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德化县立初级中学(即今德化第一中学前身)座落在德化瓷城西北的凤凰山麓,即历代文庙所在地。
德化县立初级中学,创始于民国12年(1923年),是年1月,由蔡石溪、林泉、曾天民、苏育南、赖尚论、王伟等人发起筹办,校址设在文庙右侧,省教育厅委陈其英为首任校长,同年招生开学。民国16年(1927年)1月,陈其英调任县教育局任督学,校长一职改委林泉接任。后奉省政委会令改校长制为委员会,委林泉、陈其英、苏德馨为委员,集体管理学校。是年,水口黄德三捐资1500元(银元)置校田5000斤作为学校基金。同年,改县立初级中学为县立培风初级中学。民国17年(1928年)县立培风中学奉省教育厅令,恢复校长制,委林泉续任校长。是年,新建“培风楼”校舍一座。民国18年(1929年),校长林泉辞职,由赖尚论代理,后由省教育厅改委吴和声接任。翌年,县立初中得各大盟充献田租500余担,经费较前充裕。民国21年(1932年 校长吴和声辞职,省厅委任王训接替,后王训他调由督学林泉兼任,翌年,林泉辞去兼职,由县长李特支兼任,后由省教育厅委陈庆南接任。
民国23年(1934年),培风初中奉令改为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由陈庆南联任,设有4个班级,学生93人(男87人,女6人),配备教职员16人,民国24年(1935年)减少1班学生仅63人(均男生)、毕业生5人。是年12月24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闹学潮,全体学生罢课,校长陈庆南被迫辞职,由陈其英代理。翌年(1936年)改委赖象三接任。民国26年(1937年)学生数缩至54人,教职员仍为16人。7月,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奉令与惠安简易师范合并停止招生。全县小学毕业生增多,升学困难,各界人士特发起于民国27年(1938年)7月复办培风中学,黄其禄任校长。迄至民国29年(1940年)夏奉省教育厅令停办。
民国31年(1942年)秋,经省教育厅批准,复办县立初级中学,因原文庙校址居有省立晋江中学,故县立初级中学校舍设在宝美村瑞云堂苏氏祖祠,(即今县中医院旧址),设初中一年级两个班,招收学生104人(内含女生6人)、教职工8人,初由教育科长翁汝材兼代校长,是年冬,省教育厅委任虞家祯为校长。1943年春季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一班50人,秋季续招初一年级新生一班50人,至此学校设有4班195个学生(内含女生10人),教职工增至10人。1944年春秋两季各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一个班50人,学校规模扩展至6个班级,但由于收费重、流生严重,在学生数只有204人,校长虞家祯因贪污于1944年春初去职,改换陈磊任校长,后陈因赌博被拘,于期末去职。秋季改换郑翼棠担任,郑到校后因无故打职员于1945年春去职。由教导主任赖巽裕兼代校长。5月,省教育厅委石益谦为校长,这时共有教职员17名,工友4名,春季两班毕业,仅有7个毕业生,春秋两季各招收初中一年新生一个班50人,学校仍保持6个班级,在学生数仅有190人。教职员增至13人。
1946年春,石益谦调海澄县中学任职,校长由省指派赖雄西担任。时晋江中学迁回晋江,县立初级中学于同年秋迁回原校址文庙。春秋两季又各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两个班,在校生数达356人(内含女生44人),教职工增至16人。
1947年2月,校长赖雄西他调,省教育厅改派林勷亭接任校长,增设一年制简易师范科一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43人。县府派军事教官1人,对学校实行军事管理。春秋两季各再招收初中一年新生两个班,在校生数387人(内女生50人)、教职工17人。
1948年春,一年制简易师范科学生毕业,县府又在县中增设简易陶瓷科一班,第一学期招收小学毕业生21人,学制三年。春秋两季学校又招收初一新生两个班,由于收费重,流生严重,在校生降至276人。(见附表二)
1949年2月,林勷亭调任县教育科长,3月,省教育厅委派陈元骈接任校长。由于民国政府频临崩溃,搜刮人民加紧,学生学费负担增重,在学生数减至296人(其中女生30人),秋,德化即将解放,国民党德化县政府迁到赤水,学校经费来源断绝,简易陶瓷科停办,在校生数降至111人,教职员仅有13人。
附表一:民国时期历任行政人员一览表
附表二:民国37年(1948年)上学期县立初级中学毕业生出路简表
附表三:民国37年(1948年)9月县立初级中学在学学生简表
附表四:民国37年(1948年)9月县立初级中学学生年龄统计表
据是年9月统计:全校免费858678800元其中俸给费15600元,办公费10243200元,代办费199429000元,伕役生活补贴649000000元。
全校图书册数650本,价值90000000元,仪器25件,价值1208000元数量549,价值338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