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生终身大事。自古以来,安溪民间婚嫁已形成一套礼仪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关系的高度重视,表达了人们向往夫妻和谐,姻缘美满,终身幸福的思想情结和行动方式,是全县婚姻文化的一种风采。这些礼仪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产生一定的变革,有的保留下来,有的已经消弭。
婚姻形式
1、媒妁之言的婚姻 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婚嫁过程都由长辈作主,靠“媒人”说合和操作,是旧社会地道的封建包办婚姻行为。
2、“进赘”女家的婚姻 实质上是男到女家的婚姻。旧时代出现这种婚姻,纯粹是为了传宗接代。新社会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观念转变,提倡男到女家的婚姻意义截然不同。
3、童养媳“圆房”的婚姻 父母在儿子还是孩童的时候,就抱养一女孩作为童养媳,双方长大成人就为其合婚,俗称“圆房”,也叫“合房”。童养媳是旧社会的产物,现已明令禁止。这一婚姻形式也随着消亡。
4、“指腹为婚”的婚姻 在亲朋好友或官家世谊之间,常在双方妻子(或双方儿媳)怀孕之时,便为未出世的胎儿订下盟约,日后生育一方是男一方是女,将来成人即结为夫妻,这就是“指腹为婚”。当这种对象成为真正夫妻,就是“指腹为婚”的婚姻。“指腹为婚”有的成为现实,有的因门庭变故、家贫落魄而被对方悔婚,导致男女产生悲剧。
5、“亲叠亲”的婚姻 有二种情况存在。一是姑姨舅表之间,为了亲上加亲,由双方父母作主让表妹配表兄。也有因表兄妹之间常有往来,产生感情而恋爱结合。这种婚姻属近亲结婚,法律明令禁止,但至今农村还有个别存在。二是“换亲”,即民间所称的“姑换嫂”。就是一方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另一方当儿媳,再把另一方的女儿娶回来当媳妇。这种婚姻常因男女感情问题或两家琐事发生矛盾而不尽人意。
6、嫂叔结合的婚姻 兄已故弟未娶,因经济原因或侄辈抚养等问题,实行寡嫂与小叔之间的婚姻结合。或在同姓堂亲之间,一方丧夫一方失妻,实行合伙的婚姻结合。但此类必在同辈份之间结合,否则会被视为“乱伦”。
7、重婚纳妾的婚姻 这种婚姻大都发生在旧社会的官宦门第和富豪劣绅之家。也有外埠经商在外纳妾或飘洋过海客居异域再纳“番婆”者。新中国成立后,法律明文规定“一夫一妻制”,凡婚后有“外遇”、“婚外恋”而构成事实婚姻的,都是重婚行为,国内已明令禁止。
8、“续弦”再娶或守寡再嫁的婚姻 这种婚姻俗称“二婚亲”,虽然合法,但碍于封建礼教,婚礼场面都较为简朴,且存在着一些带有男尊女卑的行为和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也有因子女阻挠而产生家庭成员反目。
