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钟
陶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文化和工艺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荣誉。英文里面“CHINA”的特别含义就是“瓷器”。由于中国造瓷最早,影响极大,长期以来,在国际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外国人就称中国为“CHINA”(意即瓷器之国)。因而,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至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一)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一大飞跃。陶瓷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历史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经历了几百万年之后,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并为人类提供了产生艺术的物质的生理的基础。陶器正在从劳动中产生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陶器的制作都是由于在编织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后来人们发现编织物烧毁后,粘土模型却被保留下来,于是最初陶器产生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由采集和狩猎经济过渡到原始农业和家禽饲养经济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的阶段。陶器的发明使人们处理食物的方法除烧烤外,增添了煮蒸的方法,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水和液态食物便于存放,陶制的纺轮、陶刀、陶锉之类的工具则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的文明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陶器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殷商时代出现了具有瓷器特征的青釉硬陶(原始瓷器)。到了东汉已经出现了胎质洁白坚硬、表面具有一层润泽透明釉、音响清沏、断面具有不吸水性、坯胎用高岭土制作,经1300℃,高温烧成的瓷器。瓷器的发明,与陶器以各自的特色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生活用器,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使生活更加丰富和完美,从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碗、杯、盆、钵、罐、壶、瓶、盂、瓮等,到奴隶社会创造出大量适合于当时生活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陶器造型。有用作直接蒸煮食物的中空三足的陶鬲、陶鬶和实心三足的陶鼎、陶甑等炊具,还有用于饮酒和其他饮料的盆、觚、爵、斝、盉、罍、壶和盛放食物的碗、盘、豆、钵、盆、篮、罐和洗涤用的匜,汲水用的各种形状的小口尖底瓶,纺织用的陶轮和生产陶器用的带有各种印纹的陶拍,以至到建筑用瓦的“瓦当”。随着社会的进步,陶瓷器的门类和品种逐渐增多、齐全。有各式各样的茶具、酒具、各种食用器皿的杯、碟、盘、碗、匙和中西餐具;有陶器容器的罐、瓮、缸;有各式各样的陈设瓷花瓶、花插、盆景;有多姿多采的人物、动物的工艺美术陶瓷雕塑艺术瓷;以及文房用具的陶瓷砚台、笔洗、笔筒、笔架、水注、印章、镇纸……上述各类产品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单一逐步到系列配套的方面发展。这些陶瓷器物既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多方面需求,又为当今研究茶文化、酒文化和饮食文化等等提供了实物的佐证。
陶瓷文化是人的意识形态在陶瓷生产中的反映。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大自然崇拜殉葬用的陶制“明器”。至秦代,陶俑已达到相当规模,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陶俑坑、面积达12600平方米,出土了数以千计形体高大,造型生动的兵马陶俑,体现了秦军“坚甲利兵”、“勇于公战”的时代特征,还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是我国制陶工艺史上的空前壮举。汉代陶俑反映的生活而更加宽广,人物俑有农夫、厨师、春米、杂技、说唱、歌舞、奏乐、还有家畜家禽的动物俑。人物和动物都是造型简练,不求细节而注重“神似”和动势的特点。佛教从东汉开始逐渐传入中国,他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在陶瓷领域出现了许多佛、道题材的雕塑。德化窑在元代瓷雕佛就很盛行,到明代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名闻国内外,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和“天下共宝之”的赞誉,它产生于宗教文化,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宗教和祭祀用的陶瓷“供器”(如香炉、灼台等等)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德化的墓葬中还出土了不少瓷俑、瓷炉、瓷烛台、瓷狮子等明器和瓷棺垫、瓷版墓志铭。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进入陶瓷的领域,给陶瓷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又推动了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展。
