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老校谱新篇——德化一中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德化一中 位于瓷城德化城关西北凤凰山下德化一中,是德化县唯一的省级重点中学、二级达标学校。 德化一中的前身是德化县立初级中学的,始创于1923年2月(民国十二年),校址在县文庙(即现校址),由蔡石坚、林泉、曾天民、王伟等人筹办,聘请陈其英为首任校长。1927年,易名为培风中学;1934年,改为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8年,复办培风中学。1930年,因抗日战争,省立晋江中学(即现泉州五中)迁到文庙,培风中学于1940年奉命停办,学生并入晋中学习。1942年秋,复办县立初级中学,暂借宝美村苏氏祠堂为校舍(今中医院址)。1946年,省立晋中迁回泉州,县立初中迁回原址——县文庙。 解放前的20多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薄弱,学校的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在校生数仅111人,教职工16人。 解放后,德化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县立初级中学,派副县长石益兼任解放后第一任校长。1950年春,更校名为“福建省德化初级中学”;1952年,定校名为“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并招收首届高中新生,成为德化第一所完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教学秩序遭受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恢复并不断发展。1981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重点中学;1993年10月,被省教委确认为二级达标中学;1999年有教职工184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75人,高级教师20人,一级教师58人。在校生近3000人,设46个教学班。校园占地面积103亩,建筑面积20736平方米,配有美术室、仪器室、语音资料室、电脑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劳技专用教室等。校内有一个4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图书馆面积1184平方米,藏书7万多册,阅览室可同时供一百多人阅读。投资800万的科学实验大楼正在兴建之中。 德化一中创办76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有高中毕业生8574人,初中毕业生10550人。校友遍布海内外,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教授、研究员、外交官、政界名流、商贸实业家,更有一大批劳动模范及活跃于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遵循“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规范、有序、健康、向上”的光荣传统,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8年9月,高中毕业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4108人,其中本科院校录取1366人,优秀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1987年陈志雄的化学科、1992年张长安的物理科高考成绩各得满分,并列全省第一名。被大中专以上院校录取人数1992年突破200名大关;1993年上省专线录取生数按人口比例居全市第二位;1995年,高考录取率高出全省11个百分点,上省专线比例列全市22所达标中学的第八位;高考上本科线人数创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以来,先后有13位优秀毕业生获庄采芳奖学金。此外,学生参加各级各学科竞赛,多次获国家、省、市奖励;每年的中考,综合比率、学额巩固率、三年直升率、及格率、优秀率、总分或单科成绩,均位列全县前茅。学校教师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教改教研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及交流论文200多篇,出版校刊《飞凤》89期。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省、市、县“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省“中小学实验室和仪器工作先进集体”、省“中等学校团校建设先进单位”、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省“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1982年以来,有一大批教职工分别获得全国、省、市、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荣誉,其中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20多人,市级荣誉称号的50多人。 1998年8月9日,学校成功举办了七十五周年校庆。校庆期间,广大校友,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大力支持学校的教育事业,先后捐资130多万元(其中,原德化一中校长、旅港同胞徐志诚偕夫人许秀燕捐资30多万元)帮助一中设立奖教助学基金和改善办学条件。 现在,学校新领导班子正带领全校师生满怀跨世纪的豪情,义无反顾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确定“管理为本、改革为魂、科研为先、人和为根”的办学思路,适时提出并实施“321”工作纲领,即抓好队伍、管理、硬件三大建设,完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网络和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大教育网络两大系统,达到提高办学质量这一最终目标。同时制订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启动“355”工程,即通过三年努力,把一中建设成省一级达标学校,再经五年奋斗,使一中跻身于市一流重点中学行列,再经五年拼搏,把一中建设成具有计算机、外语、艺术特色的省级一流重点中学,展示新瓷都一流学府的真正实力和迷人风采。