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灿烂陆大星(节选)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古镇熏陶 慈母教诲 在“李陆大星”命名典礼上,李陆大先生动情地说:“中国是我的故乡,我在这片土地出生、成长,这里是我的根之所在。我虽然旅居海外多年,中国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当我在创业略有所成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故乡的父老乡亲奉献绵薄之力。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使我有幸一了多年宿愿。” 熟悉著名茶乡福建省安溪县的人,一定知道位于该县西北隅的湖头镇。 湖头是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目前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侨胞李陆大先生的故乡。这里离县城32公里,四面环山,中分一水,地势开阔平坦。境内山明水秀,河渠遍布,泉甘土肥,朝雾夕岚,是物产丰盈、人口密集的重镇,自古有“小泉州”之美称。 古时湖头水路方便,是闽中与闽南土特产的重要集散地,又是海味和舶来品的转运中心,船运可直抵泉州。 如此地灵之山水,自然孕育无数非凡之人杰。明清以来,湖头镇人文荟萃。据不完全统计,仅以明永乐(1403)年间至清光绪(1908)年间的五百年中,湖头籍入科第者有99人,其中有榜眼1人,进士22人,举人52人。因此,有民谚赞美湖头说:“上无天子,下无典史”、“若非缺一角(指五阆山),便是帝王家”。 李陆大先生于斯,长于斯,受着古镇民风的熏陶,古镇对于海外赤子来说,有着深深的凝聚力,李陆大先生正是从热爱家乡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的。 李氏家庙前数十米,有一座优雅的民居——景新堂。这座四合院、双护屋的砖石建筑大厝,座北朝南,面向慈山。当时为大厝定向的李瑶悌的外祖父苏吾文先生曾经断言:此方向十年大起、十年大落,六十年后定当飞黄腾达。果然,如今李陆大先生昆仲事业辉煌,有幸而言中。就在景新堂破土这一天,李陆大先生出生了。景新堂的红砖砌筑和屋檐装饰十分考究,木雕窗花做工精细,距今虽近百年,依然风光如故,是李陆大先生之父、湖头名人李瑶悌所建的。 李瑶悌先生,讳调琴,号和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出生。长大后,在湖头经商,由于经营有方,颇有获利。 李瑶悌先生秉承先祖李森公遗志,对家乡公益事业尤为热心,1923年,他倡办慈山小学,便利家乡儿童就学。这也是后来李陆大先生昆仲兴建慈山学园的前因。 1928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夜,湖头街发生火灾,烧毁店面百余间。李瑶悌先生召集商户,晓之以理,建议翻修湖头街,把原来相距仅两米的旧街道,拓宽至8米,建成骑楼式街道,便于商旅。 1930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李瑶悌先生因患喉病医治无效,在湖头镇病故。这一年,李陆大先生才7岁,他虽然年幼,但是,父亲的音容笑貌、创业雄风和慈善好义,却铭刻在脑海之中,永世不忘。 李陆大先生的母亲姚闸,娘家在偏僻山村湖上乡飞新村。她和山区村妇一样,有着俭朴的美德。李瑶悌先生逝世后,她带着孩子,里里外外一把手,硬是把家支撑得象模象样。 姚闸娘和当时的妇女一样,缠着小脚,但是她总是坚持下田劳动,每年芥菜出时,她总是脱掉新鞋,换上旧鞋,亲自到芥菜园中,小心地剥去芥菜外面的老叶子,把里面细嫩的叶子留下卖给别人。因此,她种出来的芥菜,长得特别好,每100斤可卖一块银元。 姚闸娘特别喜欢养鸡,鸡蛋可以自给,但煎蛋给孩子吃时,虽然自家开油店,却舍不得下油。她过日子十分俭朴,端午节包粽子,只包庚子粽、麦粽,粽子里从不包肉。她虽然对内节俭,对外却是十分阔气。李陆大先生大学毕业时,一下子杀了三只猪请客,海参、鲍鱼应有尽有。平时有穷人挑山草来卖,姚闸娘总是让人家先吃过稀饭,然后过秤。 姚闸娘生有三男一女,女李瑞楚最大,后又生下与大,可惜与大在十岁就生天花而死,后又生下尚大、陆大,并过继有新大、正大两个儿子。 陆大先生与其兄尚大从小相依为命,关系很好,只是性格大不相同。尚大先生从小爱动,泅水、打球样样在行,而陆大先生从小却十分文静,爱看古籍。那时家里开店卖豆饼、卖油,有时家中一些书信十分凌乱,一有空,陆大先生总是把这些书信整理得井井有条,这个习惯一直保存到现在。 姚闸娘对子女有着慈母般的爱护,又有着严格的要求。那时候,正值国内动乱、民不聊生时期,李陆大先生和哥哥都在学校寄宿,母亲总是把零花钱压缩到最低限度,标准是吃饱穿暖就行。她的“育儿经”所含的理性是十分宝贵的。 