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开发甚早,置县迄今已历1036年。土地革命时期为中共安(溪)南(安)永(春)中心县委、中共安(溪)南(安)同(安)特别支部所在地和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驻地,1933年曾建立苏维埃工农革命政府。解放战争时期为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驻地。建国后定为革命老区县。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往海外和台湾谋生的乡人甚多,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港澳同胞69万多人,在台安溪籍台胞200多万人,是福建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侨台优势明显,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境内资源丰富,四季茶叶飘香,名茶“铁观音”、“黄金桂”久负盛名,是海内外闻名的“名茶之乡”。
政区概况
地理位置 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又称闽南),晋江西溪上游。地处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东接南安县,西连华安县,南临同安县,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与漳平县交界。县城距文明古城泉州59公里,至厦门经济特区100公里。
政区沿革 安溪周时属闽越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之建安郡,晋代属晋安郡,唐时属南安地,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析置小溪场,五代后周显德二年一一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始建县。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命名清溪县。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厌其名与浙江睦州清溪洞(方腊起义地)同,改称安溪。隶属泉州府,后历代沿袭。县治均设于凤城,其城因背倚凤冠山得名。据安溪《艺文》记载:宋宝庆初年,县城仅以土堑垒石为隘门而已,明嘉靖四十一年,始筑城,明万历五年,增筑护城,清顺治十三年,扩城周围为六百六十余丈有奇,垣连雉堞高二丈一尺,阔一丈八尺,四门,二水门,并盖串楼。民国期间,国民党县政府仍设于凤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溪山乡佛仔格建立安(溪)南(安)永(春)边区中心县委。1933年至1934年建立苏维埃工农革命政府。1949年8月31日,安溪县城解放,成立安溪县人民政府。安溪划为晋江地区县份之一。1985年,晋江地区改市,安溪隶属泉州市。
政区划分 全县辖5个镇,19个乡,9个国营农、林、茶场,14个居民委员会,433个村民委员会,640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总人口9162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129人;总人口中男性460891人,女性45531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04人。民族构成:据1990年人口普查,有蒙、回、藏、苗、彝、壮、布衣、僮、瑶、白、土家、傣、黎、佤、畲、高山、水、土、仫佬、布朗、毛难、鄂温克、京等23个少数民族,10607人,占总人口数1.176%,其余均为汉族。全县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面积3012.8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幅员最辽阔的县。其中陆地294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7.64%,水域面积7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6%,耕地面积395659亩,其中水田362073亩,农地33586亩,人均0.43亩。
自然地理条件
地貌 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半部多低山丘陵,地势相对平缓,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并有河谷平原分布其间。西半部地势较高,海拔大多在600-700米之间,属中山地带,个别地方峰峦重迭,山势陡峻,海拔超过800米,其中著名山峰太华尖海拔为1600米,是全县最高山峰。全县土地面积中,中山占24.6%,低山占38.4%,高丘占22.2%,低丘占14.8%。由于东西两部地势不同,习惯上把西半部(与漳平、永春、华安交界)称为内安溪,东半部(与同安、南安交界)称为外安溪。
