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村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西北角,东连上智村,西与尚卿乡中山村隔溪相望,南邻龙居村,北接新林、寮海村。全村耕地面积1062亩,山地面积7000多亩。温泉村因地有温泉而得名。宋至清代称“汤泉”,民国时期改称温泉。宋时属金田乡龙兴里,明、清属兴一里,民国时期属尚卿乡,1958年至今隶属蓬莱镇。2003年全村有6个选区,896户,3954人,均为汉族。
资源丰富 文化发达
温泉村开发较早,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唐二翁从晋江磁灶内塘迁居于此。世代以农为主,茶、果为辅。农作物一年三熟,果树品种多,尤以荔枝、龙眼为主,品质好,产量高。
温泉主要溪流有龙潭溪(又称长坑溪),为晋江西溪第二大支流。源于长坑西部铜发山东南坡,东南流,流经珊屏、三村、田中、玉湖、上磜、下磜、溪边、翰苑至龙居转东北流,过温泉至源口汇入西溪干流,全程55公里。水能资源丰富,蓬莱温泉电厂、源泉电厂建于境内。民国时期曾于龙渡宫码头放筏至泉州。
村中偏西有数处温泉,水温63℃,富含多种矿物质,已开发为民用浴池。溪边还有几处温泉,水温高达85℃,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温泉四周群山环绕,林木郁郁葱葱。地势平坦开阔,元尚公路由北至南从村中穿过,水泥路面,路况良好,每15分钟一趟班车,出行方便。境内公路两旁装饰路灯60盏,长达3.5公里,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明亮,方便车旅,也给山村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
温泉历代重教兴学,文化发达。现有一所中学,在校学生1000多人;一所小学,在校学生300多人。解放后,全村历届大中专毕业400多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00多人。任副处级以上职务3人,中学高级职称以上教师12人。2003年全村有23人考入高校本科。
历史悠久 文物众多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温泉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唐氏家庙 始建于宋代,座落该村中部虎岗山下,坐北朝南,三开间一进,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11平方米。家庙门前排列四座古式旗杆柱础,保存有宋代马槽一口,门前有100平方米月眉形莲花池塘,称为“孤星伴月”。
家庙大门横额镌刻“唐氏家庙”,御赐大门柱楹联为“廉明征辟清溪宰,贞节荣封孝子家”。建筑规格气势恢宏,结构精美,称为“大宗祠堂”(相传安溪有三座半“大宗”,唐氏家庙其一也)。正厅供奉唐氏世代先祖神主。大厅12根楹柱悬挂着苍劲有力的对联,家庙龛外花心柱悬挂着清乾隆年间进士唐桂生题书“基肇宋室冈厚泉温缅想当年鞞琫,第开郁林祖功宗德长垂奕世箕裘”的对联。大厅屋架横梁上高悬着宋、明、清三朝御赐的进士匾额及“孝子”、“节孝”、“操履端严”、“梧州通判”、“四世五明经”、“清白著馨”、“硕德流芳”、“椿节长龄”等18道牌匾。昭示温泉唐氏家族显赫的家世传芳。
唐氏家庙始建至今,几经历代修葺,其大厅、大门、深井仍保留宋代的建筑风格。2000年,唐氏家庙被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评为“泉州名祠”。
青云楼 原为祠堂,建于清代。二层土木结构,主楼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座西朝东,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1933年9月,中共党员陈凤伍等13位同志在这里聚集开会,中敌人圈套,除一名通讯员幸脱外,其余12名全都壮烈牺牲,安溪党史上称为“青云楼事件”,具有重要纪念教育意义。是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秋,由侨胞唐裕先生捐资重建。现为该村老年人协会和老人学校会(校)址。
孝子坊 节孝坊 位于温泉村北龙潭水尾,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五月。石构,坊门宽2.98米,高3.4米,坊柱四方形,边长0.37米。两坊对峙,间隔150米。诗曰“孝德流芳居首行,皇恩荣赐可千秋”。系泉州知府、安溪县知县为表彰唐焻黎(岁进士文林郎)及母黄氏之节孝事迹所立,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为县文管会文物保护标志。
韩德楼 俗称土楼,位于村西龙潭溪畔,为清进士唐桂生告老返乡后所建。建于清乾隆年间,规模宏大,古朴大方,风格独特。尚存大门石拱门、前座。被县文管会列为文物保护标志。
金狮殿 位于村西北边,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庙宇呈宫殿式建筑,殿后奇峰耸立,怪石嶙峋。相传是郭府大人神游至此应化之地,是信众朝圣之胜地。2002年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之一。
