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安溪人对新加坡乡村区开发的贡献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来自中国东南沿海乡村的农民,组成一支又一支垦荒大军,在原始森林覆盖的新加坡土地上,进行一场接一场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战斗。华族农民的鲜血和汗水滴在这块地上,华族农民的悲欢,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悲歌和凯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生命,换来了新加坡乡村区的开发,换来了新加坡的繁荣昌盛。 今天,尽管乡村区已逐渐消失,菜地和果园让位给新建的组屋高楼;然而,一百多年来,先辈们开发乡村的丰功伟绩,仍值得大书特书。正是因为乡村的开发,才带来了新加坡种植业的繁荣,使新加坡一度成为新马黄梨业与橡胶业的中心;正是因为乡村的开发,给新加坡人民提供了赖以维持生活的食粮。 在这场征服大自然、改变新加坡面貌的大进军中,安溪人做出了巨大贡献。来自穷乡僻壤的安溪农民,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忍的意志,不仅撒下了果菜种子,而且播下了中华文化,历史不会湮没,安溪人在新加坡的事迹远值得缅怀。 来自福建安溪的华族先辈,对于新加坡早期乡村区的开发,做了巨大贡献。今天,乡村的面貌逐渐消失,菜地果园已让位给组屋高楼,乡间黄泥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人们去到那里,很难找到乡村的遗迹,唯一能让人们发怀古幽情的,就是早期拓荒者所留下的神庙了。这一间间神庙,是历史最佳见证。 几年前,老报人彭松涛受安溪会馆之嘱托,在该会馆协助下,遍访新加坡郊区早期安溪人聚居的地方,并访问了十多位安溪籍前辈(包括神庙的主持人及老校长),完成了一个《安溪人开发新加坡乡村区》的专题报告。 现在,我们征得安溪会馆与彭松涛先生本人的同意,将这份报告重新整理,摘要发表,以帮助人们了解新加坡早年乡村区的开发过程。 家乡匪乱相率逃亡 新加坡各族移民,以华族居多,占四分之三,而华族之中,则以福帮为多,占50%;而福帮之中则以安溪、南安二县为多。新加坡的乡村区,大多数居民是安溪人与南安人。据估计,在战前安溪移民有两万多人,都属单身汉,散居在各乡村区。这两万多人则成为新加坡开发时期主要劳动力。 自1819年新加坡开埠至1910年这90年中,新加坡一般乡村区,虽被有钱人购作树胶园,但都无法开垦,因为缺乏劳动力。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未能建立中央控制力,各地土匪如毛,尤其安溪是内地县份,土匪最多。因此,安溪人民相率逃亡海外,而以新加坡及柔佛、马六甲、森美兰、雪兰莪四州府为主要移居地。到了中国抗战开始,中国发生抓壮丁惨剧,又造成逃亡高潮,于是更多壮年,相继来新加坡,投靠亲人。 这些来自乡村的年青农民,正为新加坡乡村开发时期所急需的劳动力。从今日新加坡建筑业与制造业找不到充足的熟练工人,而感到困苦情形,推想七八十年前,找不到劳工以开发胶园,那些拥有园丘的业主,其痛苦可想像得知。安溪与南安青年农民之到来,大受欢迎。 可以说,自1911年起至1960年新加坡自治建国之前,这一段整整半个世纪,是新加坡乡村区开发繁荣时期。而这半个世纪的开发重担,多由来自安溪与南安的年青农民所挑起。 