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话说石牛山与道教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德化县东部,有一座海拔1782米的秀丽山峰,这就是玄妙神奇的石牛山。 山的得名,是以其山上有块似牛的大岩石而成的,传说道教三之一的居于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道家奉为道祖的太上李老君骑青牛到此显化有关,因此与道教结下夙缘。 石牛山中狮岩(顶岩)石壶洞(紫霄洞)始建于南宋,后遭雷火,洞石崩塌,明正统年间迁建今所,1986年正殿重建落成,正门楣镌“石壶祖殿”匾额,殿内主祀着一尊披发杖剑,环眼怒目、黑面跣足,脚踏风火轮,脖腰缠着一条大蛇的神祗——张公圣君(民间俗称张公法主、张法主公、都天圣君)、同殿奉祀肖公圣君、章公真人。 法主公原名张慈观(又名张沙),宋嘉佑年间,永福县(今永泰)人,得到仙人点化,往骊山学道,掌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变化莫测之术,相传一日,途经蓬岛,两条大蛇妖化成麻绳,见慈观来临,忽地现出原形。慈观立刻抓住一条缠在自己脖子上,用尊师传授的灵符封牢:另一条被溜走。慈观即挥起扁担变成一口宝剑,风驰电掣地追赶,手发金箭射瞎蛇眼,同时挥剑斩断蛇首,血如喷泉,染红了溪流,该地遂名“赤水”(永泰县赤水,邻近德化水口)。 张慈观在德化蕉溪石鼓岐山石鼓岩修炼时,遥见石牛山中夜火妖雾,察知有魈魅变为新郎,正在迎娶新娘。他即作新娘让花轿抬入石牛山石壶洞。洞中的“五通鬼”发觉,率众迎战。慈观穷追不舍;被鬼卒绊倒,禁于洞中,遭鬼魅火燎烟熏达七昼夜,脸变成黑色。道侣肖朗瑞、章朗庆闻讯赶来,三人合力制伏“五通鬼”。化为青烟,升为天神,慈观被玉帝封为监雷都天御使,后人即其地建石壶寺纪念他们降妖伏魔之功。并复制宋嘉泰进士黄龟朋撰写的楹联于殿中,联云:“破洞伏魔开福地;传经度法保生灵。” 有一次,慈观从永泰往仙游,途中越一座高耸的“古寨岭”,只有一条崎岖羊肠小路。慈观见人们行旅颇艰难,就于夜间铺砌一条全长三千四多百级的石阶路。还在阶上扒痕。 永泰与仙游接壤处的“梧桐尾”,是一片山峦谷地,农田成片。但常旱,稻禾歉收。慈观为民之困,于是化来一头黄牛,一具铁犁,在石壁上凌空犁开成一水圳,引来水源。后世凿石开路时,原沟址尚清晰可辨。 石壶寺内有一支镇寺重宝——张杖。传说此杖原是太上老君八卦炉炼丹用的探火棍,原重七千八百多斤,长七丈八,有碗口粗。张慈观在骊山学道时,老君感其虔诚,且有造化;遂降仙仗赐张公作为降妖伏魔之兵器。张公口念真言,迎风一挥,变为现存的长约一米二,姆指粗,杖上留有四十五个姆指痕节目;仗此杖神威扫荡石牛山周围无数的魑魅魍魉。据传此铁杖极灵,能“镇煞驱邪”,“治病祛灾”,人们奉若神明。 每年七月廿三日,是法主公生日,历代都有延请道士、僧人举行斋醮活动,就是现存僧侣墓丘上的墓牌上也刻上道教的太极符号,由此可见佛道相融。近代羽衣道士是属正一道的闾山的吴济川派,建坛设醮使用了雷法,“步罡踏斗”等道教科仪,由道士羽衣、信徒在场,举行科仪的斋醮活动中都有“启坛”、“请圣”、“拜表”三个基组成部分。 石壶寺法主公香火分奉德化县东南地区俗居地方。邻县的莆田、仙游、永泰、永春、安溪等地,有不少庙宇供奉法王神像。 据载,台湾宜兰县再兴宫为台湾奉法主公之始,其宫创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香火由渡台德化人所传;近几年来,台湾的台中、台北市、桃园顺天护国宫等地宫观、神将会信徒来蔼祖进香,奉献捐资建寺、修公路。随着旅游业开发,石牛山的法主文化必将引起港、澳、台及海外人士的更大兴趣,发挥它应有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