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思想史专家、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尚思为九仙山题词时,风卷密云,雷挟闪电,搏击长空,泉迸洪泻,地动山摇,显得更雄浑威武;雨后初晴,空明如镜,竹更翠、石更亮、山更青,气象万千;而当浓雾迷漫,脚下轻移曼舞的游雾,笼罩着朦胧的树影山形,如飘如浮,人步其间,如履仙境,别有情趣。还有那巍峨的雄姿、奇特的岩洞、迷人的神话、宗教的传迹、旖旎的风光。明代监生涿州州同张士宾把她概括为“灵鹫奇花”、“永安翠竹”、“高台说法”、“层洞摩云”、“魁星彩笔”、“弥勒禅门”、“龙池霖雨”、“石井甘泉”、“宝林织翠”、“夕照回光”、“莲峰月色”、“松迳风涛”等富有诗意的十二胜景(时移景异,而今景观何止十二),景景各具特色,处处引人入胜,诗人们称赞她为“中土的蓬莱仙岛”,当代我国思想史专家蔡尚思教授称其为“‘九’中第一‘九’”一点也不过分,无怪乎九仙山成为古今文人雅士所向往的寻幽揽胜、赋诗敲韵之所,到过瓷都德化参观访问的人,谁不渴望到这里领略仙山的风姿,探索仙山的“奥秘”。
(二)
九仙山既是游览的胜地,也是历代闽南一带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唐代以前,道教已在这里传播,开元年间以后,佛、道两教从并存逐渐为佛教所取代,灵鹫岩、莲花岩、普陀岩、通仙岩、永安岩、仙峰岩、会仙室等七座岩寺先后兴建,散布仙山各个角落。元末明初“兵燹稍芜”、“嘉靖末、萑苻峰起,田没室毁,几成乌有”(见张士宾《九仙山志序》),万历中期至乾隆年间,这里宗教活动进入全盛时期,岩宇重建,僧人云集,灵鹫岩住持德行和尚的十八个首徒分成“九仙派十八个房支派”,分别住持德化和开基尤溪、大田、沙县、安溪、永春、泉州、同安、漳州等地,各支派僧徒发展至900多人,分布于本省89个寺、岩、庵、庙传教或住持,有些僧人在中央僧录司,府、县僧纲司、僧会司任职。明大学士张瑞图、太仆卿丁启浚、会状学士庄际昌、进士户部主事郑沛、大学士史继偕、进士翰林院检讨赖垓、太常寺卿李懋桧、进士李为观,清进士知府李道泰等先后为九仙山灵鹫岩或永安岩亲题匾额,明刑部侍郎詹仰庇为弥勒洞摩崖题刻,九仙山一度成为我省特别是闽南一带佛教活动中心之一。分布在九仙山各个景点的胜景无不打下宗教活动的烙印。
九仙胜景如以顶峰气象站为中心,可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风景区。
从德化县城驱车45公里,可达九仙山顶峰。绝顶奇岩峭壁,高插霄汉,昔有“尺五天”和“峻极于天”的石刻。有“仙棋盘”,石盘上棋子尚存三、四粒隐约可见,传为九仙奕棋的遗迹,可惜在建气象站观测台时,无意中已被打毁。登上极顶,如上云霄,纵目西瞩,莲花池旁五峰簇峙,状如莲花,山岚云影,松竹青葱,岩石斑驳;东南舒望,蜿蜒天际的戴云山,雄浑腾舞,遥遥相峙;极目远眺,村落阡陌如绣,溪流公路如带,林野翠绿浩翰如海;远近群山俯伏,如朝如拜,仙家胜景尽收眼底。真是:“直上最高处,乾坤一览中;大千何世界,缥渺白云空”(明·周绍熹诗)。1955年在顶峰上建起了气象站,观云测雨,使古老的九仙山增添了时代的新姿,变得更青春俊美。
