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御曲、弦管,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代十国,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就有“千家罗绮管弦鸣”的诗句。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故居旧衙前,有“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的对联,说明南音在古代就深入民间,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宦之家,都有南音的悠扬韵律。
南音相传形成于晋唐,有自成体系的工X谱,有别于全国通行的工尺谱,其五个基本音及其变化音,蕴含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乐学理论。演唱时以方言为准,即使在属于漳、厦语系的龙涓、大坪等乡,也用纯正泉州方言演唱。传统的南音演唱形式是“四管全”,演唱者自执拍板坐于内中,右为琵琶、三弦、弹奏骨干音(即工×谱),左为洞萧、二弦、润腔演奏,并同唱腔相和协,演奏形式十分独特。南音还具有独特的乐器及演奏方法,横抱南琵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笔者看到白濑曲仙陈练捐献给省博物馆的明代琵琶,弹奏时低音淳厚沉抑、中音明快柔和、高音坚实尖锐;洞萧实名唐箫,古称“尺八”,十目九节,音孔前五后一,音色典雅深厚,柔和优美。
南音的曲谱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是有词的套曲,共有48套,形成于不同时期。《谱》是纯器乐曲,音域宽广,技巧性强,以《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最为著名,称“四大名谱”。《曲》即是有词之散曲,已知的有2000余首,还有不少唐宋大曲及其他乐曲的曲牌,如《清平乐》、《后庭花》、《三台令》,有的还与宋词的词牌一样。所以南音又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东方音乐奇葩”。
后来,南音随着安溪人的足迹,在台湾、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传唱。笔者在新加坡圣陶沙腊人馆内,看到穷苦百姓在飘泊到海外的船上,撚指弹弦、高声引唱,尽管未知自身死活,仍苦中作乐的腊像群。可见南音已深入民心,一曲“远望乡里”,曲犹未尽,泪流满脸。
南音活动在安溪非常盛行。解放前,民间自发组织的南音团体遍布全县各地,成为一种固有的民间文艺活动。节时农余,弦友三五成群,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呀呀学语的雅童,吹拉弹唱于纳凉树下,品茗茶舍,自我娱乐,为人欣赏。
过去安溪的南音曲馆,都要悬挂“御前清客”横彩,横彩边还有一对宫灯。台中放置五把太师椅,两只或四只金狮子,左侧还插着一把绣着金苍的凉伞,这一切源于清康熙帝与李光地的传说。据林霁秋《泉南指谱重编》记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六旬万寿祝典,普天同庆,四方庚歌毕集。昔大学士李光地以南音沉静幽雅,驰书征求故里知音妙手,得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仪五人进京,合奏于御苑。管弦条鬯,声调谐和。帝大悦,赐其官弗受,乃赐以纶音曰‘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彩伞宫灯属归焉。”南音演奏时,为防止琵琶、二弦滑落,弦友往往将大腿盘起。御苑演奏时,在皇帝面前翘起二郎腿,有失礼仪,康熙帝命太监将龙椅前的两尊金狮拿下来,放在琵琶与二弦演奏者脚前,让他垫脚以防乐器滑落,故南音有“脚踏金狮”之誉。
由于南音是高雅的音乐,称为御曲,因此对演奏者的要求十分严格,娼优隶卒等下九流不能学习南音,即使理发、补鞋、缝纫、卖小吃等职业也受到限制。同时,衣冠不整,没有穿鞋,只穿背心短裤者也拒绝演唱,这个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过去,安溪县各乡镇都有南音曲馆,如凤城、蓬莱、官桥、龙门、湖头、金谷、长坑、剑斗等乡镇都拥有数个曲馆,弦友们会集一起,娱乐于曲馆,切磋技艺,指导爱好者。早时湖头较出名的有纯仙、李坚仙、世国仙,龙门有火路仙,官桥有金德仙,蓬莱刘仙、柯仙等。曲馆的先生不能称为师傅,可称“师”或“仙”。以前的南音音馆社还有“祭郎君”、“祀先贤”等独特的民俗活动。