气候 安溪县位于北纬24。附近,东距海洋50公里,深受夏季风影响,极端最高气温为39.3℃,最低气温0.9℃,年平均气温为21℃,一月平均温12.2℃,七月平均温29℃,积温7364℃,年日照2069小时,无霜期349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0-2000毫米,季节性变化明显。水稻一年可两熟,小麦生长良好,既有热带树种,也有温带树种,针叶林很普遍,茶叶、毛竹生长旺盛。由于地理上有内、外安溪差异,气候特点也明显不同。外安溪年平均气温19。C-21℃之间,年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夏季长而炎热,冬季短暂且无严寒,作物一年三熟,双季水稻生长良好。内安溪由于地形复杂,山脉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较多而形成较复杂气候状况,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的说法,年平均温在16°-18℃之间,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
水文 县内河流分属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流域面积分别为1972和1070平方公里,全县纵横交错的溪流总长达1000公里以上。主要河流有晋江上游的西溪及其支流兰溪、龙潭溪、双溪等,流域面积2466平方公里,占晋江流域总面积的44%,干流长105公里,年径流量占晋江全年径流量二分之一以上,水量丰富,为晋江主要来源。其次是西南部的洛溪、白荇溪、龙涓溪、举溪等,均属九龙江流域的支流。由于境内多丘陵山地,水流湍急,水利水电资源丰富,水电蕴藏量30万千瓦,可开发量18万千瓦。
自然资源 安溪县从岩石性质看属于沉积岩和岩浆岩为主,因此外生矿和内生矿种类繁多,储藏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铁、煤、石灰石、石墨、叶腊石、高岭土、锰、铜、锌、铅、钨、黄铁矿、磷灰石、泥煤、滑石、花岗岩、温泉等17种。据勘探,铁、煤、石灰石、石墨的总储量分别达到8732、1215、9600、30万吨。其中铁矿分布在感德、潘田一带,铁矿石品位高质量好,闻名全国,除供应本县铁厂外,大部份矿石运往三明、上海等地钢铁厂。石灰石分布在湖上乡的湖上、珍地一带。尚卿青阳一带分布有石墨。还有储量十分丰富的花岗岩,分布在官桥、龙门、蓬莱、湖头一带,其中官桥铁峰山的花岗岩以质坚、色白、不反潮著名,是名贵建筑材料,已大量开采。
自然灾害 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是:干旱、洪涝和“三寒”。干旱分秋旱、春旱和夏旱。春旱期从2月21日起,至梅雨开始止,<2毫米连旱日数16-61天,夏旱期从梅雨季结束起至10月10止,<2毫米连旱日数16-46天,秋旱期从10月11日开始至翌年2月10日止,<2毫米连旱日数31-91天。干旱期对秋作物的生长,春播和夏种都不利;洪涝多在台风带来的大暴雨和锋面雨季节中出现,大暴雨后产生。暴雨一般发生在雨季后期的6月份及台风季节,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每年平均出现5-6次,并集中在6-9月份。暴雨出现的次数年际间变化很大,最多的1961年全年出现13次,最少的1964年全年仅出现2次,日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平均每年出现一次,多在7月份出现;“三寒”指春寒(“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早稻播种期遇到春寒,易造成烂种烂秧;五月寒和秋寒分别是早、晚稻抽穗扬花灌浆的寒害,造成水稻空谷率高而减产。此外,还有寒潮和霜冻出现,局部地区春夏期间出现冰雹,夏秋之间的台风,也常造成严重危害。1990年,县内连续遭受第九号、第十二号、第十八号台风暴雨袭击,人员伤亡严重,房屋倒塌数以千座,公路、桥梁、涵洞、坝岸被毁甚多,人民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经济发展概况
农业 农业是安溪的主要经济支柱。解放后,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对农村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先后兴建水库5座,山塘492座,库容总量297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引水工程13457处,灌溉面积16。3万亩,大大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199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95283千瓦,其中耕作机械动力28177千瓦,排灌机械动力3267千瓦,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旱、涝、渍危害的局面。同时粮食作物改高杆品种为矮杆良种,推广杂优水稻,实行科学种田,提高了粮食单产。1978年以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抓茶叶生产和造林种果,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格局,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87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元。
