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乡安溪这片独具灵秀之气的飘香大地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古有“人间仙境”美称的蓬莱镇。这里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和文化古镇,又是人们心往神驰的朝圣、休闲、旅游胜地,更是一方开发的热土。
蓬莱镇位于安溪县县域东部,东经118°05′,北纬25°08′,距安溪县城16公里,东与魁斗镇相连,西与西南同尚卿乡、虎邱镇交界,南与官桥镇、城厢镇毗邻,北与湖头镇、金谷镇接壤,土地总面积122.86平方公里。
蓬莱之名因山而得。古代安溪交通不便,由县城往西北行,必经仙苑再绕越一处山格,而后到达一片较为平坦的地带,俗称“坪内”(闽南语“坪”即平,“内”即所在)。民间传说,宋元时期坪内建有一座“土楼”,名唤“彭城楼”。因“彭”与“坪”古韵谐同,“坪内”亦称“彭内”。山格便称“彭格”。彭格背负一座高山,古称张岩山,宋建清水岩寺,香火鼎盛。其山山清水秀,风景幽洁,堪与传说中的“蓬莱仙境”相媲美。又因“彭内”与“蓬莱”古音相近,文人便把“彭内”雅称为“蓬莱”。并在张岩山上书“蓬莱”两字,张岩山之名也渐为蓬莱山所取代,地名亦美称为“蓬莱”。
自古以来,蓬莱镇的隶属多有变更。宋时,蓬莱分属修仁乡崇善里和金田乡龙兴里。明代,龙兴里析为兴一里和兴二里;蓬莱镇境的联盟、美滨、彭格、福山等18个村乃隶属崇善里,而镇境西北部的龙居、温泉等7个村属兴一里,镇境东北部的新林、新坂等5个村则属兴二里。清沿明制。民国时期境内各村隶属多变。先属兴善区,又改为第二区;民国29年设立蓬莱乡。民国34年境内设立11个保。其中,彭格保隶城苑镇;上智保、龙居保、温泉保隶尚卿乡;登山保、鸿福保、岭南保、彭西保、蓬中保、美滨保、新林保隶属蓬莱示范乡。解放后先后为清溪区、第三区、蓬莱区;1958年10月成立蓬莱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设蓬莱区,下辖11个小公社;1965年4月撤区为蓬莱公社;1984年8月改为镇建制。2002年底,全镇有30个村、1个居委会,19200户,总人口75433人。
瑰丽的风光名胜
蓬莱地处安溪东部,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境内多属低山、丘陵、串珠般河谷盆地为主,主要山峰有蓬莱山、三笏山、大寨山等,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秀山清。
蓬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丰富,名胜古迹众多。丰富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寺庙、古民居及近代革命遗址等成为蓬莱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经历代精心保护、合理开发,蓬莱已发展成为安溪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远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蓬莱繁衍生息。经考古调查发现,蓬莱镇美滨村的上塘山、路尾后沟山、油园宫后山和联中村大墘杨厝山尾等地分布着新石器时代及周时代遗址,遗物主要有石斧、红砂陶、灰砂陶、印纹硬陶等,证实蓬莱在夏商时代已经孕育着古代文化,而且积淀十分丰富。
从安溪县城北上,进入蓬莱境内,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素有“人间仙境”美誉的蓬莱山。驰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寺清水岩就建于蓬莱山麓。清水岩,始建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泉州市十佳风景旅游区,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胜地。山上奇峰耸秀,怪石嶙峋,鸣泉清澈,岩壑幽奇,古木奇树参天,枝藤碧草遍野,彩蝶翩飞起舞,珍禽鸟兽雀跃。此地是一代名僧“清水祖师”陈普足的修炼场所,山上共有奇闻巧趣的景物和珍贵的文物古迹60余处,其中宋代巧构的“帝”字形禅师殿堂,以及“帝”字形《岩图》的宋代碑刻,更是风格独具的珍稀文物瑰宝。九百多年来,“清水祖师”已发展成为闽南各地民众信奉的主神,并远播海外,现台湾、东南亚一带共建有清水岩分炉庙宇200多座。景区每年均吸引50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朝圣、观光、旅游。
