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明清时代九仙派十八分支派蕃衍简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徐本章 明清时代,由于封建王朝的竭力提倡和推崇,佛教在我省有很大发展。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德化县九仙山灵鹫岩,到明清时代香火旺盛,僧众汇集,自成派系。明万历年间九仙派系第七代一世祖德行和尚十八个僧徒:真阙、真见、真法、真庸、真录、真泰、真隆、真添、真慈、真宝、真容、真辉、真陈、真祥、真权、真现、真瑞、真珍,分为九仙派十八个支系,开基德化、尤溪、大田、安溪、永春、同安、漳州、泉州、沙县等地寺宇和出外传教,发展僧徒,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九仙派各支系已发展僧徒925人。这些僧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处寺宇庙庵。灵鹫岩在十六至十八世纪一度成为我省特别是闽南一带佛教僧徒的祖地和活动中心。 九仙派系第七代一世祖德行和尚,号智空,本省漳平人,俗姓邓,生于嘉靖甲辰年六月初七日,卒于天启甲子年十二月初五(1544-1624),为德化大白岩寺僧一斋(即道盛和尚)第四徒,(注:一斋长徒德仁和尚,开基广东曹溪六祖寺;次徒德淳和尚,先结室德化戴云山,后行脚至五台山,最后在浙江衢州府显化为开山祖;三徒德元和尚,住湖广东门仙洞)。德行和尚十三岁先来德化龙湖寺,后与一斋结茅于九仙山之小铭村传教,后上灵鹫岩;吸收十八个门徒,成为九仙派十八分支派的始祖。 第一房始祖真阙和尚,字应阳,号心澄,永春县人,俗姓卢,智空长徒,生于嘉靖癸亥年,卒万历丙辰年(1563-1616),住九仙山灵鹫岩。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下各支系统计时间与此同),共十六世,僧人90人,称为九仙房。 第二房始祖真见和尚,号应周,智空次徒,开基尤溪廿七都石耸岩,至十五世时,有僧人72人,称为石耸房。 第三房始祖真法和尚,号心源,智空三徒,三至四世有僧人6人,分住永安岩、广明岩和云林室等处。 第四房始祖真庸和尚,号东松,智空四徒,开基尤溪岱湖岩,至十二世时,有僧人30人,称为岱湖房。 第五房始祖真录和尚,字应经,号纯源,智空五徒,南安人,俗姓陈,生嘉靖甲子年,卒万历庚申年(1564-1620),开往九仙永安岩(荇菜岩),至十五世时,有僧人111人,称为荇菜房。 第六房始祖真泰和尚,字应山,智空六徒,开基大田县南惠岩,至十一世时,有僧人26人,称为南惠房。 第七房始祖真隆和尚,号七斋,智空七徒,开往尤溪龙兴庵,至五世时有僧人5人,称为龙兴房。 第八房始祖真添和尚,号心全,智空八徒,开基安溪佛天岩,至十二世时,有僧人80人,称为佛天房。 第九房始祖真慈和尚,号福全,智空九徒,开基永春岱山岩,至十一世时,有僧人34人,称为岱山房。 第十房始祖真宝和尚,号祗园,智空十徒,开基大田县四十四都龙华庵,至十六世时,有僧人308人,称为龙华房。 第十一房始祖真容和尚,智空十一徒,至五世时,有僧人19人,分住地点不祥。 第十二房始祖真辉和尚,智空十二徒,开基同安石码高峰岩,至九世时有僧人37人,称为高峰房。 第十三房始祖真法和尚,号复明,智空十三徒,海澄县人,俗姓陈,开基漳州高明岩,至十二世时,有僧人54人。称为高明房。 第十四房始祖真祥和尚,智空十四徒,开住泉州府清源洞,至五世时,有僧人20人。称为清源洞房。 第十五房始祖真权和尚,智空十五徒,开住沙县石笋岩,僧至五世时,有僧人30人。称为石笋房。 第十六房真现和尚、十七房真瑞和尚、十八房真珍和尚出外参学。 