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甲午战争的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省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当《马关条约》在烟台换约时,台湾进士邱逢甲仰天长叹曰:“宰相有权可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这就是台湾同胞的无奈。
嗣后,日本天皇曾召集军政大臣开会,商讨如何统治台湾。桦山资纪大将独排众议,他说,台湾人爱钱、爱做官,投其所好,善为导之,可也。日皇大喜,就任命桦山资纪为统帅,兼台湾总督,率军舰15艘,满载兵员,同其麾下大将,北白川宫亲王所率领的近卫师团,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本拟在基隆及淡水两港登陆,闻台湾人民不是桦山资纪所说的爱钱、爱做官,乃转向盐寮及澳底登陆。台湾人民闻讯后,公举唐景崧、邱逢甲、刘永福等组训义军,严阵以待,予以痛击,日军损失惨重。义军因孤军奋战无后援,最后失败。唐景崧逃往厦门,邱逢甲于离开台湾时诗曰:“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山谁来建义旗。”自唐、邱先后离开台湾,台湾大将军刘永福与各义军首领继续奋战,因武斗难以战胜日本,最后改用文斗,爱国志士蒋渭水、林献堂、蔡培火、蔡惠如、马伯援、吴有容、刘林琳、陈逢源等数10人,发起组织台湾文化协会,经常利用各种集会机会,指桑骂槐,与日本周旋到底,使日本当局大为头痛,至台湾光复为止。
日本自占据台湾后,食髓知味,处心积虑。先有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继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引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全面抗战。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1943年12月,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在开罗举行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发表共同宣言。摘其要点:①三国对日作战取得一致意见。②三国之宗旨,在恢复日本自1914年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占之一切岛屿,并使台湾、澎湖群岛归还中国,逐出日本以武力获取之所有土地。③使朝鲜独立。④坚持日本无条件投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美国在日本长崎、广岛先后投下原子弹,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依开罗会议,台湾澎湖就归还中国。
二、参训
自从开罗会议之后,中国国民政府就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期不远,特于中央设计局设立台湾调查委员会,行政人员由中央训练团负责培训,警政人员由中央警察学校办理。国民政府派胡福相、徐励分任正副主任,同年10月选调闽、浙、粤、台籍警官在重庆受训。中央警官学校二分校自湖南迁福建长汀,扩班后再迁梅列。台干班就转由二分校办理,分校副主任胡福相仍兼班主任,副主任由揭锦标先生出任,训练处长徐励兼任总队长,在梅列扩大招考台干部,当时在大陆的警察是警长警士集中制,但台湾是警管区警员散在制,偏僻地区的村里设驻在所,派一名警员住在该所,负责管教养卫任务,因此宣导警察是社会导师、人民保姆,符合我玉麟志趣,在泉州参加初试录取后,到梅列参加复试,及格后就参加台湾警察干部训练班受训。台干班分警政研究班64人,学员班76人,学生班250人,初干班540人,合计930人。
三、接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干班师生就开始量制警察服装、皮鞋,发白手套。10月中旬,离开梅列,经古城、延平,到福州候船。10月22日到马尾,登上美国军舰,至23日下午6时许启航,24日上午抵达基隆。军舰甫靠近基隆码头,欢迎门大书“欢迎祖国警察官莅台接收警政”。码头欢迎民众人山人海,手执国旗,欢呼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弄龙舞狮,台胞热爱祖国,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接受献花及招待早餐后,乘火车往台北,火车两旁悬挂祖国警察官专车,沿途民众举手欢呼。抵达台北市,步行广州街住在原日本警察官讲习所,服装整齐,白手套,黑皮靴,精神饱满,喀嚓咯嚓脚步雄壮划一,获得沿途台胞热烈鼓掌欢迎,当日下午,台胞前来认亲者络绎不绝。
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1945-10-25日)为台湾光复节。台北市庆祝台湾光复牌楼林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悬挂国旗,喜气洋洋,上午八时,日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上将,准时到达中山堂,恭迎中国台湾行政长官陈仪,陈仪长官登上受礼台,立即接受安藤利吉上将呈投降书,代表日本向中国道歉,日本国旗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奏中国国歌。
台湾总督府设警察局,全台设警察部五、警务课三、警察署十四、警察课五十一、支听二、分室三十三,派出所1032所,驻在所4031所,共计官警7740人,警手2653人,另有供警察指挥之壮丁62600人。台湾光复后,省设警务处,县市设警察局,区设警察所或分局,乡镇设派出所或分驻所。台干班师生全部仅1020人,除留用部分日本警察外,选用台籍优秀青年为义警,协助执行警察勤务,省设警察干部训练所,招训高中毕业生,施以6个月短期训练,担任警员,以补警力之不足。
接收警政后,台干班师生不眠不休,一人当数人使用。发生刑案,台胞自动义务协助,使台湾治安良好。因服务亲切,又懂台语,深获台胞好评。
附:本文作者简介:
易玉麟,男,1919年出生于安溪县魁斗乡美魁村,毕业于福建师资班,曾任安溪县立源口(渊兜)、际林等学校校长,魁斗中心小学教员。
1944年投考中央警官学校台干班,录取后参加台湾警察干部训练班受训。1945年10月,同台干班师生一起前往台湾,参与接收台湾警政。此后,曾任台湾警务处直属警察大队区队长、台东市中心宝桑派出所主管、高雄市警察局科员、督察组长、副主任等职。1981年1月退休。退休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创办公益事业。1984年参加高雄市长青荣誉服务团,任团长,开展老人咨询专线服务;1985年创办高雄市长青学术研究社,任社长;主编高雄长青杂志;奉聘为高雄市退休公教人员讲习班讲师;1991年当选为台湾的模范老人;1996年筹设台湾高雄市模范老人协进会,当选为一、二届理事长,现任荣誉理事长;2000年发起组织高雄市新中华人生哲学研究会,被推选为理事长;著作有《智慧之钥》、《新中华人民哲学的时代使命》。
2003年6月,接乡亲易松木先生来函约有关“参与接收台湾警政之回顾”之稿,因无资料参考,仅凭记忆叙述,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