出蓬莱镇区,沿蓬(莱)龙(居)公路西行约8公里,便到了风景秀丽的三笏山。三笏山有古人标点的扑朔迷离、惟妙惟肖的三笏摩天、九峰插汉、狮仔参前、酿泉时出、巨石飞腾、龙湖别洞、炉案长横、御轮积翠等八大自然景观。始建于明永乐甲午年(1414年)的著名古刹九峰岩即在三笏山第三秀峰的山麓之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岩寺主祀三代祖师,是德化龙湖寺在安溪的四大分炉之一。寺中珍藏的“真相”古匾,乃出自明朝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之手,“真”字如美女梳妆,“相”字有弥勒现肚之状,极具神韵。寺中木刻对联:“乔木千枝原为一本,长江万派总是同源”亦不失为名家之精品;还有清康熙年间闽清儒学胡琏所撰对联,苍劲有力,真迹犹存:“莫如龙湖、太湖净,呵诸法空时,上地即最净地;孰与雪山、大山高,曰真身现处,九峰是两高峰。”近年,旅居新、马的胡氏侨亲斥巨资对岩寺进行全面翻建。新寺面宽五间,三进殿阁依次递升,流光溢彩,气势恢宏。此地堪称蓬莱第二旅游景区。
位于蓬莱西部山区的龙居村境内,有一座山峰险峻峭拔,它就是安溪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名山——大寨山。山中心制高点上有一天然巨石,中凹背展,形如交椅,俗称“石交椅”。元代至正年间,“草霸王”李大曾在山顶广筑一寨,名称“大寨”,并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此据险称帝,进行多年的反元斗争。大寨遗址现还残存有十多间墙基石及当年从内村埋倒虹汲引水上山的遗迹,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开发甚早,现存还有不少年代不同、特色各异、保护完好的古建筑群。如美滨五十三陈祖祠、联中大墘林氏大宗、联盟刘氏宗祠、蓬溪柯氏宗祠、登山李氏大宗、温泉唐氏大宗及中亭庙、水尾宫等。而最富闽南古建筑、古民居之特色的,要数位于蓬莱镇温泉村汤边角落(即龙潭溪边)的“韩德楼”了。韩德楼,清乾隆年间由曾任陕西韩城知县、广西新宁州、西隆州知州的进士唐桂生返乡时建。该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350平方米,为四方形的石土木结构,人字形大厝顶四面泄水。墙基由块石砌就,厚达3米,基墙往上逐渐缩小至三层为40厘米,通高10米以上。楼内正中有天井,东西南北各置楼梯,上下方便。土楼共3层94个房间,西北向石拱门上方嵌石上书“韩德流长”;东北向置石门1个,前有大埕。该土楼外观基本保持原貌,1998年10月,被县文管会列为文物保护标志。
风光秀丽的蓬莱历代还吸引不少名人身故后择地栖身。如一代名相、清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理学名臣李光地因爱慕这里的山山水水,身后就择地葬于蓬莱镇新林村白叶林。原墓构建华丽,有翁仲、石兽、华表等,还有不少碑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惜因蓬莱百里渠建设期间,墓石大部分惨遭砸毁,移作筑渠石料。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墓葬由李氏后裔捐资重修,使景观得以再现。
蓬莱还富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33年5月30日,安南永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官桥区革命委员会在蓬莱登虎榜傅氏祠堂成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虎榜关帝庙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在安溪活动的主要据点之一。1932年4月,红二支队在革命先烈陈凤伍的带领下,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登虎榜关帝庙为活动据点,先后袭击了国民党金谷公路局、蓬莱田亩局、蓬莱区公所和上智民军炮楼,给地方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的革命斗志。现庙宇正厅墙壁上还留有一副陈凤伍所题“瘴气乌烟染世界,热血扫平净光明”的珍贵对联。1933年9月8日,土匪王观澜勾结国民党军一八一旅长张励等,在温泉村青云楼诱捕红二支队领导人李实、李世全、陈凤伍等13人,后除一名通讯员外,其余12人均遭折磨杀害。安溪党史称之为“青云楼事件”。青云楼亦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7月中旬,红二支队还在革命根据地蓬溪村岩山进行了著名的岩山反击战。同年12月,开始进入游击战争的红二支第一、第二大队在支队长尹利东的指挥下,在中芹村进行了激烈的芹山保卫战,击溃了国民党军和詹方珍、张长明等地方武装约800多人的疯狂围攻,取得战斗的全面胜利,从而为这一地区广大军民坚持今后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悠久的文化历史
