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安溪县凤冠山下,矗立着一所老校,她就是安溪县实验小学。她古老,因为她创办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她年轻,因为她充满活力,她正用世人瞩目的办学成果,展示百年老校的勃勃英姿。
百年沧桑 桃李满园
安溪县实验小学源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创办的安溪学堂(址在安溪县城内的考亭书院魁星楼)。1905年,安溪县知县谢金元,召集安溪士绅商议,决定顺应时代潮流,改称安溪县立高等学堂,以学校教育代替科场考试。民国初年(1912年),安溪县立高等学堂更名为安溪县立第一小学。1918~1920年,因战乱停办,1921复办。1924年改名为县立中学附属小学。1933年改名为县城中心小学。1937年8月,改为县立第一中心小学。1942年,改为城苑中心。1943~1950年改为“安溪县示范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秋,安溪迎来了解放。1950年3月,学校更名为安溪县立凤城完全小学,并创办幼稚园。1952年2月,又改为“安溪县实验小学”,校长黄奕巩。1970年学校体制改变,改为城厢人民小学,后又改为安溪县人民小学。1979年9月,恢复“安溪县实验小学”至今。
安溪县实验小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办时只有教师14人、学生104人,而今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教师130人、学生3450人的省级示范小学。虽然,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教师、学生不同,但学校始终以“教育为本,百年树人”为使命,始终以“务实、拼搏、团结、协作”的艰苦创业精神激励着新老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不管是在优裕的条件下,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学校始终以坚实的脚步、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百年的教育实践中,培育了一大批祖国栋梁之才。如今,校友遍布海内外,无愧为“桃李满园遍天下”。
优化环境 爱心育人
“这是一方飘香的土地,这里是学生的学园、花园、乐园”。一位阔别多年的老校友在安溪实小举行百年华诞庆典大会上,深有感触地说出了这如歌如诗的话。的确,安溪实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较为特殊,使得她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方面做文章。
1987年,学校仅有建筑面积7890平方米,专用教室35间。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安溪实小关怀备至。历任县长挂钩学校工作,使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得以及时妥善地解决,有力地推动学校的迅速发展。政府资金投入,爱国侨胞捐助,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使学校的校舍得以不断更新,设施不断添置完善。学校先后筹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自然实验室、科技室、语音室、电脑室(365台电脑)、演播厅、闭路电视系统。如今的校园,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一间间教室整洁规范,各种专用活动室安排有序,四周树木亭亭玉立,草坪上绿草如茵,千盆花卉点缀其间。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真的是学生的学园、花园、乐园。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熏陶着一代新人。安溪实小认为:“爱是教师的前提,爱是师魂的核心”。坚持实施爱心育人工程,就是通过教师爱的奉献,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学会施爱于他人,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建校伊始,学校就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建国初期,即组织国术队、勤俭建国宣传队等,推广新民主主义教育运动。如今,学校在弘扬老校的光荣传统基础上,推行现代教育模式,全面开展“1234”德育系列活动,“1”即实施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德育系列,“2”即持续开展学雷锋活动、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3”即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4”即充分发挥校外四个教育基地(共36个社会接触点)的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沿着“自主、生动、健康、向上”的轨道茁壮成长,德育素质明显提高。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雏鹰大队”、“全国先进手拉手联谊学校”、“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示范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王丹萍教育奖”等称号。
转变理念 崇德勤业
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安溪实小领导班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崇德、勤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奋力进取。改革开放的机遇使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体教职员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997年以来,学校领导深刻认识到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未来的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团组织常常多方位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传统、讲奉献,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从踏进实小的这一刻起,就要“谦逊、严谨、勤学、上进”,把职业、理想、教育与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经常渗透新颖的教育观念,从而使教师思想上逐步实现五大转变。一是转变基础教育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确定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目标观;二是转变唯升大学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才的人才观;三是转变以分数量人才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四是转变只对少数学生负责的施教观,确立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施教观;五是转变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学习观,确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促进人才规格的发展,而人才规格的变化又将引起学校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变革,广大教师只有终生受教、不断完善,才能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势的学习观。
