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名刹古今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石牛山麓石壶腹地有座声名远播的古刹——石壶寺。 这座古刹为史载德化县最早的道教建筑。它与道教在德化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刹系崇奉南宋绍兴年间,张慈观、肖朗瑞和章朗庆三位结义道人在此治魑魅、济黎民而创建的。它初建于紫霄洞(又称石壶洞、狮岩,为区别于以后的寺址,俗称顶岩)。其始建年间和何人创建,史载各异。据《承泽新楼黄氏族谱》记载:“宋南渡后,石牛山一派深林邃谷,地广人稀,魈魅出没迷人,张、肖、章三真人识其怪,深入藏穴,降夺其洞而镇之。保护生灵,真人显圣。与始祖乔迁承泽同时也”。该谱《附旧谱记石洞开山承泽檀樾故事》一文记载:“先时,三真人开辟道场,以我十八公为始创檀樾主,其神主与开山和尚、福德正神同龛奉祀”。时寺宇“依岩作殿、塑像祀奉,僧人亦择其地结茅而居,洞深幽静,可容百人”。明代正统三年十月初五日陈解德、黄志育、志静、志祥、梁德隆、景贤等人为《榜上钱塘黄氏族谱》(即今榜上村)撰写的《章公圣君石壶古迹志》一文却载:章公至钱塘,宿于黄必玉家,两人至为深交,必玉帮助章公“放法”治魅,“真人感必玉相助开洞之恩,拜为谊父”,后必玉有紫霄洞“董建殿宇,奉三圣君像于中”。承泽、钱塘(榜上)两地相邻,记载各有差异,黄十八“依岩作殿”,黄必玉“董建殿宇”,孰先孰后?两者有何区别?黄十八神主与开山和尚、福德正神同龛奉祀在历史上确有其事,黄必玉董建殿宇亦有记载,两说暂予并存,待后继续考证。 顶岩建成后,南宋嘉泰壬戍(1202)科进士黄龟朋曾撰联:“破洞伏魔开福地,传经度法保生灵”悬于洞殿。自此,古刹香火日益兴旺。石牛山的古迹和秀丽的自然景观遂之赋上神奇的色彩,宗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古老传奇佳话,脍炙游人,石牛山名声也为之远播…… 石壶寺后因原址顶岩遭火,洞石崩塌,迁建于今石壶腹地。(俗称下岩)但何时迁建于今地,史志记载不一。明代正统三年十月初五日陈解德等人撰写的《章公圣君石壶古迹志》一文已有“洞石(指顶岩)崩颓,志静等复建下岩两堂”的记载,说明迁建于今址当在明正统三年(1439)之前,民国廿八年版《德化县志》记载,石壶寺始建于明崇祯庚辰年(1640),虽然同是明代,但时间却相差在201年以上。《承泽美山黄氏族谱》又记载,“顺治乙未(1655),顶岩遭火,坛场毁坏”之后,“中舍房黄尧英为檀樾,倡首募化建下堂佛殿。”根据上述记载分析,石壶寺迁建今址始于明正统三年之前可能性是存在的,崇祯庚辰年再重修或重建,至顺治乙未年,黄尧英可能为满足信徒增多的需求,再扩建下堂佛殿。顺治丁酉年(1657)水口廪生黄遂权。捐己田南山乡租数百斤,自纳粮,充作寺内香灯之资。康熙廿三年(1684),石壶寺住持圆愿募建下殿及两廊书院,水口庠生黄雄偕弟家俊、家煌捐昆山湖后杉六十余株,承泽鲲甲、鲲凤兄弟亦献杉资助,寺宇建筑比前宏昶。康熙廿九年(1690)承泽五房同捐本乡上泗洲土名丰田岭公田一段、租一百八十斤充作寺庙香火。卅九年(1700),黄雄复捐己租添助香灯。乾隆卅六年至卅七年间(1771~1772),寺再遭火,堂佛毁坏,紧接着于卅七年至卅八年(1772~1773)由住持悦峰和门徒海岸募化重修。乾隆戊戌年(1778)承泽黄应甲和黄超凤为首,鸠制“三真显圣”匾额,湖山八十六岁太学生黄守仁录题进士黄龟朋的楹联“破洞伏魔开福地,传经度法保生灵”,择是年闰六月初六日分别悬挂于正殿和山门。