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于公元1923年出生在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同胞有一姐,李瑞楚老姑妈,现居厦门。还有一兄,我伯父李尚大先生,现定居印尼椰加达。他们自幼丧父,由先祖母刻苦独立抚养长大。先父童年就读于先祖父李瑶悌创办的慈山小学,青年时代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1946年毕业后,受聘在集美财经学校任教。50年代末,告别家乡,移居香港经商,开始他人生的另一段历程。60年代,父亲和我伯父共同创业,先后在香港、印尼、台湾、新加坡等地设有机构;经营木材工业、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业务。几十年的风雨历炼,造就了先父百折不挠的性格;宽广豁达的胸怀和仁厚友善的爱心。
父亲乐善好施,其实是渊源于先祖母的懿行身教和仁厚慈悲心性的遗传。他时常谈起,一生中影响他最大的是他的母亲。他说先祖母告诉他,“一个人若肚子饿了没得吃很痛苦,受寒挨冻没有衣服穿,也很痛苦。所以,在有能力时就要帮助别人”。先祖母读书不多,但她的言行风范,成了父亲终生的立世之本。
80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父亲与伯父为了弘扬陈嘉庚校主办学兴校的精神,决心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他们合资兴建慈山校园,增建新校舍,办公楼,教师宿舍,礼堂,图书馆,运动场,并购置先进的教学器材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又为了方便学生上学,也共同兴建大桥。这些作为,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奠定下重要的基础。从1992年起,父亲更倾力助学兴校,培育英才的工作;前后捐资兴建及改善的中小学不下十间。除了着重于教育事业,他也热心家乡的公益建设。安溪地处山区,穷乡僻壤,山高路险。为了提高乡民生活水平,先父认为改善交通是第一要务,因此多次捐款,建桥修路,为乡民解决多年来陆路交通的困扰。
先父不仅注重教育、关爱乡民,也重视文物保护。例如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安溪文庙和明伦堂,是全国排名第四的古建筑物,湖头镇的贤良祠和新衙是清初宰相李光地读书处及故居,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都因年久失修,荒凉清颓,父亲因恐先人的荣光就此掩埋于荒烟蔓草中,父亲遂捐资予以修建,使古迹重显光彩,保留了历史风貌。
先父推倡敬老尊贤,自己身体力行。略举其一,自1988年起,18年来,先父每年春节举办“迎春敬老宴”;凡男士年过60,妇女年过55,不论贫富,都在受邀之列。年复一年,人数逐年增加,至2006年已成为“万人宴”!近年数次冬季寒流突袭,先父万分火急的托请亲友四出收购寒衣,急送家乡,分发予年老长者。他也捐资建立老人活动中心,让家乡父老有宽敞的活动场所。他也捐资创设老人基金,使年老乡亲的各种活动有不断的经济的来源。
父亲除了安溪家乡之外,也没忘记年轻时代读书、工作过后的厦门,对厦门市的公益事业,他也十分热心,鼎力支持中山医院的扩建工程,并捐款建立制药中心,而且将每年收益全数用于改善职工福利,以鼓励员工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近年来,他更有感于家乡父老,逢有病痛时均需舟车劳顿远赴城市求医,为此,他于去年年底,在家乡湖头镇捐助建了一间300张病床的医院。
先父正如他的“自我简介”中自况,是个守旧,传统的中国人。他为人坚守“诚信”,在商场如此,对公益事业也如此。尊师重道,敬老尊贤,扶贫济困,仁慈宽厚,待友诚恳,扶持幼弱,乐善好施。曾有位中医朋友告诉我:“爱国建学校,爱民建医院”。父亲一生都朝这两大目标努力,其无私的精神、崇高的品德让人敬佩。
为了表彰先父对中国扶贫事业和文教卫生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中国扶贫基金向紫金山天文台郑重推荐,将该天文台首先发现的编号“3609”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中国福建省省委卢展工书记于去年中与先父会面时,对大家说:“福建有两位乡贤在宇宙中留名,一位是陈嘉庚先生,另一位是李陆大先生。他们的名字被中国政府用来命名小行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李陆大先生辉煌事业和慷慨义举的高度评价”。我们家人为先父能与陈嘉庚校主共享这项特殊荣誉深以为荣,但父亲觉得他所做的仍远不及他一生所敬仰的老校主。
1999年先父被荣选入“国际杰出领导委员会名录”荣幸成为国际名人录成员。
先父一生尽其能为家乡的扶贫、教育、文教及医疗事业作努力。他全心全力的投入,认真专注的经营他人生的信念,就是为善最乐。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他的人生信念作出贡献时,不求回报!
先父一向深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生中遭逢数次打击: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失子,人生至痛,他一一尝遍,对此,他不怨天尤人,总是坚强面对。他积极对待人生,秉承先祖母风范,一生行善,把爱给周围的人。
随此生平简介,附上先父于2006-12-23日亲笔题训,此乃他留给子孙最后的亲笔函书,也印证了他一生崇高的品德,不凡的抱负——行善最乐。
2月12日夜半,是我一生中遭遇最大的惊慌;父亲身体不适,紧急送院。虽然经由一流医师尽力抢救,仍告回天乏力,昏迷5天,于2007年2月16日下午3时38分,在家人、亲友的陪伴下,先父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我们万般不舍,却理性的让他离开,他安祥的走了。父亲崩逝,有如天塌下来,悲伤如波涛,汹涌地袭击我们家人,不知道需要多久,我们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
我们以身为他的儿孙为荣,他的精神,永远在引导我们。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父亲一生无私的奉献,留给我们永远的爱戴与怀念。
二○○七年三月八日
(作者李鸣羽系李陆大先生的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