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局
一、概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兴学堂,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被新学取代。辛亥革命后,民国期间,改学堂为学校。民国期间,县立和私立学校相继开办,教会也在德化办学;职业技术教育、幼儿教育开始萌芽,但因地方不靖,许多学校时办时停,文盲占全县人口90%以上。
1949年11月,德化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中小学,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党和政府颁布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规定,废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制度,增办新校,调整学校布局,进行教育改革,奠定了解放后德化教育事业基础。1957年,全县小学校数由1949年的31所增至132所,在校学生由2688人增至11483人;初中在校生数由149人增加到689人;增办3所高中,在校生数206人。
1958年“大跃进”,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掀起县办大学,社办中学的热潮,而且各校先后停课,参加大炼钢铁等工农业生产劳动,教学秩序深受影响。1961年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中、小学工作条例,教育工作重新步入正轨。
1966年年底,“文化大革命”波及德化,各校相继成立红卫兵组织,停课闹“革命”。一年后,提出“复课闹革命”,但以“斗、批、改”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处于相当混乱状态。经十年“文革”的折腾,全县教育事业遭受挫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重视知识,尊重人才。1980年,县委作出《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提出努力实现普及初等教育,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加强成人教育。1985年1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大型教育工作会议,号召全县人民集资办学,尊师重教。德化掀起第一轮集资办学热潮,着力于消灭危险校舍,实现小学“一无二有”。1991年,县教育局又组织实施“十配套”工程建设,1992年开展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的“六项督导”工作。1995-1997年,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动员全县人民认真实施宏大的教育“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程,确定并实施1995年“大办教育年”、1996年“基本达标年”、1997年“迎接验收年”的“三步走”战略;全县教育得到空前发展。1997年4月、5月、10月,教育“两基”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先后通过市、省、国家教委的验收。
1998年,全县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陆续出台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对教育管理体制、人事、教育教学思想与手段等进行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界引起一定反响。
截至1998年,全县有完中5所,在校高中生2893人;初级中学16所,初级中学分校2所,在校初中生22594人。完小15所,在校生412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率达99.53%;幼儿园4所,幼儿办园点137个,在园幼儿7546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1680人;成人中专学校1所,在校生202人,乡镇文化技术学校18所。此外,还有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进修学校与党校等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德化真正实现了多少辈德化人矢志追求的“人人有书读”的梦想。
二、德化县教育行政机构设置情况
1949年11月,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配正、副科长各1人,主管全县文化和教育工作。各区设文教助理员1人。
1954年,撤销区文教助理员建制,分片划分学区。学区校长由中心小学校长兼任,负责所属学校的政治工作和业务辅导,进行上下联系。
1956年7月撤销县文教科,分别成立文化科、教育科。
1958年7月,文教两科合并,成立文教局。
1960年5月,撤销文教局,分别成立文化科、教育局,教育与文化管理虽分设机构,实际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文化工作仅由一位干事分管。
1963年8月,教育与文化机构合并,复称文教科。
1968年5月,撤销教育科建制,文教工作归县革命委员会政治组管理。
1969年9月县革委会政治组下设宣教组负责文教工作。
1971年9月政治组改称政治处,下设宣教组。
1972年6月县设教育组,各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委员会,管理所属中、小学。
1976年2月恢复教育局建制。
附:建国以来历任教育领导名录
历任科(局)长:李友梅、张德超、林德本、王雪仪、郑炳山、黄起尤、陈汤孙、邱宏宜、涂健圻、林冬青;
副科(局)长:王亦华、时培润、黄昆山、陈文代、邓永清、尤芳裕、陈期乾、洪黄河、王玉本、林斗场、何德忠、黄建谊、曾东武、赖东升、苏钢星、李大权。