光绪廿六年(1900)湖坂黄桂芬自备工料修理殿宇。宣统元年(1909)复募资大修。民国廿五年(1936),国民党中央军团长王成章奉令围剿张雄南,纵火焚寺,殿堂与佛像被毁殆尽。民国卅六年(1947)七月间,南山黄贵夏为首往仙游等地募捐,依原址重新复建,工程未竣,又遭风雨侵袭倒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昔日香火旺盛的寺宇,变得颓废、荒凉。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沧桑,石壶古刹的重建又在民间酝酿、筹备、发展…… 1981年2月间,黄天从到寺建小寮屋作为筹建石壶寺住所,发动南山、昆山、坂里等地群众献工献料,7月间,新建了饭堂三间,为往来香客、游客膳宿提供场所。 1984年9月间,仙游林玉金派张金灿等五人到寺协助筹划基建工程,12月15日(农历闰十月廿三日)石壶寺重建正式动工,由陈捷任组长、张金灿为副组长的筹建领导组正式成立,下设会计、接待、总务、保管,分工各司其职。1988年正月扩大筹建的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于8月20日成立以李文开为董事长,以及陈存聪、张金灿、陈捷为副董事长和若干名成员组成的“福建德化石壶寺维修董事会”,下设办公室,由陈存聪、张金灿分别兼任正副主任,陈存聪主持筹建日常工作。在马来西亚华侨、港澳台同胞和本县的昆坂、梨坑、承泽、毛厝、榜上、湖坂等村以及仙游、莆田、永泰、永春等地热心人士的支持下,1986年5月24日(农历四月十六)正殿重建落成;1988年春又重塑张、肖、章三真人佛像,再现其庄严、威武、除恶扬善的形象。同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七日),新架设的电灯线路直通寺宇,每到夜间,盏盏灯光如流萤的“神灯”给寂静的山谷带来了生机。 在石壶主殿基建的同时,附属建筑的食堂、餐厅、宿舍、办公用房、小卖服务部和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亦相继建成,拥有100多个舒适的床位解决了游客的住宿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下殿的建筑亦于1989年4月20日奠基,九月初四日升梁,同年年底竣工。根据各界人士的建议,1992年农历六月又开工升高主殿,殿高增至1.58丈,并于同年年底完工,使殿宇更显得雄伟壮观。 古刹重辉,吸引了海内外的关注。1988年以来,台湾曾先后组织联合进香团、台中大甲顶店王圣宫、桃园县八德乡顺天护国宫、台北市忠孝顺天府、苗栗县苑里镇主公佛祖本堂等也纷纷组团或派人特地到石壶寺法主祖殿寻找在台湾崇奉的张慈观佛像的祖根并进香谒祖,游览石牛山胜迹,顺天护国宫还向石壶寺祖殿捐献了特地雕制的巨型石狮一对,有些还捐资赞助石壶寺的基建工程和修筑通往石牛山的公路。美国美洲佛教会永远顾问兼副会长、洛杉矶普陀山观音菩萨寺名誉住持、南加州云居山虚云三会弥陀寺住持、南加州福建同乡会本头公追恩堂住持、般若修德堂住持宽净法师并亲笔为石壶寺题写了楹联。 石壶寺周围地幽景丽,它是畅游石牛山主要景物的起点,为饱览石牛山主峰的必经之地。石壶寺的重建,使古老文物重放光彩,给石牛山增添了一个景点。现在,这一历史上的宗教建筑已成为群众游览、观赏和憩息的场所,游人至此稍憩,游兴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