早期水客引带新客 当年南来的新客,主要靠水客引带。 据今年75岁的陈裁衣先生说,他的祖父陈履迦,就是担任水客的工作。 所谓“水客”,亦称“走水”,就是替各地区的乡侨收集“批银”,亲自搭船,返回中国乡下,到家家户户去分发,然后取回家信,及引带新客,送到各州府各甘榜,交给他们的亲人。 “水客”与“走水”这个名称的来源,大概起于他们的工作,是长期在七洲洋(南中国海),搭船在水面上走来走去而称的吧!这是汇兑业未发达之前,寄递侨汇的主要方法。据刘澄清先生在安溪会馆50周年特刊《邑人经营之汇兑业》一文中说: “查在未有此民信汇兑业之前,侨胞汇款,乃靠水客处理。其办法系水客在此间订有固定客栈住址。汇款可将所寄银物信件存放客栈,逢有水客来往,由客栈交其带回国内,按址派交并收回复信,交与寄件人。水客往返需时数月,大约每年只有一两次。” 这些水客同时把新客引带来新马,交予其同乡同宗所开垦的乡村。 陈履迦在七十多年前去世,时年七十。现在他的寿一百四十多岁。如以二三十岁任水客推算,那是距今一百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很多人由他引带南来,至今仍感念不已。 各姓供奉家乡祖佛 中国自称华夏之邦,邦外地区都是夷狄番地。来南洋,则称为“过番”,久居南洋的华侨,被称为“番客”,新来的华侨则称为“新客”。不论是老客还是新客,在战前大家都自视为客人,把新加坡当为客地,没有落地生根的意念。 战前许多胶园没有人打理。所以一般园主都欢迎胶工在园内搭砂厘屋居住,亦欢迎旧客招揽新客来住。据陈福孙先生说,在胶园低湿地区即开辟为菜园,种植蔬菜,开辟池塘种浮萍养猪。因此,无形中同乡同姓,分别在新加坡各甘榜聚居。 据陈裁衣先生说,当年村区,系一片荒地,只要你肯开垦,地牛(土地局稽查员)来巡视,要你去领地契,一份要交五块钱地价。但大家一见地牛到来,即相率避开,让他找不到人。 不要地契,在今日是不可想象的事。当时他们说:“家乡一平静,我们就要返去;那么衰,在这里替红毛添丁。”早期的移民,热爱自己的家乡,认为远适异国,离乡背井,是可怜的事。 可是家乡自民国初年至抗战爆发,三十多年间,长期受土匪扰乱,一回家乡,就被勒索敲诈,甚至有生命之危。于是大家都不敢回去,而久居下来,成为开发新加坡的大功臣。 那时大家聚居在各甘榜,生活上依靠宗亲和乡亲的互助,精神上则寄托神明的保佑。所以各乡各姓都将家乡所供奉的神明,奉来此间供奉起来。并且以家乡宫庙的名称,名此间的宫庙。 神明的圣诞,亦依家乡惯例,演戏宴客,把同乡与邻乡老幼都请来,庆祝联欢。现在从神庙名称可以追溯得知是属于安溪某乡某姓所聚居垦殖的地带。 据安溪会馆常务委员及产业信托人傅新春先生说,当年开发乡村的乡亲,除了自己勤苦工作而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神明的保佑。俗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鉴察你的一切。凡祈求神明保佑的人,心地都是善良的。这些乡亲,就是抱着善良之心,与勤劳精神,默默地开发新加坡乡村区。 神庙戏台创办私塾 每座神庙,都建有宽敞的戏台。这些戏台相当于现代学校一个大课室,可容纳三四十名学生,各戏台在非酬神戏期间,即成为启蒙教育的塾馆,台下则成为办公室。 裕廊安溪城隍庙的戏台,即为怀南学校的前身。曾任怀南学校董事长的白春晖先生,在安溪会馆50周年特刊所撰《邑人对新加坡教育的贡献》一文,对安溪人协助发展乡村区教育,有很动人的叙述: “各村区最初之教育,即设于神庙前之戏台。由一位教师,教导二三十名学生之改良私塾。