各房系开基后,有些僧人又到四面八方传教,分住或住持全省各地寺庙,其中有德化县的香林寺、法林寺、戴云寺、通仙岩、仙峰岩、会仙室、程田寺、湖岭庵、东岳庙、碧象岩、圣泉岩、大白岩、龙湖寺、崇宁室、山和室、天湖室、西华室;大田县的大兴岩、大秉庵、龟峰岩、广湖岩、河空庵、广明岩、赤岩、峒天岩、灵兴岩、震峰亭、岱云室、添福岩、潜山室、福寿庵、咸德寺、虎形岩、大中岩、雪山岩、虎兴岩;尤溪县的云峰寺、皇会庵、宝峰寺、永兴寺、圣者亭;永春县的左田岩、三台岩、东湖岩、云斗庵、上方室、灵山岩;安溪县的水云堂、普陀岩、庄灶庵;沙县的拱峰堂、怡山寺、廖坑庵;永安县的观音阁、报恩寺、永兴庵;海澄县的金仙观音阁;福州水口的白云寺。还有一些没有注明县份的如碧峰寺、真人岩、万峰岩、景福寺、三峰寺、通清岩、石云室、龙江寺、中湖室、保安寺、水陆寺、湆头室、云林室、万寿寺、文峰室、玄真室、兴禅室、溪仙岩、西湖岩、黄蘖寺、碧湖堂、香岭岩、上峰室、福岩寺、永和寺、万安寺、天明岩、吉祥寺、摘星岩、殊塔庵等共89处,可见九仙派僧人分布之广,从这些资料也可看出当时我省各地寺宇的兴盛状况。 明清时期九仙派僧人的来源也是比较广的,在300多个有籍贯记载的僧人中,最多的是来自德化县(115人),其次是大田县(43人),第三是安溪县(42人),再次是尤溪县(35人)和永春县(31人),此外还有晋江县(20人)、建宁县(6人)、漳平、南安、沙县、永安、同安、海澄(各3人)、龙岩(2人)、长泰、漳州、泰宁、连城、惠安、瓯宁、汀州、龙溪、宁洋和广东韶州府温宁县各1人。从这些僧人的籍贯,可以看出九仙派系在我省直至广东特别是闽南、闽西一带有着较大的影响。 受戒是佛教的宗教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九仙派十八支系900多名僧人中,正式受戒者42人,其中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受遍照和尚戒者17人,受兴隆和尚、遍大和尚、象大和尚、象先和尚、恒涛和尚等人戒者8人,受泉州报亲寺戒者2人,受圭峰寺种提和尚、雪峰寺章和尚、三峰寺扶春和尚、锐峰和尚、戴云寺端章和尚和永兴寺戒者各1人,受长庆寺寄云和尚戒者3人,受黄蘖赤戒者2人,还有人到南京受灭极和尚的戒。这些受戒的僧人大多有较大的声望,在传道和寺宇修建上有所建树。 为了加强佛教的管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中央设僧录司,在各府设僧纲司,在各州设僧正司,各县设僧会司。德化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也紧接着在城关程田寺设僧会司。清代,它的一些典章制度,大体上都承袭明代。这个时期,九仙派系的一些德高望重的僧人也分别在佛教管理机构中任职。如石耸房僧人空云于乾隆丁卯年(1747)“充僧录司员五载”,普清“乾隆间授僧会司职守十四载”,普明“乾隆间,任僧会司员”;岱湖房僧人空花“乾隆辛未(1751)授僧录司”,邑侯赠匾旌奖”,空来“乾隆已巳(1749)授僧录司职员”,普通“乾隆丁亥(1767)充僧会司”;荇菜房僧人智玉“乾隆丙辰(1736)黄邑侯(黄南春)请授僧纲司,住持程田寺,许邑侯(许齐卓)赠匾‘雨甘法种’及联句赠之”,空明“康熙十七年(1678)熊邑侯(熊良辅)举任僧会司,赠匾‘照仰非台’,力学(力子侗)赠匾‘阐明象光’,后升任僧纲司”,灵揖“乾隆丙寅(1746)蔡邑侯请充僧会司职员,历任邑侯赠匾旌奖。”这些记载可看出,九仙派系僧人受到各级封建政权的重视和支持,不仅举荐任职(从中央的僧录司到府、县的僧纲司、僧会司的佛教管理机关都有九仙派僧人任职),具有相当独立的地位和享有某些特权;同时,县官还给高僧授匾旌奖。另一方面,对佛教活动场所寺宇及其景观,同样地题词赠匾,极力抬高寺宇景观的身价,明清期间,大学士张瑞图、太仆卿丁启浚、会元学士庄际昌、进士户部主事郑沛、大学士史继偕、进士翰林院检讨赖垓、太常寺卿李懋桧、进士李为观、进士知府李道泰等等,都为九仙山灵鹫岩或永安岩题赠牌匾。明万历间知县杨文正在灵鹫岩前竖建石坊山门,题刻“一方净土”,永春的知县夏忠题刻“胜迹维新”,明刑部侍郎詹仰庇还在九仙洞摩崖题刻“兜率陀天”(至今字迹犹存)。这些都给九仙山的佛教活动增添了权威,为九仙山的风景区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