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中乡世科村在清代乾隆年间往台者有:郭行颂、郭行中、郭行耳等。道光年间(1821-1856)即开始有人往台肇基。据《龙俊郭氏族谱》记载:先后去台者有:郭学响、郭亚公、郭行就、郭行观、郭行达、郭正圭等人。其中郭行观先生于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赴台教读,纳宠定居传代。随后又带其胞弟行就先生往台。族谱记载:“行观公、世科六房条仁公长子,讳并生,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廿二日丑时生,卒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初二日未时,寿60岁”。该村塾师林玉书为其立志曰:“郭先生行观公学富青箱,才高黄绢,字法肖手,钟玉诗情争光于元。吏部主政蔼士先生极雅重之,蔼士先生坊上扁联皆先生手书。平时所有蔼士先生联字单条大半出自先生笔。后往台教读,纳宠暂居,桑梓未尝忘也,诗书仍不辍也。然先生过台已久,余是年始主席于斯,只见其所遗字法诗文,知其学问而已,品诣未之识也……”。按族谱记载:“郭行观公妣陈氏女娘,鹏都人,生嘉庆二十年(1915)十月初七日辰时,卒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初十日亥时,寿八十六岁。男:忠川、忠取、世禀。在行观先生去台时均在襁褓”。又载:
“庶妣涂氏玉娘(台湾人),生道光四年(1824)十月廿五日丑时,卒光绪四年(1878)三月十三日酉时,葬台湾,寿五十四岁。子郭世,留台湾”。按年限推算,郭行观先生在台教读三十余年,先生去台时间应是道光16年一22年(1836-1842)年间。先生比庶妣涂氏早卒六年,而先生遗骸归葬故乡是庶妣涂玉娘与其子郭世以后运廓回乡。族谱记载郭世留台、与涂氏生卒时间的材料是在民国廿四年(1935)由台寄回的。根据族谱资料分析,涂氏死后其子还同其同父异母兄弟,忠川、忠取有书信来往(或者有回乡探亲)。家乡才知其详情。
郭行就先生是由其胞兄郭行观在台定居后带往台湾谋生的。族谱记载:“行就公生于道光八年(1828)九月初十日,往台、卒莫详,归葬故乡大旗山。郭行就出生时间与其兄晚十六年,可能死后长久时间才由其后代运廓归葬故土,仍往台肇基,没有再联系,故无其他记载。由于人为阻隔音讯,行观、行就的后裔未能完成其父对“桑梓未尝忘”的宿愿。现将《龙俊世科郭氏族谱》所编名、行及郭行观在家乡繁衍后代情况抄录于下,以便识别联系:
民国前修族谱记载名行从十二世起是:
行 忠 信 家 传 孝 友 国 任 贤 良
学 先 诚 正 治 本 脩 齐
民国24年(1935)重修族谱所编名行为:
敦、诗、说、礼、执、玉、秉、圭、品、高、格、贵、各、溢、中、西。
立、仁、兴、让、守、宪、遵、章、德、孚、化、洽、道、进、大、同。
郭行观先生直系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