学校建立岗位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经常开展“爱岗敬业”演讲比赛活动,新老教师结对子,聘请退休老教师到校现身说法,还聘请特级教师举办讲座,组织教师收看《教育之窗》栏目播放的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录的电视录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同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10位老师参加省、市级的骨干教师培训,30多位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研讨会。老师每周二晚上都坚持参加计算机培训,期末进行考核。从考核的情况看,优秀率达100%。不断激励教师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开拓知识视野,特别是在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现在,安溪实小的130位教职员工中,大专学历76人,小高以上职称62人,“小中高”5人,特级教师1人,县优秀拔尖人才1名,省、市优秀青年教师5名,市县学科带头人11名,县级骨干教师15名。
李汉志等3位教师获得国家级表彰,陈培生等33位教师受省级表彰,黄晓青等5人获省级教坛新秀,钟敬宾等4位教师的思品、自然、历史、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录像评比获省一等奖。谢玉明教师撰写的征文获全国评比一等奖。1996年以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300篇,优质课、基本功竞赛获奖达113人次,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门主办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300多人次。
科学管理 研教俱进
1998年以来,学校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提出抓“六化”、促“两全”、创“一流”(六化:教学设备现代化,师资队伍一专多能化,学校内外环境教育化,管理方式民主科学化,教育科研常规化,办学特色多样化。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流:学校综合能力一流)的办学目标,构建了“立德益智、人人有才、开拓奉献、人人成才”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班子成员坚持“管理上是领导、上课时为教师、听课时属学生”的不同角色来处理不同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要有诚挚的公仆意识,要有鲜明的效能意识,要有良好的民主意识。凡是学校重大工作都在行政会或党支部会议中讨论通过,凡实施一项制度、推行一种措施,都在教师中加以细致的讲解、广泛的宣传,赢得全体教职工的赞同与支持。还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积极有效地监督行政工作,促进师师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和谐发展。2001年,学校荣获省级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先进单位。
开展教育科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深化教育改革、办好特色学校的需要。几年来,学校注重瞄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鼓励全体教师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完善提高。
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年段组长、学科组长、班主任从保姆型的管理中解脱出来,向专家型的管理探究,既要有自己的实验课题,又要富有指导科研的能力。学校重视教育科研活动“四环节”,即制订周密计划、丰富活动内容、推广科研经验、树好骨干榜样;制订培养青年教师“四步曲”,即忆传统、结对子、汇报课、写体会;坚持教育科研“三原则”即集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提高性原则;加强教育科研管理“四要求”,即领导班子重视、队伍组织健全、课题研究落实、成果推广积极;提出教学论文写作“六要诀”,即开掘要深、角度要新、点子要准、语言要精、路子要对、义理要明;对新调配的教师实施“五个一”考核制度,即结合月教学重点,从教案设计、公开课开设、论文写作、班队会课设计、考试命题这五个方面对新教师进行考核。
坚持分层次管理的原则,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老教师,要求精通教材,更新知识,上好观摩课或研究课,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对中年教师,要求积累教学经验,起到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对新教师,严格进行教学常规训练与检查,不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从1984年开始,先后为泉州市初教系统承担“学校整体改革研讨会”、“小学各相关学科渗透‘两史一情’研讨会”等大型教研活动。多次为全县小学教师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多次承担全县性教改专题现场会。本着“外支援、内促进、共发展”的宗旨,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到边远的长坑学区举办5个实验专题讲座,结成37个“一帮一”对子,听取该学区青年教师62节课,指导该学区中心小学开展教研活动,达到相互研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正如有的教育专家称之:“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首先是规范课题研究的建设。一是充实课题。通过充实“指导学生自主学练”的课题实验,填补了我校体育学科课题研究方面的空白;二是调整课题。