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安溪大坪高姓入垦台湾史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大坪地处安溪县南边远山区,位于安、同、泰三县交界处的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世代以种茶为生。据传,在宋、元年代,曾有18个姓入垦大坪。至清初,只剩高、张、林3姓在此繁衍生息,其他姓氏皆因世远代湮无从稽考。但历代外迁谋生者甚众。现居住台湾的安溪籍人口达200多万人,其中大坪籍3姓乡亲就达20多万人,单高姓族人就有15万人之多,所以大坪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为促进海峡两岸民间往来和商务、文化交流,增进乡情,共同发展,现将安溪大坪高姓入垦台湾历史简述于下: 一、大坪高姓肇基溯源 稽大坪高姓渊源,可追溯至入闽一世祖高钢,号一清,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中和辛丑,黄巢起义,遂挈眷入闽,住居福州凤冈。至5世祖高号(浩),字德调,官至正义大夫,后周显德四年奉檄守泉州军,御寇死节,赐谥文忠。长子镔,次子镒,妙龄领乡荐,迁居安平(安海)。高姓定居安海至两宋期间,贤才辈出,有“四八科五八士”(48榜科举,中了58个进士)之称,“泉南一郡,不如高家一门”之誉。尤其是7世祖高惠连,官至兵部尚书,诰封开国侯,是高姓历史上最为显耀之人物。至南宋奸臣当道,江山告失,元朝入主中原,对前朝的宋官旧臣后裔残酷迫害,高姓自然也不例外。元朝末期,统治者残害更甚,高姓族人只好隐姓埋名四散逃生。至17世祖高山,字积篑(大坪高姓开基祖),避难流入清溪隐居大坪教读。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孙高汉卿、高文卿、高遂卿才公开入户(申报户口)。 二、大坪高姓外迁缘由 明末清初,大坪高姓外迁主要缘由有三:一是人多地少。高姓自元末定居大坪后,人丁繁衍,枝繁叶茂。至明景泰三年(1452年)分上下两派,共13大房(上派5房,即22世长佛安、次佛养、三佛成、四佛福、五佛信;下派8房,即23世长积传、次积良、三积渊、四积祥、五积贤、六积成、七积雄、八积和)。明中叶后,大坪人口激增,有限耕地已觉不足。高姓族人便迁往周边角落拓展,如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居路下(福美)、双美、双格、前洋、林东、帽山及同安的小坪、军营、庙村等地开垦。二是耕作条件差。这些自然村均是地处深山老林的荒凉地带,土地贫瘠,水源匮乏,虽辛勤力耕,但农作物收成甚微,故多数人难于维持生计。若遇天灾人祸,颗粒无收,难逃饥饿恶运。三是自然灾害所逼。诸如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天降暴雨,山洪暴发,福美赤溪村落发生山体滑坡,民房倒塌,酿成大灾;嘉庆元年(1796年)六月,再次受灾,山塘崩塌(即上次受灾山体滑坡酿成的大山塘),田禾民房受损无数,灾后瘟疫滋生……两次受灾,殃及7个乡里,造成民众流离失所,寻思外迁。因此,明末清初年间便有小部分族人始于外迁谋生,如迁居浙江温州、平阳及广东惠州等地。清康熙初年,高姓族人开始尝试迁居台湾,乾隆、嘉庆年间尤甚。 三、大坪高姓迁往台湾 根据《大坪高姓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最早渡台者为高淳旺,他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即施琅进兵台湾之年)迁台,开垦于上淡水。后有高植浦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迁台开垦彰化快官。高植佑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迁台开垦于上淡水。以上为最早迁台的大坪高姓族人。康熙三十一年至六十一年(1692~1722年),又有高淳令等5人迁台开垦上淡水,高炅臣等9人迁台开垦于阿泉坑、万盛庄、大坪林,高培夏迁台开垦汐止。这些先民抱着尝试性的心理,只身冒着生命危险,横渡台湾海峡,历经千辛万苦抵台寻找开垦之地。到台后发现台湾属中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如春,每年可种植三季水稻,的确是农耕的好地方。因此他们多数集于一地,临时搭盖,就地开发。待开垦初获成效后,陆续返回大坪,把祖业田产典当或托亲邻代管,携眷迁台定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又有高炅衣等6人迁台开垦内湖、万顺寮,高炅枸等5人迁台开垦上淡水、秀郎庄等。 大坪高姓大批迁台时间当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详见下表: 大坪高姓迁台开垦名录 续上表 四、迁台先祖历尽艰辛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都有一定地缘、人缘、亲缘。一旦要离别,必然会有一种难以割舍之情,何况大坪高姓迁台先祖是要离开故土、离别妻子儿女、父老乡亲,飘洋过海,投奔异乡,其离别之情和面临赴台开拓的艰辛,是不难想像的。其一,别亲之苦。俗语说:“在家日日好,离厝朝朝难。”如逼于生计于清道光十年率子渡台的高派舒,留下妻子守业以防不测。别时其妻送至南山大溪,心想此去吉凶未卜,今日一别,未知何时相见,不禁大哭。派舒触景生情,以山歌宽慰贤妻,歌词曰(闽南方言):“手持一根拐仔棍,黄昏四点要下船;劝娘心里免苦闷,此去台湾赚钱银。”派舒此去果真成为生死一别,夫妻再也没有相逢团聚之日,但这首山歌至今仍流传于大坪民间。其二,跨海之险。往台开拓的人,一般是从祖籍地步行到集美,后乘木帆船出海,横渡黑水沟(台湾海峡),历时10多天的日夜颠簸才能到达。有一句谚语云:“唐山起程月儿弯,台湾上岸月成圆。”这说明如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也须15天才能到达台湾岛:如遇天气恶劣,风起浪打,那就危险,只好听天由命,顺其风浪随波飘流。有些船只就是这样被飘到南洋,成为东南亚侨民,更多的是翻船落海,葬身于鱼腹。其三,开垦之难。先祖历经磨难到达台湾,大多数是在淡水上岸。上岸后先是寻地搭寮,安顿家居,然后再寻地开垦,或租地种植。