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民国时期德化陶瓷职业教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德化是我国古代南方重要瓷业产区和外销瓷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民国7年以后,由于民军蜂起、土匪骚扰,地方不宁,瓷业日渐衰落。各界人士纷纷要求创办陶瓷职业教育,培养陶瓷专业人才,以振兴德化经济。 民国24年(1935年)春,县府根据社会各界的倡议,呈报省府批准,在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创办陶瓷班及实验场。并委除庆南、徐曼亚、李亚中为筹备员,着手筹办陶瓷职业学校。3月,陈庆南与教师连春成赴赣、浙、苏、鄂等省考察陶瓷教育。5月,省建设厅和教育厅拨款3000元,在西校场创办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及陶瓷改良场。1936年春,作为实验场所的厂房三幢、小瓷窑三座创建完成,招生30多人、教职员4人,学制二年,委王世杰为校长及场主任。徐曼亚担任《陶瓷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有陶瓷史、瓷器造型、色釉、彩绘、窑炉等。学校及改良场组建后,把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瓷业生产技术进行改良,其制坯技术由传统的手工“拉坯”、“捏制”与“印制”改为石膏模“注制”(注浆),提高了生产水平,培养了一批具有初级理论基础与生产技术的人员,1937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后,由本场任用作为生产的骨干。 1938年3月,因抗日战争爆发等诸多原因,学校停办,陶瓷改良场与省内迁德化的总场合并,继续营业。原陶瓷职业学校校长兼陶瓷改良场场长王世杰离开德化,场长一职由总场邱渊接任,不久由黄先修续任三年。 民国32年(1943年),德化瓷业改进会成立,朱启元为主任委员,方如玉兼推广督导,徐曼亚为技术总监并瓷联社经理,陈其英为理事主席,苏健为理事,并筹备复办瓷校,但无办成。 民国36年(1947年)4月,改组瓷业改进会,县长钟国珍兼主任委员,徐曼亚为副主任委员。苏友仁、曾瑞璠等为委员。并提出在最短时间内复办德化瓷校、设瓷品陈列馆、出版瓷业刊物等八大任务,最终亦流于谈空。 民国37年(1948年)2月,德化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初级实用陶瓷职业科,有教职员工9人,学生有曾纪意(15岁)、曾昭度(17岁)、陈清淮(12岁)、陈锦章(14岁)、李振光(13岁)彭江汉等21人。21人中,12岁以下1人,13岁和14岁各5人,15岁4人、16岁2人、17岁3人、18岁1人。校长林勷亭(兼)、教务主任郑士昶(兼),训育主任江中卫(兼)、事务主任徐其忠(曼亚)主教陶瓷学和图画,卢铭声主教国文、黄玉苍主教英文、连成春主管实习、另聘一名义务教师吴天安协助工作。当时设备简陋,仅有财产15件,学生仅学习些粗浅的陶瓷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翌年春,学生仅剩下17人。不久随着国民政府垮台,陶瓷职业科亦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