9、“母子式”、“姐弟式”童婚的婚姻 男方还是襁褓婴儿或孩童,父母就为他娶个成年女子入门,结为夫妻关系,这就是童婚。这种婚姻常因年龄差别、经济困难或私生活问题而中途变卦,是一种非法而又不幸的婚姻。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现象已杜绝。
10、入门“冲喜”的婚姻 男方突发重病,父母轻信巫婆神棍邪说,贸然把已定亲的女子提前迎娶入门“冲喜”,或在短时间内找门亲事把女子娶进门“冲喜”。这种举行“冲喜”婚礼妄想救治男方之病,往往因男方病入膏肓或劳累过度而产生喜事变丧事,造成新娘成寡妇的悲剧。
11、“替代娶亲”的婚姻 俗称“寄房婚”,有三种情况而产生这一独特婚俗。一是婚约已定,女方大龄而多次催亲,而男方无法返乡完婚;二是男方独子,且父母年迈体衰,失去操劳家务能力,而儿子在外谋生无法归家成婚;三是婚期已定,男方归家途中突遇洪水、台风、地震、冰雪等自然灾害,路程受阻错过吉日良辰。这些都由男方父母作主择日迎亲或如期迎亲,没有新郎由“媒人”抱只公鸡代替或由弟代兄、妹代兄完成婚礼仪式。前两种情况常因盼不回丈夫而让新娘多年“独守空房”,有的甚至一辈子苦守“活寡”至终。这种婚姻形式现已灭迹。
12、自主文明的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新的《婚姻法》,反对买卖包办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礼文明,已成为全县婚姻的主流。20世纪50年代,婚嫁不讲聘金,办理结婚登记后,开个“茶饼会”请人吃喜糖,婚礼十分简朴,社会风尚焕然一新。60、70年代,出现“夫妻表忠心革命婚礼”,婚嫁不拘形式,有的只有新郎带新娘到男家;有的男方主动到女方家落户;有的就在工作单位成婚,没有父母主婚,没有傧相与伴娘。80年代以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渐成风尚。
婚嫁程序
旧时代,县内婚嫁基本遵循古例“六礼”婚制,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 通过作媒,男方派长辈到女方家议婚。按民间所称就是“看人”、“求婚”。
问名 双方通过议婚没异议,男方择日派人送书贴、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女子“生月”(即出生年月)。旧时代是按“六十甲子”纪年(由天干与地支组成),年、月、日、时共八字,故民间称“提八字”,也叫“提生月”。女方家要复书帖,告其女子的出生时日,称“庚书”或“福庚”。男方带去的“庚书”帖套写“龙函”,女方回复庚书帖套写“凤笺”。男方出生称“建生”,女方出生称“瑞生”。也有男写“乾造”,女写“坤造”,或统称“大祥”。旧时男尊女卑思想严重,男方不一定要送给女方庚帖,而女方一定要把庚帖送给男方。
纳吉 “生月八字”取回,要压在自家厅堂案桌的“香炉”脚下,卜吉凶3天。若3天内没有发生灾祸疾病、纠纷吵闹、打破碗碟之类事故或行为,即是吉兆称为“平安3日圆”。男方即备礼通知女方,婚事乃定。若3天内有上述情况出现,则视为不祥,男方退回庚书,取消婚约。
