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凤林慈儿院于民国28年(1939年)4月创办。地点设在德化县宝美村的程田寺。由当地归侨及商人捐款万余元作开办费和程田寺住持释照和尚捐献租借地面而办起来的。董事会由老归侨叶乃矧任董事长,聘请李述贤为院长。是抗战时期收容孤儿教养的慈善事业,一所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校。
自给自足的“十年教养规则”
当时,日寇侵华,金门、厦门先后沦陷,许多难民子女的生活、教育都亟待解决。凤林慈儿院创办后,除了招收孤苦儿童外,还收容难童、军烈属弟子、战士遗孤共五、六十名院生,院生的衣食住及教育全由慈儿院负责。
院长李述贤是南京晓庄师范学生,深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熏陶,他按照晓庄师范学校自力更生的办学精神,根据当时慈儿院的实际情况,设想经过三年的努力,使慈儿院初具规模,为自给自足打好基础;五年后要达到自给自足的一半;十年后做到完全不依靠别人,让社会上的苦难儿童,不致流离失所,能够生存,并能受教育,长大后能发挥一份力量,为社会谋福利。这是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尝试与创举。
程田寺是个大的寺庙,由于年久失修,寺僧人少,管理不善,一片荒凉,田园荒废,任人放牧,加上寺里常驻军队,牛马粪堆积成山。李述贤带领师生经过三年的整顿,把该寺变成了抗战时期后方难得的游览区:在公路上立起“德化凤林慈儿院”的大横匾,旧石坊改造的外院门,挂在石栏杆中的一个大钟,上面写着“越打越强”四个大字。走上甬道,右侧围墙上写着大幅标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兴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接着是新建的一连三个大院门排在面前。进入院门,是个庭院,五彩缤纷的茶花在院中争妍斗艳。门左转便到客厅,客厅陈设雅致,墙上挂满该院成立时各界送来的书画,接下去是办公室、小会议厅。在小会议厅中挂有一幅标语上面写着:“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要用,才是开天辟地大好德。”横匾写上“手脑双全”四个大字。进去是医药室、教工宿舍和仓库。大寺后殿改为院生宿舍和教室。教室门口挂有“人尽其材,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事尽其功。”“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等标语。殿中的深井,以及四周走廊,都是院生的劳动工场,有土垅、石臼、制造粉笔的工具、木板印刷的设备。前殿为制鞋工场。大寺门口为小商店的店面,商品有院生生产的“可可”与茶花,木架上刻有瓷版绘像等工艺品。
寺左边还有膳厅、大厨房、小厨房、浴室、刷洗处。绕过露天大水井,便到农场。农场面积25亩。其中大部分种着各种蔬菜,高地种地瓜,也试种甘庶、烟草。农场左上角为畜牧场,养有牛、羊、猪、鸡鸭,以及长毛兔,竹鼠等。农场池塘里养有鱼。生产的蔬菜能够自给,多余的蔬菜让院生拿到市场销售。农场后面山坡上,有院生自开的小运动场,旁边并盖有休息房屋。寺后面的薛萝峰山上,用点播法种满了“可可”。山腰盖有草亭,供夏天乘凉及让游客观瞻。寺前跨过公路,是一片50多亩的水田,那是院生耕作的主要基地。该院还在当时省会永安县城关,开设“德化白瓷社”,经营德化瓷器。在德化县城街道上,也开有“文化服务社”,除卖文具纸张外,还出售图书仪器。
慈儿院创建五周年后,已经做到经费半自给。其中除经营商业所得外,“可可”、茶花收入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时省内不少报刊曾不断报导慈儿院的盛况,省赈济会曾肯定德化凤林慈儿院是个战时儿童保育机关,经常发给大批棉衣、蚊帐、药品等物资。
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措施
慈儿院院生的教养是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来实行的。教学分为做人、做事、做学问几方面来进行。院生每天清晨起床、刷洗、早操,饭后进教室上课。上午排了语文、数学、常识及自由活动四节课;下午排三节劳动、生产课,一节文体活动课;晚上举行生活会,会后复习、预习功课,十时左右就寝。
上课时,一个教室有三、四种程度。进行复式教学,还实行小先生制。让程度较高的院生,负责教程度低的院生。课外时间为个别院生指导,如绘画、写作等。讲解学科基本知识时,才上大课。讲解注意深入浅出,照顾不同程度的院生。这样,高年级院生听来有启发、低年级听来也能基本体会。其中常识课为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没有固定课本(语文、数学都采用小学课本),又要针对工农业生产和院中实际,拟出教学大纲。自由活动课,让院生进行补课,以及个别教学、特别辅导,完成课堂作业等等之用。