三、建国以后的教师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党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德化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教师队伍不断发展。1950年,全县仅有中学教职员工18人,小学教职员工121人。1957年,全县已有中学教师65人,小学教师524人。1958年,德化创办了14所农业中学,教师75人,其中聘请知识青年32名为民办教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业中学停办,小部分教师调到小学任教,大部分回乡务农。1970年,各公社执行县《中小学下放社队办的初步方案》,吸收大量民办教师。是年,全县中学教师总数107人,其中民办教师15人;小学教师总数965人,其中民办教师263人。以后数年教师逐年增加,至1976年,全县中学教师达544人,其中民办教师195人,占33%强;小学教师1460人,其中民办教师740人,占总数的51%;幼儿园的12名教师全部是民办。1981年开始,县逐步调整学校布局,整顿教师队伍,民办教师比例逐年下降。1981年,县开办职业中学,有教职员19人。1985年,全县中学(含职中)教师738人,增长了41倍。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达到2162人,增长了近7.9倍。1987年,全县有中学教师614人,其中民办教师37人,小学教师1787人,其中民办464人;幼儿教师144人,其中民办99人;职中教师67人。
1999年全县教职工总数3930人。幼儿教职工419人,其中公办117人,其余为代课,小学教师2075人(全部公办),特教教师31人,中学教职工1487人,职专教职工109人,成人中专教职工12人,进修学校教职工39人。
民办教师是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为解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情况的特殊时期的产物。他们曾对德化山区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全县民办教师最多时,中学332人,小学744人。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教育管理部门对民办教师队伍,先后进行了数次整顿,有的通过政治、业务考核,择优录用为公办教师;有的选送到师范学校进修。至此,民办教师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教师培训工作不断加强。
1、学历培训:全日制中师班2个班,毕业97人;中师函授9班,毕业413人;幼师函授毕业43人;组织小教专科自考800人参加,现已毕业92人。
2、校长培训:校长岗位培训7期368人,提高班1期59人。
3、骨干教师培训2期结业230人。
4、新教师培训:自1991年以来每年1班,共771人。
5、体育、美术、音乐、自然学科短训班6个班,共424人。
6、继续教育举办2期16班,共1052人。
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函授、参加自学考试。1985年普通中学教师本科达69人,专科207人;职业中学本科9人,专科9人;小学专科16人,中专、高中毕业1120人;幼儿园中专、高中毕业的63人。1987年,中学教师中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68.23%。小学有中师和高中学历的占77.96%。1999年中学教师中有本科学历181人,小学教师中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有151人。
1997年全县小学、初中教师3120人,达到任职要求的3112人,达标率99.97%,其中,全县小学专任教师1986人,学历合格率96%。小学校长岗位培训1996年12月经市验收,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初中校长持证上岗率为97.73%。1999年全县中学1592名教师中,评聘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有73人,中学一级教师职务的有245人,中学二级教师职务的有862人。小学教师中评聘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有4人,评聘小学高级教师职务的有457人,评聘小学一级教师1219人。获省中学特级教师称号2人,小学特级教师称号1人。
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教研室中学组每年召开一次学科会,对中考进行质量分析。1994年9月印发《德化县初中各科教学常规》,对各种教学常规作统一规范要求,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1996年9月修订印发《初中各科教学常规》及《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经常举办公开教学活动,举办学科教材培训、新大纲的学习。1995年3月建立城关地区中学校际教研组。1994年11月,全市教研主任会议在德化举行,收编论文78篇。1995年11月省中学物理教法“五年跟踪实验”第28次会议在我县召开,参加会议人数为130人,为我县级别最高、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会议。1996年10月在德化三中进行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1997年成立数学、英语教学改革小组,对该学科教改的开展和范围的不断扩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创办《教研简讯》,每学期发行2期。1997年10月在盖德中学召开全县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讨会,省普教室王永老师,泉州师专历史系教授到会指导并作教改理论专题讲座,教研室被评为市级先进教研单位。1998年3月市物理、英语教研会在我县召开。1998年5月省教委在我县召开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德化经验现场观摩传播会议,为推进全省素质教育作出贡献。1998年12月“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挂牌仪式在三班中学举行,省普教室马文光副主任出席仪式后作“学习科学”专题讲座。
教师在各级各类评选和竞赛中多次获奖:1995年青年教师林昆星获市优质课奖励,陈荣天、王雅珠获省优质课奖励。5位教师获市级园丁奖。李实魁的教改实验研究课题“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获1998年省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他撰写的实验报告《让少年期学生的身心潜能和健全人格和谐发展》获1997年省优秀论文一等奖,第八届全国数学年会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中期实验报告《为了祖国明天教育的辉煌》获1998年泉州市素质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省优秀论文三等奖。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多次获奖:1995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54人次;1996年学生获市级以上奖励42人,全国奖励2人;1997年获市级以上奖励49人次。
