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南市关庙乡北花村景阳宫和台北市永和景阳宫各有一尊当地人民崇奉的苏公尊王(苏十万),台南市的苏公尊王相传是由我省龙溪县姓卢的族民带去的,现在香火旺盛,当地信士正在寻找该佛祖籍,准备回大陆谒祖进香,其根就在德化。
苏十万,讳一侯,字仁,号留义,排行纶千五,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乡长基村石城)人。官武职忠义军都指挥使,为德化宋末组织义军抗元的著名将领。
苏十万其祖世代仕宋,五世簪缨(注一),幼承庭训勤学经史,长习骑射,熟谙武略。性慷慨豪爽,毅然以高标自恃,名义为重。平生忠肝义胆,诚以待客,温恤贫困乡邻甚多,人皆乐与交游。
正当苏十万风华正茂之时,元兵南下,席卷宋室江山,铁骑所至,血腥镇压。南宋咸淳十年(1274),元军迫近临安,朝廷危在旦夕,下诏天下忠臣义士勤王。苏十万捧诏愤慨激昂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吾祖世食宋禄,那忍夷虏铁蹄践踏!正宜精忠报国”。遂聚邑中豪杰,仁人志士,募举义兵,以今长基村罗城寨、南埕村天平城为据点,屯兵积粮,自己尽捐家资充作军饷。顿时,肖田、蔡径、涂坂、相安及全邑各里乡民纷纷响应,参与义兵行列,统属苏十万指挥,遂有“一呼十万”之称。正当集上万精兵赴援朝廷之时,有人劝之:“今敌势方炽,破京城掠内地,君以万众赴援,何异驱羊扑虎乎?”十万义正词严答之:“夷虏入侵,黎民遭殃,驱凶虏收河山乃义战壮举。古云: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力济,国家养育臣民,今日有难,自当竭力报效”。兵至半途,惊闻临安失陷,张世杰、文天祥扶二幼主赵昰赵昺退至温州。苏十万一同接驾入闽,共扶赵昰即位于福州,改元景炎,苏十万受封为殿前都指挥使,匡扶宋室。直至闽陷入粤,赵昰、赵昺二帝相继而亡,苏十万不屈,突围返回德化,在七台山的彰武寨和天马山的岭头寨再聚义兵,利用山区丛林茂竹地形设防,用“竹林弓、蓬丛箭”的伏击战术继续抗击元军。元兵持诏招降,苏答曰:“吾身为宋将,愿决一雌雄,死而后已,安肯屈事求荣乎!”后因兵穷无援,在七台山水府被围混战阵亡。这支义军方全部溃散。民国版《德化县志》载:“被刺挺立不仆,血渍石上朱殷不灭,”时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苏十万之子道隐避乱至本邑山坪(今划归大田县)开基。
元朝定鼎之后,为缓和人心,敕封苏十万为武烈苏王,谥师汤,妻王氏赠一品夫人,随苏十万壮烈殉国的苏氏族亲,受谥封称号者达四十一人(注二)。邑人感苏十万忠义节烈,相继在水府和隆泰宏祠、双翰和大田屏山立庙祀之。明洪武三年(1370)诏封为武烈尊王,立武烈届永祀。
后人在庙中立言:“不负心顶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万何妨称兵称贼称霸称王”。清进士李道泰对之:“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炼千迥自成可鬼可人可仙可佛”。
清县令鲁鼎梅吊以“十万横磨剑气吞,英雄成败未须论;一拳石染生前血,几笔乩游死后魂”的诗句。
同治己巳年邑人陈昌德在宏祠苏王庙题写了如下楹联:
“节烈绍武缄(注三)七载戈兵延宋室
忠贞齐文陆(注四)千秋庙貌镇宏祠”
苏十万当年在德化霞碧乡霞山村水府的练兵场遗址和驻兵抗元的雷峰乡长基村罗城寨、南埕乡南理村天平城遗址,1988年5月3日由德化县人民政府颁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见下表
(注一)五世簪缨:《龙井苏氏族谱》载:苏十万为苏氏入闽之十四世孙,苏十万之前五世(即九至十三世),均在宋王朝任职(无仕官名字略)。
(注二)《龙井苏氏族谱》载受元谥封称号四十一人者为:除苏十万父荣祖谥日增外,尚有达尊谥师辅、达贵谥师相、希贤谥师士、希圣谥师诣、统孙谥师皎、绪孙谥师敕、回孙溢师晃、显孙谥师郁、伯威谥师重、伯高谥师远、文发谥师简、章发谥师约、震孙谥师长、仲孙谥师贯、举高谥师明、平高谥师慎、润卿谥师燮、济卿谥师精、总孙谥师让、卫孙谥师压、因时谥师作、应时谥师起、国祥谥师旃、鼎祚谥师旗、经时谥师众、济世谥师衍、望光谥师着、益光谥师誉、民望谥师、时望谥师邕、秉忠谥师握、克忠谥师弼、如云谥师从、如日谥师集、为霖谥师澜、为雨谥师源、汝霖谥师姿、汝楫谥师材、嘉谋谥师劻、嘉猷谥师翼。
(注三)武缄:指西汉名臣苏武和宋代本省同安苏缄。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威武不屈,贬往北海边牧羊,掘野鼠和野草为食,坚持十九年。苏缄,宋宝元元年进士,熙宁四年,出任皇城使知邕州,八年,蛮入寇,陷钦廉,破邕四寨,在得不到外援情况下,苏缄坚守邕州四十二日,粮尽泉涸,坚贞不屈,次子子明、三子子正、孙广渊、直温与缄一同殉难。神宗赞其忠节,赠奉国军节度使,谥日忠勇。
(注四)文陆:指南宋大臣文天祥和陆秀夫,两人均为匡扶宋室抗元,兵败不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