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从清水祖师看安溪与台湾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宗教,是人民的一种信仰,可通过宗教的源流,探讨事物的关系。安溪的清水祖师,就是沟通安溪同台湾关系的纽带之一。本文试图从这方面加以探讨。由于掌握材料不足,错漏在所难免,希专家学者予以指正。 一、清水祖师的缘起: 清水祖师原名陈普足,公元1044年(宋仁宗二十二年)生于永春县小岵乡,自幼落发为僧,师事大静山长老明公禅师,结庵于高太山之巅,他“广行施济,旋移住麻章庵,屡募捐修筑路桥。”“遂云游汀漳各地募捐,先后造通泉桥、谷口桥、汰口等桥,拓建岩宇,修道路,建洋中亭。”(1)师又精通医术,到处施医药为人民治病,救人无数。又值泉郡久旱,迎大师投疏求雨。由于多行善事,得到周围群众爱戴,因而远近一谈到清水祖师,莫不肃然起敬。他圆寂后地方官亦先后在孝宗、宁宗等朝四次上疏请求敕封,统治者为顾全民意,曾不断敕赐他为“昭应大师”、“昭应慈济大师”、“昭应慈济广惠大师”,“昭应慈济广惠善利大师”,以表彰他生前济世救民、广行善事的不朽功绩。 1083年,值清溪(即安溪)大旱,乡人公议延请师莅乡祈雨,法驾住于张岩之石宫,乡人以其道行高尚,敦留驻锡,师亦慕蓬莱风景幽雅,意愿留驻。山主刘公锐也感大师道行清高,愿将山林田地悉数充作寺业,于是便以公锐为枟樾主。当时乡民踊跃集资于张岩之侧开辟草菜,构庵数椽以居之,因见“岩之左右清泉四时不竭。”(2)师乃改名为清水岩。 公元1109年,师年65岁而圆寂。乡人葬师于岩后。感师一生多行善事,到处修桥造路,济困扶危,为了纪念清水祖师功绩,乃在其埋骨处筑亭,名曰真空塔。并在岩中刻木为像,经几代修建,真是“清幽凉爽,绿荫蔽日,花卉迎人,香客不绝,游人如鲫,或虔诚而顶礼,或游目而骋怀。”(3)四时祭祀。这就是清水祖师长期为安溪乡民所崇奉,并且逐渐能够形成为一县主神,同时闻名于远近各县,不少善男信女不顾长途跋踄,到清水岩进香,冀求祖师行行善对他保佑,并且在明末、清初又随安溪人东渡台湾,并在台得到发展。 二、清水祖师东渡台湾: 清水岩祖师东渡台湾与国家社会变乱有直接关系。早在朱明王朝时,由于受不了封建统治者和地主豪绅的压榨和欺凌,“乡民十三、四岁,常跟长辈戚友,翻山过海出外谋生,多从事垦荒开田。”到了明朝末年,不仅封建剥削压迫加重,还加上倭寇的骚扰,造成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明末曾大量外移北上。”(4)“目前己知安溪移居台湾始于嘉靖万历年间。”(5)从此台湾开始有安溪人的足迹。 到了明清之际,原驻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迅即扑灭李自成等的农民革命政权,占领北京,并立即派兵南下,先后消灭了南明福王、唐王、鲁王诸政权。郑成功眼看国破家亡,毅然焚青衣、招贤才,重整旗鼓,走上抗清复明道路。在士兵中招募了不少晋江附近各县群众,当时安溪就有许多人参加反清义举。这些安溪人“跟郑成功来台,参加抗清复明建设台湾工作。”(6)据记载,官桥赤岭就有500多人参加。他们在郑成功率领下南征北战,最后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这些随郑来台的安溪乡民,又第二批在台湾定居下来。 清王朝调整统治政策,国内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已有一定的缓和,社会生产也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而郑氏父子后期以台湾为据点,同清朝分庭抗礼,“清初李光地荐施琅(晋江人)任福建水师提督,平台湾郑克爽,安溪人受到施琅特别关护,大量携眷来台,垦殖台湾北部平原及山区·使台北地区成为安溪人的地盘。”(7)、目前已知……大量迁台于康、雍、乾三代。”(8)、这是安溪最大批入台,也是第三批来台定居。 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安溪人民苦于国民党的苛政,寻亲访友赴台谋生,但同前次相比,已是凤毛麟角,不过也应算是第四批赴台定居,也是最后一批的赴台定居。 随着安溪乡民的大批迁移入台,安溪在台人数比例显著增加。据1926年日本驻台总督府官房调查,当时全岛汉族人口有3,751,600人,其中安溪籍有441,600人,占全岛汉人的11.7%(其中台北汉人726,000人,安溪籍占202,200人,占台北汉人的28%)。据1972年新加坡安溪会馆金禧纪念特刊庄惠泉《安溪居民向外移殖经过》一文记载,目前在台湾的安溪籍人约180余万,约占台湾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清水祖师是安溪的守护神,也是安溪人供奉的主神,因此,“安溪各乡各里都有安奉祖师公”。