蓬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及五代期间,蓬莱就有彭、林、连、唐、陈、柯、刘等诸多姓氏到此繁衍开拓,其中不乏名士墨客。宋元丰六年(1083年),清溪(今安溪)大旱。一代名僧释普足应邀到蓬莱设坛祈雨,果沛甘霖。在乡人的极力挽留下,释普足长期驻锡风景幽雅的张岩山(后称蓬莱山),构筑清水岩,还先后募款建造通泉桥、谷口桥、汰口桥等,于山下募建“洋中亭”,经常在亭中义诊施药,方便乡人就医。同时,还远游汀州、建州、漳州所属各县,为人治病驱疫,甚著效验,享誉极高,被人们尊称为“清水大师”。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释普足在清水岩坐化后,其事迹在安溪及毗邻地区广为流传,从而逐渐成为民众信奉的主神,并远播海外。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至嘉定三年(1210年)的40多年间,清水祖师先后获得了宋廷的4次封号,每次敕赐2字,计得8字,即“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并加“大师”称号。
自宋至清,蓬莱文风鼎盛,人才蔚起。联中连氏、温泉唐氏均显赫一方,名扬全县。据不完全统计,在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中,蓬莱籍进入科第“荐辟”以上者共有27人,分别为:
进士6人: 连之瑞 连三益 唐梦斧 刘安生
唐文黼 唐桂生
举人19人: 刘安生 唐时兴 唐道一 唐 珹
唐朝诰 连起文 唐协龙(武科)
赵元慧 林韩长 蔡学简 姚紫翰
陈九畴 唐文黼 唐桂生 胡诸清
胡诸龙 陈希实 林为梁(武科)
林腾蛟(武科)
荐辟2人: 唐光善 唐似祖
此外,据清乾隆《安溪县志》记载,蓬莱镇在明代还有唐尧衷、唐尧文、唐尧徽、柯祖发,清代有唐焻黎、唐文献等以子贵而获朝廷的封赠。
安溪正式置县后的前10位进士中,蓬莱连氏就占有2席。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崇善里埔德庵(今蓬莱镇联中村)人连之瑞入进士榜(特奏名),名居全县第五;而名列第七的连三益亦为崇善里埔德庵人。清乾隆《安溪县志》载:“连三益,字叔友。晋江傅忠简(谥号)伯成(名)奇其才,妻以女。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知沙县,为政明简,庭无留讼。及去,民遮留数千。倅广州,将行,伯成告以佐理之法,三益一循其言,尽却馈例,人服清节。再倅绍兴,未上,卒。祀乡贤。子端悫知建宁县。”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金田乡龙兴里汤泉乡(今蓬莱镇温泉村)人唐梦斧,中进士第(特奏名),被授同安主学,后改修职郎,升郁林司户。其弟唐梦震由选贡授湖州教授。时曾有“兄弟联芳”的美誉。其长子唐光善于元朝至元中(1279年左右)被蒙古丞相荐为县宰,为官清白,卓有政声。其孙唐似祖为元贞年间(1295~1296)荐辟,历任惠汀等县都监使。
明代洪武年间,龙兴里白汀(今蓬莱镇鹤厅村)进士刘安生官至监察御史。但相对而言,明朝温泉唐氏更富盛名。其著名人物有:安溪第一位武举人唐协龙,孝丰训导唐源,荆州府王府教授唐鼎,江西新城知县唐锐,柳州府教授唐茂槚,梧州府通判唐景龙,蜀府右长史唐时兴,柳州知府同知唐时熙,汝宁教授唐道一等。他们都是显赫当时的朝廷命官和社会贤达。这时,蓬莱文化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先后创办了溪尾社学和宫前社学,供平民就学,培育了不少人才。