我县小学教育在教学研究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绩。1991年11月,省第三届小学复式教学工委会在我县召开,观摩了盖德学区山坪小学复式班教学,国宝学区上洋小学在会上介绍经验。省教委初教处副处长高珠英、普教室领导到会指导。1995年3月23~25日,福建省第五届小学生作文竞赛(农村组)评卷会暨编委会在我县举行,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阙国虬等领导到会并作重要讲话。1995年5月11~13日在实验小学举行小学活动课观摩研讨会,兄弟县市进修学校、实验小学教师代表应邀参加会议,省普教室小幼科郑义羲主任莅会并作《着眼素质教育,深化语文教改》的专题讲座。编发活动课论文集一辑,其中8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994年~1997年4次召开义务教育新教材培训会议,参加培训的有200多人次,举行4次全县性新教材教学研讨会。1998年3月15~16日在实验小学举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省普教室沈光中老师到会并作“问题解决”专题讲座。3月17~18日在第二实验小学举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省普教室舒镇老师到会指导并作专题讲座。1997年春开始在第二实验小学进行“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题研究,专题论文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1998年秋开始分别在龙浔、浔中学区进行小学语文“自能学习”、数学“问题——自主解决”两个课题研究,语文课题组的总结在市小学语文课题教改会上交流,数学课题已列入省课题,1999年5月12日泉州市小学数学教改观摩会在德化召开。近年来赴市参加教学比赛有2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此外还有1人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人获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撰写经验总结、论文水平也不断提高。仅1994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的文章就达647篇,其中1997年10月~1998年9月发表295篇。
教师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历次政治运动中蒙受冤假错案的452名教职员工平反。教师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全县教师中的中共党员数逐年增多,全县在职教师中有中共党员1089名,退休教师中有党员89名。有多名教师担任了副处级领导,省、市人民代表及政协委员。
教师的经济待遇不断提高。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对教师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工资全部由国家支付。1956年,进行工资改革,中学教师工资由人均50.17元,提高到57.64元;小学教师由30.49元提高到44.51元。1977年到1982年,三次调整工资,多数教师晋升二级,民办教师也相应提高。1985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工资改革,全县有1879名教师增加工资,人均月工资由63.29元提高到87.15元,人均月工资增加23.86元,同时实行了教龄津贴。民办教师工资也较大幅度增加,教龄在10年以下的,每月增加12元,15年以内的增资19元,21年以上的增加23元,全县民办教师平均工资由31.32元增加到45.55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到1999年1月,全县教师平均工资683.66元,中学最高月工资1250元,中小学最低月工资549元。教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7年县政府划出专用地,建园丁新村教师套房250套,1999年全部迁入新居,教师真正安居乐业。
四、普通中学教育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根据“维护原校,逐步改革”的方针,接管县中,留用全部教师。又根据对私立学校“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进”的方针,接办尚养初中(高中部并入地区农校)。1952年,县中改名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并创办高中部。尚养初中改为德化第二中学(初中部)。1955年7月,德化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报考高校31人,录取26人。至1957年,全县高中有1校4班,206人;初中2校14班,689人。
解放后至1957年,各中学都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安排学校工作,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课程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和体育。曾一度增设生产知识课,加强劳动教育。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停课数月,师生参加全民炼钢铁劳动,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质量下降。
是年,赤水、雷峰、水口3所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次年,3所附中独立设校,定名三中、四中和五中。德化二中增设高中部(1961年高中部并入一中)。
1960年秋,在三班创办第六中学。德一中进行学制改革实验,高中试办二年制文、理科各1班。
1961年,全县中学进行调整,六中(三班)并入一中,三中(赤水)并入二中,五中(水口)并入四中(雷峰,更名为三中)。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1963年,贯彻教育部《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全年上课9个月,劳动1个月,假期2个月,增设生产知识和劳动课。至1965年底统计,全县有完中1所,初中2所,共31班(其中高中班5班),在校学生1415人,教职工104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浪潮波及德化。县委派工作组进驻一中,学校领导和教师19人受到批判,其他学校也受到不同程度冲击。是年秋,各校先后成立红卫兵组织,外出串联,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尔后形成势不两立的两大派,学校停课。翌年,提出“复课闹革命”,仍以“大批判”为中心,没有统一教材,没有课堂教学,考试和升留级制度。