陶瓷源于生活,因而它的造型、装饰反映了人的寄托和追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既是物质财富,又是丰富的精神财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用红、黑、白三种颜色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上绘人面纹、鱼纹、鹿纹等装饰和带纹、三角纹、竖纹、斜纹、波折纹、圆圈纹、漩涡纹、网纹、鱼纹、蛙纹、叶纹、花纹等结合的几何图案,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反映了当时人类朴实、真挚的初级生活。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与当时的青铜器互有影响、相互丰富,常见纹饰除方格纹、编织纹、回纹、米字纹、曲折纹、双勾纹、间或有太阳或狗等动物形花纹外,在一些陶器中还出现了青铜器使用的云涡纹、兽面纹、夔纹、云雷纹、窃曲纹和饕饕纹。瓷器发明后,装饰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印花、堆贴、划花、刻花、捏塑等,图案也不断丰富,宋代常见的印花有牡丹、菊花、莲花、飞鹤等等,德化碗坪仑窑各种盒盖的印花就有莲荷、牡丹、云水、蕉叶和缠枝花卉为主体,兼有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珠点、鱼、鸟等几十种纹样,线条简洁粗放、流畅明快、构图严谨,表现了宋代瓷器装饰重于写实的特征和瓷匠们较高的工艺水平。自从釉下青花瓷出现后,给彩画瓷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瓷器上装饰图案纹样非常丰富。据文献记载嘉靖八年御窑烧造瓷器所列图案名目即有:赶龙珠、升降戏龙凤、抢珠龙、海水苍龙、出水云龙、龙穿西番莲、双云龙、穿花龙、团龙、穿花凤、升凤拥祥云、鸾凤穿宝相花、团鸾凤、云鹤、云鹤穿花、孔雀牡丹、狮子滚绣球、飞狮、仓狮龙、缠枝宝相花、转技莲、乾坤六合花、四季花、万岁藤、松竹梅、灵芝捧八宝、八吉祥、二仙炼丹、八仙过海、三阳开泰、群仙奉寿、一秤金、耍戏娃娃、耍戏鲍老筹五十余种,其他花草、人物、禽兽、山水不可胜记。至于民间瓷器上的花纹更为丰富。清代以后,历史神话故事(如岳传、杨家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特别流行,题诗咏句也被大量运用。
瓷器上的绘画不少受到当代画风的影响。明代青花瓷上一些写意山水人物,疏简凝炼,简率而富神韵,一些历史故事画用笔细劲,又宛如明代版画,吉祥图案及风俗人物大略受建筑彩画及民间绘画影响,缠枝宝相等图案则借鉴于锦缎。一些民间陶瓷上的花纹往往笔简神足,洒脱自然,形象突出,画风朴质刚健,长期为群众所喜爱。
由此可见,一部陶瓷文化史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史。
(二)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既受到科学的制约,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即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因而陶瓷的发明和发展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结晶,陶瓷文化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新石器时代,科学还只是孕育在原始的技术中,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既能改变物体的性质,又能塑造便于使用的物体的形象,既具有新的技术意义,又具有新的经济意义。
制作陶器的陶土最初并不如加淘洗,含杂质较多,后来,人们学会了淘洗,出现了“泥质陶、”“细泥陶,”甚至还选用高岭土烧成了“白陶”,为了使它受热时不易裂开,还特意掺进一定量的砂粒,成为“夹砂陶”,早期的制坯用手捏,或用泥条盘筑而成,后来逐步发明了“慢轮修整法”,把已成型的陶坯放在可以转动的圆盘——陶轮上,在转动中修整器坯的口沿等部分,以后又发展到把陶泥坯料放在快速转动的陶轮上,制造圆型陶器,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压坯(阴模压坯、阳模压坯),注浆成型(空心注浆、实心注浆、离心注浆)、镶接成型等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成型方法,同时在造型上逐步考虑到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质、几何、力学的原理以及热功能的原则,使造型更富有稳定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陶瓷的烧成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最初是在露天烧制、温度低、受热不均匀,后来发明了由火口、火腔、火道、窑室等部分组成的陶窑,到新石器晚期,陶窑结构比过去进一步完整,并掌握了在高温时密封窑顶,再从窑顶上渗水入窑,使窑内氧气不足,令陶器在还原焰中焙烧,其中的铁质多转化为氧化亚铁,从而得到呈灰色或灰黑色陶器。以后又用还原焰烧成方法生产出青瓷,主要用氧化钙作呈色剂烧成白瓷。经过长期的积累摸索,对坯体在烧成过程中物体化学变化和稳定性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对窑炉进行不断的改革发展为龙窑、分室龙窑、阶级窑以及现代的间歇式窑炉(直焰窑、倒焰窑),隧道窑、辊道窑、推板窑、快速烧成的间歇窑等等,烧成的原料也由原始的薪草、木料发展到利用煤、油天然气和电的新阶段。