清代蓬莱籍著名人物要数唐桂生了。唐桂生,字子芳,号丹崖,兴一里汤泉乡(今蓬莱镇温泉村)人。祖父唐焻黎岁贡生,父唐文献县廪生。桂生幼受家学,博览群书,广涉经史及诸子百家。清雍正二年(1724年)中举人。中举后,应永安里同美乡陈修生之聘为塾师,所授学生陈宗达、陈元锡后来皆中进士,被传为佳话。乾隆二年(1737年),桂生登进士第。四年任陕西韩城知县。时韩城地瘠民穷。他密切关心民众疾苦,致力兴修水利,改善耕作条件,并特意从安溪引进甘薯良种到韩城种植,亲自传授种植之法,在该县广为繁殖。韩城民众因而“含哺鼓腹,争颂其德”,称之为“唐公薯”。同时,他还办学兴教,启开民智,培育人才。桂生在任九年,勤政爱民,廉洁奉公,颇有政声。乾隆十三年(1748年),桂生升迁广西新宁州知州。韩城士庶,攀辕挽留,赠“贤父良师”及“仁风夙洽,化雨均沾”等匾,又建生祠。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送数十里,并推县绅护送至湖北樊城。桂生抵广西后,复调任西隆州知州兼理泗城府事。西隆地处边陲,少数民族因不堪压迫,经常反抗。桂生筹办团练,设计绥服招抚,四境得安。桂生在任6年,以老乞归,两袖清风,怡然自得。宗师陈大绶有感于桂生为政清勤,政绩卓著,请旨准其全套仪仗荣归故里。
民国时期,一批公办和私立中小学在蓬莱相继出现。1917年,蓬莱美滨创办了启新小学,清水岩山麓也创办了一所公立学校;1922年,启新小学改建为魁美小学;1928年,龙兴小学在温泉创办,联中也创办了德门小学;1930年至1941年先后创办的学校还有蓬溪的进来学校、岭南的育民小学、联盟的案山小学、龙居的国民小学、鸿福的鸿卿国民学校等。此外彭格、登山等地也先后创办了初小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学育才”成为社会公德,蓬莱的文化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镇各村纷纷创办了小学。1956年和1960年侨亲柯进来、唐道依先后捐资创办了进来附中与私立温泉初级中学;1966年创办联中学校(后改称联中中学、代贤中学);1969年又创办了新林中学。至2002年底,全镇共有2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和28所小学,是安溪惟一拥有2所完全中学的乡镇,在校学生14800人。
发达的文化教育事业为蓬莱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更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现在,有一大批蓬莱籍优秀人才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各界,为社会经济发展、祖国和平统一发挥积极的作用。
著名的闽南侨乡
蓬莱是我省著名的侨乡,海外侨胞的主要祖籍地。据1997年调查,蓬莱籍旅居海外乡亲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缅甸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达10万多人,超过在乡人数。华侨、华人的祖籍地分布全镇各村,尤以蓬溪、联中、联盟、鸿福、美滨、彭格、岭美、岭南、龙居、温泉、上智、上西、龙溪、鹤厅、新美等村为多。
据有关资料表明,蓬莱人早在清初就前往东南亚各地谋生。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安溪民军兴起,战祸连绵。民国中叶,安溪又土匪肆虐,社会不宁,天灾人祸不断,加上国民党政府抓丁派款,迫使更多的蓬莱人逃往海外。海外的蓬莱人,以其勤劳和智慧,披荆斩棘,白手起家,拓荒垦地,从事耕农、做工、经营小商业和手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侨亲又涉足旅游、五金、海洋运输、矿山开发等业,经过不懈奋斗,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活动家和实业家。如祖籍崇善里顶刘乡(今蓬莱镇联盟村案山)的刘梧桐是旅居缅甸的著名侨领,抗日战争期间曾积极募集资金购置大量的枪支弹药,以11辆卡车运送回国交给抗日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还专门租船运送台湾籍士兵返台,功劳巨大。刘梧桐后又移居新加坡,发展成为华人中独资经营航海事业的巨商之一。祖籍温泉村的“船王”唐裕,是一位工商界的巨子、企业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为实现中国与印尼两国复交、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建交做出积极的贡献,曾多次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祖籍联中村的“游乐大王”林梧桐,系马来西亚云顶高原有限公司的创办人,为马来西亚旅游业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并捐建了大批的公益事业,曾获雪兰莪州苏丹封赐(J、P)太平局绅及最高元首封赐丹斯里(P、S、M)等荣衔。