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自然气候条件相似,语言文化习俗相同,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文缘和茶缘关系,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铁观音、青心乌龙等茶树种苗,还是乌龙茶、包种茶制作技术都源自安溪,故台湾乌龙茶的“根”在安溪。
安溪茶扎根台湾
翻开安溪的历史,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自明代至建国前夕,安溪有过三次向台湾大移民。如今从台北的木栅、景坑、深坑到新竹、彰化、台中、台南、台东、高雄、花莲、澎湖,到处都居住着安溪籍乡民。在台中有的甚至把他们开发出来的地方,取名为“安溪村”、“安溪寮”,把大溪命名为“大安溪”。据统计,目前在台的安溪籍乡民达200多万人,占台湾省总人口1/10强,超过安溪县本土人口的一倍。安溪乡民几次向台湾大移民,对于台湾农业生产的传播、交融、演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台湾乌龙茶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孕育、发展起来的。
据《安溪县志》载:安溪产茶始于唐末,至宋、元时已有了较大发展,到明、清时已从发展走向兴盛。明、清时期,安溪茶业接连发生了几件震撼中外茶业界的重大事件,如茶树短穗扦插育苗的发明,乌龙茶的发明创制,名茶铁观音的发现等。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发明创制了独特的采制工艺、并形成独特的茶类乌龙茶。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载:“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禛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这就是台湾乌龙茶之起源。
民国《建瓯县志》称:“乌龙茶叶厚而色浓,味重而远,凡高旷之地种植皆宜,其种传自泉州安溪县。”《福建之茶》载:“崇安之乌龙于清道光年间由安溪人詹金圃先移建瓯而再移往者。”《崇安县新志》也载:“至于乌龙、水仙虽也出于本山,然近代始由建瓯移植,非原种也。”据《中国乌龙茶》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福建省城举行乡试,台湾南投鹿谷乡初乡村有个书生叫林凤池,意欲前往赴考,却因缺乏川资而难以成行。宗亲林三显见其有志进取,于是慷慨解囊相助,使其如期赴考。林凤池果然不负众望,高中举人。为报答族亲资助之恩,他在衣锦还乡之前,决意专程到武夷山一趟,把名茶青心乌龙种苗带回家乡种植。良种带回家乡后,种植于冻顶山等地。相传为冻顶乌龙茶之起源。几经发展,该品种成为目前台湾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当家良种。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大坪乡萍州村人张迺妙(1875~1954年)将家乡纯正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相传为木栅铁观音之起源。经逐步发展,木栅区成为台湾正宗的铁观音产区。1916年,张迺妙参加台湾劝业共进会包种茶质量评比,荣获“金牌赏”。从此声名鹊起,被台湾当局聘请为巡回茶师。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董事长、浙江大学茶学系兼职教授陈文怀在《港台茶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栅人张迺妙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祖籍福建安溪引入的。第一次引种大约在19世纪末,张氏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求了12株纯正铁观音茶苗,携回台湾的居住地台北木栅,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迺妙以当时政府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到福建安溪正式购买铁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即今指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和鼓励,逐步发展成木栅铁观音茶区。”
“为纪念张迺妙引进福建安溪铁观音茶种及制茶技术,开创台湾木栅铁观音,促进台湾茶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木栅建立了‘张迺妙茶师纪念馆’。”
包种茶源自安溪
据有关资料记载,不仅台湾的乌龙茶及其制作技术源自安溪,而且台湾包种茶的产制技术也源自安溪。清嘉庆三年(1798年),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把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改进、完善,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包种制作技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锦、魏静两人相继入台,在台北七星区南港大坑(今台北市南港区)从事包种茶的制作研究工作。自民国9年(1920年)起,每年春秋茶两季,举办包种茶技术讲习会,持续几十年,对包种茶产制技术的传播与改进起了重要作用。至民国19年前后,台湾各产茶区都能制造包种茶,产量逐年增加,出口量凌驾于乌龙茶之上。
对于“包种茶”这个品名还有个小小的插曲呢。有些外行人怀疑,“包种茶”是否为“色种茶”之误?其实这才是更大的误会。它是两种不同产地不同名称的乌龙茶类。“色种茶”为安溪产。按国家出口分类,闽南乌龙茶分为铁观音、色种、黄金桂三大类,简言之,除了铁观音、黄金桂品种外,其他品种(如本山、毛蟹、梅占、乌龙、佛手、奇兰、牡丹、大红、桃仁等几十种)全部归入色种类,统称色种。“包种茶”则为台湾产。它经过百余年的总结、提高,逐步完善,自成一格,外形、香气、滋味、汤色独特。按形状和发酵程度包种茶具体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条形包种茶,轻发酵(约15%~25%),如文山包种茶或清茶;二是半球形包种茶,中发酵(约20%~35%),如冻顶茶或阿里山茶;三是球形包种茶,中上发酵(约30%~40%),如木栅铁观音。
安溪人既是台湾包种茶的始祖,也是最早在台湾打开包种茶内外销市场的开拓者。清光绪八年(1882年),安溪人王安定、张占魁等人合股在台北开设“建成”号茶庄,营销包种茶,市场不断扩大,生意长盛不衰。
安台茶业共发展
安溪、台湾乌龙茶各自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虽然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类结构各异,但从乌龙茶半发酵茶类的基本属性和品质风格看,基本雷同。这说明安溪茶对台湾茶扎根之深、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十几年来,台湾同胞求稳定思统一,日益增强,纷纷回乡寻根问祖,续结茶缘。1989年台湾南投茶农组成茶叶访问团,一行20多人,赴安溪参观访问。1992年台湾茶叶学术界同行组织代表团到安溪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茶艺。2001年12月,台湾省茶商公会联合会组团参加在中国茶都安溪隆重举行的中国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2002年1月,台湾省嘉义县制茶业职业工会组成茶叶访问团,一行20多人,赴安溪参观访问。安台茶叶经贸往来也不断增多,台胞先后来安溪投资办茶叶企业的有三和制茶有限公司、郁泉茶业有限公司、三德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鹿谷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金龙茶业有限公司等24家,投资总额人民币7000多万元,合同利用外资940万美元。发挥了安台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各自的优势,使安台乌龙茶技术、管理、质量、市场、效益不断交融和提高,达到了互补互利,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