安溪南音尊崇郎君即后蜀皇帝孟昶为祖师,南音爱好者自称“郎君子弟”。孟昶(919-965年)五代时后蜀国君,河北邢台西南人。因为孟昶“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的缘故,才使得闽南南音子弟将之奉为祖师爷。
传统的祭郎君仪式有严格的仪规程序。通常在下午的五点左右进行,由馆内的长辈摆设香案、祭器和准备祭品,然后先以“上四管”形式环立于郎君爷神位前奏乐,先奏谱《梅花操》首节“酿雪争春”,次节“临风妍笑”。接着清唱祭祀乐“金炉宝篆”,之后再奏谱《四时景》之五至八节,即“暮蝉轻噪”、“零露飘玉”、“霜钟逸响”、“急雪飞花”。奏乐完毕开始正式的祭典仪式,由司仪唱仪,馆阁负责人主祭。祭典的程序为:举乐/主祭员就位/跪/上香/进爵/再进爵/三进爵/进花/进圆/添灯/进果/进金帛/俯伏/止乐/读祝文就位/跪/开读/举乐/叩首/叩首/三叩首/兴/跪/叩首/叩首/六叩首/兴/跪/叩首/叩首/九叩首/兴/礼毕。
郎君祭完成后,接着祭祀历代先贤,规仪和祭郎君基本一样,唯祝文不同。“祭先贤”礼毕之后,亦应以“上四管”环立于先贤名录前奏乐,先奏谱“五湖游”首节“金钱轻”,接着唱祭祀乐曲《画堂俗彩》,最后奏谱《五湖游》的二节“喝哒句”、三节“醉太平”、四节“番家语”、五节“折采茶”。至此,安溪南音信仰民俗的祭郎君和祭先贤仪式全部结束。
安溪民间南音馆阁对行业祖师郎君十分崇拜,正规的曲馆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烧香膜拜,拜师时也要先拜郎君后拜师仙。春秋两季还举行隆重的祭祀。称为“郎君祭”,也兼祭先贤、五少芳贤。过去祭祀时,先用银朱笔在五张黄纸上各画一道符,贴在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及拍板上,待演奏时再起封,称为开口符。另画一符在前坛用,祭祀完毕后烧灰融于酒中,让参加演奏者饮之,据说可解百秽。
郎君春祭时唱《金杯寿酒》、《画堂彩法》、《今朝庆寿》等曲,秋祭时演唱《金炉宝篆》、《举起金杯》等。
弦友或弦友亲属去世,为了表示哀悼,则到丧家祭奠,演奏曲子《三尊酒》、《玉箫声》、声调悲切,犹如现代的哀乐,叫做弦管祭。
安溪南音为社会服务的面很广,敬天公,祀神明,祭祖先等,由于南音的这种功能,因此安溪曲馆大都设在宗祠内,如渊兜孙氏家庙、同美陈氏宗祠等。当然有时也可邀三二弦友,在家演唱。
春节、元宵等盛大民俗节庆,各乡均有装阁、游乡等活动。南音演奏者可大显身手,他们随着阁台、游乡队伍,边走边演唱着《陈三五娘》等曲调,直至金乌西坠、玉兔乐升仍不思回家,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称为“疯年疯节”。
安溪还有一种独特的习俗,称为“拜馆”,也称出曲。南音弦友到另一馆阁时,整队时凉伞在先,后是茶担。茶担上放置茶房四宝:风炉、茶壶、茶瓶和茶杯。茶担后是甜担,多挑着三至五格的永春漆篮,每格中装有湖头蜜桔、官桥桔红糕、上山杨梅干、后垵柿果等甜点。
主人接过客人的凉伞,在院中绕一周,然后插在“大位”侧边,请客入座。演奏南音时,琵琶最为重要,因此抱琵琶者应走在前面,主客互相尊让,称为“尊琵琶”。待抱琵琶者坐定后,其他演奏者才可就坐。而吹洞箫的则在演唱者的左边。相传康熙帝在御苑曾学吹洞箫,故吹箫者是大位座。
演奏开始,须先合奏指曲《绣成》、《出庭前》等,然后唱散曲,又称对曲。对曲可持续不断,但协奏的乐手一般都要在奏完二支曲子后方可下台换上其他弦友。如果只奏一支曲子,会被人笑“无饱腹”,意谓只懂一支曲子,不懂其他。而不下台连着演奏,则会被人笑说“占傢俬”。
凉伞有三至五层,造诣较深的演唱者往往获得热烈掌声,凉伞可加层。直到顶层为止。
全场结束时,须合奏《梅花操》、《四时景》、《八骏马》、《百鸟归巢》等谱。这种曲馆之间的联谊,加深感情,促进往来,提高技艺。是安溪南音的独特习俗。
安溪南音历史悠久,并流传着语言精粹、含义深刻、言简意赅、饱含哲理的俗语。如:“一曲生,二曲熟,三曲四曲卡烂肉”。说明南音是一种乡音,只要反复练唱,入门并不难,当然深造是另外一回事了。“戏旦不识曲,亲象作田不识谷”。说明南音是梨园戏、高甲戏的基本曲调,作为演员不懂得唱南曲,是不合格的。“出门不唱孤栖闷,在家不唱远望乡”。说明南音是一种娱乐的演唱形式,能动人心弦,演唱南音是为了苦中作乐,而不是自寻苦吃。“出门不想赚,不如关门开曲馆”。说明南音演唱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举凡岁时节日、婚丧喜庆,南音演唱者只须清茶一杯,甜点数碟。这也是南音在安溪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