不仅要与大自然作斗争,而且要抵御外界的入侵,确实尝尽了千辛万苦。若干年后,打拼赢得了一定成效,安顿就绪,便返家乡携带家眷去台,逐渐众多。 大坪高姓迁台,不仅带去了耕作技术和作物种子;而且带去了习俗、礼仪和闽南方言。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这就是闽台民俗相承的基础。他们意识到远离亲属,在新的居住地集结起来的就视为亲人,凝聚力量,防御外侵。为此,创建了集应庙。恭奉先前迁台随带的大坪集应庙保仪尊王(俗称尫公)香火,视为保护神,祈求渡台垦植平安顺利。后塑像置炉,并按家乡惯例,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轮值奉敬祭祀。高姓迁台渐众后,便建立宗亲会(详见下表)和祠堂,雕刻祖先神位,置产立业,按家乡的祖规习俗每年举行春、冬二祭,世代传承。并建立功德榜。所谓功德榜,仿似族谱。它前半部详细地记载了高姓先祖迁台状况,如迁台先祖姓名、属何房派、祖址名称等,继而记载迁台时间、定居地址、繁衍生息,以及在台开垦经历等,以昭示子孙后代。子孙后代在给先祖超度做功德时,首先拈香遥望故乡方向敬祀,不得有违。各家皆有,世代相承。 总而言之,异地思乡情难却,种种迹象尽其心。如高培用,他于清乾隆间(1783年)携眷迁台,勤耕打拼,家业有成,儿孙满堂,可谓幸福。但每逢佳节倍思亲,托信于五哥,言之迁台35春秋,力尽耕作,无暇返梓,年届古稀未能归乡同叙手足之情,甚憾!赋诗一首,诗曰:“少小离家日日深,犹如孤鸟入寒林;纵然在淡家声好,苦于思乡一片心。”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台湾高姓宗亲会一览表 续上表 五、人丁兴旺,英才辈出 大坪高姓垦台先贤,大部分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据20世纪末统计,总人口达15万之众。他们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于打拼的精神,艰辛开垦,勤耕苦作,为台湾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继承祖籍地尊老敬贤、忠孝仁义、勤俭持家之华夏风范,瞻养老人,抚育子女,世代相承。如各祭祀公业都专门设立敬老及奖学基金,造就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博士学位达400多人,其中佼佼者当推上派三房高明石一家就有8个博士,同时涌现出一批德高望重的政界要员和知名人士。如: 高玉树 上派五房,曾任台北市市长、“交通部长”、“政务委员”、“总统府资政”。 高清愿 台湾统一企业总裁。 高铭辉 上派五房,曾任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 高忠信 上派四房,世界道教协会副会长、台湾道教协会会长,指南宫管理人。 高铭见 台湾“立法委员”。 高六龙 下派八房,台北市“议员”,台北市高姓宗亲会会长。 高锦煌 下派三房,台北市国民党党部委员,高姓宗亲会会长。 高文良 上派五房,台湾省“议员”。 高新平 下派六房,三德兴(中国)集团公司主席 高章阳 上派三房,台北市高姓宗亲会总干事,常务理事。 高人达 上派三房,闽南、安溪同乡会常务理事。 高赐围 下派六房,台北市红十字会会长。 高木火 下派六房,台北市慈善会会长。 高春吉 上派三房,台北高佛成基金会董事长。 高春长 上派三房,台北高佛成基金会常务理事。 高清辉 上派三房,台北高佛成基金会,台北县高姓宗亲会常务理事。 高天浩 台北高姓宗亲会监事,鹭辉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高镗 安溪三和、厦门祥和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六、寻根问祖,回报桑梓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主张,1983年6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邓颖超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的重要讲话,同年6月2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关于“台湾和平统一”谈话的要点发表后,台湾当局大陆政策有所放宽,两岸近40年的人为音信隔绝开始解冻。民间探亲访友、文化交流不断增加。因此,台湾高姓宗亲逐渐返回故土寻根谒祖。他们根据先祖传下的“功德榜”记载的地址,寻找祖籍地,仰先祖故址,叙宗情乡谊,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情面。如高玉树于1992年8月首次率团回乡拜祖,大坪高姓宗亲组织5千多人夹道欢迎,盛况空前,这使玉树激动万分,在高氏宗祠门口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99年9月,87岁高龄的高玉树出席第三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会时,特率其子高成城再次返大坪福美村赤溪寻找先祖踪迹,在先祖故址前拈香叩拜,至诚之心,感人至深。又如下派八房支裔高子棉裔孙高正不顾年届九十,体弱多病,于1988年坚持回福美村牛岭拜祖。而牛岭属福美最偏远的角落,步行羊肠崎岖小道才能到达,只好几个人搀扶着他艰难行走。当走进子棉旧祠时,这位90高龄的老人已激动万分,泪流满面,拈香大呼:“祖宗啊,千里路途远……”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高姓族人频繁返祖籍地探亲,同时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为繁荣家乡的经济,他们慷慨解囊,集资倡建祖祠,捐建学校,设立教育基金,修桥造路等,为故乡的经济建设和教育、福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将已知捐资的单位和个人列表如下。 台湾高姓宗亲捐资芳名表 注:史料来源于族谱(包括迁台高姓族谱)。本文编辑室作了补充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