庚子(1720年)榜举人,抚州府经历,以子科捷贵,封儒林郎,翰林院编修;陈兆先,以子亮世贵,赠承德郎,工部都水司主事;陈亮世,清康熙庚子(1720年)榜举人,雍正庚戌(1730年)榜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吏部郎中;陈觉世,清雍正甲辰(1724年)榜举人,以子兴国贵,赠文林郎,东安县知县;陈兴国,清雍正丙午(1726年)榜举人,都察院都事;陈旭世,清雍正已酉(1729年)榜举人,元谋县知县,陈冠世,同榜举人,博白县知县;陈科捷,清乾隆辛酉(1741年)榜举人,戊辰(1748年)榜进士,翰林院编修,吏科给事中,巡视京城御史;陈有捷,清乾隆丁卯(1747年)榜举人;陈联捷,清乾隆丙子(1756年)榜举人;陈鸿捷,清乾隆辛卯(1771年)榜举人;陈甲捷,清嘉庆辛酉(1801年)榜进士,翰林院检讨。 福洋村陈姓有陈卿云,清嘉庆戊辰(1808年)榜举人,陈氏家庙有其“文魁”匾额;陈国俊,贡生,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厢蓝旗满州都统加三级瑛、户部尚书加三级戴衢享为清嘉庆庚午(1810年)年贡生陈国俊立“选魁”匾额;陈期登,清道光乙未(1835年)榜武举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魏元烺为其立“武魁”匾额;陈克明,贡生,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闽浙等地方提督军务理粮饷加三级王懿德、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加三级庆端、钦命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加三级瑞宾为清咸丰戊午(1858年)年贡生陈克明立“选魁”匾额。 祥福片祥华村有吴益琬,清文举人,字鼎昂,还一里(今祥华村)人,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榜考中,曾任蒲圻县知县;吴延璋,还一里(今祥华村)人,文举人,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施鸿纶榜考中,曾任福清县教谕;吴达天,还一里(今祥华村)人,文举人,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谢道承榜考中,吴志毅,湖南湘潭钢铁公司轧钢厂高级工程师。祥东村有吴仕宗,恩进士,钦命詹事府詹事、提督福建全省学院冯誉骥为恩诏庭试科进中式第一名恩进士吴仕宗立匾;吴文旋,集美财经专科学校教授。福新村有上官内智,曾任福州市台江区人武部部长,福建省电力局福州电厂厂长,福建省地税局机关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上官晨钟,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河图村有上官哲夫,曾任民国安溪县政府参议员、潘桃乡乡长,建国初期县人民政府首任军事科科长;上官蓝波,政协丰泽区副主席。 景观 灵惠庙,在今祥华乡多卿,祀开先县令詹敦仁。原为清隐堂。南宋咸淳四年岁次戊辰年(1268年),朝廷敕赐灵惠庙。开先县令詹敦仁墓,在崇信里芹山。詹琲祠,在今多卿芹山。佛耳山,又名佛天尖,是县内第二高峰。位于安溪最西部,东与多卿境内碧岩山相对,西与华安县仙都镇相邻,北与县内珍山村的福鼎尖相望,南与县内龙涓乡后田村接壤。山体峭绝高大且俊秀,是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赞其“美如佛”,是他晚年喜爱的隐居地。望云亭,是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为思念祖父母、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佛耳山最高处建筑而成,并题词“回首白云长在望,爱山成癖自忘归”。佛耳开天石刻,是詹敦仁喜爱佛耳山,经常到此游览,在最高处一块天然石屏刻“佛耳开天”四个大字。慈顺夫人墓,是詹敦仁生前选择的风水宝地——向天腊灼,后裔把二世祖詹琲之夫人、宋咸淳年间朝廷敕封为慈顺夫人李氏的遗骸葬于此。