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民国期间德化民众出国概况及其分布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德化县是我国侨乡之一。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初期,就有乡民到南洋一带谋生,此后延续不断。民国期间,由于长期兵灾匪乱,民不聊生,出国避难、谋生的人数达到高峰,是德化历史上出洋人数最多的时期。据永春县《崇道报十八周年纪念刊》载:“永德民众苦于军匪,相率渡洋,虽吴(威)、尤(赐福)恐居民逃走,军饷无所出,乃严禁出口,但五个月来(按:指1925年8月至12月)偷渡南洋者达六千多人”。该报在1930年2月一则大事记中记述:“德化邑中小孩被各部民军掳贩外邑数万名”。《德化双翰苏氏族谱》记载:“民国十七、十八年”由于兵灾匪乱“全族被掳男孩三百人”。上述原因,促使德化大批民众远走异国他邦,其范围遍及全县,偏陬僻壤或多或少,到处都有。浔中乡几乎遍及各村,丁溪村坪埔在1940年以前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人前往国外谋生(注1)。当时,这些历尽艰难、远涉重洋异国的德化邑民,用辛勤的双手积极参与居住国的经济开发,历经千辛万苦才在侨居国得以安家落户,有的加入了所在居住国的国籍。据德化县侨联、侨务办公室1986年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材料,德化县华侨现在国外繁衍有七万零八百多人口(为华侨、华人、华裔总计数,不包括民国前出洋人数及其后代)。其中马来西亚有67510人,占总数的95.8%,居于首位;其次是新加坡2026人;印尼958人;西欧198人;菲律宾65人;越南、缅甸81人。大体情况见下表: 1986年,县侨联、侨务办公室又重点对龙浔镇西门街和浔中、三班、盖德、国宝、霞碧、上涌、赤水、南理九个乡(镇)的六十二个行政村的华侨概况和侨居地进行调查。有760户(以出国时的单人计户)仍与家乡保持有经常性的联系(注2)、繁衍人口达14507人(归侨在国外繁衍的人数不计在内)。大概情况见下表: 从上述材料中明显看出,德化县华侨多数是在1912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出国。史料、族谱的大量记载和调查所获的结果,都充分说明民国时期是德化邑民出洋谋生的高峰时期。在数量上以城关浔中人数最多,三班、盖德、霞碧、雷峰等乡也占有较多人数。三班乡的泗滨村居全县各侨村之冠,现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人数达2301人。此外浔中乡的英山、宝美、丁溪、丁乾;国宝乡的南斗、国宝、格头;霞碧乡的霞山、石室、和春美乡的古春村,华侨、华人数量也较多。这些华侨、华人在国外的侨居、定居地,集中分布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麻坡、昔仔挽、振林山、文律、龙引、森美兰、拉美士、巴生万津、加烘、巴茂、新山、利文打、北根也美、东甲、马六甲、雪兰俄、万津、峇株巴辖、彭亨直凉;新加坡的后港、比比律、玛珆。印度尼西亚的石叻班琅;以及荷兰、美国、菲律宾、越南、缅甸等地。 (注1) 上述资料见1983年12月陈仲伦、徐本章《德化华侨简史》。 (注2) 出国的大批华侨中,(不包括民国前部份),有一部分客故异国他邦,有一部分故乡已无亲人或其他原因失去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华侨归国回乡参加祖国建设,这些归侨及其在外国的后裔都未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