所谓改良私塾,即教授三字经与四书而外,还兼授新式学校之课本。 “在三十年代新加坡乡村几乎没有一间新式小学。当时华侨中学已经设立,竟然收不到大量学生就读。每年只六七名而已。 “最早的一间乡村学校,是由邑人蔡金超、陈任尊、蔡祯祥等在1927年于荷兰路六喱所创设的励群学校。聘请邑人易毓坤先生任校长。” 三十年代由安溪会馆领袖林庆年、庄惠泉、沈士民、萧文泽等各处乡村区鼓励各区戏台私塾,合并创办小学,于是各乡村学校,始纷纷设立。不足经费,由会馆领袖,四处募捐补助。 创办数十间乡校 据曾任汤申路新民学校校长20年之林荣校长,于安溪会馆30周年纪念刊发表的《邑侨教育概况》一文报告:安溪会馆在战前与战后,支持乡村华校,达22间之多。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以下是一份简表: 创办年代 校 名 校 址 董事长 安溪邑学生 备 注 1927 励群学校 荷兰路 蔡金超 80% 1928 明伦学校 淡宾尼 陈金福 45% 1930 万礼学校 万礼路 王登奈 50% 1931 全民学校 中峇鲁 刘木荣 12% 1933 孺廊学校 裕廊路 黄二甲 70% 1933 怀南学校 西海岸路 白春晖 64% 1934 崇文学校 励农村 陈龙飞 66% 1935 裕群学校 裕廊路 李准炎 16% 1936 醒南学校 裕廊路 阮鸿章 63% 1937 洛阳学校 裕廊路 罗瑞萄 60% 1937 培德学校 裕廊路 陈水来 49% 1937 介谷学校 河水山庙巷 陈丙丁 22% 1938 育贤学校 兀兰 合并新民 1938 辅华学校 裕廊路 陈锦华 60% 1935 克明学校 荷兰路 林清泉 44% 1939 新民学校 汤申路 周万成 42% 1941 兴华学校 兀兰 合并新民 1941 启华学校 淡宾尼 白平 60% 1945 新民学校 兀兰林 振益 30% 1946 培童学校 乌鲁班丹 谢文返 50% 1946 育正学校 淡宾尼 廖顺和 40% 1947 中立学校 汤申路 林拱河 50% 新加坡有不少会馆创办华文学校,但多属于省级会馆,而所办者只一校或二、三校,最多为福建会馆,战前办三校,战后增至五校。而安溪会馆以一县之人力,竟支持22校,实在不简单。战前与战后初期,殖民地政府对华校都不予补助,让其自生自灭,甚至不欢迎私塾合并为新式小学,希望华人教育停留在落后的状态。战前南安会馆主席侯西反先生到乡下鼓励私塾合并为新式小学,竟被驱逐出境,即是一例。 安溪人对子第教育在乡下静静地进行合并私塾为小学,没有惊动殖民地政府,终于在战前,创办了18间小学。战后又多办了4间,全部在乡村区,与其他会馆创办者都在市区而论,其意义又大不相同。 据林荣校长报导,安溪会馆所支持各乡校1952年概况如下: 除上列22校外,尚有淡宾尼之育正,樟宜之平仪,韭菜芭之侨南,海南山之启育,汤申路醒侨、陈牛弄振中、裕廊路树群、培华、光华等九校,均为安溪人所独创或合创者,共为31校。 这些华校经费不足;每间每年要差数千元,其筹募的责任,而落在董事身上。据兀兰林振益先生说,除董事每位每月一定要认捐多少而外,其余则聘请赞助人,市区的人士也拉来做赞助人。这些工作,都要董事去奔跑。 当年做华校董事,既要出钱,又要出力;不像今日之董事,或咨询委员,是一种荣誉职位,大不相同。 安溪会馆于1955年在快乐世界举行游艺会为15间华校筹募经费,各报免费为大会出版特刊,轰动全岛。 就15校名单研究,除停办者外,有多间没有参加筹款之列。据白春晖先生说,主要是因为主持校政之董事长及校长已非安溪人担任,没有联系的关系。 由15校数目来讲,亦是惊人的数量。故当时对筹募大会,新闻界与各界人士,都予大力支持。