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地处戴云山区,造纸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劳动人民利用当地的丰富造纸资源,就地制造土纸,以应生活所需。因此,纸、瓷、铁在古代素称为德化“三宝”。
根据1961年《德化县志·土特产》(初稿)记载:早在明末,德化的造纸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南埕半岭纸厂,年产土纸约达12000多斤。南安、永春和本县一些手工业者纷纷至此以造纸为主。南安后坑埔林忠(讳名三、俗称纸三)与其胞弟林暹等人成群结队往螺坑(今雷峰)、荐解一带挑纸到仙游、永春等地贩卖。清兵南下,顺治三年(1646)林忠林暹兄弟等率领纸工响应郑成功在南埕天平城和双坑寨举兵,被郑氏封为“德化伯”(见1987年第四期《台湾研究集刊》)“定平伯”(见光绪廿五年《南安县莲峰林氏家谱”),林暹被封为左都督,霞碧石梯岭江森峰亦在七台山起兵相呼应,声势浩大,以纸工为主力的林军,先后占领永春、德化、尤溪、大田、永福等县的部分地区,并于顺治十二年(1655)在螺坑杀死清兵提标后营千总王世爵。显示了德化纸工的力量。
清代,德化造纸业继续有所发展,在技术工艺上也较完备精细,除淘洗、碎切、泡沤原料之外,已开始用石灰进行碱液烹煮。乾隆四十五年(1750),肖坑还出现了专门编制淘纸工具——纸帘的王氏作坊,编制各式规格的纸帘,供应全县纸业生产之需,该族制作纸帘工艺,世代相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代的绮阳、湖头、龙广等地则煅烧石灰,供输浸纸浆。用石灰进行碱液,是制纸工业的一大变革,既加快了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植物纤维分散的更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纸张的质量。据福建省博物馆筹备处编《福建编年史》(1958年11月出版)记载,清末德化已列入全省产纸区44个县之一,并以专产生料纸(原料未经漂白即行加工)为著。全县造纸的纸窟、纸槽、纸窑分布也很广,《德化国宝叶氏族谱》民国三十七年五月版)中《石竹山涉讼记》一文中提到,该村石竹山场为“吾族历代(指明清时代)培植竹林至为茂盛,而山内设立制纸寮厂多至十余所。”清代德化生产的纸曾运销闽南沿海一带及南洋群岛和台湾等地,作为包装纸、卫生纸和迷信用纸之需。清廪贡生连士荃在《浔中竹枝词》就写下:“连山猫竹乱如麻,咒笋成林利有加,槽税轻输纸税薄,一肩贩去海天涯”等纸类外销的诗句。
民国以后,制纸业随着时局的变化,时盛时衰。《国宝叶氏族谱》在记述石竹山纸寮厂时还提到:“迄民国以还,匪氛四起,人皆避寨内,屋宇始见倒塌,纸厂相继停业”。全县一些没倒闭的纸厂仍断断续续生产。民国廿三年(1934)全县生产海纸5200担,还有数量不少的根纸、板纸(均用于包装果品食物用)、合联纸(又称连股纸)、云山纸、云古纸、千张纸(用于制造迷信的金、银纸用,每叠1000张、重量20市斤)、上铺纸(簿籍和书写用)、冷水池(即细白的上铺纸,浸纸浆时将竹皮去青,加漂白)等种。民国廿七年(1938)全县有纸槽201处,从事纸业生产人数632人,年上市土纸达6000担,除供应本县外,继续运销闽南沿海诸县。过后,由于产品得不到改良,加上受日本侵华的影响,沿海各县销路日减。正如民国三十一年(1942)福建省政府统计处编《福建省各县区农业概况》(下册)提到:德化“二、三区产竹,农亦多利用造纸。近年来已渐衰落”。民国三十六年(1947)编《德化县志资料·大事记》亦提到:“本县产纸向为大宗收入,惜未改良,销路日见迟滞,迨三十一年(1942),有瑞上乡长陈金星,提倡改良,亲赴沙(县)永(安)考究,归而设厂,制造贡边薄纸,质颇佳美,销路甚畅”。据调查了解,陈金星还派陈发达等三人前往沙县学习制作毛边纸技术,回县后组织纸业生产合作社瑞美公司,制造贡边薄纸,接着铭爱、白叶、肖坑等地也相继生产毛边纸,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所制纸张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往永春、南安、安溪、仙游等县。民国卅五年(1946)四月间的调查:“全县纸厂约有数百家,二区的家庭多赖此为副业,规模大者有合作纸厂,专造毛边纸,供应闽南各县的购用,此外,还有根纸斗纸(火纸)、苦竹纸、上铺纸、书方纸、棉纸、云山纸、海纸、葛纸等出产颇为大宗,而连史纸试验已告成功,惜未有较大规模的工厂以从事大宗的制造。”(见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九日《星光日报》郭高程《德化一督》一文)。
德化制纸程序依季节进行,谷雨后视嫩竹开枝过半之时,即挖竹、斩段、剖片、捆绑入窟,每120斤嫩竹加20斤石灰沤浸,40天后取出漂洗,然后碾碎成泥、入槽加水搅拌,捞去粗丝,加入粘连剂滑叶,即为纸浆,再以纸帘淘舀,厚薄均匀,逐张复叠,而后压水、分拆、晒干,或以焙灶壁焙烤,以松针扫扫平,待干后取下整叠捆扎,依粗细分类,即为成品。舀纸多以秋冬操作,利用农闲作业。
根据不完整的调查,解放以前德化造纸业遍布全县各地,以东北部即今雷峰、南埕、水口、杨梅四个乡为多,其村落有瑞上(今瑞坂)、螺坑(今雷峰)、上寨、前芹、盖云岐、许厝、蟠龙、梓垵、高漈、前锋、肖坑、李溪、潘祠、南埕、半岭、毛厝、昆坂、梨坑、承泽、坂上(今榜上)、久住、白叶、西墘、西山、长基、祥光、梓溪、后宅、云溪等地、东南部的霞碧、硕儒、碧坑、西南部的盖德、林地、有济、三福、上田、凤山、英山、下寮、下坑、上坑以及甲头(今格头)东里、南斗、铭爱等地。
解放前夕,由于遭受匪害,地方不靖,加上纸槽多数地处僻野,纸农不敢开业生产,搁置停废,纸业生产日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