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青
上一趟九仙山,又偿了夙愿——朝拜八闽的一座名山。
闽中的这座山,为什么也冠以“九仙”,叫人纳闷,因为福州市的于山与九仙有关,福清县的石竹山与九仙有关,仙游县的九鲤湖又跟九仙有关。不过,这几处旅游风景区传说中的九仙,都专指汉代人物神化的“何氏九仙”。一到德化,想查问此九仙是否彼九仙,可惜没有完整明确的答案。地方志书关于九仙语焉含混,大意是有九仙云游掠过,留恋一方胜景而聚居……
探究、比较景区的某些命名,传说,对研究山水美学无疑是必要的,有时还会从中发现一些奇趣,或者得出一些意外的结论。比方说,何氏九仙当然归道家,他们生前炼丹、济世就是明证。然而石竹山颇耐人寻味:“山间沿崖一排建筑,既有九仙阁、石竹寺,还有魁星殿、儒、道、佛三家睦邻友好,实在罕见。石竹寺初建于唐。徐霞客游九鲤湖“静晤九仙后,折向石竹山又见轩敞雅洁的九仙阁及阁佐僧庐。”如此看来,明代石竹山已经佛、道“和平共处”了。对照不知姓名、来历的九仙山九仙,似乎添了一层虚无缥缈的感觉,不免怅惆。
九仙山海拔1658米,位于德化县西北,方志说唐代已负盛名,明代标定12胜景。可是我认为此山之精华全在穹然独起的极顶。1955年兴建了九仙山气象站,游人无举步之劳,乘车可直抵山巅。
下车,眼前便是突兀的一座奇峰,如一枝含苞的芙蓉,卓荦尘寰,四绝旁亲;如一蓬高耸的头髻,秀发绾结,风姿绰约。峰高约50米,一侧驮着错落的依岩而建的气象站。三座高矗的避雷小铁塔宛如三支银簪,插在高髻之上。这美好的形象,难得在天开日朗时才能一睹。九仙山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兼具北亚热带和南温带的若干特征,因此更多的时候顶峰总是云封雾裹,潮湿阴雨,收敛真容。
我去值暮春,天气尚好。半山“大千世界”鲜亮明丽,山头则晨雾拥日,一片浑沌。时而轻风吹过,云升雾腾,丹霭袅袅;时而朝阳乍露,岩青苔绿;时而浓云席卷,细雨蒙蒙。一切景物,仿佛都被装进万花筒,瞬息变换。人说“九仙山气象万千”,一点不虚。这种时刻动荡、明灭交替、虚实互补、色彩叠印而绝不重复的景观,在福建境内也许是独一无二的了!许多精粹的总结,气候的谚语,很难在九仙山得到验证。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会什么叫做风云不测;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飘飘欲仙的特异情趣。
气象站的工作人员,经年累月过着真正远离人间的“神仙”日子——孤独、寂寞、空旷、恬淡、凄清……石墙和板壁隔不断湿淋淋的空气、雷电和淫雨肆无忌惮地施加暴虐,大自然分分秒秒都在残酷迫害着,也在考验着他们。
有过这样的往事:一位忠于职守的同志献身于电殛。一次挟着大火球的炸雷滚落,山摇地动、劈掉避雷塔,掀翻、烧毁机房工作间的所有仪器,电源顷刻剪除,人被震倒地面……如今诸条件已彻底改善,那些改善,那些恐怖的镜头再也不会重现了。每日、每夜,他们艰辛地观风测云,汇集、分析、综合、转递来自多方的各种气象数据,源源不断输向省气象台。于是坐在电视机前的,或者收听广播的,每日每夜轻易地了解到全省的天气预报。每一份预报中,九仙山都有不可抹杀的一份劳绩、一份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