劳动生产课,院生按照分工,分散到工场、农场、市场等地去完成不同的工种任务。劳动的安排既要按照院生的体力、能力技术,又根据需要、兴趣、爱好,也着眼劳动价值、生产积累等等。通过锻炼,培养院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出院后能独立生活。这样,有的院生要去磨谷子、春米,有的要买菜帮厨,有的要去种田、浇菜,有的要去放牧,割草,有的要去制“可可”,种茶花,有的要去学制鞋、学裁缝,搞印刷,有的要到瓷窑学做瓷器、画瓷器、有的要到街上文化服务社学做生意、学记帐……。科目如此纷繁,指导老师当然异常辛苦。文体活动时间,可以打球、学乐器、练唱歌、排节目等等。
晚上的生活会,主要是联系实际,教育院生如何做人、做事,培养院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一般是先由主持导师讲,如做人要立志,要有理想,要爱国家,要发扬民族传统,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做事要光明正大,要认真负责,要善于分析问题,要明辨是非;对人要讲礼貌,以理服人。接着让院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归纳,作出结论。会上也有介绍院生中新人新事,指出存在问题,做到有表扬,也有批评,如指出劳动、生产中的优缺点及今后如何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生活等等。最后才安排第二天各人在劳动生产课中的任务。
星期天原则上放假。让院生洗衣、补衣、理发(院生自己理)、写信、整理笔记,搞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工作不能停下来,如帮厨、浇菜、放牧要有人负责,就需要安排值日生。所有教学活动根据不同情况而改变,如连日下雨,农活较宽,就整天上课;农忙时,就停课数天,师生全部参加劳动。
院中的教育工作,有明确的分工。院长除了处理全院事务外,还担任劳动生产课及主持生活会,李院长爱人吴秀珊,除了担任功课外,还负责生活管理,管理院生的衣食住。安排院生的三餐,操心院生寒暑衣着,注意院生的卫生健康。既当老师也当保姆。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除备课教课、批改作业外,还要兼任院生文体活动的指导工作。全院只有教员三人,没有职员,只有一两个工场师傅商店人员和一个厨房工友。
慈儿院的院生,虽然生活、工作、学习相当紧张,但却充满着乐趣。大家努力为集体,集体也对每个人负责。院生生活虽然清苦,但却有保障。可以得到一定的知识,也可以掌握一种以上的谋生技能。每逢纪念日或节日院生一律穿上朴素的院服,一齐参加活动,按照社会习俗,逢年过节,照样做糕粿加餐。如中秋节举行月光会,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圆;端午节吃粽子等。过年热热闹闹地放假三天,围炉讲故事;在红烛下放鞭炮、蒸年糕、穿新衣,变行团拜,满院充满了洋洋喜气。有一年春节,举行“茶花展览会”,更是盛况空前,来院参观的人很多,有的参加者还吟诗作画。这些活动,使院生在苦难的童年生活中,特感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有的院生小学课程读完后,便考入当时的德化师范学校,成为该校的高材生。当时,德化县举行的活动,全院师生都前往参加,如县城的大规模文艺会演,他们也参加演出,并博得好评。全县小学生国语演讲比赛,优胜者,大都出在慈儿院。美术展览会,他们的集体创作,也是出类拔萃。当时省内的一些报刊,也常刊有院生的作品,有的院生能画多色的书版画像,有的能做很雅致的鞋子;有的会搞书法、篆刻,这是注意因材施教的结果。
总之,德化凤林慈儿院,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是李述贤实践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而取得的。这些成绩,好多是我们今天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当然也有好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
抗战期间,笔者曾在德化县城呆过一段时间,对慈儿院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把这些直接间接的见闻,回忆一下,凭感性认识,用排材料的方法,写在这里,企望能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一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