而每逢春节,姚闸娘便变得大方和忙碌起来,她总要忙前忙后,煮上几锅米粉、面条和肉,亲自舀给穷人们吃。 母亲的克己待人所作所为,无不对子女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慈母良好的家教,加上艰难的童年经历,磨练出李陆大先生精明果断、不畏艰难、善于忍耐和热爱故乡、敬老尊贤的精神。 后来,李陆大先生就读于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爱乡、兴教办学的精神,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深的文化层次,加上数十年商海泛舟,造就了他百折不挠的性格、宽广豁达的胸怀和仁慈的爱心。 李陆大先生品学兼优,坚毅诚实,有许多同窗好友。这些同窗好友,大都是忠厚谨慎、成绩优异的知识分子。世界著名美籍华人医学家李景昀(1922-1987年),就是李陆大先生的一个宗侄和好友。 李景昀先生早年就学于厦门大学和岭南大学后,在国内外医学界从事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40年。他博览古今中外医学名著,有着渊博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编写了许多医学名著,其中的《人类解剖学课本》和《神经解剖学》出版后作为大学课本,成为全球的畅销书籍。 李景昀先生在医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美国和世界的名人。 就是许多李景昀先生这样的青少年时代的朋友,影响着李陆大先生。 李陆大先生的妻子吴圣君女士,不仅是他创业的得力助手,而且也是贤惠的妻子。 吴圣君女士的父亲是泉州名人吴思敏。吴思敏(1903-1979年),出身泉州府望族。他自幼聪颖好学,于泉州市培元中学毕业后,肆业于燕京大学和协和大学。1929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后,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精研应用化学,学成后归国先后应聘于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遍天下,治学严谨,对工业化学有诸多发明和贡献。造诣渊博,精通中、英、日、德、法、俄文,德高望重,不愧为学人典范。 吴圣君的哥哥吴伯桢(1923-1992年),幼随父母旅居于广州香港,抗战期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后,任职重庆资源委员会。抗战胜利后,随工作单位迁至上海,1949年遵其五舅父命往台湾主持芳川煤矿。他学以所用,成绩卓越,1968年受聘为“经济部”矿业公司董事长后,建树良多。1979年筹组“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并任执行秘书,积极推动各行各业研究与发展。吴伯桢先生学识渊博,成就非凡,获多项工程技术奖章,是工程科学界的佼佼者。 吴圣君女士出身于这样的家庭,自然具备很好的人品和才学,由于她的理解和支持,使李陆大先生最大限度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来回报祖国。 古镇淳朴民风的熏陶,慈母的教诲,老校长陈嘉庚和同窗好友的影响,加上贤妻的支持,正是这一切,使李陆大先生虽身居海外,仍心系故土,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艰苦创业,并坚持不懈地为社会和桑梓作出巨大的贡献…… 豪爽谦逊 乐善好施 在精神世界中,种种的精神如万花筒一样,闪烁着多姿多彩的人生,只要你身上附着某一种精神,这精神便会在你的人生中闪烁亮光。 认识李陆大先生的人,都说他虽然是亿万富翁,却不显山露水,和常人无二,有人情味。 李陆大先生很尊崇祖宗,每趟回国。他都必到李氏家庙,在急公尚义的先祖李森塑像前上香鞠躬,以表敬意。 李陆大先生极具孝心。他从小对母亲极其孝顺,后来虽身居海外,天各一方,仍时常通过书信嘘寒问暖。母亲逝世后,他在香港铜锣湾豪园里,挂上她的遗像,设了灵位。每逢初一、十五,他都到灵前烧香,祈祷母亲在天之灵。每回忆母亲的一切,家慈笑容仍历历在目,李陆大先生不禁潸然泪下,决心以母亲为榜样,为社会和桑梓尽心尽力…… 李陆大先生极重感情,他在国内外有许多同学和老师,对他们,李陆大先生都竭尽全力支持他们。 在厦大读书时,李陆大先生有个同窗挚友叫黄嘉才,毕业后黄嘉才先生一直是个老实的中学教师。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被打成“反革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被开除回乡劳动改造,与海外的李陆大先生失去了联系。然而,李陆大先生却没有忘记国内这位同窗,他深信黄嘉才先生不是罪人。