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忆安溪县全民大炼钢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大跃进”年代,中共安溪县委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晋江地委的指示,贯彻党中央“以钢为纲”的方针,把钢铁生产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部署全党动手,全民炼铁。全县干部、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投入砍树、烧炭、找矿、采矿、建炉、炼铁,掀起大炼钢铁运动。自1958年下半年起至1960年止,两年多时间共炼出生铁39456吨(不少是出格生铁)。这是全国性企图用搞群众运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尝试,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终遭严重挫折。 全党动手 全民炼铁 1958年的“大跃进”初期,中共福建省委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领导把钢铁生产当作当前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同年6月27日,中共晋江地委、晋江专署在向各县下达生铁生产和上交任务的通知中指出:“这是总路线问题,钢铁是机械的粮食,一切建设都离不开钢铁,没有钢铁就谈不上建设。”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重视,分配的任务必须坚决完成。同年7月6日,中共晋江地委在安溪湖头召开专门会议,部署钢铁生产。并在湖头设立“晋江专区安溪煤铁指挥部”,领导湖头、潘田、福德3个钢铁基地的建设。8月,为加强钢铁工业的领导,成立“中共安溪县委钢铁工业办公室”。8月22日,晋江地委又召集各县领导到永春开会,要求各级领导行动起来,建炉炼铁。特别是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北戴河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后,县委多次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大搞钢铁,并将工作重心迅速转向钢铁生产。在干部会议上指出“这是政治任务,是全党全民的任务,是当前的工作中心,党委要高度统一集中,组织全党全民力量投入这个运动。” 为加快炼铁速度,中共安溪县委于同年10月下旬召开扩干会,检查前段钢铁生产,部署11月份钢铁决战。会议认为安溪前段钢铁生产虽居全区上游,但“根据计划要求,距离还相差很远”,指出了安溪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炼钢铁条件十分优越,而没有形成全民办钢铁的原因:一是对钢铁生产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二是贯彻小土群方针不坚决;三是没有深入广泛地发动群众。因此,要形成群众性自觉大搞钢铁运动,关键是思想发动,走群众路线,依靠党团干部和积极分子,以贫雇农为骨干,以大放大鸣大辩论为方法,采用白天建炉备料,晚上开展辩论,攻克思想关,实行层层包发动,人人投入钢铁生产。 “大跃进”年代,全民炼钢铁规模之大,超乎人们的预料。正如当时有关材料描述的那样:从六、七岁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从工人、农民、城市居民到和尚、尼姑、教徒、三教九流,各行各业,无一不卷入运动之中。拣铁、洗铁砂、挖矿石、砍树、烧炭,白天人山人海,晚上万炉通红;大小路上,车水马龙,一片繁忙,形成全党全民大搞钢铁的群众运动。 点面结合 全面开花 1958年5月,全县工业会议之后,掀起了全民办工业和开展一个群众性的找矿报矿热潮。民办工业贯彻工农业并举,28个乡镇互相挑应战,决心响应县委提出“拿出比春耕大忙更大的干劲,苦战50天,让地方工业在全县遍地开花,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县”的号召。官桥乡及时召开工业大跃进誓师大会,发动群众,扫清暮气,解放思想,鼓足干劲,调动全民办厂积极性。7月,安溪钢铁厂工人首次用无烟煤炼铁获得成功。同时,上山找矿的多达4万多人。县抽调5名干部组成县地质组。并贯彻边勘查,边开采,边冶炼的办法,当年组织劳力上山开采铁、煤、石灰石等达11处。