安溪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甘薯、小麦、大麦、大豆和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甘蔗、花生、烟叶等,1990年粮食总产量167164.9吨,人均占有量185.3公斤。在国外享有盛誉的安溪乌龙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出口产品,茶叶产量占全省十分之一,现有50多个品种,其中以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奇兰、梅占、乌龙等品种栽培为普遍。1990年茶叶总产量7023.2吨,商品率达90%以上。乌龙茶极品——安溪铁观音,以其色、香、味俱佳的品质和独特的“韵味”驰名中外,已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畅销国内十多个省市以及东南亚、日本、美国、英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全县木材蓄积量311.5万立方米,森林年生产量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4%。果树主要有柿、芒果、柑桔、龙眼、荔枝、菠萝、香蕉、李、梨等。1990年果园面积112447亩,总产量4366.7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大宗,1990年饲养量为28.5万头,畜牧肉类总产量1.4万吨。
工业 一千多年前就有冶炼工业和陶瓷、造纸等轻工业生产。1949年,全县仅有民国政府办的1个印刷所(职工4人)和1个私人合股开办的剑斗炼铁厂(职工17人)。至1957年底,全县也只有冶炼铁、酿酒、茶叶加工等公私合营、地方国营工业企业5家。主要产品有钍铁、电石、米酒、地瓜酒、茶叶等(其中湖头光明电化厂是福建省第一家生产电石产品的厂家,该产品填补了福建化工产品的一项空白),年工业产值193.59万元,利润28.6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7.11万元,职工1062人。1958年,兴办了一批“五小工业”(小铁、小煤、小化肥,小水泥、小水电)先后投资新建扩建了剑斗钢铁厂、电冶厂、印刷厂、茶厂、煤矿、水泥厂等骨干企业,为安溪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5年底,全县工业系统职工1048人,工业产值476.10万元。1966至1975年,又先后兴办了造纸厂、糖厂、化肥厂、化机厂、制药厂、皮革厂、耐火材料厂等7家企业,至197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1406.14万元,有固定资产原值1170.23万元,职工2842人。1978年以后。国营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发展较快,全县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4299万元,实施技改项目57个,完成投产49个。新增的固定资产中,81.22%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八十年代中、后期水平,增强了企业后劲,提高了经济效益,产业、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开发新产品17种(类),创出了一批优质产品。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一级铁观音和一级色种获部优产品奖、黄金桂获省优产品奖、一枝春小包装茶叶获“90年上海最受欢迎商品金奔马奖”。水泥、机制纸、酒等项产品在泉州市同行业评比中居首位。技改过程中,培养了茶厂、纸箱厂、糖厂、湖头水泥厂、剑斗水泥厂、电冶厂等6家税利大户。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蓬勃发展。1990年,全县拥有国营、集体、乡(镇)村办工业企业1156个,工业总产值39377.4万元(按90年不变价)。其中,经委系统18家国营工业企业10073.5万元,二轻系统15家工业企业1564万元,“安星”,“凤华”等34家三资企业28252.19万元;按工业门类分,轻工业占28653万元,重工业占10724.4万元,全民企业职工年平均人数20454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3830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6375.3万元。名优特新产品获国家级奖励的1个,获部优产品奖14个,省优13个,填补省内空白5个。
交通运输 公路建设始于1928年的安(溪)同(安)公路。如今境内公路成网,形成了3条省道(205线、212线、306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网络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1990年全县村级通车率达92.6%,公路通车里程达1531,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51.2%里;拥有各种机动车辆9446辆,年货运量62.5万吨,年客运量469.8万人次。同时是泉州市通火车的唯一县份。1958年漳(平)泉(州)铁路开始修建,由漳平县境内梅水坑站经大深站延伸至安溪,大深一一福德段1970年通车,全长24公里。1978年延伸至剑斗21.77公里。目前安溪县境内运营里程共达35.77公里,剑斗至湖头段(19.5公里)正在建设中。1990年,铁路货运量515784吨,客运量250723人次。水上运输始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帆船可从湖头直抵泉州。1949年,全县有木帆船18艘50吨位。水上运输高峰为1953、1958年,分别有木船155艘、船工227人和107艘428吨、船工300人。以后渐被公路运输所取代。1973年,县城上游断航,1982年县城下游断航。1990年全县境内仍有18个渡口、19只渡船。