仙人洞,位于佛耳山最高处的东北侧,从洞口直通峰顶,洞内有水可取。据传,该洞曾住过“仙人”。佛天岩,又称罗汉岩、九仙岩。位于佛耳山东南侧的半山腰。该岩前瞻九座山峰又称“九仙岩”,是当地的佛教胜地之一。石门殿,殿内是詹姓供奉的境主——玄女真仙。位于新寨村水尾,坐南向北,殿右边有棵千年杉,左侧下有座石拱桥,风景优美。 《清溪詹氏族谱》标多卿境内有八景,并赋诗曰: 佛耳凌云 清风峻绝古人齐,佛耳峰头万象低。 谁染亭台留鹤住,新诗好共白云题。 庙宇风高 蓝溪堤上千株柳,清隐庐边数径茅。 室内弹琴偏蠹简,声声谱出蛊中爻。 碧岩列嶂 排闼送青殊有情,层峦月上翠微横。 看来恰似西山景,十二栏杆卫禁城。 龙门玉印 古宇森森庙宇前,峥嵘玉印彩云边。 悬知喜鹊飞翔处,忠孝镌题似百年。 尘池浴月 清池明月映癯山,有尘驯驯浴水边。 想是痴龙来九馆,苍髯每夜伴珠眠。 狮峰夕照 崚嶒狮石吸天风,杳霭暮云卧赤松。 牛背牧童三弄笛,寒鸦已噪夕阳红。 汤垵涌泉 洙泗渊源明昧间,龙泓脉脉映溪山。 千秋俗学凭心洗,养性工夫第一关。 芹洋柳翠 当年靖节谢华簪,栽出芹洋树树阴。 几度莺声鸣和处,如闻绿绮有弦琴。 福洋村境内有座飞龙宫,建于宋代,奉祀仙妈。明代标该村有八景,并赋诗曰: 飞龙宫古桧(地点:仙宫) 古桧森华依佛前,苍苍树色达云边。 千年若辅飞龙化,破浪乘风上九天。 清庐福坛(地点:格头墟) 圭头福地最清庐,来往行程长者车。 为市若遵百里法,何须胶隔治咸鱼。 太平忠义(地点:垂裕堂右边) 义气贞忠本汉臣,桃园结谊兄弟亲。 威灵显赫太平日,万世衣冠第一人。 仙人跳级(地点:齿嘴山) 仙人跳级依岩前,古语传闻恐未然。 若待千年重探迹,再名双鲤去朝天。 石牛守栏(地点:格头) 石牛本出自山间,不去耕田独守栏。 自恃发毛丰满足,风霜雨雪不知寒。 梅岭松鳞(地点:后仑仔格岭) 岁晚松梅作友朋,奇花芳草莫兢争。 若逢有斐真君子,松自化鳞梅自荣。 玳山云锁(地点:大婆尖) 玳山高耸碧云山,尽表居南捍外关。 莫道里中无古士,鹰扬继起待皇宣。 双峰夕照(地点:双尖) 双峰夕照碧山崖,树色苍苍日暮开。 遥望晚霞成锦绣,银蟾皎洁自东来。 八景合成 七言律一则 古桧森华气接天,清庐福地好谈禅。 太平忠义英雄将,瑞世逍遥级跳仙。 牛守石栏赓燠岁,松青梅岭耐寒年。 玳山云锁观难尽,直步双峰望翠峦。 凤鸣楼,原名黄坑宫。是黄姓于唐代间建的水尾宫,供奉南海观音。后为旧寨陈姓接管,屡经修葺,迄今尚存。萍丘庵,名广惠堂。址在旧寨村。原由陈、巫、王、萧、余五姓合建的庙宇,供奉释迦牟尼、清水祖师等。今已失修失祀。该庙宇门口有块如钟形的大石头,木击可发出钟声。庙宇左畔有千龄杉、松树两棵。平水宫,位于河图村水尾。建于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供奉朱侯尊王(据传姓朱、名富贵、宋进士)。 主要物产 作物 乡内主要作物为高杆中稻。中稻有籼稻、糯稻、粳稻等品种。有白谷、红谷之分。其中红稻谷适宜土地贫瘠的山垄田,米质优良,煮稀饭既香又可口。糯(秫)谷、粳谷,米可分别做甜糕和粳米粿,软嫩好吃。中稻生长期较长,正常为谷雨下种,芒种插秧,霜降前收成。20世纪80年代之后,农业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高杆中稻被矮杆的杂交中稻取代。杂交中稻产量高,米质好。其它作物有地瓜(甘薯)、马铃薯、芋头、木薯等。地瓜品种多,产量不高。20世纪60年代后推广新种花品种,产量较高,比较好吃,易被接受。地瓜可冬藏和晒地瓜干。80年代前,地瓜为每日三餐的副食。之后,随着稻谷产量提高,饮食以大米为主,地瓜作为饲料养猪、鸡、鸭等。蔬菜以芥菜、白菜、萝卜为主。芥菜、萝卜可腌制咸菜、萝卜干。豆类有大豆、红豆、观音豆、四季豆等。淮山是乡内特产,可入药,清明种植,大寒收成。 林木 20世纪50年代,祥华乡域山高林茂,且多原始森林,其中针叶林以杉树、松树为主,阔叶林以桦木为主,尤以福洋、珍山、崎坑、白玉、白坂、白荇村、寨片、盛坑为最。1958年末至1959年,因全民大炼钢铁需要,滥砍滥伐林木烧木炭,致使大片林木被毁。70年代再次遭毁灭性砍伐,所剩无几。之后,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进行人工造林、飞机播种、封山育林,使山头再次披上绿装。