通过把“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调整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使调整后的课题更加能够适应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三是申报课题。语文“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科学评价”、实验班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体育科的“指导学生自主学练”三个学科的课题,并在县级课题中被确立为县级的主要研究课题。体育科的“自主学练”,实验班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课题实验又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立了项;2002年9月,语文科的“学习评价”又被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确认为重点实验课题,并已被推荐参与国家级立项评审。至目前为止,我校实验课题在省级立项的有2个,在国家级立项的有3个。
其次是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一是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通过开展计划,汇报交流、质疑答辩、跟踪实验、总结研讨等活动来推动课题实验的进程。二是加强联系,邀请专家作指导。一年来,各课题组除了主动加强与聘请的外地顾问联系外,还邀请了有关专家来校作临场指导、举办讲座。如省普教室小幼科主任舒镇,曾亲临我校指导,人教社副编审,福师大教授叶一舵也多次关心和指导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县小学教研室的林润生副校长,吴争强老师也分别来校就如何推进教科研工作举办了讲座。
其三是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一年来,我校各课题组及时总结实验的成功经验,多次参与各级召开的课题交流研讨会,均受到了好评。其中,“学习评价”课题组的陈培生校长参加了在浙江宁波召开的全国第14次学术研讨,其文章《“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科学评价”初探》在会上作了交流,刘玉楷副校长撰写的《以评促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发表、林毅斌老师撰写的《学习课程标准,建立评价体系》也在省、市课题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学习评价”课题阶段成果参与市首届基础教育优秀课题成果评选获二等奖。“自主学练”课题组黄晓青老师撰写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自主学练》等3篇文章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钟江林老师撰写的《小学后进生心理辅导对策》等文章,先后参与该课题的全国性论文评选分别获得二、三等奖,由陈培生校长和钟敬宾老师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实验撰写的论文《个性化自主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教育部主办的权威刊物《人民教育》发表,廖洪端副书记撰写的论文《让教改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也在《福建教育》发表,还有许多CN级教育刊物也多次发表了我校课题实验成果的相关文章。课题实验的点滴成效,成为我校推动教科研工作的催化剂,目前我校教师教科研工作已经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张扬个性 自主发展
安溪实小在抓好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也着力开展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的活动课。先后成立了“涂鸦书画社”、“小荷文学社”、“小百灵艺术团”,还开设有武术、摄影、游泳、电脑、科技等30多个兴趣班。学校优先发展游泳、书法、美术、摄影等特色项目。
游泳队组队时间短,但它犹如一匹黑马,异军突起,名振八闽。1996年学校被福建省授予“游泳重点传统校”称号。1996年至1998年,参加省儿童游泳锦标赛暨游泳重点传统校比赛,男女团体总分均名列前茅,1999年,参加省游泳重点传统校比赛,荣获男女团体总分两项第一名。
书法兴趣班翰墨飘香,享誉国内外。学生参加“滕王阁杯”、“小百花杯”等全国书法大赛,均获高奖。学生的作品有200多幅刊登在《书法报》、《小学生周报》等国家及省级刊物上。有些作品还被选送日本参展。翁达伟等19位学生作品还入编《中华跨世纪少儿书法精英作品集》。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比赛”和第八届“小百花杯”少儿书法大赛有25人荣获一等奖。
摄影兴趣班是后起之秀,它是一朵奇葩,异彩纷呈。在省历届摄影作品比赛中,获得3枚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
美术兴趣班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小百花杯”美术竞赛,荣获集体一等奖。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美术比赛和国际中小学生美术大赛,有30多人次荣获高奖。2003年6月,在历年全国、省、市美术现场赛中都获高奖,并多次晋京领奖;有10多幅作品远赴香港、澳门、日本、加拿大等地展出,有的获收藏,还有200多幅作品刊登于各类报刊,2000年一级期刊《少儿美术》等还专题报道了我校丰硕的美术教育成果。全校有68幅学生美术作品入选于国家教育部审定通过的福建省现行小学美术教材,令省内外教育界赞叹不已,先后被福建省教育电视台、新华社《教育参考》、《海峡都市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小百灵”艺术团创作的舞蹈《小蚂蚁》,参加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调演获演出一等奖和创作奖。小演员受到中央文化部少儿司长范崇燕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学校音乐教学坚持乡土教材——南音进课堂,连续11年被评为市“南音教学先进单位”,陈吟等同学曾为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唱南音,并合影留念。1998年安溪实小被省科协定为科技示范校。学生参加历届全国“学与玩”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吴安源同学荣获最佳奖,并晋京受奖。1996年7月,学生参加泉州市航模竞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忆往昔,峥嵘与辉煌,看今朝,任重而道远。我校全体师生决心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继往开来,与日俱增,向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迈进,谱写茶乡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