邮政电讯 1989年,全县实现市话自动化。1990年,全县拥有纵横制HJ-09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000门,拥有邮电支局10个、邮电所9个、代办所14个,社报发行站11个,邮政储蓄点7个,累计服务网点139个,邮电服务人口0.6591万人/处,服务半径为10.5公里处。邮票代售105处,农村送报站325处。20个邮电局所开办长话、电报等业务,邮路26条总长度836公里,农村递邮总长度1595公里。电话杆路总长度551对公里,明线农话中继线路总长度759对公里,用户线648对公里。农话交换机客量1420门21台,已装766门。拥有电话机总数2L69部,普及率为1部/414人。长农话载波机4部、长途载波电路33路、农话载波机36部,电路30路、电传打字机13部、15W短波发信机1部、电报电路3条、话传电路15条。1991年,计划引进贝尔“S1240型”程控自动交换机5000门。1990年邮电业务总量175万元。
商业外贸 1950年境内8个主要集镇有商号286家。1951年发展到1463家,1990年达到8987家,从业人员44350人。每万人拥有商业零售点543个,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8419万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8420万元。外贸收购总值2627.9万元。全县先后建成茶叶竹、编、石板材、食用菌、中药材等5种外贸商品原料生产基地。有20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外贸商品生产企业,有8大类、25个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财政金融 1990年县级财政收入3730.3万元,财政支出5399.3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0.71元。金融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安溪支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安溪县支公司,安溪县城信用社。全县分布有28个银行储蓄所,5个邮政储蓄所;中国银行安溪支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安溪支行各分设有2个办事处;中国农业银行安溪支行下设有17个营业所、21个信用社、1个信用联社、32个信用分社。全县1990年金融营业额71825.4万元,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32111.1万元,人均储蓄数353元。
旅游 安溪历史悠久,山川明秀,风景佳胜,前人誉称为“龙凤名区”,历代不少名士隐居于此。
文庙 座落在县城南隅,又名孔庙,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898年),前后历经三十多次维修、重建、扩建。现存系清代宫殿建筑,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3米;由里到外分为集贤祠、崇圣殿、大成殿、戟门、棂星门、照墙、泮池;西侧有庑廊和围墙,廨前有明伦堂;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形成一建筑群。整座庙宇艺术造诣较高,荟萃闽南古建筑之精华,有“安溪文庙冠八闽”誉称。1982年和1986年由省拨款整修,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水岩 座落在距县城17公里的蓬莱山上,原称张岩。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由僧人陈普足创建,自宋至清,维修、重建、改建达二十余次。现有寺宇依山而建,面临深壑,作楼阁式,外观似“帝”字形,共分三层,一为昊天口,二为祖师殿、三为释迦楼;东西楼有檀樾、观音、芳名厅等;重要景物古迹有枝枝朝北树、裂竹、石笋、真空塔、岩图浮雕碑、摩崖石刻等十余处。清水岩景色十分幽雅,为闽南著名游览胜地。1980年始自筹资金大修、扩展,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区。
东岳寺 座落在县城北郊凤山山麓,建于南唐。历代文人墨客曾涉足、隐读于此,留下不少诗篇墨迹,宋朱熹曾游览咏清溪八景,亲临该寺冠“凤麓春荫”为“安溪第一景”。1987年由海外乡贤捐资重修,现寺系土木结构,以前后两殿一阁为主体,西有莲花池、池头宫、集贤堂,东有檀樾祠、释子寺、晦翁亭。东岳寺与位其东畔正兴建的新城隍庙,1990年被列为省规划“安溪旅游区”景点。
全县有旅游床位320个。1990年接待旅游外宾935人次、港澳同胞308人次、台湾同胞1671人次。旅游收入近200万元(包括捐款)。
主要土特产品 安溪“铁观音”:安溪茶厂产品。使用“凤山牌商标”,是乌龙茶之极品,被视为茶中珍珠。冲泡时汤色金黄,浓艳清澈,香韵独特,常饮可健身、抗癌。1982年以来连续9年获国家金质奖。
安溪“黄金桂”:安溪茶厂产品。成茶细结,色呈黄绿、香气高锐,滋味醇美,是乌龙茶中又一珍品。1982年被评为省和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1986年又被评为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参加中国首届博览会获银牌奖。
安溪“色种”:安溪茶厂生产。是安溪乌龙茶老牌产品之一。1987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8年获轻工部出口产品银牌奖、中国食品博览会铜牌奖,1989年获首届北京国家博览会银牌奖。