1968年底,各校先后成立革委会,取代校长负责制。
1969年,县革委会政治组提出“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的口号,各公社都创办了初中。翌年春季开始,全县实行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的新学制,采用省编的临时教材,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生产知识和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废除考试制度,大中专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
1971年,许多公社增办高中部。1973年统计,全县有德化一中、三班、霞碧、雷峰、水口、赤水、美湖、双瀚、上涌、葛坑等10所完中,浔中、盖德、南埕、佛岭、大铭、溪洋、汤头、杨梅等8所初中,还有8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全县共76班,学生4676人。1976年,盖德、南埕、佛岭、大铭、溪洋等校又增办高中部。1977年,浔中、杨梅增办高中部。时,全县有19所完中,44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共252班,在校学生11190人。
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工作实行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翌年,初中实行三年制,德化一中开始面向全县招生。当年,招初一年统考高分的新生50名,高中30名,采用全国统编教材。全县中学分科成立校际教研组,由德化一中和县进修学校牵头,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先后在德一中、上涌、三班、美湖、赤水、霞碧等校举行教学观摩,交流教学经验。语文校际教研组和一中语文组编印的知识小报《学语文》出版16期,最高发行量达15万份,在省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地理组编印了乡土教材《德化地理》,其他学科也编印了大量教学参考资料。
1981年,县开始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适当压缩普通中学,大力发展职业中学。到1984年,全县调整基本结束。保留完中3所,其他乡仅办初中,增办职业中学4所。在中学布局全面调整的同时,各级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多方集资,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987年,全县有一中、二中、浔中3所完中和盖德、霞碧、雷峰、水口、国宝、美湖、大铭、春美、桂阳、汤头、葛坑、杨梅等12所初中。三班、赤水、南埕3所职业中学仍保留初中部。此外,还在隆泰、仙荣、奎斗、红村、阳山等小学附设初中班。
1988年秋,新办德化第三中学,当年招收初一新生2班,计100人。同年,三班、赤水、南埕3所职业中学高中部停办,保留初中部。
1990年秋,红村附中并入二中。
1991年至1995年,德化二中高中部所招收的新生在一中寄读。1993年秋,二中高中部停办。1996年秋,二中高中部复办。
1993年至1997年,浔中中学高中部招收的学生在一中寄读。1995年秋,浔中中学高中部停办。1998年秋,浔中中学高中部复办。
1996年,浔中镇新办德化第五中学,招收初中新生14班,计657人。隆泰附中、仙荣附中初二、初三年段学生并入五中。
1997年秋,德化第三中学开办高中部,当年招收高一新生4班,计243人。
1998年秋统计:全县完中4所,职业中学(仅存初中部)3所,初中校13所,分校2所共22所,设511班,在校生25487人。
1950年至1998年,全县累计培养了初中毕业生6.5万人。高中毕业生1.8万人(不包职高毕业生)。为大学(含专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详见历年大、中专录取情况一览表)
同时,还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输送大批新生。
五、德化职业中专学校
德化职业中专学校是我省陶瓷专业技术人才的最大的培养基地,泉州市重点职业中专学校。(详见另文)
六、成人教育
(一)业余初等教育
1949年统计,全县青壮年(14岁至50岁)有56592人,文盲45279人,占80%强。解放后,人民政府要求“重视劳动者的业余教育”。1950年,县城创办了塔岸、霄塔、云亭3所民校,招收工人、店员入学,建立学习制度,每月3个晚上学文化,2个晚上学政治,一个晚上文娱活动,出席率95%以上。
1951年,县成立“冬学委员会”,决定全县兴办冬学,在育英小学设试点班。随后,全县创办冬学30所,学员4307人(其中妇女1765人),教师325人。学员通过短期学习后,掌握一定数量汉字,转入常年民校学习。
1952年9月,县成立“德化县识字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推广“速成识字法”,全县31个乡都组织入学。1955年,县举办两期乡干部文化学习班,毕业学员111人。1956年,在浔中、雷峰、赤水、水口、上涌设办事处,协助乡政府开展扫盲工作,以社办学,以队设校。是年,全县2052人脱盲。
1958年,在“大跃进”热潮的推动下,县召开“向文化进军”誓师大会,号召“万民教,万民学”,抽调22名小学教师与扫盲干部一道组成文教工作组,实行分片包干,“三包三定”(即民师包教,定教学内容;党员包学,定扫盲规划;小学生包辅导,定辅导时间),主要通道设“识字岗”。一时,业余学校一轰而起,不久就自行消失。
1960年以后,条件较好的社队,采取由全日制小学教师帮带民师的形式,坚持办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办政治夜校,大部分未人学的儿童、少年进入政治夜校学习,全日制教师都应承担教学任务。
1978年,县在三班公社召开普及、业余教育工作会,制订八年规划。各学区配备一位副校长专职抓业余教育工作,在抓扫盲的同时,创办简易小学、业余高小班,学制二年,开设语文、数学、常识、音乐四科,有的班还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开设农业技术课。是年,全县有高小班16班,学员366人。1983年底发展到73班,1450人。1987年,全县有业余高小115班,学员3344人。1986年底,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检查验收,认定基本无盲县。1987年,全县开办扫盲班114班,学员1881人,非文盲率达91.4%;开办夜高小112班,学员3164人,毕业711人。从1978至1988年10年中全县共扫除文盲15300人,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3.78%。成为受国家教委表彰的全国一百个扫除文盲先进县之一。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15至40周岁人数122819人,文盲数9681人,非文盲率92.12%。