祖籍龙溪村的侨亲胡金钟是新加坡著名实业家,有多项社会兼职,现为新加坡安溪会馆主席,对新加坡公益事业颇有贡献,1976年以来多次荣获新加坡总统颁赐的奖章,其中1990年荣获颁赐公共服务星章(勋条)(B.B.M.L),被社会发展部授予“元老奖”。此外,蓬莱籍还有许多著名的旅外侨亲活跃在东南亚一带。其中,马来西亚有:1966年获最高元首封赐丹斯里(P、S、M)勋衔的陈升祺,1968年获最高元首封赐护国勋章的刘雁飞,拿督、雪兰莪州太平局绅王振才,拿督刘开吉,太平局绅林亚财,政坛新秀姚长禄等;新加坡有:著名实业家、名商唐道依、刘木荣、柯隆美、柯其香、刘杰民、柯镇安、陈开政、柯宝国、林绵区、林育忠、柯福田、李荣铎、陈金城、胡天德、胡嵌渊等。他们为居住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文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旅外的蓬莱侨亲还素有情系桑梓、回馈家乡之美德,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修桥造路,兴教助医,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早在1922年,蓬莱旅外侨胞刘治国就捐资创改启新小学为魁美小学;1930年,侨胞柯进来亦在家乡创办了进来学校;1935年,岭南旅外侨亲在家乡创办育民小学;1937年,侨胞刘梧桐创办案山小学。这些侨建学校的创办,为以后一大批爱国侨胞捐资兴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956年,侨亲柯进来、林拱河、柯秋水、柯隆美、林梧桐等创办蓬莱华侨医院;同年7月,侨亲柯进来又捐资创办了进来附中;1957年,柯贤树、柯隆美、陈日定等捐建彭亭大桥;1960年8月,侨亲唐道依创办私立温泉初级中学。1966年,柯隆美、柯贤树、柯镇安捐建彭墟大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外侨亲更加关心家乡建设,先后捐资上亿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其中,教育方面:先后捐资新建、援建的工程有代贤中学的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2001年又捐建高中部;安溪八中的教学楼、教师公寓、科技楼、学生宿舍楼;温泉中学教学楼及配套设施等。同时,由旅外侨亲捐建、援建还有20多所小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案山小学、彭格小学、美滨小学、岭美小学等。此外,侨亲还捐资建立了近10个助教、助学基金会,基金数百万元。卫生方面:捐资重建了蓬莱医院,建立了救死扶伤基金会。交通方面:捐建了三上公路、鸿福公路、岭美公路等及蓬中大桥、新美大桥等10多座桥梁,并援建了安同公路龙门隧道。文体方面:捐资2000万元援建县体育场等。此外,还有许多侨建的文化事业和慈善公益事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旅外侨亲的关心、支持成为家乡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广为乡人所赞颂。
淳朴的民风民俗
常言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地方风情、宗教信仰的影响,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演变发展,口传心授,世代相袭,自然积淀,蓬莱也自然形成了其独特的民风、民俗。
在众多的民间文艺形式中,蓬莱岭美的“水车阁”则十分引人注目。其阁台外形象水车,中间安上轴承,在相隔相等的轮轴上分东西南北定位,架里挂着两条小铁链连着一块小木板,作为演员坐位。演员扮演成故事中的人物上阁。如《陈三五娘》中的陈三、五娘、益春、李姐或《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在阁栅上边转边表演。车旁两边伴随着南音八管的民乐队演奏。水车按着乐曲的节奏声,在彩旗、花鼓前导下,徐徐向前转动,在行进中表演,别有一番情趣。