安溪柿饼:盛产于城厢一带。质地柔软,味浓甜,柿霜粉多,油润爽口,营养丰富。1958年全国农展会被选上献礼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安溪竹藤编工艺品:中外合资“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生产。主要产品为竹藤家俱、生活用品及生活装饰品、工艺陈列品等,品种近万种,畅销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近千万美元。
社会发展概况
文化艺术 高甲戏是安溪县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现有专业剧团1个,演职员53人,还有民间高甲剧团5个。全县有影剧院17个,其中县城1个;共拥有座位13815个,每万人拥有151个座位。1990年全县有电影放映队47个,年放映场次10275场。县图书馆现有藏书5.8万余册。县博物馆建于1988年,设于安溪文庙内,馆内主要收藏品339件。县文化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音乐茶座、录像放映厅各1个;乡镇已设立20个文化站,10个集镇文化中心。
1982年创作的高甲戏《凤冠梦》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并晋京进中南海演出;1988年创作的高甲戏《玉珠串》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福建分会场)演出。1988年,由县文联等单位主持,成功地举办了“铁观音”杯全国征歌大奖赛,收集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市的歌词作品1025首,歌曲作品2054首。1989年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中国歌谣·中国谚语·福建卷·安溪分卷》三套集成的编纂。办有综合性文艺刊物《山茶花》。近年来先后有15名作者的文艺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安溪县参加学校音乐周连续4年获省奖励,获“永久杯”1次。
教育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设县立高等学堂,为泉州府五县设学堂之先。1980年开设电大教学班,至1988年经省电大统一考试获得毕业证书的总人数为70人。1978年至1989年在县进修学校开设师范大专班和中师函授,先后有77名学员获大专毕业证书,102名学员获中专毕业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始于1984年9月,至1990年全县获大专毕业证书的有90人。全县中等专业学校有培文师范、安溪卫校共2所;有普通中学27所,在校学生28518人,教职工1975人;职业中学8所,开设16个专业,在校学生1738人,教职工202人;全县有小学424所,在校学生103096人,教职工4380人;有幼儿园16所(3班以上为1所),269班,入园幼儿11409人,教职工306人。1987年经县、市验收,小学“四率”达到国务院颁发的标准,实现了基本无盲县的目标。1990年全县儿童入学率98.68%,年巩固率98.56%,毕业率99.80%,普及率96.81%。安溪素有侨乡之称,华侨投资办学1987年至今达2500多万元,仅1990就达1125万元;1985年以来,全县侨建超500万元的学校有:培文师范学校、慈山学校、钟铭选纪念中学。1990年全县有校办工厂6个,总产值151.30万元,实现利润22.70万元。
科技 1990年,全县全民和大集体单位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共计8021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22人,中级职称的1430人,初级职称的6469人。全县有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24个,成员932人。1978年至1990年全县共有9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其中“茶叶短穗扦插”获全国科技成果奖;“甘薯良种——新种花”、“绿肥良种一一肿柄菊”、“北苹南移获结果”、“福建柏造林技术研究”、“D
2——1型单机钻架”、“石碳酸化料球炼铁”、“铁观音高产优质试验”、“千亩低产茶园改造创高产优质”等8个项目,获省级奖励。“万能温度器”、“茶叶电烘箱”于1989年、1990年分别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医疗卫生 民国二十七年创办县卫生院(1938年)为安溪医院之始。自1969年以来,已形成比较健全的三级医疗网。全县有人民医院1所,中医院1所,中心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17所。还设有皮肤病防治所、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药品检验所、卫生进修学校等。全县拥有病床1250张,卫生技术人员865人;村级卫生所424个、卫生室271个;村级卫生人员802人,个体开业医生82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人,拥有病床14张。全县主要医疗器械有B型超声波2台,胃镜1台,体外反搏器2台,电脑尿液分析仪1台,X光机400毫安1台、200毫安7台。