因此,在他事业有成时,就想方设法从同学那边得知黄嘉才被开除回乡劳动的情况,接着便试着按同学提供的地址给他寄来了一笔巨款。 黄嘉才先生接到巨款后,又惊又喜,百感交集。当时,一个有“历史黑点”的人接到海外巨款,便自然而然地被扣上“特务”的帽子。黄嘉才先生受到革委会的严厉审查,要他讲清楚。因此,接到款后黄嘉才先生连信也不敢回。李陆大先生得知黄嘉才的困境后,仍每年给他寄来一笔巨款,帮助他渡过难关。正是这朋友情,使黄嘉才先生认识到:人间自有真情在。于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支撑过来,直到最后平反,重新走上教育岗位。 1982年,黄嘉才先生那颗备受折磨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临终时,儿女们问他有什么要求,黄嘉才先生流着泪说:“我只想见上李陆大先生一面。”此情此景,闻者无不动容。 新加坡王先生是李陆大先生的老师。他虽两袖清风,对家乡的教育事业仍竭尽全力。1987年他回乡,到母校崇德中学捐款时,掏空了钱包。回县城后看到东岳寺已是破旧不堪,便提议修建,并认捐了一笔巨款。 回新加坡后,却筹款无措,王老食不甘味,自然想到了李陆大先生。于是王老给李陆大先生打了个电话,风趣地说:“陆啊,(李陆大先生的昵称)我欠人家钱啦!”李陆大先生笑着问:“王老师有吃有穿,怎么会欠人家钱呢?”王老说:“这趟回国,我答应捐一笔钱修东岳寺,俗语说:‘允人就是欠人的’,可是我却囊中羞涩。”李陆大先生毫不犹豫地说:“王老师,这笔款由我来付,但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捐款人不能写我的名字,既然是先生认捐的,只能用您的名字呀。” 每当说到这件事,王老总是乐呵呵地笑着说:“有陆啊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福气,祖国的福气啊!”如今的东岳寺,已经修建得金碧辉煌,游人如织,成为闽南的著名旅游区。然而,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动人的小故事呢? 李振羽先生是李陆大先生的爱子,他与李陆大先生一样,对业务能沉着应付,与同仁们共事能听取众人的意见,事业取得了成功。更可贵的是,他对父亲十分孝顺,平日虽因业务关系奔走于外,但都能随时禀报种种情况,二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息。 他和父亲一样,虽身居海外,却能尽其所能造福桑梓,使李陆大先生深感欣慰。 然而,晴天一声霹雳,1995年4月25日,李振羽先生因心脏病猝发而辞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此乃人生最大悲哀,而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失子,这三大人生逆境折磨着李陆大先生。他悲痛欲绝,数次晕倒。 当李陆大先生从悲痛中走出来时,造福社会与桑梓的信念却始终没有改变,他用爱子的名义,捐建了厦门市中山医院“振羽制剂中心”,安溪蓝溪中学“振羽礼堂”、湖头俊民中学“振羽教学楼”、安溪一中“振羽艺术馆”等,用造福社会来寄托对爱子的思念之情。 这里我们要欣慰地告诉大家,李陆大先生现在有外孙三人,内孙三人。其爱子振羽君的三个孩子:大女儿李桂恩已经23岁,大学毕业后在公司里当助手;大儿子李宗泽21岁,在美国留学,不久将走向社会;三儿子李宗霖,高中毕业后现在新加坡当兵。李陆大先生的身体康健,他的事业后继有人。 虽然李陆大先生热心捐建的公益事业项目,大都以家严、家慈、朋友、爱子的名义,然而,他那叱咤风云的创业雄风和满腔的爱乡热情,以及豪爽谦逊的品格,在家乡被传为佳话,其精神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九十九岁之际,在看了介绍李陆大先生的文章后,十分赞赏李陆大先生的为人,欣然题写了楹联家李吉所作的冠头联:“陆峰眼界,大海胸怀。” 李陆大先生虽身居海外,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故乡的兴旺,牵挂着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他尽心竭力,言必行、行必果,有一份热就要发出一份光来。 今天,中国政府以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李陆大星”,给予李陆大先生最大的荣誉,以表彰他对故乡的贡献。 纵观李陆大先生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古镇、慈母、校友、家庭等环境影响外,豪爽、仁爱、谦逊的性格,也是李陆大先生成为卓越的实业家和享有盛誉的慈善家的主要原因。 二○○二年十月 (作者黄炯然系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