1990年国际扫盲年后,我县再次掀起扫盲热潮,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有集中班、庭院班、巡回班、角落班、家庭班等,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以省编《识字课本》、《裁缝识字》课本为主教材,结合学技术等。至1993年,全县共扫除文盲5644人,使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7.05%。
1990-12-14日,中央扫盲检查组对我县扫盲工作进行检查,检查组通过听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访问、对脱盲学员考试等方式进行检查,对我县扎实开展扫盲工作及抓好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1991年3月,全省在我县赤水镇苏岭村搞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试点,并通过高标准扫除文盲评估。成为第一个全省高标准扫除文盲村,验收的做法在全省推广。
1993年10月,县人民政府根据我县的扫盲水准达到国家颁发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中新的标准,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要求对我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进行验收。1994年4月,省人民政府派员验收,我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了省人民政府的验收。
1996年5月,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省跟踪检查。
1994年至1997年8月,我县一手抓扫除余盲,一手抓巩固提高,全县继续扫除余盲734人,巩固、提高733人,占脱盲人数的99.8%。
1997年12月,我县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扫盲检查验收组的检查验收。
1998年,为了不把剩余文盲带入21世纪,根据剩余文盲“三多一散”的特点,县教育局下发德教(98)11号《关于实行扫除剩余文盲承包责任制》的通知,全县有1000多个小学教师承包1294名文盲,年底毕业495人。我县扫盲教育又上新台阶。
(二)业余中等教育与技术教育
解放初,全县城乡掀起学文化热潮,为解决民校师资,1952年和1953年两年间,先后举办3期民校师资训练班,培训民师600人(其中速成识字法教师96人)。
1952年,县创办机关干部业余学校,配备专职教师,学员来自县直机关、工厂干部。翌年,开办职工业余学校,以招收工厂、企业青年职工为主。这两所学校“文化革命”期间停办。职工业余学校自1980年复办以后,先后开设英语班3班,招收学员144人;初中文化班7班,学员341人;高中文化班3班149人。机关干校于1981年9月复办,开办英语班和中学文化补习班各一班。1982年以后,又开办初中班和高中班。
根据全县职工教育委员会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初、高中毕业的在职干部、职工必须进行文化技术补课,经考试合格,承认其学历。县成立职工文化技术考核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考核试卷由地区命题。至1985年,全县已进行了6次考核,取得文化补课合格证的1369人,取得技术补课合格证的446人。
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县教育局和科委联合创办专业试点班,带动了全县农村业余初中教育的发展,据1982-1985年累计,全县开办林果、农技、缝纫等专业班148期,学员2614人。
1987年以后,农村成人业余教育的工作走以学文化与学技术相结合的道路。浔中乡首办文化技术学校,设8班,学员428人,由副乡长兼任校长,教师由乡政府聘请,办学形式以短期培训为主。尔后,桂阳、盖德、三班、雷峰、汤头、葛坑、上涌、赤水、美湖和春美等15个乡的文化技术学校,经县政府批准,先后创办。至年底统计,全县开办各种类型的专业文化班233班,学员5113人。开办食用菌、茶果、瓷艺等技术培训班81期,受训人数4146人次。
1994年,全县18个乡(镇)196个村成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点延伸到村级,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办学网络,开展种植、养殖、陶瓷雕塑、电工、财务会计等内容丰富的实用技术培训。1988年至1994年,全县参加培训的有51386人次。
1994年,我县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了省人民政府验收,农村成人教育的工作重心转到实用技术培训,当时农村经济重点的转向、农民迫切需要科学技术指导,所以,实用技术培训深受农民的欢迎,全县农科教结合初显成效。农村成人教育蓬勃发展。1994至1998年,全县共培训长班10951人次,短班56895人次,通过学文化、学技术,涌现了一大批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业余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家开办了广播电视、函授学校,逐步形成多种形式、多层次、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体系。
(四)广播电视大学
德化县电大工作站于1979年9月由德化一中代招英语单科生。1980年7月开始建站合在成人教育股,招收80级中文班。德化电大教育事业在县委、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事业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设备不断完善,为瓷都建设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德化经济的振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年来共培养大专毕业生316人,中专毕业生133人,非学历结业生3070人。
现在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财电、法律、财会、会计统计核算、中专财会等6个专业,大专在校生318人(其中视听生230人),中专在校生79人,非学历在校生105人。
(执笔:陈鸿鸣 郑剑平 杨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