纳征 也称“纳币”,有的写“纳帛”,即纳聘礼之意。男方家出具书帖,备办彩礼(钱与物),送到女方家。女方家收礼后要一一回帖致谢。旧时这一程序繁文缛礼最多。单“红包”彩礼一项,要分聘仪(聘金钱)、马仪(坐马钱)、书仪(书礼钱)、祖仪(也称烛仪,即祖公妈钱)、厨仪(庖丁钱)、挽面仪(整容钱),还有门仪、埕仪、伞仪、穿衣仪、姐妹仪、舅子仪等。途中须过江过河的还要加“渡仪”。项目不但繁多,而且各项都应具、复书帖。
请期 男方家具书帖礼物,向女方家预报结婚迎娶日期。女方同意应回复书帖并馈赠礼物。这一程序俗称“报日”。预报吉期书帖写法比较讲究,无论“全版帖式”还是“单版帖式”,字要凑双,到头到脚书写。
亲迎 即迎娶。结婚之日,新郎有官员身份即穿戴公服,平民身份穿戴吉服(殷富者毡帽、长袍加身,穷人家只是穿上新衣服),率领花轿与鼓乐仪仗,前往女家迎回新娘入宅。迎亲礼仪有等级规格之分,地域风俗区别。官宦者,按官阶级别行例,一般花轿、大灯、鼓乐齐全;平民者,只有一对彩灯(俗称“挑灯”)引路,媒人、伴娘跟随而已,没有鼓乐,花轿装饰十分简单。县内农村大都没有新郎亲自到女方迎娶习惯。偏僻山区也无花轿可坐,新娘只是步行到夫家。
“六礼”之道不仅烦琐复杂,而且花费甚多,只有官宦缙绅和富豪大户能够承受恪守,一般百姓实难做到。经过历史演变,县内婚嫁大体保留六个程序:一是相亲。经介绍人(媒人)牵线,先由男方到女方家相亲,俗称“看人”。后女方也到男方家“探家风”,也称“看所在”、“探家景”。双方无异议婚约初定。目前,现代青年都是自由恋爱,平时双方经常往来,这一相亲环节存在不多。二是提生月卜采。农村个别地方和父母存有封建思想的才有效此做法,城区及大多数农户也不再讲究此俗。三是订亲。即订婚,俗称“定着”、“过定”。男方择日到女方家订婚,把首饰和双方约定的聘金钱(付大部分,留小部分待挑盘时压盘付齐)以及购置衣服钱、彩礼(红包)付给对方。个别农村有“过小定”和“过大定”两个环节。聘金原是礼节上的应酬。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般以二三百元议聘。40年代,时币贬值,提高到五六百元。农村一般以“谷子”代替货币,有讲五六担稻谷,也有10几担之多。1949年解放以后,买卖婚姻匿迹,不讲聘议。至60、70年代,只送“糖果钱”和少量衣裤钱,一般都在百元以下。70年代末期,聘金之风渐盛。较平洋条件好的地方要一二千元陈山区条件差的地方突破万元。至21世纪初,城关地区的聘金起码3800元,加上服饰、盘食、彩礼,要花1.2万元以上。四是请期。俗称“送日头”。男家把择订的迎娶日期,以书帖形式通知女家。若有异议,女家应在10天或半个月内提出,另再协商。否则,如期迎娶。现“报日”均是口头告知,不再具书帖。五是办盘。俗称“挑盘”。男家于婚期前3天或前5天、7天备齐聘金并婚书、礼帖、盘物、大烛挑到女家。3天前挑盘称“3日盘”,5天前称“5日盘”。盘物一般4大项:猪脚带腿肉(有的要前后两腿,连带公猪的生殖茎,俗称“鸟绥”);还有蓼花、线面、糖品(糖果、饼干)。地域不同,风俗各异,盘物也有差别。如感德、长坑、祥华一带要挑“冬米糍”(城区称白粿);湖头要挑米粉;龙涓要挑大肉饼。官桥、龙门一带还要添冬瓜、冰糖、桔饼、桔红糕4包,称“四盘头”。盘中所备“香烛”也不一样,有的只备大烛2对而不备香,而城关一带要备2对大红烛、2对中烛、4束香,各收一半,余者送回。盘担挑到女家厅堂案桌上。挑盘者要把“盘盖”掀开取下。