当年各乡区小学,安溪籍子弟,只占五十巴仙左右而已。在五十年代,乡村区已发展为各族各帮混合开发状态,而安溪会馆之全力为乡村学校之发展的努力,为各帮人士所敬佩。 开垦全岛一半耕地 安溪人在战前散居新加坡乡村区范围极广阔,我们可以说:新加坡一半园丘土地,是由安溪农民,流了血汗翻开掘垦的。想到今日新加坡许多新镇组屋区原来的乡村地,是当年由安溪籍的前辈用血汗开辟的史实,我们要向他们致予无限的敬意。 我们就其最密集居住地区来介绍,有下列各区: 东部区——樟宜路、淡宾尼路。 东北区——韭菜芭(翡珑山下)、葱茅园(大成巷)、励农芭(罗弄泉)、水涵路九条桥(宏茂桥)、福山亭(汤申路)、五百间(顺福路)、光明山(汤申路)、红毛丹(汤申路)、乌桥(罗弄古古士)、角头后(杨厝港)、陈牛廊(谦福路)。 南部地区——河水山(中峇鲁、合洛路)、四脚亭(金殿路)。 西部地区——大港内(荷兰路)、杨桃园(西海岸路)、裕廊路自七条石至十七条石(11公里至27公里半)、大士村。 兀兰油池村的开发 兀兰11英里至12英里(17至20公里)这一带,在七十多年前,为一片荒山,由安溪人龙门林氏乡亲前来开芭种黄梨,才逐渐开发起来。主要的功臣是林金铁、林镇论两兄弟。 据今年74岁的林振益先生(镇论翁的公子)说:他的父亲开垦时,每英亩每年交纳地租两元,你能开垦多少,任由你的气力去开垦,不受任何限制。他的父亲事业最高峰时曾开垦达53英亩之多,其垦殖的机构名“龙安居”。 43年前,林镇论翁另创“龙安”号,经营建屋及胶园生意。林家产业两次火灾,损失很大。 现在11哩半处,成为很热闹的市场,杂居各族各帮之住民。四十多年前,仅有林家在开发。 《民报》记者坤才君在1982年4月11日有一篇特写,报导林振益先生的事迹。那篇报导写得很详细。称林先生为林合安,油池村村长。“合安”是继“龙安”之后店号。 林先生说,他与政府部门很熟,这里有什么事都由他去交涉请求,没有什么村长之名义,“村长”这是民报记者“封”给他的。 在1927年殖民地政府在兀兰建了三十多座储油库,是全岛最早建立的油库。因此,华人称之为“土油城”,战后才改称为油池村。 兀兰是火锯厂集中地,有三十多家锯木厂设在这格兰芝河旁边。今日的兀兰不仅是油池村,而是一个工业区了。这地区六七十年前,却是由安溪龙门林姓斩青芭,开发而来的。 在兀兰一带,战前有育贤、兴华、培明三间小学,都为安溪人创办的。兴华校长为安溪会馆前任总务陈筠青先生。这三间小学在战后都停办了。 1945年9月日军一投降,兀兰立即创办一间大规模的华文小学——新民学校。创办人为林镇论、李桂举及许添和三位先生。林镇论去世之后,由林振益先生继任董事长,至前年始告退休,由苏晋兴先生继任。历任校长为胡嘉惠、李蚌珠及林东彦等三位安溪同乡担任。 新民学校校景优美,学生一度八百多名,为新加坡北部地区著名华校。林先生说:在他要退休时,利用该村中元会标盾牌义举,募得三万多元。除了进行校舍修补外,还剩了一万多元储存在银行里,作为该校今后之维修用途。林先生光荣退休后,荣膺该校董事会顾问,继续为教育作出贡献。 汤申路上段的开发 从汤申路上段四英里(公里)开始,到六英里半(11公里)的两旁地带,是安溪人密集开发的地区。 单说这一区由安溪人所建的神庙,就有阜龙宫、七寨庙、通淮庙、广寿堂、蓬莱寺、龙山宫、九峰岩、镇南庙与中亭庙等。所办的学校:有启育学校、新民学校、醒侨学校等与中立学校等。 在汤申路上段与布莱德路交叉处,有一座建筑相当规模的神庙,即安溪田头黄姓人士供法主公的阜龙宫。安溪田头乡有一座阜龙宫供奉法主公。此宫据说即黄环在一百年前自安溪田头乡抱来法主公金身后而捐资建立。于1972年重修,黄则箴任建委会主席。 守宫的是84岁的黄六一老先生。他于七岁来新加坡。