从气象站沿着山脊步向西南,沿途怪石嶙峋,目不暇接,经过“直上云霄”、“明镜”、“大千世界”、“蓬莱第一”诸石刻,观看仙足迹、仙井和飞来石诸景观,俯视东南方唐僧邹无比牧牛时戏筑的小塔遗迹,翻越岩石垒叠的“九十九跳”,进入“天然室”,穿过狭窄的“云路”,到达弥勒洞,洞由许多巨石自然垒叠而成,有的巨石欲坠不坠,颇为奇特,洞内宽敞,正中跌坐着一尊巨石雕成的弥勒造像,庄重古朴,笑容可掬,形象逼真,逗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清乾隆版《德化县志》记载,该洞原称九仙洞,为九仙聚会娱乐之处。唐开元丙辰年(716年)僧无比坐化前把形似张果老的巨石改雕成弥勒后,群仙即从洞顶飞遁海外,至今洞内石上的仙足印和洞顶的“飞升台”,传为九仙飞升之遗址。九仙洞遂改称弥勒洞。弥勒洞内外摩崖为九仙山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这里有明代进士、刑部侍郎詹仰庇的题刻“兜率陀天”;有明通进士郭维翰的“直入砑洞,摩云迥接天;谩言勾漏隐,到处可探玄”、岁贡黄龙御的“峭壁青冥上,留云一径穿;寻山人不识,更有太华莲”。岁贡周侗的“洞门封薜荔,石径绕松筠;过此关头去,人天更不分”及监生林焌的“萦纡绝磴锁苍苔,洞口千秋珠树开;大药已随真鼐去,月明赢得列仙来”等多首诗刻,还有“洞里乾坤别,山中日月长”,“丹鼎何年鹤驭,白云此处仙家”和“仙光”、“圣门”、“入圣门”以及一些已风化字迹模糊的题刻,笔势龙飞凤舞,遒劲奔放,人们到此观之赏景,迸发思古之幽情。
“圣门”顶上有一巨石如鼓,题刻“天鼓”,旁复有一巨石状如凝视前方向狗头,形态逼真,呼之欲出,称为“天狗”。“天鼓”、“天狗”镇于圣门左右之顶,使圣门显得更加威严。
出了圣门沿山南下,不远处新建的弥勒大殿,为仙山增添了新的景观。弥勒大殿背后,高山屹立,林木苍郁,在耸入天际的巨石上,镌刻着“高山仰止”石刻。经弥勒大殿沿着山间小径继续南下,可经“渐入佳境”古道,也可分路抵达九仙公路。
从气象站经九十九跳、弥勒洞、弥勒大殿至九仙公路这条山上游览小路,1990年由港胞蔡贵好小姐、台胞林顺先生等人捐资万余元进行整修,大大方便了游客的行旅。
沿气象站西坡而下,即到“龙池”。据旧志载,传昔日“有大赤鲤,见者为祥”,宋泉州知府王梅溪于此“祈雨有应”,凿“祭崇隆进祝圣南池”八字记之。小龙池的午时莲很有特色,每到花开季节,婷婷玉立水中绽开的白莲,那洁静、秀雅的芳姿多么迷人。大龙池北侧有明代万历年间重建的仙峰岩两个石门遗址,小龙池东侧有“龙泉”石刻。附近有巨石状如墨鱼,题刻“彼岸”两字,明张士宾更名为石鲸。龙池下有石洞大小九处,大者容数榻,小者蹲数人,水从洞底出,称“九十九空洞”,明嘉靖庚申年(1560年)附近乡民多避兵乱于此。从龙池朝西,绕过竹林密布的山脊,在一开阔处有一巨石覆盖的岩洞,容一人匍匐可进,洞深约四米多,宽二米余,高一米许,洞壁有元代至元廿一年(1284年)署名“伯贯”的“补陀岩”石刻。洞外有石雕戴冠观音和普陀岩遗址。由此登山而上到达狮峰,巨石和山脊巧妙地组成一只昂首俯伏威武的雄狮,朝着蓝天状如呼唤人们的觉醒,山的周围林木苍郁,尤以千姿百态的矮松更为奇特。因山五峰簇拥,状如盛开的莲花,故狮峰又称莲花峰,山下普陀岩遗址前有一泓清池,称之为莲花池。附近还有“翘翘石”等胜迹。
