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敦仁(913-975)初名雄本,字君泽,号清隐,清溪(今安溪)开先县令。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祖父缵于唐末从王审知入闽,是审知军中的前锋检点使;父世隆任兵曹录事参军;叔父世修为行营兵马使。敦仁出生于福建,自幼聪明颖悟,甚得祖父的赞尝:“兴吾家者,必此儿也。”从他出生至二十岁这期间,闽国相对稳定,为他造就优秀学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是当时流亡闽国的中原士大夫徐夤的学生。良师出高徒,学问渊博,尤善作诗,与郑缄的文,林滋的赋,时称“三绝”。青年时代颇有抱负。曾“五辟”授以官爵,都予谢绝。后周显德二年间,开创清溪县一级政权,詹为首任县令,时年42岁,正是壮年时期,风华正茂,爱民吏治,清慎廉谨,有功德于民。在任二年左右,为期虽短,却留下极好影响,千百年来,一直为邑民所称颂。
詹敦仁政绩颇著。兹将考证所得略述于下:
(一)艰苦创业,勤俭建县。安溪建县距今一千零三十三年,县治所在地是他亲自择定,在他眼里所谓“地灵”必人杰也。要不是詹氏莅任,安溪置县,诚然会推迟一步。它的建治有利于加强领导和各方面的发展。他是弃大官而就小吏。原来清源节度使留从郊要授以五品官,他不当,而求监小溪场(今安溪),他一到来,“既嘉山川雄壮,尤喜人物伙繁。”认为有建县的条件,即写建县申请报告,呈报郡太守,获准。万事开头难,艰苦经营。没有县衙,利用农闲,发动军民义务共建,“当三农收敛余暇,适二营番戍休闲,便近之户,役止三日,而民不告劳;筑作之工,计不逾年。……屋不华而加壮,寝仅足以为安。”他不是大兴土木,既不劳民又不伤财,从简陋出发,只是“寝仅足以为安”,在封建社会里能有这样的父母官,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发展生产,人民安居落业。五代十国,在历史上是灾难最深重的时代,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战乱不休,赋税繁重,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可是安溪在詹敦仁任内能有“荷畚执筐,各安职业”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且能够“耕破云山几万重”,山地梯田的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现在佛耳山所遗存的层层梯田,足资我们探讨他诗中所反映的与实施的一致性。他不但注意农桑的发展,并重视造林、绿化环境。县衙建成,利用空地栽花种树,在县城和沿溪岸边遍植垂柳,加固堤岸。清嘉庆间教谕谢金銮,到安溪上任,看见满城浓茂的柳树,感慨万千,在东岳寺写下一对联,上款:“座上绿垂詹令柳。”可惜不知何时砍伐殆尽矣!他当县官造林,当老百姓也不忘造林,坚持不懈。一千多年前的安溪,遍山是森林,他为什么要造林呢?他的《行山吟》可以给我们作解答:
一片青山值万钱,牧童笑指有牛眠;
我来多种松杉木,绿荫苍苍不计年。
他不仅大力种松、杉木,并在多卿遍植柳树,还写一篇《柳堤记》,叙述插柳经验和其利用。据县志载:“税有竹木”,无疑安溪在五代时期,是靠征收竹木税,作为县财政的主要收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詹令,早就懂得念“山经”,抓住安溪的特点,明确山的价值和利用。这一点是足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城乡经济。五代时,王延彬和留从郊先后统治泉州时期,都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安溪在当时是泉州港对外贸易商品重要生产基地。据詹敦仁《新建清溪县记》载“民乐耕桑冶有银铁”。此外还有茶、醴、葛布等,是当时运销国外的著名产品。根据近几年的考古调查,发现珊屏、祥华、青阳、福林、南斗等十多处银、铁冶遗址,规模相当大。无疑是适应对外贸易需要而发展的。它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于是“坐肆列邸,贸通有无”的市场也相应开拓,这是安溪一千多年前对外开放,带来的繁荣景象。是与詹令“召民诲谕”分不开的。
(四)倡导文教,培养人才。詹敦仁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一到任经过调查,发现安溪“业儒者寡”,乃大力鼓励办学读书。请看他“召民诲谕”的一段话:“敦仁不能远引古者之说以为谕,请以乡邦之事而昌言之可乎?尔闽之初,人未知学;自常公观察以来,有欧阳四门者出,岂曰彼能而我否?孰谓昔有而今无?盖未然者,犹有所待而然,未至者,当有所勉而至。齐变至鲁,鲁变至道。盛事鼎来,以答山川之灵;雄名日起,以续龙虎之号。曰教之,令固不敢不勉;而从令之教,尔邑之人当交相劝勉,以副令之愿望。”这段话很感人,苦口婆心,谆谆劝勉,鼓励大家,努力办学,殷切希望安溪能培养出登龙虎榜的欧阳詹式的人物来。
詹敦仁不但劝勉培养人才,也是开安溪一代诗风的先驱者。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闽国或泉州和安溪与当时名流学者,政界人物以及释道往来吟咏、唱和屡见不少。著《清隐堂集》问世。他的儿子詹琲,在他培养下,也是一位诗人。孙詹延,重视智力投资,节衣缩食,是一位私人藏书家,建一座图书馆,名曰“聚书堂”。经、子、史、集无所不备。可能是安溪历史上最早一座图书馆。正如詹琲所说:“呼童市酒延知己,坐客无毯为买书”;他们的见解是“有田万顷未为富,聚书千卷未为贫。”这一创举为后来多卿和安溪哺育出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反对分裂,主张统一。五代时期,藩镇割据,争王图霸,战乱不休,人民灾难深重。尤其是历经忧患的詹敦仁,体会最深刻。所以他极力主张国家统一。在福州时,曾上书力劝闽王昶入贡;在泉州时曾面劝留从郊入贡南唐,其奏表詹氏为之代撰。尔后陈洪进割据漳、泉,詹琲续其父志也劝陈纳土宋室,使漳、泉二州免除二场战祸,得到和平统一。詹氏父子的政治主张,于国于民,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是宋咸淳间父子同时封候的一项主要内容。
辞禄就耕。詹敦仁辞去县令到佛耳山隐居,两袖清风,三餐难度。“累日甑生尘,宣尼阨旧陈;主人知我意,吹火作清晨。”受到当地群众极大同情与支持。后来他们夫妇并肩劳动,靠耕、樵逐步发展起来,在他诗中可以窥见一些情况。如《耕》:
两脚收晴趁晓耕,山妻馈饷杂香粳;
晚凉踏月归茅舍,横笛骑牛吹乃声。
《樵》:
樵径崎岖背负薪,放歌且啸不妨贫;
归来饭后闭门睡,鼻息齁齁撼四邻。
像这样的父母官,而且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甘于屈居山林,艰苦劳动,建家立业。在政时又是清廉能干,一尘不染。似此,在封建社会中能有几个?难怪乎,“詹去,邑人思之,为立生祠”,名垂《宦绩》,倾世时,“吏民载道号泣,立像作佛事者七日”。翌年邑民乃改“生祠”为“开先庙”祀之,南宋间最高统治者又勒赐“灵惠庙”以示永远纪念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