地方病及传染病防治,1951年起未再发现天花病人;丝虫病经1958年至1985年先后6次普查、考核验收,达到中央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全县华侨投资办医院1988年至1990年达12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安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 1956年建县有线广播站。全县有乡、镇广播站18个,村广播室320个,拥有广播喇叭62000只,全县广播线路长1405公里。1990年先后在县城和清水岩建成100瓦调频广播发射台各1台,配备16米、21米高架天线两架,服务区约占全县的60%,广播节目实现了有线、无线双覆盖。1978年建县电视差转台,到1990年乡村相继建成小功率(1-10瓦)的电视差转台61处,扩大了服务区域。1988年在清水岩扩建一座地面卫星接收站,添置2套50瓦发射配套装置,发射铁塔高36米,覆盖半径约20公里;全县现有地面卫星接收站5个。1990年在城关地区正式使用有线电视,可接收7个频道以上的电视节目,并播出1套以播放录像带为主的节目。现全县有22个营业性录像放映点,拥有录像机1000多台,彩电14000多台,黑白电视机25000多台。
体育 安溪县人民体育场占地1200平方米,有小运动场1个,灯光蓝球场2个。1976年建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所,现正式定编运动员50名,专职教练员3名。全县有小运动场10个,蓝球场164个(其中灯光球场10个),排球场9个,旱冰场1个,游泳池1个。现有等级裁判员134人,其中一级裁判员3人;等级运动员195人,其中运动健将3人。近年来,安溪县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至1990年在全国及国际重大比赛中安溪及安溪籍运动员有19人次取得优异成绩。其中陈秀梅在全国女子帆船“470型”比赛中4次获得冠军,在第五届亚洲锦标赛中获亚军;白佩玲在省“安星杯”女子举重邀请赛中超世界纪录;王福进在华东举重协作赛中两次破全国纪录。
社会保障 安溪县保险公司于1985年恢复,下设8个代理处,代理和协助开展各个险种的业务及防灾和理赔工作,险种有产险和身险两大类,大小险种15种,1990年承保财产总额20700万元,保险费收入342.46万元,全年处理赔案826起,支付赔款243.38万元,综合赔付率为71.07%。
全县有敬老院5个,现收养孤寡老人36人,配有护理员8人;“五保”人员1084人,定补供应的有697人,不定补人员387人,乡镇集体供养五保户241户、297人。1990年县财政下拨社会福利救济费12万多元,财政拨款和社会募捐救灾款73万元。县残疾人联合会1990年8月成立,共发起两次募捐活动,筹集资金30万元,用于残疾人福利事业。全县现有福利厂11个,其中县办1个、乡办10个,安置残疾人62人,占职工总数的51.70%;1990年产值达65万元,利润5.7万元。1990年开始对现役军人家属实行自愿保险制度,解除了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
主要城镇介绍
凤城镇 自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建县迄今,一直为安溪县治所在地。旧名城关镇,1981年改为凤城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城镇面积14.14平方公里,人口30336人。镇区道路总长8公里。有大桥2座,总长726.83米。自来水日供水3000吨/日。1990年新建县邮电大楼。设有2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装有自动电话905台。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2座,镇区2300户居民开通闭路电视,可收看7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用电负荷3500千瓦。有医院3所,床位365张。影剧院1座,座位1200多位。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6平方米。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914万元。
湖头镇 旧名清溪镇,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处,晋江上游西溪西岸古为内外安溪物资集散地,素有“小泉州”之称。城镇面积101.58,平方公里,人口66949人。镇区道路总长2.5公里。有大桥1座,总长135米。自来水日供水700吨。用电负荷1000千瓦。有医院1所,床位130张。影剧院1座,座位1000多位。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2323.95万元。
蓬莱镇 习称“彭内”,位于安溪县境偏东,距县城16公里。城镇面积122平方公里,人口65840人。镇区道路总长5公里。有大桥1座,长度120米。用电负荷1000千瓦。有医院1所,床位50张。影剧院1座,座位1000位。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镇内清水岩建有电视差转台,有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1座。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3501万元。
剑斗镇 别名“建口”,位于安溪县北部,距县城58公里,城镇面积121.48平方公里,人口36676人。镇区道路总长0.35公里。漳泉铁路通过境内,有火车站1个。安溪县厂矿多集中于该镇。镇内有县化肥厂、水泥厂、煤矿等,用电负荷5000千瓦。有医院1所,床位50张。影剧院1座,座位1000位。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985万元。