其父亲黄文怀即在阜龙宫附近振兴公司树胶园内工作,每月薪水三元。50年前附近均为胶园,胶工多为田头黄姓与南安象运乡王姓。 阜龙宫有两幅对联,以法主二字冠首: 法在福州九龙岩化身, 主来天下保佑太平日。 另一联: 法力无边徒步跣足驱邪祟, 主持有赫披发缨冠保万民。 传说:法主公为宋代人,姓张。他与萧洪三位结为兄弟,到永春桃源洞修炼,精通法术。后到九龙潭除蛇妖,萧洪二位丧生。张到泉州请吕纯阳仙人借予宝剑,终于除了蛇妖。后又跣足披发,为永春拒迎王爷。故其塑象则为披头散发,跣足、擒蛇、其脸相有红色、赤色、黑色三种。阜龙宫数尊金身,则各色都有。两对联显示法主公之特性,泉属各县普遍供奉。 此宫每年演戏庆祝三次,三月初三上帝公圣诞;七月廿三日法主公升天:八月初八日纪念(此日之纪念意义待查)。1972年参加重修工作者,包括黄、王、李、洪、周、陈、苏各姓,非仅田头乡人。每次庆祝,筵开百席,至为热闹。 宫前之戏台,过去亦为私塾。黄六一先生即在此台上读过书。不过,此处私塾没有改变为小学,战后就停办了。 汤申花园俗称五百间 安溪人所建的广寿堂与通淮庙均在汤申律五条石(八公里,俗称海南山)之顺福路两边,各据一小山头对向。几年前因政府发展建屋用途都被拆除了。广寿堂迁至汤申路十公里与镇南庙合炉;通淮庙迁与九峰岩合炉。 广寿堂于1931年由安溪洋内乡傅伯春翁(亦称伯春)发起,联合傅姓同乡募集款项购地建庙于次年完成。供奉保生大帝、天师真人、樟三相公,与故乡洋内广寿堂同样。 广寿堂于1968年改建为瓦屋,1975年重修,至1984年2月22日被拆迁。现香火移至盒巴汤申路十公里处之镇南庙。镇南庙为登虎榜傅姓所建的神庙。 广寿堂原址背后由私人发展商业建了五百间新式排屋名汤申花园,故俗称五百间。 傅伯春即著名箱运公司“傅长春机械”董事长傅新春先生的尊翁。他一家即自汤申路发展起来。据傅新春先生说,他的父亲约于七十余年前来新。初在其四祖叔农园工作(在义顺),再转至安溪上地乡胡绪哇所创设在红毛丹格之合成兴杂货店工作。 几年后伯春先生回乡结婚,回新后再申请其妻南来,创设一农园。在附近饲养禽畜及种菜(多种萝卜)。白天在合成兴店内工作,晚上帮忙掘地,及雇用短工帮助。夫妻合力,勤俭经营,数年后在汤申律七公里处碧山亭路口自创新成春杂货店。其东翁胡绪哇亦甚支持,附属吊桥头杂货头盘商,供应其货物。其二弟伯地,三弟朝宗,因故乡土匪横行,不能容身,亦相继南来,帮忙管理杂货店,同时奉来故乡洋内广寿堂保生大帝正金身,在新加坡广寿堂供奉。 自杂货店有两位弟弟帮手后,接着再做收集树胶买卖生意,同时包租许中庸树胶园(在合春格)及租大芭另一树胶园雇用工人割胶(多雇用同宗乡亲新客)。 不久,傅伯春又担任在红毛丹格陈齐贤的长利园大园丘之总管,管理园内全部事务。以后故乡宗亲南来尚无职业者,则介绍在园内锄草割胶。继而代向园主要求,在园内空地建亚答屋居住,逐渐在园内低地种菜及饲养禽畜,有机会再向外发展。因此从汤申路七公里到实里达安溪人聚居很多。 借戏台开办启育学校 广寿堂庙宇建成后,傅伯春鉴于同姓外姓乡亲聚居渐众,子弟无处求学,乃于戏台开办一书塾,名为启育学校,请上地乡胡孙文老先生任教。对求学学生收取微小学费,不敷之费用由傅伯春全力支持,至傅伯春及胡孙文相继去世后,无人继任而停办。 在汤申路上段,惹兰仄拉(21,THOMSON ROAD,OFF JAIAN CHERAH)供奉清水祖师。战前由安溪人林春生迎来清水祖师香火。原供奉于红毛丹格。战后由林本种、刘发超、林拱河、柯秋水等位发起,在现址建立蓬莱寺。1951年开始,聘请印实法师为主持。1955年花了两万二千多元重建,成为后来堂皇之寺庙。 惹兰仄拉此处12英亩土地,系安溪蔡二水产业。他的母亲瑞心姑是一位信佛甚虔的斋姑,她献此地建寺。 