若用红布袋帕“篮盛”挑盘的,要打开布袋结头,让盘物露出。女家由长者收盘,点红烛,祭告祖先。当天要宴请亲邻,称“吃盘”。再分送猪肉、蓼花等盘物,亲戚加上“红包”。这些礼节意在向亲朋、里邻告知其女即将出阁。有的地方要挑“公妈盘”(女方祖父母有一健在都应备办),城关地区至今还保留有挑“叔公盘”、“伯公盘”的风俗。挑盘者返回时,女家要付红包,付多少钱,来日陪新娘的“客仔礼”要增加一倍。女家要备“缘钱”(一种铅质小圆片)和“威实”(乌糖、大麦、谷种等)“压盘”。新娘祖母或母亲要把“缘钱”放在衣兜“帕入”盘筐里,念吉语:“人未到,缘先到,护甲(给)×(夫姓)厝的人一家疼透透”(指疼爱之意)。边念边送挑盘者出大门。挑盘风俗,原本挑2小担、4小担,演变为4大担、8大担,一种物品要上百斤,现在还要加上几条香烟。六是娶亲。即迎娶。旧社会娶亲新娘坐花轿、罩乌巾。1949年后喜事新办,新娘遮把雨伞步行;20世纪60年代有条件的用自行车、三轮车、拖拉机载运;到了80年代后,坐小汽车婚嫁渐成风气。未通汽车的村落,也乘摩托车代步。
嫁娶习俗
女方出嫁前,先要备办妆奁和随嫁、“换花”、“归宁”之物。按习俗分称,有如下几项:
1、“肚裙袋子” “肚裙”用3尺布缝成。因地域不同,有的用黑布有的用水绒条纹布,穿上3尺织带,系在新娘腰围间。内装“袋子”、“五谷包”、“缘钱”、乌糖、火炭、鸡腿、猪心、鸡鸭蛋一对(有的地方鸡腿要带鸡翅膀,还要猪骨连肉等物);“袋子”内装黑红白3色线各2粒(现在有的装7色线7粒)、泥塑孩儿一尊、小圆镜子一面。这些表示“衍传威实”。后来新娘不坐花轿,“肚裙”和“春花吉花”一对、“缘花针”一支一并装入“篮饭”(一种由细篾编成,油漆描金花,密底密盖的扁圆形小提篮),由媒人手提。
2、“换花”物品 即绞剪、木尺、针、线、乌布、“织筐”等女工剪做之物;梭仔、笕梳、笕串、“祭筐”、“栉仔”、铁采等纺织成家之物;妆盒、茶壶、茶盘、茶杯(12只抽留2只)、牙杯(2个)、牙刷(2支)、毛巾(2条)、牙膏(2支)、香皂(2块)、面盆(1个)以及随带入轿的脚桶、尿盆、火烘(火笼,内装7节火炭)等闺房用品。现在不设妆盒,梳装化装用品均装在新娘手提包里,只买照面镜一面用红纸包着代替。
3、“张嫁”物品 新衣4幅裙、白短衣裤、新裘、乌巾、手巾、手扇、纱灯、腰巾(围巾)、皮箱等。现在4幅裙、乌巾、纱灯已不备,但多了针车、自行车、摩托车、彩电、冰箱、音响、空调、洗衣机等现代嫁妆。旧时官宦人家和富豪大户还添置房内床桌厨柜及棺木随嫁,称为“满堂红”。旧时,富裕户还备山契、田契随嫁。现在,发达户也有随嫁现币、证券、房地产、汽车等,随时代发展和经济能力充足而不断改变。
4、归宁物品 俗称“娶倒返”,要备种鸡一对(一雌一雄)、带尾(叶)甘蔗2支、鸡酒、糖粿、米糕、“挹饭”、“圆粿”12粒、馒包60个(甜的,有的地方要备120个)。
除备物外,嫁娶过程还有如下习俗:
“哭缘” 也叫“哭嫁”。出嫁前3天内的晚上时分,即将出阁的新娘和女眷要“吼缘”。新娘哭的内容一般是惜别父母,亲情难离;所择夫婿,不甚称意;嫁妆筹办,心不满意;平日积怨,讥讽抨击等。母亲所哭内容是女儿情长,抚养责任,寄望女儿嫁到夫家好缘分。姑嫂所哭内容一般是针对新娘所提之事进行相对。有伤心真哭,有敷衍唱哭,有“相设”对哭。如对父母的哭词有:“我爹我母也,有树惊了无鸟宿,有子惊了无依佤(靠);有田惊了无菜籽,有子惊了无人碟(要);你子伤心无人知,目屎(眼泪)流落几船载。”母亲回哭道:“我子也,菜苗大了着(要)徙(移)栽,查嫫(女人)大了嫁夫婿;不是你母心肝雄(硬),嫁娶自古守纲常。”针对夫家路远陡峻哭道:“我爹也,查嫫的子坏八字,此去离家几十里;起去爬山挽草藤,落来跌倒扒车拎(翻滚)。”如对唱“相设”,兄要雇裁缝做嫁衣,嫂说免了自己做,小姑(新娘)就“哭设”:“我嫂也,我哥就叫裁缝对面看,我嫂盘(胜)过裁缝千万般;我哥就叫裁缝对面坐,我嫂盘过裁缝千万倍;我哥就叫裁缝对面讲,我嫂盘过裁缝千万项。”还有“设”媒人的,如“我恁金姑(媒人名)也,张(夫姓)厝的人冰糖泡茶护甲(给)我恁金姑饮(喝),我恁金姑就说张厝是万金;张厝的人鱿鱼炒面护甲我恁金姑吃,我恁金姑就说张厝真好额。”也有“哭设”听众的,如“门外婶姆卜听就来厝内听,毋窗(不要)门外听尾声;门外姐妹卜看就来厝内看,毋窗门外受风寒”等。所“哭”内容,即情即景,风韵节奏,含浑成趣。
“开面” 也叫“挽面”。新娘出阁前几天,要请“福寿大婶”(有的由母亲或女长辈动手)用纱线绞净脸上细毛,叫“开面”。用现代语说属“整容”意思,目的是让新娘脸皮更加洁白细嫩。
“上头”笄礼 迎娶之日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头”。新娘坐在“天公灯”下,面向厅堂“神主龛”,右脚踏一支大量(大秤),左脚踏一支新扫帚。坐时“送嫁婆”念吉语:“坐得正,得人疼,踏得‘在’(稳),嫁个好夫婿。”当要梳头时,又念吉语:“脚踏量,上头‘置过’(带笄)大人样;脚踏芒(芒扫帚),上头‘置过’是大人。”主持上头的女长辈(要请夫妻同在,翁婆同在,子女多,家景好的人,称“福寿齐全”的人),手持木梳,把新娘长发梳成“髻子”,扎上“红头绳”,戴上金钗银鎚、笄针、吉花,佩带耳环、手指(戒子)、手环(镯),穿上新衣裙、红袄。然后净手(盥洗)再持木梳在新娘头顶梳3下,念道:“上头‘置过’是大人,大还大,小还小,做人‘新妇’(媳妇)样样会。服待丈夫免人教,伺候翁姑要有孝。”“上头”所备之物和所念吉语各地风俗不同,有的要添“风炉火”、手灯、镜子、芦荟等物。边远山区更为简单。
上轿 “上头”笄礼完毕,送嫁婆带新娘“辞桶”(小便)。出厅时,其父为女儿罩上“乌巾”,然后入轿。在此时刻,新娘放声大哭,一把揪住其父衣襟,不愿上轿。尤其是对不称意婚姻,不但母女啼哭,旁人也伤心落泪,你拉我劝,满厅一片哭声。直到众人边劝边拉,母才勉强把“乌巾”为女儿罩上,扶女儿入轿中。罩“乌巾”时,送嫁婆念吉语:“乌巾罩上头,翁某(夫妻)罩(合)透流(自始至终);乌巾罩你前,翁某一世人闲;乌巾罩你后,翁某吃到百年老。”入花轿时,又念:“新娘请入轿,翁说某笑;新娘坐四正,入门得人疼。”吉语念毕,其父拿来4寸宽红纸封条贴上。有官爵,封条写上官衔加姓封,平民百姓则写“清白世家”。起轿走不远,轿中新娘将一把扇子从轿窗伸出丢下,娘家把扇子拾起(有的由母拾起帕在衣兜,有的由小弟拾起,地域不同风俗各异),送嫁婆见拾扇就念道:“坏的摃旦捒(丢弃),好的带入腹。”有的地方花轿要抬到有水沟的才放扇,念道:“好的心事(扇与事谐音)随轿到,坏的心事随水流。”有的则念道:“新娘放落扇,来日再相见。”
