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祖父、祖母、伯父、父亲,常在月光之下,倾诉思念祖籍之情:“宝宝,我们老家在海峡那边叫“长山”(注:闽南方言中“长”与“唐”谐音),那里有很长的山,在那里有我们詹家(注:笔者原姓詹)的祖庙。我们的祖先是个大好人。……”回安溪拜谒祖庙是我毕生最大的愿望。长辈们年复一年地盼望着,叨唠着,久而久之,此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回大陆三十多年来,多次想回原籍安溪寻根访祖,却因事务缠身,一拖再拖,未能成行。年前,由京飞榕,得闲返回安溪。清晨从泉州出发,沿蓝溪西行。途中所见,尽是相思树、樟树,竹林,香蕉园,甘蔗园……所闻皆是闽南方言。这与我年少时渡过的台湾老家毫无二致,使我恍惚回到亲人之中。因而更使我想着祖父、伯父、父亲的夙愿,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兴奋之余,不免有些担心:只记得安溪县三个字,却不知何乡何村,能否寻到祖“根”呢?车子西驶五十八公里后即到了安溪县城。县政协申副主席出门相迎。在接待室一坐下,他便告我詹家祖庙“詹公祠”至今犹在,还风趣地说我祖先詹敦仁是安溪县开先令。我喜出望外。申副主席随即派员同往响导。果然,安溪境内山连着山,山坡上多为茶园,无怪乎乌龙名茶“铁观音”出于此县。车子顺着崎岖的山路缓缓而行,至山顶在望处,已是海拔近800米,有一小村落,名“多卿”,俗称“多坑”(现属祥华乡),离县城七十八公里。乡长詹春金及乡亲詹进福,和蔼可亲,对我不远万里,返梓访祖,表示热情欢迎。他们指着前面山坡上一片屋宇,说那里就是祖庙所在地,又指屋后顶峰说那就是佛耳山,是祖先詹敦仁耕作之余爱去的地方。现在还留有以此山为题的诗句。
詹春金陪我们到了祖庙“詹公祠”,宗亲出示县府出版的县内名胜古迹及历史人物简介,内称“詹公祠”建于宋代,祀入闽詹姓第一代詹敦仁及其子詹琲。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当地父老思念他的政绩,请赐庙号,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敕封詹敦仁为靖惠侯,赐庙额“灵惠”,故又名“灵惠庙”,此为詹敦仁故后约三百年的事。清末“灵惠庙”为北洋军阀所焚,1927年重建。
进了庙内,族长点香火于我,乃肃然起敬,拜揖再三,将台湾族亲终生夙愿告于先人之前。环视四周,庙宇所用木料巨大,彩绘颇为精致。左右十八屏木板隔墙,均刻有詹敦仁诗文,经后人千百次拓印,字迹已模糊不清。但族人仍能背诵一二,如“报国丹心策,传家黄卷新。聪敬宜自勉,数白莫嫌贫。吾老子应肖,收果思及亲……”可见其意境之高尚。前两句均以大字鲜明地写在左右大柱上。
据安溪县志,詹姓入闽始祖詹敦仁,字君泽,号陆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于后梁五代开平年间(距今一千多年)随军入闽,隐居仙游植德山下。时闽王及其僚属强使敦仁接受袍笏,詹不受,但官方不许,乃求为南安县小溪场场长。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詹见小溪场山川秀丽,溪通舟楫,适于置县,请准建立清溪县(即今安溪县)詹被任为首任县令。他任职四月便辞官退隐。他喜爱崇信里(今庙宇所在地),有地可耕而食,有山水可安而居,遂筑宅隐居,号为“清隐堂”,晴耕雨读,以至寿终,著有“清隐堂集”。
族人称,此地方园数百里,大多为詹姓,共分七房,每逢正月十五至十九举行祭祖活动,各房轮流主持,祭典极为隆重,望我拨冗再往。又称,詹姓后代繁衍渐多,而安溪山多地少,许多人迁往他乡,因此闽广一带詹姓者皆为詹敦仁后代,著名的工程技术先驱詹天佑,亦在其内。也有许多人不畏惊涛骇浪,渡海赴台,或远涉南洋。
我问有无族谱,族长便从家中捧来二十多厚本,从詹敦仁至今,从无间断,其间多代族人名下注有“赴台”字样,直至清末日帝侵台而止,此后出外者均转为“赴南洋”,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族长从我前几代人称呼字辈断定,我乃詹敦仁三十六代之后。记得台湾老家有一本族谱,亦记录甚详。台湾各地族人恐亦然。如能送来相互核对印证,当成为一项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略志寻根祭祖之行,以告慰于台湾岛上的各位宗亲。愿海峡两岸早日统一,骨肉亲人欢聚同堂。
注:本文作者现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联络部副主任,上海联华化纤有限公司,江苏南通华丰有限公司副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