在安溪诸多民间迎神赛会的活动中,最有特色的要算蓬莱奉迎“清水祖师”的迎春巡境习俗。历史以来,蓬莱镇每年开春均要举行“迎清水祖师”巡境活动。它以其规定十分严密,仪式、程序十分严格,历史悠久,仪式隆重,盛况长久不衰而闻名泉南各地和海外。巡境活动把平原点和金谷的汤内、涂桥等自然区域分成3个庵堂9个社保27股,每股9年轮值举办一次,周而复始。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要举行“拈大旗”仪式,确定“大旗”、“车鼓亭”、“神前吹”的具体分工;其中拈得“大旗”的佛头股要推选“大旗手”和1名德高望重的长者充当“巡境司(春官)”,主持当年的一切巡境事宜。同时通过“投卜”择定“开香日”。开香之日亦有严格的程序,如佛头股的家家户户要置猪头五牲、清菜香果到佛头厝供祭,次日凌晨还要上清水岩举办迎座仪式。在“清水祖师”迎春巡境的3天中,要举行各种仪式,如献花献茶、换衫换轿等,迎春仪仗庞大,规格庄严,程序庄重,大体分为“春官阵”和“火阵”两部分,随香还有鼓乐队、民间文艺队伍及民众等,人数多时上万人。其巡境的道路也必须按古例规定的线路行走。队伍中的擎大旗独具特色。旗杆是一根连头挖起的全竹,直径斗大,杆长三丈三尺,重百余斤,旗上写着“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菩萨”14个大字。旗手一手从底部托起,另一手倒抱旗杆前行,作为游春队伍的前导,后来改为扛着前进。途中各庵堂都要按议定地点排列“供筵”候敬。蓬莱清水祖师迎春巡境习俗世代相袭,熔铸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蕴。
崛起的开发热土
蓬莱地处安溪东部,交通便利,通讯快捷,电力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是安溪人口大镇和经济强镇。
蓬莱的山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基本可供开发。已探明的矿藏有高岭土、花岗岩、温泉等,特别是中芹村高岭土质优、色白、量大,有较大的开采价值;温泉村和美滨村临溪的温泉更具良好的开发前景。除清溪干流从镇域东部流过外,境内还有两条溪流。一是发源于长坑西部的龙潭溪,自尚卿入境,流经鹤厅、龙溪、龙居、温泉、寮海、新林、磜内、新坂、新美9个村,在源口汇入清溪;二是发源于官桥内村的蓬莱溪,流经福山、蓬新、植洋及镇区平原9个村,于美滨亦汇入清溪。
蓬莱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电力方面,几年来在境内的龙潭溪已先后兴建了吾狮电厂、温泉电厂、源泉电厂等5级电站,装机容量达1万多千瓦;镇区建有3.5伏变电站1座,电网与省市网相连,电力充足。通讯方面,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镇,拉近了蓬莱与世界的距离。交通方面,安湖公路从镇域经过,横贯蓬莱北部和西部9个村的元尚公路亦是安溪三大通道之一,并实现进村公路水泥化。水利方面,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先后开挖了两条大型的水利工程——三英渠和百里渠,为沿线农田灌溉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切实的保证。集镇建设方面,积极抓好镇区改造,拓宽镇区道路,改建居民小区,新建彭墟市场和大型停车场,镇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蓬莱,以其广袤的土地、充沛的水力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居住和经济发展、投资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境内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更为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蓬莱人民发扬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团结拼搏,奋发进取,致力于营造“二区呼应、二线同舞、二地互补”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业、制衣业、藤铁业和纸品工艺业、建筑业、农业综合开发等迅速发展并初具规模。蓬莱古镇已发展成为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乡镇、省级科技示范镇、省级卫生集镇、省级城镇建设百强镇、省级环境保护示范乡镇、省级芳草计划示范乡镇和安溪的7大卫星集镇之一。当前,秉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诚信为本的7万多蓬莱人民正昂首挺进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世纪辉煌之中,努力把蓬莱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文明开放、山清水秀的现代化新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