男方迎娶除了布置新房,发送请柬,备办宴客物品外,也存在着一些习俗。
安床 男家必择吉日吉时安床,由“八字好”的男长者进行,把4包用红纸包好的铜钱(现用硬币)压在四角床脚,念吉语:吉日良辰安婚床,翁某恩爱百年长;天赐麒麟得贵子,瓜瓞绵延子孙满堂。床安毕,要叫一男孩(其生肖不能与新郎新娘相冲,不能与时日相克)上床翻滚,称“翻铺”,象征可生“乾埔”
(男)。安床后,外人不可随便进入新房。夜晚必须有男伴与新郎同床,不可睡单人。
“上头”加冠 迎娶当日黎明前后(有请日师择时辰),新郎在“敬天公”时举行冠礼。要设“斗灯”一只点燃(还有米筛、风炉火、缘钱缘米,有的还置新纺车等物),由族中一位长者主持,手拿木梳在新郎头上梳3下,第一下念:梳头梳一下,年头娶某年底做父;第二下念:梳头梳一双,生子生孙做相公;第三下念:梳头梳全完,生子生孙中状元。上头戴冠是大人,大人大丈夫,成家立业千年富;翁某好成对,百年姻缘万代富贵。吉语念毕,执事者至厅案桌举冠帽,为新郎戴上。受冠者则起立,先拜祖宗,后拜父母及族长、伯叔,然后捧起“斗灯”入洞房,置于婚床上或“银钱桌”上,3冥3日后让其灯火油干自然熄去。中途添油应由新郎亲自添灌,别人不能代劳。
“镇地”入门 迎娶之日,花轿抬到男家大门口,在热烈的鞭炮声中,必须把花轿停在地上一会儿,此称新娘“镇地”。此时,除新郎外,男方家眷要在室内回避。吉时一到,轿夫兜轿进大门,送嫁婆念吉语:“人未到,缘先到,护甲(给)×(夫姓)厝的人疼透透”。花轿过天井,又念吉语:“脚踏深井深又深,代代子孙发万金;新娘入门好彩头,翁贤某会手头。”花轿越过庭中炭火风炉,直上大厅放下。新郎开启轿封,用脚向轿门一踢,俗称“踢轿门”。然后掀起轿帘,福寿大婶两人牵出新娘,新郎举“米筛笠”(筛上放新郎裤、鞋,上盖斗笠)遮上新娘头顶,导入洞房。送嫁婆念吉语:新娘出轿来,添丁共发财。
入房“换圆” 新娘一跨门槛,要把槛内放置的一块新瓦(下盖12钱)踏碎,隐“破瓦无破月”之意。新郎把“米筛笠”放到婚床的“承尘”顶,送嫁婆关上房门,行夫妻合卺之礼。新郎新娘相对坐定,送嫁婆挑起新娘所罩乌巾,装入新郎衣袋中,随即取来一碗“甜圆”,夹一粒往新郎嘴唇一擦,再往新娘嘴唇一擦,把丸放回碗中;再捧另一碗“甜圆”,同样夹一粒先擦新娘嘴唇后擦新郎嘴唇。“换圆”过程送嫁婆边念吉语:“换圆换过来,生子传孙中秀才;换圆换过去,生子传孙中进士”。有的风俗还要由送嫁婆引导新婚夫妇碰肩、拥抱、亲嘴。
拜天地 房内礼俗完毕,即引新郎新娘上大厅,先拜“天尊”,又拜“土地”神明,再拜先祖考妣神主,然后夫妻对拜。每一过程,都念吉祥颂语。
接花担 过去“换花”在次日(有的是第三天),自民国末期改在当天新娘入房后,“舅子”(新娘之弟,或者侄儿、堂弟均可代替)担来“花担”添花,新郎要在大门口接担入门(有的风俗由男方之父接担),男家祖辈、父母及新郎新娘都要备“红包”送给“舅子”。“换花”之物也风俗不一,有的地方要加手灯一对,三牲一副。