人文荟萃 英才辈出
温泉,水有龙潭,山曰虎岗,人称龙虎之地。自宋开基以来,钟灵毓秀,建树荣封,忠臣、孝节、清廉俱全。宋、明、清三朝六进士、四世五明经,缙缋济济。
宋代
唐梦斧 宋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科进士,任广南西路郁林州司户左恭军,从七品。其弟梦震,由选贡授浙江省湖州府教授,时有兄弟联芳之誉。
元代
唐光善 蒙古丞相辟为本邑宰,为清溪县建县以来在本县任行政长官第一人。后调任花县任县宰,仕不受禄,御赐“清白著馨”匾。其子唐似祖,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任惠汀等县都监使。
明清
明清时期是温泉文化鼎盛时期,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唐添赐 号朴斋(安溪有“三朴”之说)。明弘治五年岁次壬子(1492年),南京闹饥荒,其四子唐祐,奉父命赈饥,奉旨授散官荣身。添赐亦因赈饥南京有功,授七品散官。
唐锐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以易经选贡,入南京太学,钦授迪功郎。任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知县,后任福建省布政使司兵备道,掌一省之军需,挚贽甚恭,正四品。
唐源 明嘉靖壬辰(1532年)诗经。
唐鼎 明嘉靖年间贡生,任广西布政使司荆州府教授,正七品。
唐协龙 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中式举人,授江西省建昌府新城县守备,并恩授“冠带义民”。
唐尧衷 明嘉靖丙寅(1566年)书经。
唐尧钦 明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三甲第四名进士,官居太朴寺卿(祖叔,迁长泰)。
唐时兴 字淑贤,号见梅,明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以诗经中式举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副榜进士,授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教谕,升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正堂,任南京淮安府同知。治河有功转升蜀府右长史,致仕,从三品(族谱有记)。
唐时熙 字载廷,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甲申选贡,奉义大夫,任江西省南安府崇义县正堂,后升广西布政使司柳州府同知,正五品。御赐“操履端严”匾。
唐景龙 字元斋,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易经选贡,廷试第一,钦授承德郎广西梧州通判,后升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长史、楚藩长史,从三品。
唐茂槚 明万历年间贡生,任广西布政使司柳州府教授,正七品。
唐道一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举,任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教授,正七品。
唐珹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任职无考。
唐朝诰 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任职无考。
唐朝彝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进士,累官至宗人府丞(祖叔,迁华安)。
唐文黼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进士,任职无考。
唐桂生 字子芳,号丹崖,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进士,任陕西省韩城县正堂,后升广西西隆州正堂护理泗城府事。
唐世俊 清乾隆丁卯(1747年)书经。
唐南金 清乾隆辛卯(1771年)易经。
唐玉 为鼓励读书,免费供养唐氏族内满10岁以上的读书人,事迹显著,蒙儒学向朝廷申报,恩授冠带,并赐匾曰:“硕德留芳”。
唐龙超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已丑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钦点兰翎前侍卫(祖叔,迁浙江苍南)。
民国
唐隆丞 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福建省德化县县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唐建华 曾任县教育局局长、县检察院院长、中共安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政协主席,现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玉螺 曾任厦门感光公司机关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