“祖师公”是安溪人信仰中心,精神寄托的所在,安溪人出外,也带祖师公出外,所以在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均有祖师庙之建立”。“有祖师庙的地方,就是安溪人聚居最多的地方”。(9)、由于台湾省安溪籍占比例大,因而祖师庙也特别多。实际“台湾的宫庙寺岩比安溪本土还多”。(10)、目前台湾全省的清水祖师庙有登记的已达98所。其中台北市万华清水祖师庙,是台北市三大寺庙之一。三峡清水祖师庙,目前正在兴建,是台湾庙宇艺术雕饰的代表作,公认为台湾艺术之宫。从清水祖师庙分布来看,“台北地区如以安溪籍的人口比例,是台南地区二倍多,但台南地区有祖师庙三十九所,台北地区只有十六所,不及台南之半,台东地区如以平均人口各籍比例,安溪籍达百分之三十四,全台最高,反而一所也没有。”(11)、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很多,主要一点是“台南地区是台湾首先开发之地”,而“台东是后开发的”,故兴建祖师庙也有差异。但不管怎样说,清水祖师的传入,在安台关系上却起了一定联系的作用,和寻根认祖的依据。 三、安台沟通的纽带: 清水祖师是沟通安溪与台湾和安溪籍在台湾互相团结的纽带之一,从明清以来,台湾的安溪籍乡民,为了清水祖师的进香,不怕狂风巨浪,不怕千里跋踄,一批接一批返回安溪清水岩瞻仰祖师神像,拜谒亭上真空塔;亦利用返回久别的家乡,寻根探源。正如有人写一对联说到:“佛是祖师,我先入已称弟子;岩乃清水,此淡地好溯源流。”(12)、惜因甲午战争,清政府不顾民族利益,把台湾拱手送给日本,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安溪籍台民返回故里进香寻根,受到极大的阻挠。“开罗宣言”台湾回归祖国。新中国建立后,台岛又被国民党盘踞,严重阻碍了安溪的联系。为了扫除这人为的障碍,我国已多次提出和平统一台湾,这是安台人民的心声,不管进展如何曲折,总有一日能得以实现。 通过安台长期的沟通,安溪籍乡民也把安溪固有的习俗带往台湾,如安溪的语腔、“风俗习惯、谚语、口头禅、童谣……等在台北地区到处可见,无不和安溪本土一模一样,在台北市各角落里,随时随地可以听到安溪人的口头禅,不管是笑人或骂人。”(12)、在故土,他们“籍拜祖师公的机会,联合乡亲,使安溪人更加团结。在台湾也是一样,有祖师庙的地方,就是安溪人聚居最多的地方。”(14)、通过两地的长期联系,加强了团结。他们虽有血缘、地缘的维系,但较松驰乏力,通过清水祖师信仰的纽带——盟会,又更牢固团结一致对付利害冲突,宛如封建行会一样。过去,他们为反对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和反抗外族的入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三峡地方,安溪籍和台人“受祖师公反抗异族精神所感召”,他们联合起来,“奋起抗日,使日军在三峡地方,死伤千余人”。(16)、现在,两地人民为祖国统一和四化建设而作出积极的贡献。 清水祖师虽说是佛道一类的迷信偶像,但他所为人崇拜,是他生前对人民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而逐渐将他转化为“神”,变为安溪的主神。由于安溪地瘠民穷,明清以来,大量东渡台湾,清水祖师对两地安溪人民起沟通的纽带,所以他“不单是安溪地方神祗,兼具团结安溪籍人的信仰及精神之支柱,富有浓厚地方色彩,可做为安溪人后裔寻根探源之依据,是属于安溪色彩文化在台湾延续的一部份,具备民族自尊心的一股力量,……从有形的佛像,信仰中心,隐藏民族无形力量。”(17)、可见清水祖师在沟通两地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今仍为两地人民交相称誉,这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注: (1)以上详见缅甸安溪会馆四十二周年纪念特刊《清水岩史略》。 (2)《嘉靖安溪县志》卷之一。 (3)、(12)缅甸安溪会馆四十二周年纪念特刊《清水岩散记》。 (4)、(6)、(7)、(9)、(10)、(11)、、(14)、、(17)《为台茶寻根——谈安溪与台湾人和华侨的血缘关系》 (5)《台北文物季刊》第十卷32期载民国十五年(1926年)日兵驻台总督府调查。 (8)1972年新加坡安溪会馆金禧纪念特刊,庄惠泉《安溪居民向外移民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