官桥镇 位于安溪县东南部,距县城14公里。城镇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68075人。镇区道路总长3.7公里。有162.7米长的大桥1座。镇内有安溪茶厂等工厂。用电负荷1000千瓦。医院1所,床位130张。影剧院1座,座位1000位。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0平方米。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3122。35万元。
重要人物介绍
詹仰庇(1534-1605)字汝钦,号咫亭。安溪祥华多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初任广东南海知县,首创“一条鞭法”,旋升御史,直言敢谏。针对宫中奢侈耗费,宦宫营私舞弊,连上四疏,皆切中时弊。后触怒穆宗,获罪受谴。神宗继位,起用为广东参议,因病请假。至万历十三年,调任江西参议。未几转为山东按察副使。旋调任左佥都御史,进右副都御史。不久,升任刑部左侍郎。时人称赞“仰庇在朝,有如虎豹在山之势”。卒后谥尚书。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安溪湖头人。清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过翰林院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从政四十多年,政绩卓著,在平定耿精忠叛乱、统一台湾、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系清圣祖股肱重臣。李光地又是著名理学家,奉旨校理《御纂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他在律吕、历算和音韵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榕村全集》80卷。
陈万策(1674-1734)字对初,号谦季,安溪祥华珍山村人,清康熙五十七年进士,选馆后即参与武英殿纂修兼蒙养斋纂修子平诸书。任过翰林院编修、詹事府詹事,主持过湖南、浙江乡试。万策能文工诗,文思敏妙,时朝中的祭告典册、碑版巨文,大都出其手。得到世宗的赞赏,恩赐无数。他受算学于梅文鼎,对数学研究精深。清人阮元的《畴人传》中,载有陈万策的《中西算法异同论》一文。著有《四书制义》、《馆阁丝纶》《近道斋诗文集》等多卷。
李清植(1691-1744)字立侯,号穆亭,安溪湖头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升右春坊中允,不久迁翰林院侍讲,出督浙江学政。清植学有渊源,康熙五十二年就协助其祖光地纂修《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书。任学政时,以经学教育士子,颇有精辟见解。如对《论语》的“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之有类,由于无教,既已有教,自然无类。以此见教之重而立教之急”。乾隆元年调京补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七年分纂《仪礼》。八年任詹事府詹事,授三礼馆副总裁。不久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武英殿总裁兼理经史馆事,主持校刊《十三经》和《二十四史》、
李清芳(1700-1768)字同侯,安溪湖头人。清乾隆元年进士,授编修,参修《大清一统志》。不久授广东道监察御史。八年任詹事府詹事。十二年典试广东,旋迁内阁学士。二十年晋兵部右侍郎,次年转左侍郎。在那闭关锁国的时代,清芳奏请开放对南洋的禁运,“以惠商旅,而裕国库”。吏部请各部长官保荐御史参加考试,清芳力主择优录用,如果专靠保荐,那就会“受禄公朝,拜恩私室”,高宗均采纳。二十四年乞养归家。
官献瑶(1703-1782)字瑜卿,号石溪,安溪长坑福春村人。清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充三礼馆纂修,分修《地官》、《秋官》。九年,授职翰林院修撰。九年,记名御史,典试浙江。十二年提督陕甘学政,升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掌局事。献瑶培育学子,先经学、理学,而后及于古文,时文,着重于立品、敦行,所取士子资质较佳。曾上疏论述水田旱田的耕作方法。建议通令所属州县官,对那些能劝导人民垦殖著有成效的,给予优等考绩,不称职加罚。著有《读易偶记》、《尚书偶记》等24卷,《文集》16卷,《诗集》2卷。
庄希泉(1888-1988)祖籍安溪龙门寮山村。青年时即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带领“南洋募饷队”赴南洋募捐10万元支持革命。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华实业银行招股1000万元。曾创办过“南洋女校”,“厦门女子师范”,《前驱日报》。抗战期间移居香港,主持“福建救亡同志会”,创建“建光学校”,“立华女中”,出版《战时日本》杂志。1942年中共南方工委遭破坏,急需经费安排地方党员转移。庄希泉变卖香港家产给予资助。解放战争时期,他奔波于大陆、香港、南洋之间,1947年加入民主同盟。解放前夕,受中共南方局委派,专程往新加坡,面邀陈嘉庚回国参加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侨联主席等职。