陶瓷制品一般是由结晶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所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物质在数量上的变化,对陶瓷的性质起着一定的影响。随着人类对陶瓷原料性能的掌握,生产技术的进步,陶瓷釉色品种也不断丰富和扩大。景德镇元代的釉下青花和釉里红、明永乐时期洁白纯净的“甜白”器,明清时期的鲜红、霁红、宝石红、豇豆红、霁蓝、宝石蓝、孔雀绿、鱼子黄、鳝鱼黄、茄皮紫发展到清乾隆时代就有57种之多,此外,元代的“戗金”技术到明代发展为“炙金”、“描金”,清代又吸收漆器泥金方法新创“抹金”、“抹银”品种,青花瓷器也进一步发展到青花加彩、斗彩、三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彩绘瓷器。德化窑明清制瓷工艺最大成就是精致白釉的烧成,这种白釉由于所含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特别高,熔剂含量低,釉色纯白如牛奶,而且晶莹透彻,著名的象牙白瓷、孩儿红瓷的出现,受到世界上高度的评价,称之为“中国白”、“国际瓷坛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具有浓厚民窑风格的釉下青花瓷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外,浙江龙泉青瓷、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广东石湾的泥钧器、山西堆线贴花的珐华器、河南河北的黑釉画花器、安徽界首的刻花釉陶、山东淄博的降花陶、湖南铜官的绿釉陶、四川崇宁和荣昌的雕缕釉陶和素烧器、云南建水和甘肃天水的本色陶等等都各有特色,真是琳琅满目,大大丰富了祖国的陶瓷文化。
现代科学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日益增长,陶瓷已从传统的陶器(粗陶器和石灰质、长石质的精陶)、炻器(粗炻器、细炻器)和瓷器(长石质瓷、绢云母质瓷、滑石瓷、骨灰瓷)发展到特种瓷(高铝质瓷、镁质瓷、锆质瓷、钛质瓷、磁性瓷、金属陶瓷和其它特种瓷)。陶瓷正为许多新的领域所开发和利用,为人类造福方面已超越了原有的功能,除日用器皿外,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电工陶瓷和特种陶瓷工业逐渐增多。因此,陶瓷文化的研究,必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分析化验设备去研究总结我国陶瓷生产的经验,使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扬。同时要加强陶瓷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积极寻找新原料、研究新瓷种、闯出新路子,开拓新领域,扩大陶瓷的出口。要加强中外陶瓷科技的经验交流,研究和吸收国外陶瓷的先进经验,有步骤有计划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速实现陶瓷工业的现代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
中国陶瓷的外销和制瓷技术的外传,促进了世界陶瓷业和我国陶瓷业的发展,推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而,陶瓷文化的研究应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拓展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中国瓷器从隋唐开始就已输出国外运往亚洲、非洲,东从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至西亚、西北亚的伊朗、伊拉克,远抵非洲的苏丹和埃及的广大地区里,都有隋唐中国瓷的足迹。到了宋代,中国瓷器已通过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港口大量运销国外,据南宋宝庆年间担任泉州提举市舶司的赵汝适所著的《诸蕃志》一书记载,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仅与泉州有通商贸易关系的,就达五十六个国家和地区,陶瓷行销于印度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东印度群岛、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以及东非海岸。“宋末荷兰人将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元代统一中国后,陶瓷外销范围更加扩大,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曾说:“元朝瓷器远销到全世界。”马氏1292年回国时,还从福建带回中国白色瓷器与彩色小花瓶,存放威尼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德化家春岭窑的青白釉小花插,至今仍保留在意大利博物馆,传说就是当时马氏带回的遗物。元至正年间,我国商人汪大渊撰写的《岛屿志略》记载当时陶瓷外销的国家有现在的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甚至远达东印度群岛和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明代洪武年间,曾一度实行海禁,但瓷器出口并没有停止,特别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大规模远航贸易,扩大了瓷器的外销。