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千斤稻”与“万斤薯”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制订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全国各地掀起“大跃进”运动。在农业方面片面追求高指标,放卫星,报刊不断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高产卫星”等,各地不断涌现出“千斤稻、万斤薯”(市斤,下同)事例和放出许多“高产卫星”。 安溪县和全国各地一样,轰轰烈烈开展了“大跃进”运动。1958年提出粮食总产量达到1.492亿公斤,要提前超额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指标。1959年粮食总产量要超过1958年,因此,全县出现了4个粮食亩产双千斤大队,29个粮食亩产千斤大队,2个地瓜亩产双万斤和水稻亩产2500斤大队,个别大队创粮食亩产4483斤新记录,到处竞放“高产卫星”。其主要做法是: 提出高产指标 1958年3月,安溪县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千、百、万”(即亩产水稻千斤、茶叶百斤、地瓜万斤)的生产指标,并开展了一场剧烈的思想斗争。通过了“双反双比”,以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批判了个别干部提出的“安溪条件差,‘三多一不足’(山多、田多、茶多,劳力不足),一年完成有困难,三年完成差不多”等论调,使与会人员思想统一了认识,回去后迅速在干部群众中进行贯彻,把高指标当成鼓舞全县人民行动的动力。同年4月26日,又召开“万斤薯”进军大会,听取林敬平县长关于如何实现“万斤薯”的报告,并进行讨论,统一思想。6月,传达省委扩大会议精神,贯彻工农业并举,推动全面跃进的方针,提出“粮食总产翻一番,茶叶保先进,工业超永春,交通力争先,‘八一’无盲县,消灭虫害早实现,改革农具五万件,红旗插遍安溪县”的战斗口号。 为尽快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全县大张旗鼓宣传总路线、“大跃进”,组织了2606队、21034人的庞大宣传队伍,采用黑板报、墙报、广播、文艺表演等宣传形式,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鼓舞群众创高产的革命干劲,出现了5天积肥5.4万担,两天搓绳搭架防稻丛倒伏1116亩,早稻增产86%的局面。但由于传统的耕作条件和高杆的早、中稻等原因,终于无法实现水稻亩产千斤的目标。 倡导敢想敢干 随着“大跃进”的深入发展,又提出了“想、辩、试、观、干、比、结、推”(即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开展辩论,进行试验,组织观摩,大干运动,检查评比,总结提高,积极推广)八字方针。群众中右倾保守思想受到了批判,树立了人人争先进、个个争上游的风气。全县出勤人数最高达到总人口的78%,男女老少、工农商学兵全力投入运动。个别乡社为了提前完成任务,晚上加班,挑灯夜战,烽火遍野,星罗棋布,赛过元宵节。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全县人民敢想敢干,日夜奋战,气吞山河,创造了兴修水利半年等于8年的总和,3天灭虫7万亩,一个月积肥4亿担,同时还创造了一人一日插秧2.5亩的纪录。 采取非常措施 安溪县在“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大体有下列几条: 一、兴修水利。1958年冬和1959年春,县委提出了小型为主、蓄水为主、社办为主的兴修水利方针,掀起群众性兴修水利高潮,6万人投入运动,完成3226处兴建和维修的水利工程,增灌农田8.69万亩,改良灌溉4.19万亩,农田抗旱能力普遍达到40天以上,一年兴修的水利是解放以后8年来的总和。 二、广积肥料。1958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多次大积肥运动,共积农家肥40亿担,建土化肥厂3384个,制肥628万担,作物每亩平均施肥量比5年前提高5倍以上。长坑乡凤山大队为推动土化肥生产运动,开展了“五抓、五比、三检查、二竞赛、一奖励”(即抓领导、抓思想、抓评比、抓定额、抓验收;比干劲、比创造、比进度、比质量、比数量;查工效、查质量、查任务;队与队竞赛、人与人竞赛;及时奖励好人好事)活动,全队共建立了14个土化肥厂,制造钾钙肥、石膏混合肥、石灰混合肥等6种土化肥9.19万担,通过烧制草芼灰、烤田、熏田等办法,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同时采取土洋结合发动群众建土农药厂1161个,研制土农药46方,炼制土农药10.32万担,有效防治虫害。 三、改良土壤。1958~1959年春,全县开展群众性的深耕改土运动,共深耕36.5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6.6%,深度一般达6~8寸,部分达1尺以上。改良不良的土地7.54万亩,其中烂泥田2.45万亩,冷水田7274亩,并结合平整土地400余亩。 四、选育良种。引进优良品种,及时在全县范围内播种推广。早稻选择南特号、陆财号,晚稻全部种植一枝香良种。如参内圆潭大队率先进行旱地育秧,秧地选择在沙质或半沙质的田地,肥力适中,阳光照射好,种子质量高,发芽率整齐,确保了秧苗长势良好。 五、密植并丘。1958年,早稻全面推行5寸见方,每株7枝左右的“小株密植”。后又由5寸见方推行2×2寸、2×3寸,亩插100万株的高度密植,进而推行到亩插300万株以上。尚未达到密植的进行移苗并丘。连即将孕穗的稻丛,也按高度密植的规格移并,稻丛被移后的空田进行密植重插。结果被移的、重插的稻丛都枯黄长不起来。 六、大搞试验田。全县大部分干部高举技术革命红旗,在生产实践中研究技术,带头搞试验田。全县共有干部群众4.44万人种了试验田6.54万亩,其中水稻4.02万亩,地瓜2.52万亩。 七、破本位主义,大搞协作。全县打破乡、社、队之间的界限,山区与平原互相支援,解决季节、劳力紧张、技术、工具不足等问题。全面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家务社会化。以此作为解决劳动力、提高工效的有效措施。 总之,“大跃进”时期的安溪农业,调动了千军万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急进、冒进,浮夸风,生产瞎指挥,高指标,高度密植和移苗并丘等,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其教训是深刻的。 注:史料来源于档案,本文编辑室作了补充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