印实法师于寺后建清念纪念堂,纪念他的师傅,1972年再增建福泉寺。 蓬莱寺于1979年注册为非营业性之有限公司(HONG LAISZE LTD),是年11月9日批准。每年正月初六日为祖师圣诞,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甚众。 在汤申路上段十公里处,俗名红毛丹格。供奉三代祖师,为安溪上地乡与洋山乡胡姓同乡于甲寅年(1914)所建立,距今七十余年。 所谓“三代祖师”即安溪人最尊敬之清水祖师,他的尊号极多,如灵应祖师、显应祖师、三坪祖师、涌泉祖师、昭应祖师、蓬莱祖师、安溪祖师、麻章上人、乌面祖师、辉立祖师。 红毛丹格之所以成为上地乡胡姓同乡聚集最多的乡村,主要得力于胡绪哇之领导。他于1906年南来在红毛丹格开青芭,从事种植,乡人得他的帮助,聚集越多,于是在1914年将故乡九峰岩供奉之三代祖师亦迎奉南来。九峰岩即成为最早之安溪胡姓同乡同家集会中心,胡绪哇即成为一族的家长。 胡绪哇后来在红毛丹格创设合成兴杂货店,继而创设合成兴米郊于市区,再进而到柔佛开垦种植,大获巨利。他对乡亲之提携扶助,及捐献学校教育,有很大贡献。 九峰岩于1947年重建。理事会主席是胡勇生先生。顺福路之通淮庙,于1983年亦迁入九峰岩合并一炉。后来设立一个“通淮与九峰岩联合会”,主席亦为胡勇生先生。 在庙前戏台曾供作醒侨学校校舍。 镇南庙为安溪登虎榜傅姓同乡所建,供奉关帝圣君、清水祖师及保生大帝,位于汤申路六英里半(101/4公里)之山林中,环境至为幽静。 此庙建于七十多年前。1975年重建。 由洋内傅姓同乡在海南山所建之广寿堂,受发展影响,于1984年迁入镇南庙合炉。原在广寿堂之守宫者叶朝吉老先生,随广寿堂过来守护镇南庙。 1975年重修之捐献姓名,包括傅、林、苏、胡、沈等姓,可见此庙现非傅姓一氏之家庙,而为众姓供奉之神庙。 百年前来乌桥垦植 中亭庙建在惹兰古古,俗称乌桥。丁未年(1907)由安溪大墘乡林姓宗亲所共建。庙内有一对联: 大墘乡里多福地, 林氏家族满英才。 中亭庙为安溪大墘乡的乡庙,供奉朱、邢、李三王府及顺平圣侯。每年十月初三日为酬神节日,一月初五日为上帝公圣诞,这两天有盛大庆宴。此间亦于此日演戏庆祝。 据林玉树说,大墘乡林姓乡亲一百年前即来乌桥一带垦植。他的祖父林致东为最早的一批。当年前辈,也将大墘乡中亭庙供奉的朱邢李三王府,也迎之南来。 玉树先生听他祖父说“清水岩神像掉下一块樟木”,于是他请泉州雕刻佛像的工匠雕了朱、邢、李三府大人圣像供奉中亭庙,剩下一小块又多雕一尊邢府大人。当年林景怀、林致乞与林致东三位,即将这尊邢府大人金身,抱了南来,供奉在乌桥,盖一座亚答屋为庙。至丁未年(1907)始改建瓦屋,亦称中亭庙。 这尊神像竟于1971年旧历六月初十日被贼徒偷窃。那年窃佛之风极盛,中亭庙无人看守,金身全数被偷。现在金身,是1972年请人雕的。 当年在乌桥一带种植的人,都发了大财,但大家都将钱财寄回唐山“买田园,起大厝”(大厝即巨宅)。林玉树的祖父林致东,当年经营的黄梨园,规模相当大,拥有十余对牛车。他本想在此置业,被叔父林景怀(玉树之曾祖叔)斥骂。 从这点可见当时的乡侨都以中国家乡为落叶归根之地,并阻止后辈,不可作久居之思。 林来发的父亲林景妹,种莞荽,获大利,购下中亭庙现址四周地皮八英亩半,他捐献其中三分之一地段予中亭庙。 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不景气,这时,当中亭庙炉主的要付上大笔负担,无人敢接受。于是在1934年设立一个委员会,由总理林建春、副林致木,司理林致御、副林来发,财政林拱河、副林拱獭(玉树的父亲),筹募一笔基金。