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的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万历版的《德化县志》对德化畲族的习俗曾有一段简述,但其渊源在历史上却未见记载。据1987年统计,全县畲族有蓝、雷、钟三姓149户794人,分居在葛坑乡龙塔村、霞碧乡大溪村黄洋和雷峰乡瑞坂村牛眠茅坂三个地方。本文通过社会调查,参阅大溪、瑞坂畲族谱牒和有关资料,试就畲族来德的渊源,作初步粗浅的探讨。
一、葛坑乡龙塔卓立崎畲族
龙塔卓立崎畲族有蓝、雷二姓。人口57户328人。解放前全部聚居卓立崎,1956年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陆续移居龙塔。现卓立崎只有数户居住。
龙塔蓝姓畲族唯一的文字记载,清朝时所修族谱于六十年代末遗失。据龙塔蓝氏族民介绍,他们的祖先是从泉州马甲凤山分支德化的(今泉州鲤城区马甲乡潘内村坑头)。明末清初,先祖母带子沿路乞讨来到德化。母到岭脚时病卒。葬岭脚长岭(今为蓝氏祖坟)。子先在龙塔下甸后转到白叶湖山脚独户定居,起地名“卓立崎”,意为单居独户。
为查证龙塔畲族的说法,1990年6月8日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人员往鲤城区马甲乡调查。据该乡坑头畲族蓝氏族民介绍:坑头畲族与河市蓝氏畲族同宗。一世祖,生男二(二世)。二世长房生六子,明末清初,二子(三世)去惠安,六子(三世)移仙游。二世次房死后葬惠安与河市交界小岭,其妻带子移居德化卓立崎。坑头畲族字辈排行依次是,珠、明、春、梅、芳、继、廷……。《黄洋畲族宗谱》载“泉州府晋江县双髻脚新寮厝斗乡下宅,二世,忽遭贼火焚烧,举家合族流离失所……”。《惠安文史资料六期》载:“再据河市蓝姓族谱记载,河市七世二房去惠安开族……即在清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
按上述依据,我们认为龙塔蓝姓畲族的说法有一定可靠性。卓立崎蓝姓畲族开基祖可能为坑头畲族二世次房之妻与子,于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逃难来到德化的。
河市、马甲蓝姓畲族均属蓝伯珍分衍的后裔。漳浦县赤岭聚居村蓝氏族谱记载,赤岭五世蓝崇泽卒于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其四子蓝伯珍“移居晋江河市开基”。蓝伯珍为漳浦赤岭“种玉堂”裔孙(六世)。为此,龙塔卓立崎蓝姓畲族源于漳浦赤岭“种玉堂”。
二、大溪村黄洋畲族
大溪村黄洋畲族有蓝、雷、钟三姓。1987年统计,三姓人口70户351人。
雷姓与钟姓,尚无资料可稽,故不知其所自始。
蓝姓畲族乾隆丁未年(1787)所修族谱记载,“祖自浙江入闽,由漳来泉,遗种亦孔长矣,难尽知其详细,论者但即其来永春州德化县黄洋乡书之。其来此处也。大清乾隆丁未年,泉州府晋江县双髻脚新寮厝斗乡等处,房族公议,敦修族谱,适有四房分居来此永春德化县高漈乡居住,奕叶开支,分谱一席。”又载,我祖居“泉州府晋江县双髻脚新寮厝斗乡下宅,二世忽遭贼火焚烧,举家合族,流离失所,致使影像牒谱无存。”“三世祖春念公,号十一郎,避难而行,与世无争,与人无忤,明哲保身,来此黄洋,隐居山林”。“康熙丁卯年(1687)十二月二十日卒葬黄洋高漈。”“四世祖梅意公,号百六郎,生男一。卒康熙丙寅年(1686)正月初九。”黄洋蓝姓畲族字辈排行依次是:
珠明春梅芳继廷
世珍科第占丹青
英雄垂影金枝丽
威武流辉玉叶形
在昔烈臣夸种德
于今三锡善添丁
书声摇曳凌云路
琴音留弹赏月亭
地显南邦祥彩斗
天悬北阙焕辰星
将来岁序应轮转
亘古文章本六经