九仙山东区是九仙开山僧的发祥地,这里有唐代邹无比建的灵鹫岩遗址和当时的“说法台”,和化身的“无比邹师盘台”。明代万历年间僧应阳开凿的回照池和知县杨文正建的碑坊,还有“护界将军”、“观自在”、“傲云”、“山高水长”、“甘泉”等石刻。灵鹫岩几经风风雨雨,岩宇颓废。1988年以来重建,大雄宝殿、观音殿、禅房、钟鼓楼、外山门等九座先后落成,巍然壮观。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灵鹫岩寺”为名寺增辉。缅甸的玉佛、泰国的金铜佛为古刹增添了光彩。它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的游客。沿东区的公路旁及其附近还有魁星洞、山斗、云梯、宝林、点头石等胜迹。
北区有“摩云洞”、“齐云洞”、“只有天”、“面壁”、“风动石”。这些景物由于自然的造化和经过艺匠的加工,并赋予古老神奇的传说,使游人身临其境,倍觉心旷神怡。
南区林木葱茏,荫翳蔽日,炎夏酷暑,尤觉清静幽凉。沿着曲径通幽的“松迳”古道,进入古寺永安岩,顿时心胸开朗。永安岩昔为唐开元间僧人邹无比垦种荇菜处,故又名荇菜岩,现存岩宇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所修建,后殿保存的明建藻井,精工巧筑,为德化珍贵的古建筑遗产。岩后竹林茂密,特品“四方竹”远近闻名,明代张士宾所指“永安翠竹”胜景即指于此。岩左一巨石,隙间有泉,泉水清冽,巨石上刻“法水流香”;岩东有“护界亭”、“玉液泉”。岩西南侧有“蛇岳公洞,石如大蛇张口,颇为奇特。北侧山顶有“第一山”摩崖石刻。往西不远的路旁有“坐弹石”和“会仙宝”遗址。
九仙山的胜景吸引着历代名人、各方游客到此题咏。目前已发现的题刻49处,见于史籍记载唐代以来咏九仙山诗篇达170多首。过去有些学者选择这里作为研读求进的好地方。明代赖垓、清代林模年轻时曾隐居在这里读书,后来先后高中进士。
九仙山文物古迹于1961年列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1990年2月17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准开放九仙山灵鹫岩作为佛教活动场所。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已将九仙山风貌摄入《瓷国明珠》影片中,并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人民画报》、《福建画报》、香港《明报》等许多报刊均作过报道。“何须航海外,中土有蓬莱,窈霭洞天里,神仙日往来。”这些神仙,正是人民群众。现在,九仙山不正是披上新装,日日在迎接四面八方海内外“神仙”的到来吗!
(插图作者:李宗慰 摄)
九仙山顶峰的气象站观测台
李宗慰 摄
唐代僧人邹无比坐禅修行的天然室
李宗慰 摄
(插图作者:徐其树 摄)
飞来石景观
徐其树 摄
弥勒洞外“圣门”全景
徐本章 摄
(插图作者:徐本章 摄)
“圣门”外的题刻
徐本章 摄
(插图作者:李宗慰 摄)
“圣门”上形态逼真的“天狗”
李宗慰 摄
(插图作者:许永昌 摄)
“圣门”上的天鼓
许永昌 摄
(插图作者:徐本章 摄)
昔日古道由九仙山南区通往九仙山东、西、北区的指路标——明代周则森的题刻 徐本章 摄
(插图作者:徐锡饱 摄)
奇特的九仙松 徐锡饱 摄
唐代邹无比讲经说法的遗址
徐本章 摄
唐代僧人邹无比化身遗址
许永昌 摄
(插图作者:徐锡饱 摄)
参加灵鹫岩重建落成庆典的场面
徐锡饱 摄
(插图作者:许永昌 摄)
摩云洞对面“面壁”题刻
许永昌 摄
摩云洞
许永昌 摄
(插图作者:李宗慰 摄)
明代“松径”题刻
李宗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