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泰
本人出生于德化瓷城,成长于瓷雕艺人之家,父许文君,归从特等雕塑师许友义,毕生从事瓷雕制作生涯。由于家庭艺术环境的影响,自小对瓷雕技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随父习艺。1956年进入德化瓷厂,正式走上瓷雕专业艺术道路。三十多年来,从事大量的瓷雕生产工艺实践和新产品的创作设计,取得较好的成效,并被省人民政府审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高级职称。现就瓷雕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选择传统题材,运用传统技法,吸取传统精华。
德化瓷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之一。历代以来,产生了许多传统艺品题材,诸如来自宗教艺术的观音、如来、弥勒、达摩、罗汉与来自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牛郎织女以及历史典故的木兰从军、文姬归汉等等。其所以成为传统,历代沿袭流传至今,主要是前代艺人不断的创造和赋予新的艺术生命,使这些带有神秘色彩和民族气质的人物形象日臻完美,深入人心,与人同化,成为普受欢迎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其特定的作用,并形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民族的繁衍绵延不绝于世。
面对众多的传统题材,如何选择利用,并运用传统的优秀技艺加以改造创新,使其更能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达到古为今用是我们瓷雕工作者面临的探索课题。对此,我经常选取其既有高度艺术性,又拥有广泛市场,能够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题材,如德化瓷雕艺术的代表产品——观音,它除了在宗教思想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外,更多的则是被视为真、善、美的艺术化身,东方的“维纳斯”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市场。因此,我先后创作出十八手观音、坐荷观音、托钵观音、捻珠观音、立莲观音、训鹏观音、鲤鱼朝观音、立龙观音等多种多样的观音。此外,还创作出美丽神话的嫦娥奔月和富有艺术技巧的天女散花等产品。
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八十年代的今天,人们对曲线柔和解剖学已有更高的讲究。因此,我在创作传统题材作品中,既认真做到承袭传统的优秀风格和塑造技巧,又巧妙地把人体解剖学运用到传统观音等人物的造型上,增强作品的动态活力,每一姿态的自然优美,尤其对脸部神情和躯干、肌体、手足每个细节的精细刻画,力求使每种作品达到造型生动,比例合理,表情丰富,线条柔美。同时,依照人物的动态合理安排衣纹的结构和层次的关系,运用传统技术,进行精雕细刻,使整体衣纹的处理疏密结合,疏而不简,密而不繁,繁而不乱,深不伤体,线条流畅,圆润有力,形如行云流水,更着意于衣服边角的雕刻,使之柔薄圆利、轻松飒动,使装饰美和整体美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令人感受到作品人物宛然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此外,还必须照顾到传统题材的瓷雕艺术品,主要是室内陈设鉴赏品的特定环境因素,根据室内与室外光线的差异,以及各种规格造型的特点,整体比例也应加以变化,身形与底座的比例必须协调,高大产品的头部可以稍为前俯,以免由于视觉关系导致产品形象失调。
二、探索技巧,塑造大型,创新创优。
瓷雕与泥塑、木雕、玉、石、牙等各种雕塑艺术品虽同属于造型艺术,但都有其截然不同的工艺制作特定要求,从泥釉原材料的配方性质的选择、整体造型的结构、生产成型的工艺、入窑装坯的位置都必须围绕瓷雕应经过高温烧成这一特定条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如果忽略了这一客观因素,那怕是再好的造型,经不起高温的考验,过不了“火”关,必然前功尽弃,最终成为废物。
在德化瓷雕传统产品中,历来均以小、中型产品居多,究其原因,一些学者皆认为主要是德化瓷土质软所致。《谈德化窑》一文中甚至认为德化瓷土质较不宜制瓷雕,制瓷雕的土均采用四班硬土。其实这一论断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众所周知,决定瓷土性质的软、硬主要是瓷土中含铝量的多寡的关系,虽然德化一些瓷土的含铝量较低,在以前单一配方的传统加工方式中,居多属于软质土。现在则完全可以利用科学设备进行分析测定,多元配方,制成含铝量适中,可塑性良好的瓷土以适应烧制大型产品的需要。对此,我根据市场的需求,配合瓷土釉料配方技术人员进行过反复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理想的效果。
在产品造型设计中必须牢牢掌握整体结构的力点重心及其动态所形成的力点的均衡分布,切忌倚轻倚重,承受不均。底座的造型设计既要与整体产生艺术性的衬托呼应,更要准确估出它的负荷量,以免由于造型设计不科学、整体重心不稳、部件力点分布不均、底座承受抗压力不足,导致产生烧成中的变形和开裂等缺陷。同时在生产操作工艺上提出严格要求,从整体至各零部分的切割制模都应关注到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烧成。注浆成型必须认真掌握各部件的坯体瓷土凝结厚度,务必由下而上从厚到薄,并保持坯体内壁的平整光洁,不宜在坯体内随意粘沾补贴,破坏其应有的平整度,分注的零件部的厚度应与粘接处的主体厚度保持一致,粘接时两个部分的干湿度也必须一致,以上各种生产环节若不认真顾及,都将在烧成中,由于受力和收缩不均而致产生变型和开裂,同时对于大型产品可根据其受力较大的部位,在坯体内部适当的位置采用加强受力支撑点的办法,以免烧成中受力不平衡而致整体倾斜。鉴于大型瓷雕坯体内的空间大、厚度高,烧成时所生发的水份和气体必须随时排出,坯体内部的隔层部位都要放排气孔,而且大小要适当,不放排气孔,坯体内的气体水份会因热膨胀而发生炸裂。
大型瓷雕烧成时往往底座开裂使整体成为废次品,这也成为烧制大型产品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经过多次研究和实验,我也摸索出一定的攻克办法,首先是讲究其造型结构所能产生的负荷量,经试验证实以鼓圆形的造型力点分布最平衡,承受力最强,并应把座的底部做成倒凹形,接触烧成泥垫饼的部分还应处理成半弧形,尽量缩少与垫饼的接触面,以利于整体烧成收缩的平衡,底座排气孔也不宜过大,否则就会影响底部的整体拉力引起开裂。认真掌握从原材料配方、产品造型设计、生产操作流程、装烧技术各个工艺环节的技术处理是获取大型瓷雕创作烧制成功的关键。
多年来,我采用大胆试验,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稳扎稳拿的指导思想,不断进行创作实践,由53厘米、98厘米、105厘米、175厘米直至185厘米逐步增高增大的办法反复探索试验,尽皆获得成功,不仅创作出德化瓷雕大型产品的最高纪录,其中1983年与胞弟许兴泽合作的175厘米“立龙观音”和1984年创作的185厘米“立莲观音”分别获得国家“金杯奖”和省优产品奖,175厘米“立龙观音”并为国家列为工艺美术珍品收藏。
上述是我从事瓷雕创作,特别是大型瓷雕创作,如何选择传统题材,吸取传统艺术技巧的精华,加以消化利用的一些粗浅体会。限于水平,难以完善表达,谨提请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