上述排行与河市、马甲畲族排行相吻合。族谱中还记载其族为“种玉堂”裔孙。从以上依据可知,黄洋蓝姓畲族系晋江县双髻脚厝斗(今泉州鲤城区)三世四房分支德化黄洋的,时间亦是1653年。与漳浦赤岭蓝氏种玉堂亦系同出一脉。
漳浦赤岭(祖祠种玉堂)蓝姓畲族属于以唐朝天授元年(690年)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第一世。二世蓝明德之子蓝采和。就是唐朝时中进士后弃官修道,被后世传为“八仙之一”蓝采和。元朝后期传至二十一世七郎(名炯,号文明)迁居建宁府。后仕元,提举江西学政,生子琛(二十二世)。琛任抚州府临川县尹,生三子;元晦、仲晦、季晦。元亡明兴之际,蓝琛与长子元晦迁居漳州府,漳浦县前亭岭高岑下尾;次子仲晦移居侯官县界内草市头(今福州市郊),三子季晦定居兴化(今莆田)。漳浦以蓝文明为蓝姓漳浦一世祖。二世祖蓝琛。三世祖元晦。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分衍长卿(称祖祠种玉堂,今漳浦赤岭)为四世。长卿以庆福为一世祖传至五世崇泽(漳浦八世),生五子,其四子蓝伯珍分衍晋江河市。
根据《黄洋蓝氏畲族族谱》记载,该族开基德化后,前几世,保留着族内钟、蓝、雷三姓通婚的习俗(如一世春念妻钟氏,二世梅意妻蓝氏,三世茅养妻雷氏,四世继成妻钟氏,五世廷吾妻雷氏、廷会妻雷氏,六世世茅妻雷氏、世隆妻钟氏,七世珍赤妻雷氏,从五世开始,逐步开始与汉人通婚,如五世廷吾继娶李氏,六世世禄妻林氏就是例子)。由此估计,可能当时县境内或当地除蓝氏外,已有钟、雷两姓定居。
清代乾隆抄本的《黄洋蓝氏畲族族谱》还记载畲族的十条家法,即:一曰尊天地不可欺,二曰敬祖宗不可忽,三曰孝父母不可逆,四日爱兄弟不可争,五日和妻子不反目,六日信朋友不昧心,七曰亲宗支不散乱,八曰睦乡党不刻薄,九曰恤孤寡不凌迟,十曰重书香开贤路。这些家法对研究当时畲族的风土民情和习俗提供了历史的资料。
三、瑞坂村牛眠茅坂畲族
牛眠茅坂畲族钟姓的渊源,据清初钟氏九世所修的《钟氏族谱》记载,其族源于颖川钟氏。先祖“伯十二郎,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白沙里黄蕉坑,生三子,长德成,次德富,三德福。”“徂迁避乱,德富移居福建安溪感化里(今安溪湖上乡)盛富村;德福择江西建昌南丰县定居;故家遗业悉付德成守遗。”洪武年间“明太祖平定天下”,德福裔孙“养公”由“江西省建昌府南丰县拨来福建泉州府德化县集贤乡嵩平里李山社水流坂牛眠茅坂屯种。“养公”即牛眠茅坂钟氏一世祖。在查阅族谱时,我们发现《钟氏族谱》系九世祖依据世代口传和部分文字记述,并参考了长汀上杭一带钟姓畲族的碑文记载而写的。如从江西来之前的族源追溯,属长汀碑文记载中得到的。族谱还只记载了当时迁徙德化的大致时间洪武年间。我们依据《德化县志》记载,宋、元朝时嵩平里隶属永宁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五乡……集贤乡辖永丰里、新化里、嵩平里,永乐十年(1403)嵩平里并入新化里和善均里。”“洪武二十年,令屯军种田五百亩者纳粮五十石……。”等推出钟氏一世祖应在洪武十四年左右(1381-1398)迁来德化屯种的,迁徙德化已有近六百年历史。
钟姓畲族开基牛眠茅坂至今繁衍二十代。《钟氏族谱》记载,他们移居德化后,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欺凌,时遭“兵荒马乱,烧杀劫掠”,“被害夭亡、无娶卖儿”,“于岌岌之中生存繁衍,传宗枝者,微乎其微。”一至五世皆单丁传枝,十三世时有“男丁二十余丁”,“但犹如昙花一现”,十五世时只剩三户,“唯士成再接其后传数丁。”今牛眠茅坂钟姓畲族皆为十五世钟士成所传的后裔。解放初时只有8户51人。1987年统计,人口已发展到22户115人。
钟姓畲族一至十九世人口发展情况:
(按男丁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