唐刊年 广西百色水库管理局局长、水利工程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温泉村古今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唐桂生和唐裕。
唐桂生 字子芳,号丹崖。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祖父唐焻黎岁进士,父唐文献,县廪生。桂生自幼受先辈熏陶,笃志于学,立下“意气元龙百尺,文章司马千秋”的志向。博览群书,对四书五经以至秦汉诸子百家,莫不融会贯通,且能取其精义。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举人。
桂生中举后,应永安里同美乡陈修士聘请为塾师。他治学严谨,教育有方,所授学生陈宗达、陈元锡后来皆中进士,被传为佳话。
乾隆二年(1737年)桂生以二甲二十名赐进士出身。四年受任陕西韩城县知县,在任九年,勤政爱民,廉洁公正,乐育人才,颇有政声。
韩城地属沙质土壤,一逢干旱,菽麦歉收,桂生研究该地土质,适宜种植蕃薯,乃遣侍从回安溪取薯苗,因路途遥远,两次取苗均在途中枯萎。第三次,桂生教侍从“取薯块,敷沙土,以布裹之,沿途渍水,保持湿度。”至韩地用薯块育苗,再加以繁殖,终于取得成功。全县广为种植。桂生亲自介绍蕃薯属性,传授种植及管理方法,粮食产量剧增。县民因而“含哺鼓腹,争颂其德”。并称为“唐公薯”。此外,桂生还着意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改善耕作条件。
十三年(1748年),桂生升迁广西新宁州知州。韩城士庶,攀辕挽留,赠“贤父良师”,“仁风夙洽,化雨均沾”匾额。并建生祠,题联曰:“九载培人文髦士被春风化雨;百年重惠泽蒸民睹化日光天。”韩城百姓夹道欢送,并推县绅护送桂生至湖北樊城。桂生弥增感念,赋诗赠别,诗曰:“冉冉旌旗杂鼓声,秋风送我出韩城。山横爽气生离恨,树拨飞埃起别情。九载河干渐泽润,今朝道左尽葵倾。私心去后无他祷,瘠土只祈年顺年。”
桂生到广西后,转调任西隆州知州兼理泗城府事。西隆地处边陲,少数民族因不堪压迫,经常反抗。桂生筹办团练,设计绥服招抚,四境以安。表奏朝廷,高宗大悦,钦赐桂生黄龙伞、绿大旗代收贡礼。在任6年,以老乞归。宗师陈大绶有感于桂生为政清勤,政绩卓著,请旨准其全套仪仗荣归故里。
三十七年(1772年),桂生在家病逝。
唐裕 民国15年(1926年)出生于温泉,幼年在新加坡受教育。1942年起在其兄唐连良的船务公司任职,负责经营船务,来往于印尼新加坡之间。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开展独立运动,唐裕通过船运供应印尼政府需要的物品。印尼独立后,唐裕负起印尼国民船务公司货运任务,供应各岛屿的需求,结束荷兰船队的垄断。唐裕兄弟的船运公司成为印尼货运在新加坡的总代理。他致力发展印尼和新加坡经济贸易,受委经营印尼PERMINA石油公司在新加坡及海外的业务,参与印尼峇淡岛自由港的开发。1975年,唐裕任新加坡船运公司公会主席,为新加坡和印尼船务事业的合作打开了大门。唐裕在新加坡创办敦那士(私人)有限公司,兴建敦那士大厦,并任新加坡出入口商会主席,他致力于促进新加坡和印尼贸易的发展相互之间的团结。1975年,唐裕在张保光的推荐下出面协调科威特、巴林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部长访问印尼,促进印尼和这三个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唐裕致力于发展中国与印尼两国的关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促使印尼工商联合总会会长苏甘达尼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任王耀庭于1985年在新加坡签订协议,实现恢复两国直接贸易。1989年6月中旬,唐裕访问中国,带来印尼政府的友谊和信任,回去转达中国愿意发展同印尼关系的愿望,经过多方努力,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于1990年8月6日乘专机飞往印尼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实现复交,接着中国和新加坡建交。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唐裕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唐裕为人坦诚,胸怀豁达,和蔼待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福建省会馆理事、新加坡安溪会馆主席、香港安溪同乡会名誉会长等职。1992年发起并主持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得到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等领导人的题词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