值得一提的是境内福洋村的古树视为“三宝”,其一是垂裕堂左上角有棵清乾隆间种植的古杉,乃很茂盛;其二是达道堂左侧有棵千年以上的红豆杉,垂裕堂埕下、格中洋水尾有3棵红豆杉,为我国特有树种;其三是和睦堂右侧、虎橱有2棵清乾隆间种植的柳杉,粗坑仔有棵武举人陈期登亲手栽植的罗汉松,福洋尾祖宇角有棵千余年的枫树。旧寨村萍丘庵(广惠堂)左畔有千年杉、松树两棵。新寨村石门殿右侧有棵古杉树。这些古树,树姿优美,可供观赏,呼吁予以有效保护。 毛竹 乡内福洋、珍山、崎坑、旧寨、白玉、白坂、白荇、盛坑等村域盛产毛竹。毛竹春分后长笋,笋可做菜,笋留成竹,竹的功用很广。石竹,小满长笋,笋嫩好吃,竹的功用也很广。白坂盛产白竹,白竹叶可加工做斗笠和用于绑粽子。故名“白叶坂”。20世纪60年代后,滥砍毛竹乱挖竹笋,使毛竹林濒临荒芜。80年代后,于房前屋后闲地和宜植竹地广植毛竹,实施有计划间伐,毛竹林再度茂盛。 茶中奇秀 缘起 祥华乡境内多山坡地,山清水秀,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植茶。自古有“高山云雾产好茶”之说。五代时,佛耳山一带已有产茶。为自植、自制、自饮。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卸任后的詹敦仁入居佛耳山麓,曾特往龙安岩专访清豁禅师,并接受了馈赠的茶叶,赋诗一首,以谢长老惠茶。诗曰:“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詹敦仁与名僧释宏道(号介庵)交情甚厚,释宏道特专程往佛耳山拜访詹敦仁。詹“与道人介庵游览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曰:“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是已见县内最早的茶诗。之后逐渐形成以茶会客,以茶吟诗作对,有时以茶伴唱南音,蔚然成俗。 发展 乡内茶叶生产,原为小量种植。至清末民初,华地、上第、东坑、小道种植较多。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以生产大队号召开垦茶园种植茶树,但未形成规模。80年代,农业生产推行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茶叶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1984年之后,在祥华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民开垦茶园,种植铁观音。90年代末,境内的山坡谷地,成为绿色的海洋,成为无公害、无污染、具有大自然原野风味的铁观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乡茶园面积达2万多亩,其中90%以上为铁观音茶园)。茶叶给祥华人民摆脱贫困,逐渐走上富裕路。 制茶 原多为人力手工操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茶叶产量激增,手工制茶很不适应,逐渐被摇青机、炒青机、揉捻机、烘干机所取代。在制茶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制茶能手,其中佼佼者当推该乡旧寨村茶农、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陈双算,他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制茶经验,被评为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三级劳动模范,其制茶经验曾在县内很多乡镇介绍推广,他亲手制作出来的茶叶和学习他的经验而制作出来的茶叶都能卖得好价钱,带动推进制茶技艺,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营销 乡里村民质朴勤奋,境内观音茶中奇秀。每当茶叶登场,茶商云集祥华,茶叶购销两旺。在茶叶营销过程中,各村的农民也学会做茶叶生意,走出山门,到各地去开店、办厂。