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屏乡位于德化县西部,永春、德化、大田三县的毗连地带。全乡有数十个自然村,散居于崇山峻岭间,道路崎岖,地瘠民穷,文化极其落后。从历代皇朝至民国15年(1926年)之前,有私塾先生给学子启蒙的书馆聊聊可数。民国15年,济阳村外出求学的早期中学生涂临光等四人利用暑期回村兴办“义务小学”,学校这个新制名称开始在这个偏僻的山乡出现。二十年代末,济屏乡才陆续以“众筹经费”方式,创办了三所新型小学。
济阳小学 “义务小学”开办后,兴学之举颇受群众欢迎。民国16年(1927年),济阳村成立了有各房派代表参加的学校董事会。抽取各房祖祠部分田租和乡绅的捐助作为办学经费,以村祖祠——兴居堂作为校址,兴办起第一所完全小学,取校名“德西小学”。首任校长涂荣赉。由于校长治校有方,教师治学严谨,德西小学逐渐闻名遐迩。除本村外,原济屏南部的阳春、吴山、锦山、洞口、东碓、泮林、双翰、阳山及永春县的大荣、曲斗等地儿童也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学生数由几十名增至百多名。1933年,国民党德化县政府督学到该校视察,确认教学成绩显著,学校重新命名为“德西示范小学”。1939年,济屏撤区改乡,政府始拨款资助,校名改为德化县西南区济阳小学。四十年代初,学生数不断增加,该祖祠容纳不下,村民又捐款集资,献工献料,在济阳村墩仔寨新建小学校舍,充实了办学基础。1944年,学校更名“济阳小学”,设6班,生数增到150—180人左右,学校董事会还设立了助学金,鼓励学生求学进取,培育了许多有文化知识的青少年。四十年代末,就有从该校毕业的部分青年参加地下党组织,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4位烈士光荣牺牲。解放初期,涂天开(涂荣赉之子)永安师范毕业后,在该校担任解放后第一任校长。1950年,济屏划为大田县后,该校为济阳乡中心小学。
上丰小学 创办于民国17年(1928年)。时上丰村首批新学派涂紫燕(学名涂鸿禧)从永春县中学毕业回乡,积极鼓吹创办新学,得到公众鼎力支持。遂成立小学董事会,筹集办学经费。亦以祖祠田租作经费、用该村基督教堂作校址,取校名“育德小学”。创办初期,只设“初一、初二”两个班(小学一、二年级一一编者注)。校长涂鸿禧,教员先后有林汝正(永春蓬壶人,校长的同学)、涂明苑(当地私塾先生)。后因经费限制,学校只办至四年级,五年级以上就得转往邻村的“德西小学”就读。民国30年(1941年),涂鸿禧病重于翌年去世,涂震云接任校长。民国31年,国民党政府提出“一保一校”,由县政府统一管理,育德小学更名“车碓保国民学校”。县政府负责校长薪资,委涂震云续任校长职,教师吴至启、涂剑鸿。1947年涂震云调任“吴山保国民学校”校长,车碓保国民学校改派涂继祖担任校长,教师增至3人,最多时有4人,生数60多人。1949年,车碓村成为游击队活动基本点村,时遭国民党林青龙部侵袭。1950年苏玉英叛乱后,车碓遭东南反共救国先锋纵队的多次袭击。地方不宁,经费无着,致使该村学校停办一年多时间。1951年学校复办,更名上丰小学。
屏山小学 民国19年(1930年)创办。初办时称“屏峰小学”,系废旧学办新学的先驱者郭昭知先生所倡办。校址利用旧祖祠。招收屏山邻近的兴里、内洋、瑞美等村儿童,学校逐步办成六个班级,生数90多人。教师、职员计7人。第一任校长郭昭知;第二任校长郭克俊;第三任校长郭希汾;郭希汾于解放前一年去台湾,校长由县政府派郭金声担任,至解放时为止。1939年,民国政府撤区设乡,济屏乡公所设于屏山,学校更名为“屏山中心小学”,时校长郭希汾。作为全乡13个保的学校中心,经费除原有田产外,政府亦拨部分经费,师生略有增加,班级仍为6个。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学校新盖平房校舍。1950年8月,济屏划归大田县辖,9月改为大田县第六区,区公所也由谢洋同时迁往屏山。大田县人民政府任命章世武为屏山小学校长。屏山小学自创办以来,为屏山一带培育了不少人才。如陈永华(任国家部长)、陈永胜(广州市副市长)、章华贡(部队团长)、陈天生(永安中学校长)等,皆是屏山小学毕业学生。
济屏乡除二十年代末先后创办的三所小学外,至三十年代在乡辖内的13个保,尚有兴里、内洋、后坑、瑞美、洞口、锦山、吴山、阳春、泮林、大儒等10个保只有就读于私塾先生所教的“四书、五经”。直至四十年代初,国民党政府“一保一校”和“政府统办”的规定下达后,每个保才都办起各自冠以保名的国民学校。至于完全小学仅有济阳小学和屏山小学两所。
这些山乡学校的创办,大都因陋就简,经历艰难,途程曲折,但其为济屏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整理 文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