于是后起才有人敢当炉主。 新民 醒侨 中立三校沧桑 汤申路上段这区域的华文小学,战前有启华、益群二校。战后新民路有新民小学,红毛丹路之九峰岩内办醒侨小学,及乌侨中亭庙内的中立小学。 这三间小学都以安溪人为主干而创立。新民小学是利用日军之仓库改建而成。1946年成立时,第一届董事长李福星、副董事长胡绪哇、林来发,均为安溪人。聘请林莩景先生任校长。 九峰岩之醒侨原为第一分校,中亭庙之中立小学为第二分校,行政经费均统一。这关系维持数年,由于每年各校不敷经费甚巨,要董事筹募。于是各校分开,各自筹募,李福星主持新民,胡绪哇主持醒侨,林来发主持中立。此间由合分之过程,足以反映当时乡村学校经费之困难。当年任董事的都要出钱又出力。 政府对新民学校已拨出新的校地,离新原址不远,另建立新式校舍。 新民历任校长有六位:即林莩景、杨炳东、周维、黄种稳、林荣、张建昭等位。后三位都是安溪人,其中以林荣及张建昭二位校长任期最久。张建昭校长从开办时即任职该校,一生三十多年宝贵时间,都贡献予新民。故南洋商报于1982年9月4日特刊专稿,予以褒扬。 中立学校于1949年与新民分开,行政独立,由林拱河先生任董事长。至1953年聘林静联先生任校长,并准备与醒侨学校联合扩建校舍,筹得一万多元建筑费。后因故而作罢。是年获得殖民地政府给予丙等津贴,1957年给予全部津贴,学校经费至此始有着落,后因受环境发展影响,住民已全部迁往他区,中立学校于1980年停办。仅留校名在戏台上,供人追忆。 中亭庙的戏台,在1929年开始,即利用作为教室,创办改良私塾,名普育学校。先后聘请王夫士、林子声、林艺忠三位教师任教,学生三四十名。 至1937年,始更名为中立学校。 罗弄泉原名“励农村” 在布莱德路与实笼岗花园之间地带,原称礼弄芭。据陈裁衣老先生说,他在这里住了六十多年,战前此处均为安溪东洋陈、东溪五保、坪内陈与同美陈等乡侨民,数十家而已。后来,为了避战乱,市区各帮各县人家逃入芭地,才有别帮的移民。 当时有些经营黄梨园失败者,其园地拍卖。拍卖之马来话为LEIONG,于是有礼弄芭之称。 中国名画家徐悲鸿在日军轰炸新加坡时,曾从市区逃到弄芭崇文学校避难。他觉得礼弄芭不雅,为之改了一个“黎陇坝”之名。日治时不少人也用过这“雅名”,但总觉不顺口,于是取一个“励农村”之名,音义都顺了。后来开避了一条大道名LORONG CHUAN(罗弄泉),但当地人仍称之为“励农村”。 天公坛是励农村最早的神庙,供奉玉皇上帝。 现在宏茂桥的崇文学校,战前设在天公坛内。 石竹庙为安溪东洋五保人士供奉武德英侯的神庙。在安溪故乡有石竹庙,据说是处有竹自石缝中长出,每年可从竹丛中选出一枝特长者作旗杆。 安溪五保,即罗、陈、李、刘、洪五姓。战前由陈晚自石竹庙抱来武德英侯金身,供奉其家中,后陈春金继承供奉。每年阴历三月十六日圣诞,十五日就开始演戏庆祝。 庚戍(1970)年陈春金住屋拆除,始在天公坛旁边,建立新庙,毗邻一起,仍由陈春金主持庙务。 在石竹庙内,同时供奉被拆除之安山庙(镇武黄姓所供奉舍人公)龙镇宫(三和苏阿金建,供奉显坛公)。过去神庙实在太多,后来受发展影响,政府于是将数宫合为一宫。现在之石竹庙与天公坛即合建一宫。 在励农村另一神庙名山宫,甲戍(1934)年由安溪林、苏、张、刘姓同乡建立。供奉朱、邢、李三王府。 此庙原于1908年建于陈牛廊,至1934年始迁此处。 现在从神龛排列五个神庙名称:槟榕馆(供奉朱邢李三王府)、水火馆(供朱邢李三王府)、庆安庙(供奉周池李三王府)、中发庙(供奉周颜郑三王府)、中安庙(供奉朱邢李三王府)。这五个宫庙,都被拆除而将神位列在名山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