他们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已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茶叶经销大军。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987年詹来生创办佛耳山茶叶加工公司,吴传家创办的福建省安溪县祥华茶厂,之后,张志坚创办安溪县祥美茶厂,陈有霖创办友临企业-茶庄、茶馆,1989年张春扬创办安溪祥华溪华茶厂,1990年吴顺义创办安溪祥华华山茶叶加工厂,1992年吴建河创办安溪祥华恒发茶叶加工厂,吴瑞发创办安溪祥地茶厂,1993年吴水龙创办安溪祥华祥东茶叶加工厂,陈全民创办安溪祥华珍华茶叶加工厂,张高攀创办安溪县祥华茶庄,1996年吴振华创办祥华华岩茶叶加工厂,上官振华创办安溪自然香茶庄,陈两法创办安溪祥华兴华茶叶加工厂,吴才平创办祥华同发茶叶加工厂,吴进春创办祥华华鑫茶叶加工厂,陈和杰创办旧寨鑫龙茶叶加工厂,陈杰明创办利民茶叶加工厂,詹明法创办富源茶叶加工厂,詹明河创办多卿茶叶加工厂,詹延福创办祥华美仑茶厂,吴伯达创办安溪祥华同发山茶厂,陈成吉、陈琪林创办福洋茶叶收购点,张丁财、张丁清昆仲创办祥华赐香茗茶行、祥华佛天岩茗茶行,陈日强创办祥华华星茶行。正因为有一大批祥华茶人的带动,精选各种天然茶叶加工,使铁观音色、香、韵、形俱佳,味醇韵长而驰名中外,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如安溪县祥华茶厂认真组织实施发展茶叶生产的“优质、精品、名牌”战略,选料考究,工艺独特,采用成套流水线和绿色食品标准作业,年产茶叶1500吨,产品70%提供出口,以产地直销、质量上乘的独特优势饮誉日本、香港、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末“祥华牌”铁观音被指定为国谊宾馆专用茶。 茶王 说茶王,先说茶王赛。茶王赛,古代称斗茶,斗茶又称茗战,亦叫点茶、点试,是审评茶叶质量优次的一种活动。斗茶始于唐代,流行于福建民间,至清末民初,斗茶逐渐发展为各类名茶的茶王赛。茶王赛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有民间赛,也有官方赛,有村落赛,也有区域赛。茶王赛要组织评委会,聘请最有权威的茶师担任评委。其评比方法大多采用淘汰赛,进行公开密码审评,按色、香、味、形4个内容进行评分,优胜劣汰,最高分为茶王。 祥华福地,名茶飘香。在这块热土上孕育出一批批制作茶叶的精英,政协安溪县八届委员、金奖茶王吴传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精心研制出形、香、色、水、味、韵俱佳的“祥华牌”观音王,1989年首次荣获福建省精制乌龙茶质量评比铁观音特等奖,1996年5月,安溪县人民政府举办铁观音茶王赛,祥华茶厂吴传家荣获一等奖,1997年11月,第三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四大名茶”茶王邀请赛,祥华茶厂吴传家荣获一等奖,得金牌一枚,同时荣获“福建省名茶”称号。原福建省省长胡平品尝该茶后,欣然挥笔题词:“祥华观音,茶中极品。”1993年11月,泉州远太集团公司举办铁观音茶王赛,祥华乡茶叶加工公司陈金锐荣获一等奖。1994年10月,安溪县人民政府举办铁观音茶王赛,祥华乡华辉茶叶加工公司张良辉荣获一等奖。祥华乡祥华村茶农制茶能手陈振华参加安溪县1996年春季茶王大奖赛,荣获铁观音二等奖,同年秋季广州茶王邀请赛荣获铁观音优质奖,1997年11月,第三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四大名茶”茶王邀请赛,荣获铁观音银奖,1998年5月,安溪县人民政府举办铁观音茶王赛,荣获特等奖茶王称号,他精选送的茶叶多次参加祥华乡举办的铁观音茶王赛均荣获茶王称号。吴荣山参加2000年12月“中国茶都”首届安溪茶两节“剑斗杯”茶王赛,荣获铁观音茶王称号。吴顺义参加2001年12月“中国茶都”首届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铁观音茶王赛,荣获茶王称号。祥华茶厂陈火进荣获2002年度香港“福建节”铁观音茶王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