当时随郑和出使的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和巩珍著《西洋番国志》对这一时期我国陶瓷的外销都有记载。特别应当提出是当时民间海外陶瓷贸易非常活跃,有的由漳州(月港)运出,有的从厦门港运出,有的则由福州港运出,“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由福州输出日本的瓷器有二万七千件,其中多数是德化窑的产品。”明代我国的瓷器不仅继续畅销亚洲各国,而且也大量销往欧洲,同时外商还根据本国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提出要求,向我国订购所需瓷器。我国许多窑场也适应西方市场的需要,生产专供外销的瓷器。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瓷器大规模外销,当时美洲、非洲和澳洲各国都通过种种渠道购买中国瓷器,而东南亚、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以及马来亚等地,更是中国瓷器销售的重要市场,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都先后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在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许多经销中国瓷器的专门商号,仅在伦敦就有五十二家之多,当时德化窑象牙瓷在十六世纪起销到西欧以后,立刻得到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并接受无限的定货,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中国陶瓷的外销,对促进世界文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东南亚一带在陶瓷未传入之前,多以植物的叶子作为食器。自陶瓷输入以后,日常生活用器改变了,“寻常人家……盛饭用中国瓦盘”,“国人……用盘盛满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菲人拥有陶器成为估量个人财富及声望的主要准绳”。家人死了,还把中国陶瓷作为殉葬品,菲律宾卑舒姑巴亚南县的比拉村,就有一百座以上的中世纪墓葬,在尸体脚下陪葬中国陶瓷。有些国家,把中国陶瓷和玉器一样作为馈赠上层的高贵礼物。阿拉伯一些国家,把中国陶瓷作为炫耀高雅和富有而装饰在屋里,或是在宴会上作为食具或酒器之用,有的把进口的中国陶瓷碗和盘子,按一定的间隔镶嵚在墙壁上,作为墙面的装饰。有的把中国陶瓷整齐美观地镶嵚在礼拜用的神龛壁上。从索马里经肯尼亚到坦桑尼亚,这一海岸地带的伊斯兰时代的遗址中,有许多竖立起来作为墓标的巨大石柱,也都是用中国陶瓷装饰的。
随着瓷器的外销,中国制瓷技术也逐渐传遍世界,促进世界陶瓷的发展。朝鲜在我国宋代时就在康津地方建窑厂,仿制中国瓷器,接着制瓷技术又由朝鲜传到日本。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的加藤四郎和左卫门景正到中国学习制瓷技术六年,回国后在漱户烧制瓷器,埃及仿制中国瓷器开始于法制米王朝(967-1171年,即我国宋代期间),有一位叫赛尔德的工人,仿造宋瓷,还传授许多徒弟,以后才大规模地制造起来。宋元时代伊拉克和波斯相继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开始制瓷。从1708年以后,法国已能仿制中国德化窑白釉瓷和孔雀绿釉瓷,但火度较低,仍属软瓷,1725年,法国的尚第里和门尼西两瓷厂成立,出品质量有所提高。德化窑象牙白的欧洲人瓷像以及带有拱形柄和梅枝浮雕的瓶以及果子型的茶壶,都在十八世纪早期被欧洲瓷器工人所仿造。一些国家还从中国输入技术和设备,仿造中国瓷的风格和样式,推动制瓷技术的发展。
近几年来,研究中国陶瓷已成为一些国家的热门课题,他们相继建立了研究机构,创办了研究刊物。美国学者专门研究东方瓷器在考古学上的意义。日本学者多次派出大批考察团来我国参观考察,寻找陶瓷的“根”,召开了多次的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出版专著。1975年6-7月,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特别展览,1983年6月,在名古屋召开讨论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的国际学术讨论会,1986年,由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发起召开的“南中国(闽奥)及其邻邦之古陶瓷工业”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研究都对中国陶瓷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
综上所述,陶瓷文化牵涉面广,内涵丰富,研究陶瓷文化应当立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陶瓷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陶瓷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从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多个门类全方位、多侧面地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向深入,使陶瓷文化的研究开出更绚丽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