宴宾客 迎娶当天中午,要大宴亲朋。大厅大傍首席大位坐“舅子”,小傍首席大位坐“母舅”。鸣炮以示喜宴开始,上过几道菜后新娘新郎要敬茶,宾朋喝茶后要“压茶盅”(红包),念“四句”。四句吉语内容甚多,各地念法也不同,但归纳起来有文雅吉语,如“美满良缘得天时,夫妻恩爱同齐眉,祝颂年内得贵子,来日登榜辅龙池。”有通俗吉语,如“茶盘圆圆,香茶甜甜,两姓合婚,冬尾(年底)双生”;“茶盘四角框,中央放茶盅,好茶来相请,子孙代代兴。”有逗趣吉语,如“新娘我识汝,富贵的子女,学问全然深,开嘴值千金;”“手拿钱银压茶盅,新娘娶入万代兴,新郎甲水(美)杨宗宝,新娘甲水穆桂英。”这些都是逸乐助兴之俗。相传古时男女授受不亲,新娘不能见客,请茶是由送嫁婆代劳。现此俗及客人“压茶盅”已无存在。有的地方还存在一种习俗,“辞桌”是由“伴房桌”的女伴决定的,她们不离席,婚宴就不能结束,有时弄得主人家无所适从,故有“新娘伴不能得罪”之说。
谒翁姑 即与丈夫的父母见面,俗称“请茶”。古例此项于第3天或次日举行,现都改在当天午宴结束后进行。媒人(送嫁)把新娘带来的茶盘茶具拿出来,把茶壶中原装入的冰糖茶叶泡上,捧茶谒亲。由新郎启示称呼,新娘跟着一一呼请,双手递上香茗(过去要跪着),翁姑及亲眷受茶后,要各送饰物或红包压茶盅。
闹洞房 新婚当晚(有的地方是第二夜),探新娘闹洞房的人群(大都数是青年小伙子及未出阁的厝边姑娘),来到大门口燃放鞭炮,以示祝贺,也暗示新郎新娘,闹洞房的客人来了。来客进入大厅坐定,敬茶吃甜后,就开始出节目让新郎新娘做。节目花样很多,如“咬冬瓜亲嘴”、“仙女采花”、“太公钓鱼”、“负娘过桥”等等。
“落灶脚”拜灶君 新娘过门的第3天清早,有一个下厨房的习俗。这一天新娘早早起床,梳洗完毕,身着裙袄,由送嫁婆(有的是婆婆)领引到厨房(叫落灶脚),先拜灶君,送嫁婆念吉语:新娘拜灶君,年年都有春(盈余);新娘拜灶君,燃柴火熏;新娘拜灶君,煮糜(饭)卡会滚。拜了灶君摸水井(无水井即摸水缸)。接着“搅灶腔”,让新娘手拿铁条在灶腹内拨几下,再念吉语:新娘拨灶腔,青菜煮也香。又拉新娘之手摸灶额,念“新娘摸灶额,日日煮吃。”又摸捞米饭的“笊篱”。念“新娘摸笊篱,事事好记池(记性);新娘摸笊篱,件件好手气。”接着摸箸(筷子)笼,念“新娘摸箸笼,办事有‘下项’(着落)”。然后引新娘到庭院,让新娘撒米科(呼)鸡,念“新娘来科鸡,精牲(牲畜)叫挨挨(众多意思)。”又引新娘到“渀(渖)缸”前(盛泔水之缸),让新娘搅动“渖水”,念“新娘来拉(搅)渖,四季都有春(盈余);拉渖拉去浮,饲猪卡大牛。”至此,下厨仪俗全部结束。整个过程新郎都要跟随作陪。
娶倒返 成婚3天或7天(现改为次日),新娘要回娘家。女方家会派其弟或妹来带回。新娘单个回去称“单人返”;夫妻同去的称“双人返”。黄昏时才带着“路鸡”、甘蔗和“威食”回夫家。女方之父担着“威食”来做亲家,男方应宴请亲家。
嫁娶禁忌
婚姻嫁娶及结婚4个月内,县内民间存在着一些禁忌旧俗:亥日不嫁娶,中日不安床。姻嫁男女双方年龄忌差3、6、9岁。提生月忌打破碗碟。担盘猪脚肉不能含骨收。新娘入门,家眷要回避,灶火要压灭。新娘入门,忌见孕妇。新婚男女,忌见刺(尸体)。生肖属虎的人不能进入洞房,忌做伴娘。迎娶双方人数要凑双,忌单数。续弦婚姻新娘入门,忌从大门进。新娘从出门到入厝忌露天,应遮伞。结婚4个月内男女双方忌吃喜、丧之物。结婚4个月内忌搬动房内家具,忌在墙上打钉或其他装修。宴客忌在露天,每席人数忌9人、11人,应凑双数。倒酒忌把酒瓶嘴面对,应侧倒。宴客过程忌随便掀开酒瓶盖或摇动酒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