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案山小学(蓬莱中心小学)简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高山仰止,一脉连绵。” 这是安溪县人民政府林圆副县长在一九八四年十月为表彰校主刘梧桐、刘金梓二昆仲创办案山小学功绩的题词。 刘梧桐先生童年在家乡和江头度过,成年后往南洋谋生。坎坷的经历,贫穷的家乡一直萦绕他的心怀。他深感知识才能治穷,文明方能兴邦,遂萌办学之志。十年奋斗,渐致殷富,即独资兴学。 一九三七年,刘梧桐先生昆仲委托在家乡的侄儿刘祖殷创办案山小学,来不及建校,就暂用刘氏祖居和自己的私宅作校舍,当年选聘教师五人,招生近两百人。一年后,学校发展到六个教学班,学生近三百人,教师八人。 案山小学 校舍也在当年破土动工,分两期建造,先建造前座和东西楼,继而建造后楼和后院,1940年落成。总面积达一千七百六十二平方米,在当时的安溪侨校中已初具规模。 1937-1949年,刘梧桐独资支付学校历年经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中断。刘梧桐先生从缅返国,为办好学校他在重庆、昆明、贵阳、永安等地经营企业,以其所盈悉数充为案校经费,使案校于抗战期间规模愈张。他多次叮嘱校董会“一定要把学校办好”,并以其卓见采用一系列有力措施:选聘德才兼备的校长和教师;给教师优厚待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及时资助,逢年过节犒劳教师;学生全部免费入学,对穷孩子还赠送课本;资助有培养前途的小学毕业生上中学、大学,先后受资助的有数十人;为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造福人民群众,到外地聘请西医医生,办起西医诊所。由于措施得力,办学成绩斐然,邻乡群众也纷纷把子女送来就学。几年间,在学学生剧增至七百多人。 解放后至1960年,刘梧桐仍独资负责学校经费,在人民政府关怀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一九五三年全县小学评模,获第一名。一九五八年秋,学区成立,案山小学定为中心小学。在它的带动下,全学区十八所小学就有十六所成绩显著。 1960年,刘梧桐先生病故。其哲嗣杰民、杰力仍支付学校经费20%,一直到1964年。 在那人妖颠倒的动乱年代,案山小学受到严重冲击,校主被诬陷,株连校主在国内的亲属,校长、校董会成员和有名望的老教师。学校也易名为“联盟小学”。可是,人民群众仍在怀念刘梧桐先生的功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四人帮的覆灭,给教育带来了春天,学校经过整顿,恢复了生机。1980年,恢复学区建制,校名定为“蓬莱中心小学”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成本学区高水平的示范学校,办成全学区教学、教研、资料中心。几年来,全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历年初考和学科竞赛中都取得好成绩,体育文娱活动蓬勃开展,在县历届小学生运动会上多次获奖。1980年,校女排还荣获省小学基层排球赛第二名。精神文明建设初建成效,1979年、1985年评为县“先进单位”,1983年,少先队第九中队被学区命名为“雷锋中队”。 回顾案山小学办学史,至今已历四十七年,毕业生60届,校友遍布海内外,在国内比较有建树的校友就有数十人。当中,有著书立说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有省局级总工程师;有大学的系主任、教授;有全国屈指可数的高级工艺师;有国务院的干部;有人民解放军的师级指挥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抚今追昔,刘梧桐先生及其家族热心兴学的成绩更加感奋人心,虽时代变迁,岁月流逝,但它日益闪烁着璀璨的光辉。1984年秋,恢复校名:“案山小学”,群众弹冠相庆,不少校友返校叙旧,追念先贤,均寄厚望于案校振兴。 1983年和1984年,刘梧桐先生爱女刘金玉女士两度从香港回乡看到学校蒸蒸日上,感到由衷喜悦,她表示:“要和弟弟共勉,继承先人遗志,扬善积德,为人造福。其弟杰民,(转上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