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之后,安溪的形势与全国的形势一样,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以钢为纲”带动了工农商学兵和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投身于“大跃进”的炼铁大军之中,南安县抽调5万人到安溪支援,炼铁大军编成营、连、排统一指挥;采用自力更生、土洋结合的办法建喇叭炉、青年炉、妇女炉、民兵炉,以喇叭炉为主,炼铁炉遍布全县的集镇、机关、学校、直至偏僻的农村;推行边学、边建、边炼和组织技术队伍巡回指导、技工互援、共同推进的措施;普遍推广改良炉型、矿石预热、加强风力的丰产经验,获得10月10日全县平均每炉产铁1900市斤的大面积丰收。为实现县委提出“万吨县不动摇”的号召而奋斗。 全县以湖头(含剑斗)、感德(含潘田、霞春)、福德(含岭富)钢铁基地为重点,带动了其他各乡社和各条战线,使炼铁运动全面开花。炼铁高炉随处可见,炼铁工人有的忙着挖矿石、砍树、劈柴、烧木炭、拉风箱,有的忙着送原料,川流不息地奔走在山间小道,形成了全民炼铁大干快上的浓烈气氛。如剑斗铁厂第二车间青年响应团县委的号召,由黄水龙发起组织一个班组创建青年炉,改进生产和配料方法,发射日产7575市斤的卫星;继而又发射日产8300市斤的高产卫星。因炼铁成绩突出,推荐吴清廉代表集体于1959年10月参加了全国工交财贸群英大会。《福建日报》于1958年9月至11月报道了许多安溪大炼钢铁的事迹、大放炼铁卫星和感德霞春创造全省喇叭炉炼铁高产记录,如9月15日刊载了《安溪日产铁突过20吨》,9月22日《感德乡日产铁11吨》,10月1日《安溪喇叭炉日产破八千》,10月3日《安溪破釜沉舟,一步跃进百吨县的行列》,10月11日《感德乡霞春社七战七捷——喇叭炉日产6吨》,10月13日《石龙社(感德乡)炼铁跃过万斤(市斤)关——喇叭炉日产6吨半》,10月20日《喇叭炉旁一女兵》,10月23日《安溪一天出动10万大军,日产铁421吨》,11月25日《安溪官桥公社大放生铁质量卫星——喇叭炉日产灰口铁12吨》等,曾轰动一时。其中如霞春社民工为多出铁坚持通宵战斗,为喇叭炉突破万斤大关苦战;感德乡各个炼铁厂民工以敢想、敢作、敢为的精神,掀起放喇叭炉高产“卫星”的竞赛;洪佑社炼铁厂涌现吴爱等7个青年炼铁女战士;安溪官桥人民公社民兵师野战团二营和乡党委合办的试验改良喇叭炉,在11月22日产24806市斤灰口铁,创造全省喇叭炉日产量最高记录。 大干苦干 取得战果 在全民炼铁的热潮中,不少人睡在炉边,吃在炉边,日夜加班奋战。钢铁基地的民工和干部以抢出铁、多出铁的实际行动,迎国庆,向国庆献礼。安溪大炼铁直接卷入运动的达31万人(外县调来支援不计在内),占全县总人数的78%,声势之大前所未有。据晋江地委《1958年钢铁生产总结》称,到11月28日统计,“从安溪感德喇叭炉日产铁3.24吨开始,‘卫星’纷纷上天,安溪感德石龙2号民兵炉日产25.84吨(全部灰口铁);……安溪剑斗青年土高炉正常生产64天,共出铁181吨。”安溪县1958年工交工作总结称,“根据最后3个月统计,生产木炭4.7万吨,木柴4.6万吨,挖铁矿石2.4万吨,淘洗铁砂0.7万吨,产铁从上半年平均日产5.2吨,发展到7-9月份平均日产11.6吨,10月平均72.9吨,11月平均日产276吨,最高日产破千吨,成为日产铁千吨县。”随着全民炼铁形势的发展,还先后发射4颗“日产白煤千吨以上的‘大卫星’”。至年底全县炼铁完成13231吨,夺得全区冠军,全省第二名。1959年,全县又完成炼铁14445吨。1960年又根据县委的要求,继续鼓足干劲和以知难而进的英雄气魄,完成产铁11780吨。3年生产生铁总量达39456吨,其数量“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总产量还多16.5倍。” 其实,产铁数量含有水分,而且这些靠土办法炼出来的生铁,有不少是属于不合格的产品。为了这些生铁,甚至将农家的破鼎、废铁、旧农具和机关、祠堂的铁门、大钟拿来投炉溶化出铁冲数。由于全民炼铁,农业战线的劳力严重不足,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耗费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山林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失去平衡,造成许多后遗症,其教训是深刻的。 注:史料来源于档案、资料。编辑室依据史料作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