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庆年(1893-1968),安溪虎邱罗岩村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时国内政局动荡,萌生从商之意。1925年初在吉隆坡自创“林金泰茶行”,次年在新加坡设立总行,兼营民信汇兑业。1929年就任福建会馆教育主任,积极把私塾合并改建为小学,首倡采用华语教学。1935年当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副会长。1936年被南洋华侨选为四代表之一,参加南京国民大会。抗战初期,组织“平社剧团”任社长,为南侨筹赈总会筹款义演。1942年回国任国民政府参政员及大同银行董事。1946年返新加坡重整“金泰茶行”。1947年到南京参加国民大会,任主席团成员、侨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48年回新加坡重操旧业,创办“中南实业有限公司”。参与筹组马华公会,并任新加坡分会主席。1955年以后历任新加坡华侨茶业出口商公会主席,中华总商会福建帮董事等职。
李纯青(1908-1990),乳名煊炉,1908年10月出生在安溪龙涓乡。1933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1934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留学日本,“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日,在上海、香港重庆《大公报》任主笔,是当时著名政论家。期间,在重庆与台籍知名人士组织“台湾革命同盟会”。抗战胜利后,到台湾参加接受日本归还台湾给中国的“受降典礼”。在台湾出版《献曝》一书,主编《台湾评论》杂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届台盟总部副主席,第四届台盟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李纯青是著名政论家和日本问题专家。
莫耶(女)(1918-1986)原名陈淑缓,笔名白冰、椰子、沙岛,安溪金谷东溪人。1934年毕业于厦门慈勤女子高中。是秋到上海《女子月刊》当编辑。1937年10月到达延安,更名莫耶。1938年春进入延安鲁艺,创作出《延安颂》歌词。同年冬随八路军一二○师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任战斗剧社编剧教员。后任晋绥军区《战斗报》编辑。1948年秋随一野进军西北,任《人民军队报》编辑、总编辑。1955年转业到《甘肃日报》任副总编辑。1979年出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莫耶创作有戏剧、电影剧本、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等大量作品,是现代著名女作家。
建国后历任县委书记
孟进城 1949.10——1952.7 书记
冯兴华 1952.7——1953.3 书记
宋自民 1953.4——1954.2 书记
靳连才 1954.2——1964.7 书记
高 珍 1964.7——1968.9代理 书记
杨寿之 1970.12——1972.3 书记
郝连第 1972.3——1975.5 书记
成 波 1975.5——1977.6 书记
张世田 1977.1——1977.6 书记
朱江水 1977.6——1980.12 书记
刘明益 1980.12——1987.11 书记
李天乙 1987.11——1990. 书记
李天乙 1990.——现在 书记
建国后历任县长
谢高明 1949. 5——1949.10 县长
王新整 1949.10——1952.6 县长
高 珍 1952. 6——1956.7 县长
施海滨 1956. 7——1956.12 代县长
王朝阳 1956.12——1957.9 县长
林敬平 1957. 9——1958.5 县长
施海滨 1958. 6——1960.4 县长
王万年 1960. 4——1961.11 县长
孙 信 1961.12——1963.2 县长
高 珍 1963. 2——1964.8 县长
孙 信 1964. 8——1968.9 县长
杨寿之 1968. 9——1971.8 县长
革命委员会主任
郝连第 1971. 8——1975. 5
革命委员会主任
成 波 1975. 5——1977. 6
革命委员会主任
朱江水 1977. 6——1980.12
革命委员会主任
张玖龙 1980.12——1983.11 县长
陈应辉 1983.11——1987.8 县长
蔡文土 1987. 8——1989.10 县长
张贻伦 1989.11——1990.3 代县长
张贻伦 1990. 3——1991.1 县长
张贻伦 1991. 1——现在 县长
建国后历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仲杰 1949.12——1951.1 主任
王新整 1951. 1——1951. 7 主任
孟进城 1951. 7——1952.11 主任
冯兴华 1952.11——1954. 6 主任
许全德 1980.12——1984. 1 主任
张玖龙 1984. 1——1984.11 主任
张玖龙 1984.11——1987.11 主任
张玖龙 1987.11——1991.1 主任
郑梦集 1991. 1——现在 主任
建国后历任政协主席
靳连才 1956.11——1962. 3 主席
高 珍 1962. 3——1966. 4 主席
黄嘉种 1980.12——1983.11 主席
陈泰山 1983.11——1984.10 主席
陈泰山 1984.10——1987.11 主席
陈泰山 1987.11——现在 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